路易·艾黎 - 人物信息
姓名:路易·艾黎
性別:男
國家/地區(qū):新西蘭
出生: 1897年12月2日
逝世:1987年12月27日
路易·艾黎 - 個人簡介
路易?艾黎于1927年前往中國,與中國人民風雨同舟,為中國人民的解放和建設事業(yè)奮斗了整整60年。
20世紀30年代,路易·艾黎積極參加了在上海的國際性的馬列主義學習小組,并向國外撰寫了大量宣傳中國人民抗日斗爭的文章?谷諔(zhàn)爭時期,他積極參加并發(fā)起組織了工業(yè)合作社運動(簡稱工合),成為失業(yè)工人和難民生產(chǎn)自救、支援抗戰(zhàn)而興起的一支獨特的經(jīng)濟力量。在那硝煙彌漫、戰(zhàn)火紛飛的艱苦歲月,它為供應戰(zhàn)時軍需民用、特別是援助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人民游擊戰(zhàn)爭做出了重要貢獻。
40年代,他在甘肅省山丹縣創(chuàng)辦了以手腦并用、創(chuàng)造分析、理論聯(lián)系實際為辦學宗旨的培黎工藝學校,吸收勞動人民子弟,為新中國培養(yǎng)了一批能吃苦、講實干的技術人才。他同當?shù)厝嗣褚黄鹕盍?年,1953年到北京。
新中國成立后,路易·艾黎致力于維護世界和平與各國人民友好事業(yè)。他熱愛新中國,宣傳新中國,為發(fā)展中國人民同新西蘭及各國人民間的友誼、增進各國人民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了解,做出了重要貢獻,贏得了中國人民、新西蘭人民和廣大國際友人的尊敬和愛戴,曾受到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宋慶齡、鄧穎超等的親切會見。
1982年路易?艾黎85歲壽辰時,北京市政府授予他“榮譽市民”稱號。1985年,甘肅省政府授予他“榮譽公民”稱號。1987年12月27日在北京病逝。鄧小平為他題詞:偉大的國際主義戰(zhàn)士永垂不朽。
路易·艾黎 - 人物性格
“慈父形象”
艾黎一生未婚。他的學生們曾問過他個中的緣由,他說,有了家就有了麻煩,就不能好好做事了。艾黎有4個養(yǎng)子,即“聶家老大到老四”,但在山丹的另一個培校老校友武忠說,艾黎真的養(yǎng)子只有兩人,除了段士謀外,還有一個名叫黎雪。但聶家的4個孩子成人后,一直呼艾黎為“父親”。山丹艾黎捐贈文物陳列館現(xiàn)任館長宋昌援引培校老校友楊春林的話說:“在我們的心里,艾黎不是一個偉人,他是我們的父親!闭f起艾黎的“慈父形象”,每一個培校學生都能講出一長串故事來。馬西元入校時才11歲,當艾黎的小“跟班”一年多才轉為正式學員。艾黎中午不休息,帶著學生到壩灣游泳,西北的孩子大多不識水性,艾黎看到他們不下水,就把他們推下水,看到學生嗆了水,自己才下水把他們撈上來,他在旁邊呵呵地笑。除了游泳,艾黎還讓他們躺在沙灘上曬太陽或做俯臥撐,說那樣對身體有好處。孫潤東說,艾黎總是很和善,很少動手打學生,即便學生犯了錯,處罰時他也從不打臉打頭,而是打屁股,但多的時候是帶著玩笑性質的,甚至會扒掉褲子打,打完了學生也不生氣,權當是個樂子。
解放后一次艾黎去北京開會,有兩個學生因破壞公物受了處分,主持學校工作的一位校領導不讓他們上課,除罰搞衛(wèi)生外,還在兩人的背上貼了“愛護公共財物”的紙條,艾黎回來發(fā)現(xiàn)后大為光火,把那位校領導狠狠地教訓了一通,大罵其“嚴重侮辱人格”。艾黎不準學生留長發(fā),怕生虱子。他還親自給學生理發(fā),有的學生不愿理,他就來個“艾黎式的幽默”———拿剃刀從腦袋正中理上一刀,然后揮揮手說:“就這樣,很好看啦,去吧!”學生哭笑不得,只好請求他剃成光頭。
1947年是培黎學校最困難的一年,為了維持學校正常運轉,艾黎曾忍痛賣過汽車。不僅如此,看到學生們吃不飽,艾黎不得已動用了他母親的1萬美金退休金,全部購置了生活用品。
不畏強權
1946年的一天,培校的兩個學生趕著兩輛大車拉東西時,被士兵攔住,說要征用車輛,學生強調用車必須經(jīng)過艾校長同意,士兵不聽,還打了學生,艾黎接到報告后勃然大怒,率領學生趕到駐軍營部理論,迫使營長列隊讓學生指認扣車士兵,最后打了扣車士兵四十軍棍,并向學校賠禮道歉方才了事。
山丹解放前夕,國民黨殘兵橫行無忌,為保護學校和學生,艾黎組織學生搞“演習”,帶著車隊到野外“拉練”,給外界造成了校內“全副武裝”的假象,致使那些散兵游勇止步在了校門之外,才保住了山丹的這塊樂土。
路易·艾黎 - 協(xié)助共產(chǎn)黨
路易·艾黎,1897年12月2日生于新西蘭坎特伯雷地區(qū)斯普林菲爾德鎮(zhèn)。祖父是南愛爾蘭移民,父親是小學校長,母親積極參加爭取婦女權利的運動。艾黎有兄弟姊妹六人,自幼受到嚴格的家庭教育和性格鍛煉。1916年末,他中學未畢業(yè)便參加新西蘭遠征軍赴歐作戰(zhàn),曾兩次負傷并榮獲軍功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回國,與人合作辦牧場。
艾黎從1927年至1938年在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消防處任防火督察、工業(yè)督察長等職。在此期間,他目睹了許多社會不平等的現(xiàn)象和中國工人遭受剝削和壓迫的悲慘情景。反動統(tǒng)治者對人民群眾的殘暴鎮(zhèn)壓,更促使他決心投入中國人民變革社會的斗爭。1934年他參加了第一個國際性的馬克思主義學習小組,并和中國共產(chǎn)黨建立了聯(lián)系。他在愚園路的住所成為黨的地下工作者碰頭地點和避難所,上海地下黨曾在他的頂樓架設過秘密電臺。他還和史沫特萊、劉鼎等多方設法為紅軍購買醫(yī)療器械和藥品。1936年西安事變前夕,他冒險去太原,為中國共產(chǎn)黨兌換紅軍在陜西繳獲的地方鈔票。美國友人格蘭尼奇夫婦主辦進步英文刊物《中國呼聲》期間,他是積極的支持者和撰稿人。與當時文化界左翼人士魯迅、矛盾、丁玲、胡愈之等也有接觸。
1929年夏,綏遠遭旱災,艾黎利用假期去薩拉奇幫助華洋義賑會組織修建民生渠的工作。1932年假期又去湖北進行水災救濟工作,為洪湖老解放區(qū)抗洪人民運送救濟糧。他還在節(jié)假日廣泛旅行,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問題。
路易·艾黎 - 工業(yè)合作社
1938年初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不久,艾黎與埃德加·斯諾和佩格·斯諾等中外友人發(fā)起“工合”運動,制定了在非敵占區(qū)建立工業(yè)合作社的計劃,以此支援抗戰(zhàn)。這項計劃從一開始便得到宋慶齡和共產(chǎn)黨的支持。5月,艾黎辭去在上海的職務去武漢;8月,中國工業(yè)合作協(xié)會成立。國民黨政府迫于形勢,不得不表面上支持“工合”,任命艾黎為行政院咨詢“工合”工作的技術顧問。1939年1月,中國工業(yè)合作社國際促進委員會(簡稱工合國際委員會)在香港成立,艾黎為委員,并擔任實地工作秘書。曾先后去菲律賓、緬甸、新加坡等地為“工合”籌募資金。
1939年至1942年期間,艾黎全力投入“工合”工作,經(jīng)常奔走于中國西北、川康、滇黔、湘桂、贛閩粵、浙皖、晉豫等抗戰(zhàn)后方的城鎮(zhèn)農(nóng)村,組織和發(fā)展當?shù)氐墓I(yè)合作社,在陜甘寧邊區(qū)的延安、新四軍根據(jù)地中心的茂林都設有“工合”事務所。艾黎為支援八路軍、新四軍抗日和向前線臨時工廠輸送技工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1939年至1940年,艾黎兩次到延安,毛澤東曾予接見。1939年毛澤東和葉挺同志分別寫信給“工合”國際委員會,高度贊揚了工合運動對抗戰(zhàn)做出的貢獻。據(jù)統(tǒng)計,截至1942年,“工合”在整個非敵占區(qū)總計建立了約兩千個大小不同的合作社和作坊,生產(chǎn)數(shù)十種民用消費品和部分軍需品。由于“工合”積極支持抗日,許多領導人和社員遭到迫害,國民黨指責艾黎與共產(chǎn)黨有聯(lián)系,于1942年9月解除了他的行政院技術顧問的職務。
1942年以后,艾黎轉向培訓“工合”管理和技術干部的工作,同英國記者喬治·何克在陜西雙石鋪創(chuàng)辦了培黎工藝學校。1944年該校遷到甘肅省山丹縣,一度發(fā)展到近600人的規(guī)模,設有近20個供學生實習的生產(chǎn)組,實行半工半讀、理論結合實際的教學方針,深受當?shù)厝罕姷臍g迎。1949年解放大西北時,艾黎調撥學校所有卡車,幫助運送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為解放玉門等地做出了貢獻。受到彭德懷同志的高度贊賞。1953年,學校遷往蘭州,改名蘭州培黎石油技工學校,艾黎為名譽校長。多年來該校為中國的石油和工業(yè)戰(zhàn)線培養(yǎng)了許多技術人才。
路易·艾黎 - 晚年生活
進入19世紀80年代,艾老的心臟病不時發(fā)作,一次又一次的皮癌手術令他十分痛苦。但他仍堅持每年一度的例行出訪,而且仍對他過去工作過的偏遠地區(qū)、建設中的工地,以及剛發(fā)生過水災、地震等災害的地方最感興趣。改革開放、撥亂反正,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jīng)濟上來,這些新氣象給他的晚年注入新的生機,令他快慰不已,但“文革”的后遺癥和向西方敞開大門引發(fā)的新問題,又開始使他擔心,深怕外國一些壞東西乘虛而入,讓中國的發(fā)展走彎路。他每次外出歸來,總要把看到的問題上書報告,提出意見和批評。他去海南時看到,海南島森林被毀日趨嚴重。在瓊中,人們把硬木料鋸短當柴燒,松濤水庫匯水區(qū)的五指山區(qū)也在砍伐森林,一旦發(fā)生大暴雨會導致洪水,沖垮水庫大壩和過窄的溢洪道,使農(nóng)民蒙受重大災難。他參觀廣西紅水河水電站,發(fā)現(xiàn)紅水河的淤沙將會給水電站造成越來越大的問題。回到北京后日夜不安,立即向中央反映。他看到廣西松林大面積枯死十分著急,建議趕快引進吃松毛蟲的鳥蛋,“因為松毛蟲的擴散將使松樹生長區(qū)出現(xiàn)新的水土流失,帶來重大經(jīng)濟損失!
艾黎牽掛的另一問題,是對外開放后的青少年教育和社會上價值觀的功利化。1982年他在慶祝山丹培黎學校建校40周年大會上,特別講了這樣一段話:“作一名今日的中國青年,遠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的青年更優(yōu)越。因為沒有哪個地方有如此多的挑戰(zhàn),如此規(guī)模宏大的工作,也沒有哪個地方個人創(chuàng)造性和集體力量是如此重要!彼嬖V學生們:“一個人怎樣才能成為偉大的人?不是靠耍政治詭計,不是靠攀龍附鳳,是要靠不斷努力去取得客觀的看法,鍛煉自己,積累知識和經(jīng)驗,學習如何同他人合作,在需要完成的巨大任務面前保持像周恩來那樣的謙虛。一個偉大人物應該不驕不傲,樸實審慎,實事求是,使其思想有扎實的基礎,有涵養(yǎng),而且心懷坦蕩……一個人被提拔還是一直做普通工作,這并不重要,真正的偉大不僅有益于你自己,也使你接觸到的人都受益!卑系倪@番話語重心長,提醒年輕人不可無盡無休地追求物質生活,忘了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艾黎晚年最感欣慰的事,莫過于工合的恢復和山丹培黎學校的重建。為實現(xiàn)這兩個愿望,他等了35年。原以為,這兩項起于抗戰(zhàn)年代,一度蜚聲海內外的事業(yè),能在新中國建設中繼續(xù)發(fā)揮積極作用。不料解放后培校遷至蘭州,改成石油部下屬的石油技工學校,工合協(xié)會被“大一統(tǒng)”統(tǒng)入中華全國合作總社,為支援工合而在香港組成的工合國際委員會停止活動。一時間,工合和山丹培校銷聲匿跡。但艾黎和他當年的工合戰(zhàn)友始終堅信,在社會主義的中國,曾經(jīng)被民眾所歡迎,代表公平、公正、民主等合作社價值觀的工合,培養(yǎng)能“手腦并用,創(chuàng)造分析”的實用人才的山丹培黎學校,都是利國利民、加快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的好事。借助改革開放好時機,在中央和甘肅地方政府,以及國內外熱心人的支持下,二者終于在艾老在世時,得到恢復重建。
晚年的艾黎生活是幸福的。作為對外友協(xié)的常住外賓,他在工作和生活上一直有專人照料,他的一身正氣和樸實作風感染了許多在他身邊工作過的人。從80年代起,友協(xié)幫他把數(shù)十年搜集和珍藏的近4000件中國古文物和藝術品,陸續(xù)運往山丹,作為他留給第二故鄉(xiāng)的贈禮,了卻了他一大心愿。王炳南會長還決定在友協(xié)專門設立艾黎研究室,協(xié)助他完成自傳、整理資料檔案、安排藏書贈送給人民大學等工作。就在他圓滿地打理好一切后事,歡度過90歲壽辰之后,于1987年12月27日溘然長逝。
艾黎終生未婚,不少人對此曾有過種種猜測。其實他并非有意選擇獨身生活,多少不同國籍的女性仰慕他的品德和才干,大多因志雖同而道不合,最后止于做終生好友。他自己也并非沒有中意的人,但年輕時他認定,在革命中,一個人不該有家室之累,有家室而不能給家人帶來幸福,會有愧于心。一年又一年,時間就這樣過去了。然而,艾黎很早就建立了一個特殊的家庭,20年代他在內蒙古和洪湖的救災工作中,收養(yǎng)了失去父母的孤兒阿蘭和邁克,在撫養(yǎng)他們成人后,送到延安去參加抗戰(zhàn);40年代在山丹辦學時,又在喬治·何克不幸病逝后,繼養(yǎng)了母親病故、父親為革命逃亡延安的聶家四兄弟;解放后他撫養(yǎng)革命烈士鄧中夏的侄兒鄧邦鎮(zhèn)完成美術學業(yè),為他成家立業(yè)創(chuàng)造條件。由這些孩子和他們的妻子兒女們組成的艾黎中國大家庭,晚年給了他的家溫暖與歡樂。山丹培校培養(yǎng)出來的幾百名學生,不時從全國各地傳來工作有成的好消息,使他精神上得到極大慰藉。
路易·艾黎 - 介紹中國
1952年艾黎來北京參加亞洲及太平洋區(qū)域和平會議,被選為亞洲及太平洋區(qū)域和平聯(lián)絡委員會委員。1953年定居北京,此后曾多次參加國際和平會議。1961年至1965年他每年出席日本禁止原子彈、氫彈世界大會。1960、1965、1971年他三次返回新西蘭探親。1973年訪澳大利亞。在探親和訪問期間,他在各地多次作報告介紹中國;還去朝、越、蒙和古巴等國訪問。
解放后至1985年,艾黎主要從事寫作。他每年都要到各地參觀訪問,掌握第一手材料,用客觀報道和新舊對比的方式,宣傳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成就。他寫下了大量詩文,還翻譯了不少中國優(yōu)秀的古詩和現(xiàn)代詩,已出版的著作和譯作共66本,最后一本著作是《艾黎自傳》。從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艾黎對中國社會有深刻的了解,學識廣博,對中國人們的事業(yè)有堅定的信念,對老一輩革命家感情很深。1978年以后他不斷就中國的環(huán)境保護、經(jīng)濟建設、資源和青年思想教育、就業(yè)等問題提出意見與建議,力求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繼續(xù)做出貢獻。
為了幫助大西北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他將自己收藏的3700多件文物捐給山丹,1982年起在新建的艾黎捐贈文物陳列館展出。1984年他又促成山丹縣培黎圖書館的建立,并捐贈了許多圖書。1987年4月,他長期努力重建的山丹培黎農(nóng)林牧學校正式開學,他任名譽校長。為募集學校所需的資金、設備,他在國際上作了大量工作。這項計劃受到甘肅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新西蘭政府、人民和各國友人也給予了熱情的幫助。
艾黎晚年還為恢復“工合”進行了不懈的努力。1983年中國工業(yè)合作協(xié)會恢復,艾黎被推選為名譽顧問。1987年,中斷工作35年的“工合”國際委員會也重新組建,艾黎任主席,親自領導了該會的日常工作。
路易·艾黎 - 歷史評價
艾老一生做人的基本信條是“給予”,而不是“索取”。因此不論身處順境逆境,都能不喜不懼,泰然處之。他獻身造福中國人民的事業(yè)是心甘情愿的,毫無保留的、不求回報的。他從這種“給予”中得到滿足,即使在得不到理解時,也能照既定目標一往無前地走下去,從戰(zhàn)勝困難中充實自己的生活。他在回答一些青年人“為什么你要留在中國”時說,“是中國給了他生活的目的,一個值得他為之奮斗的事業(yè)和內容日益豐富的歲月”。他為“能在千百萬人民的隊伍中有一個位置而感到自豪”,認為“沒有什么比這更重要”,“沒有什么比這是更大的報酬”。也許在今天,有人會把艾黎看作他那個時代的一個“理想主義者”,其實,艾黎是最講“腳踏實地”的實干家,他當年所做的一切,歸根到底,都是為中國的普通老百姓做好事,做實事。為了干成這些事,他作出了重大的個人犧牲,承受了各種誤解和政治壓力,忍受了戰(zhàn)亂中四處奔走的艱辛帶來的病痛,幾次大難不死,直至新中國的黎明。
艾黎無私奉獻,苦干實干的一生,在晚年獲得了應得的回報。他多方面的成就贏得了眾多的榮譽頭銜,包括作家、詩人、社會活動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教育家、“工合之父”、中新關系架橋人、英女王社會服務勛章獲得者、北京市、甘肅省榮譽公民,以及各種榮譽學位等等。1977年12月“文革”后剛復出的鄧小平在艾黎80歲生日宴會上的賀辭中,尊稱他為“中國人民的老戰(zhàn)士、老朋友、老戰(zhàn)友”,總結他一生的貢獻說:“為中國革命事業(yè)盡力的國際朋友有千千萬萬,像艾黎同志那樣五十年如一日,在我們艱難困苦的時期,在我們創(chuàng)業(yè)的時期,在我們勝利以后,始終如一地為中國人民做了大量的工作,這是不容易的,所以他受到中國人民理所當然的尊敬!边@是代表中國政府和人民對他在華一生的崇高評價。
艾黎在中國和新西蘭獲得了多種榮譽;蒽`頓維多利亞大學曾授予他文學榮譽博士學位;在他85歲和88歲壽辰時分別獲得北京市榮譽市民和甘肅省榮譽公民稱號;同年新西蘭政府授予他女王社會服務勛章。近年,介紹艾黎生平的傳記和記錄片、電視片在中國與新西蘭陸續(xù)發(fā)行和放映。
艾黎終身未婚,但收養(yǎng)了一些貧苦百姓和革命者的后代,晚年享受著四代大家庭的歡樂。
艾黎于1987年12月27日因患腦血栓并發(fā)心功能衰竭,醫(y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終年90歲。按照他的遺囑,他的骨灰撒在他的第二故鄉(xiāng)山丹。
路易·艾黎 - 新西蘭人的自豪
從基督城驅車50公里,到達路易·艾黎的故鄉(xiāng)——斯普林菲爾德鎮(zhèn)。車剛一進城,便看到路邊一個醒目的標志:路易·艾黎紀念園。
紀念園正中是一尊石像,表現(xiàn)的是路易·艾黎當年在山丹培黎學校向孩子們傳授知識、技能的情景。石像左下角刻著兩行小字:路易·艾黎——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新西蘭和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他。
1960年,路易·艾黎離國27年首次回到新西蘭的時候,很多人不理解他當年的舉動,艾黎不時讀到一些媒體的偏激之辭。然而,到1972年艾黎再次回到家鄉(xiāng),他發(fā)現(xiàn)更多新西蘭人開始理解中國,關注中國的發(fā)展建設,贊賞他在中國幾十年的奉獻。最令路易·艾黎高興的是,他這次回國不久,新西蘭同中國正式建交。
路易·艾黎不僅是中新友誼的象征,還在他有生之年不遺余力地推動兩國人民的友好交往。在他的倡導下成立的新中友協(xié),幾十年來在加強兩國關系方面,做了許多切實的工作。曾任新中友協(xié)會長達10年的云達忠說,當年路易·艾黎前往中國的時候,還是一個具有冒險精神的青年,然而他不顧戰(zhàn)亂年代的艱苦,甘愿留在中國,努力解除當?shù)厝嗣竦睦Э。這種博大的愛心和國際主義精神,使艾黎成為新西蘭人的自豪。
路易·艾黎 - 主要著作
著有詩集《工合》(1948)、《山丹筆記之頁》(1950)、《充滿生氣的北京的片斷》(1955)、《今日中國》(1957);散文《京戲》(1953)、《外蒙古之行》(1957)、《洪湖精神》(1966),論著《中國:古代瓷窯和現(xiàn)代陶瓷》(與加納西合著)等。此外還有《艾黎自傳》、《中國見聞錄》等。還將一些中國古典詩集譯成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