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羅榮壽(1918-1995),男,相聲演員。北京人。從八歲開始,跟他的舅父、著名相聲老藝人趙靄如學說相聲。學藝七載,十五歲出師從此開始他的藝術生涯。
羅榮壽出師之后,即和王鳳山、高鳳山、趙玉貴等人搭伙合作,在北京宣武門平民市場"據(jù)地"說相聲。平民市場撤銷之后,又和孫寶才、王長友、郭全寶等,在北京各廟會一起合作,表演相聲、雙簧、太平歌詞。過了不久,又與白全福、高鳳山、劉永青等一起在天橋演出。這時他在北京相聲界已嶄露頭角,成了一名受觀眾歡迎的青年相聲演員。后來,應李壽增之邀請,和白全福一起到濟南晨光茶社(大觀園內)參加相聲大會的演出。同臺的有李壽增、高桂清、孫少林、王樹田、馮立章、高德光、劉桂田、袁佩樓等。
一九五零年,羅榮壽積極參加了小組的工作和演出活動。他與侯寶林、郭啟儒、孫王奎、譚伯如、劉德志、于俊波、全常保、趙春田、于世德、陳涌泉、趙世忠等,經(jīng)常在京、津兩地演出相聲大會。相聲改進小組在完成使命結束之后,成立了三個曲藝團。羅榮壽參加了專演相聲大會的北京曲藝三團。后來三個團于一九五六年合并為北京曲藝團,羅榮壽在這里一直工作到退休。
人物生平
人物評價
按現(xiàn)在相聲界的劃分,往往把侯寶林先生看做是京派相聲的旗幟,而把馬三立先生看做是衛(wèi)派相聲的代表。天津演員比較起來,侯寶林先生的表演的確有著北京相聲所特有的那種規(guī)范、大氣的特點。但如果和羅榮壽先生比起來,侯寶林先生的北京味就顯得不那么明顯,如果我們想領略地地道道的京派相聲,那只有從羅榮壽先生和二趙留下的資料中去尋覓了。
羅榮壽先生可以說是京派相聲黃金時期的代表人物,他比陳子貞、譚伯儒要晚一輩,又早于二趙,可以說是京派相聲承前啟后的關鍵性人物了。他能較為規(guī)范的保持著北京相聲的風格,這是尤為難能可貴的。
羅榮壽先生可以說是相聲中的"端正派",尤其是他早期和李桂山留下的錄音,無不顯示出這一特色。京派相聲的特色歸根結蒂是一個"大"字。用薛寶琨先生的話說,就是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做依托。不能過分追求劇場效果的火爆,而要在藝術品味上下功夫。李伯祥先生曾經(jīng)談到在北京演出和在天津演出有什么不同時說過,在北京演出要比在天津稍微穩(wěn)一點,要沉住氣,不能過分追求劇場效果。這就是北京相聲作為"首善之都"的文化的一種固有的特色。聽羅先生的節(jié)目,他的舞臺形象一直是非常端正的,比如他的《賣棺材》的表演就有這一特色。按《賣棺材》這段來說可以演得比較火爆(天津的田立禾、王文玉把這段改編成《促銷》,就非常之火爆),但羅先生本人并沒有這樣表演。再者他的段子中有很多評講的內容,比如《渭水河》中的京劇常識的介紹、《賣棺材》中"轉腿肚子"的史事,于趣味性中含有一定知識性,這是很不容易的(趙佩如先生逗哏也有很多評講內容,比如他跟李壽增先生的《獻地圖》,有很多戲曲知識)。再有羅榮壽先生的嗓音清脆嘹亮、氣力充沛,雖然他不以柳活著稱,但有些節(jié)目還是很得實惠的,比如《賣布頭》、《黃鶴樓》這種"學"的節(jié)目,他就很拿手。再比如他的《雙簧》中"后臉"學唱【照花臺】的小曲,也能非常輕松愉快勝任。
羅榮壽最為人所熟知的一個節(jié)目就是他和高鳳山合作的《黃鶴樓》,羅、高版的《黃鶴樓》與天津的馬三立、王鳳山合作的版本相比就有很大的不同,聽起來端正、清新,后來的演員基本都是遵從著這兩版的特色來表演這個節(jié)目的,只不過有的接近于羅、高,而有的側重于馬、王一些。
羅榮壽先生,平易近人,毫無名演員的架子。對于青年同行和業(yè)余愛好者總是傾囊相授,從不保守。在內外行中有不少學生。曾給侯寶林捧哏的李國盛先生就出自他的門墻。
羅榮壽先生對待相聲改革的嚴謹態(tài)度,和他自幼學藝時的刻苦認真、忠于藝術的作風是分不開的。"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要得人前顯貴,還得背后受罪"。這些當年曲藝界流行的口頭禪,雖然措詞不夠妥當,但是,對羅榮壽的勤奮學藝,確實起到了促進作用。他深知,不下苦功夫,就學不到真藝術。由于他熱愛相聲藝術,勤學苦練,逐步在藝術操索的道路上摸索出了規(guī)律。他總結出五個字,就是:聽、看、學、練、用。在繼承前輩的藝術時,不墨守成規(guī);在擷取他人之長時,不生吞活剝,而是根據(jù)自己的條件和特點,兼收并蓄,不斷發(fā)展自己的藝業(yè),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以他的拿手段子《黃鶴樓》為例,就可以看出他對相聲藝術花。費的心血。這個段子最早是跟趙靄如老師學的。為了充實自己的表演,他又特意向李會民學習京戲的程式和鑼鼓經(jīng)。然后再結合自己的條件加工整理,并在舞臺實踐中不斷修改、潤色,使觀眾有常聽常新的感覺。對于這個段子,他曾作過精練的總結:是戲,不演成戲,離不開戲。也就是說,要學得象,唱得正。但它畢竟是相聲,所以要掌握好"包袱"的分寸。臺風要沉著、穩(wěn);語言要準確有力,講究節(jié)奏,F(xiàn)在,《黃鶴樓》成了羅榮壽般炙人口的代表作。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都已錄音、錄象。中國唱片社也錄制了唱片。
羅榮壽改"字"
相聲名家羅榮壽在一九五零年與侯寶林,劉德智,老舍等人一起加入了北京市相聲改進小組,他們積極,大膽地對傳統(tǒng)相聲進行改革,去其糟粕,留其精華,使之古為今用。羅榮壽首先拿自己擅演的傳統(tǒng)相聲《賣布頭》開刀,他逐字逐句地推敲,審核,找毛病,連一個字都不放過。這段相聲,有一段吹噓自己賣的白布特別白時這樣說的:"怎么那么白呀,氣死頭場雪,不讓二路霜,亞賽頭號的’洋’白面哩吧。"這個"洋"字是解放前民間的常用語,如:洋火,洋車,洋布,面粉也叫"洋面",羅榮壽心想:現(xiàn)在解放了,這些東西咱們都能生產(chǎn)了,怎么還說"洋"字哪?咱們生產(chǎn)的頭籮面叫"高白面",不是也很白嘛,對,改過來,他就把原詞:"亞賽頭號的’洋’白面",改成"亞賽頭籮的’高’白面。"僅此二字,便使該段得以升華,有位老藝人問羅榮壽為什么去掉"洋"時,羅榮壽詼諧地說:"把’羊’都宰了,那還不去掉?"
主要作品
賣棺材(羅榮壽、李桂山)
黃鶴樓(羅榮壽、高鳳山)
文章會(王長友、羅榮壽)
白事會(羅榮壽、李桂山)
賣布頭(羅榮壽、高鳳山)
資本家與洋車夫(羅榮壽、李桂山)
賣掛票(羅榮壽、李桂山)
黃鶴樓(羅榮壽、李桂山)
學戲(羅榮壽、高鳳山)
三近視(羅榮壽)
捉放曹(羅榮壽、李桂山)
洪羊洞(羅榮壽、李桂山)
坐享其成(羅榮壽、李桂山)
忘詞(羅榮壽、李桂山)
賣布頭(羅榮壽、李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