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玉英 - 經(jīng)歷
程玉英,女,1920年生,梁趙村人。祖父程遵濂,晉商巨賈,并因興學助教有功,誥授學政銜。但不幸父親程福榮沾染吸毒嗜好,家道中落,以至生活無著。10歲時拜晉劇藝人“說書紅”(高文翰)為徒,工須生。13歲時,隨師進京演出,為應(yīng)急救場,在《忠報國》中飾李艷妃,一炮打響,遂改攻青衣。16歲時,在師傅的幫助下,對晉劇老藝人中原有的“那一咦呀嗨”行腔進行大膽改革,創(chuàng)造單用一個“嗨”字的“嗨嗨腔”,并使之在晉劇唱腔中正式定型和程式化,成為獨樹一幟的程派聲腔體系特征。30年代初,隨師在太谷錦梨園與蓋天紅、三兒生、毛毛旦、秋富生、丁果仙等同臺演戲,以《武家坡》、《火焰駒》、《雙官誥》、《女中孝》、《清風亭》等風靡劇壇。30年代末,又與丁果仙等人進京聯(lián)銜演出,受到馬連良大師的指點,演藝大進,被北平觀眾譽為“山西兩個女戲王”。之后,因戰(zhàn)亂輟演。
1949年,受平遙縣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擁戴,出任本縣群眾劇團團長。1953年,又隨團榮調(diào)到榆次專署,任專署晉劇團團長。 1955年,赴京參加全國戲劇演員第一期講學班,向梅蘭芳學習《宇宙鋒》,特別是通過程硯秋示范演出《鎖麟囊》,對青衣行當?shù)摹?手眼身法步”,更加理解深刻。從此之后翻身做主的程玉英不僅視藝術(shù)如生命,孜孜追求文化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潛心研究劇中人物形像的塑造。而且還把帶好團、演好戲,當作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的唯一宗旨。率團走遍山西全省乃至北京、河北、內(nèi)蒙、江蘇、福建及東北三省地區(qū),皆以嚴謹?shù)呐_風、鮮明的人物形像和高亢激越、節(jié)奏明快、舒展流暢的“ 嗨嗨腔”博得觀眾稱贊和受到戲劇界專家的好評!度嗣袢請蟆贰ⅰ豆饷魅請蟆、《北京晚報》等,多次刊載專家的評論文章。其中,著名戲評家翁偶虹曾稱:“程玉英的程腔,大可與程硯秋的程腔并列媲美!睘榇,在三晉大地上,至今還有“寧肯跑的丟了鞋(讀音孩),不要誤了程玉英的嗨嗨嗨”和“ 寧肯跑得厥煞(累死),也不要誤了程玉英的哭嚓(指悲劇)”等美傳。與此同時,也受到各級黨政組織的高度重視,先后授予“全國先進文化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和“省勞動模范”等光榮稱號,并被推選為省政協(xié)委員,中國戲劇協(xié)會理事、省戲劇協(xié)會副主席等。
1983年,雖已年過花甲,仍不負眾望,出任晉中藝校校長,以寶刀不老,松柏常青的拼搏精神,繼續(xù)為晉劇藝壇培養(yǎng)了大批新秀。 1984年,文化部、省文化廳及地委、行署聯(lián)合為其頒發(fā)“紀念程玉英舞臺生涯50周年”榮譽證書并贈送了“晉劇瑰玉,藝壇精英”匾額。同年,《中國藝術(shù)家辭典》以“著名晉劇表演藝術(shù)家” 稱號刊載其辭條。截至1996年,為其錄制的晉劇唱片音像有《教子》、《秦香蓮》、《火焰駒》、《情探》、《女中孝》、《鮫〖FJF〗 7〖FJJ〗帕》等數(shù)十部。著述有《程玉英劇目選》及《程玉英舞臺生活五十年》等。更為可喜的是程派藝術(shù)現(xiàn)已傳宗三代,枝葉繁茂,繼續(xù)獨占晉劇青衣行當之鰲頭,其代表人物有王艾艾、王萬梅(1988年梅花獎得主)、侯玉蘭、杜美麗等。一代新秀栗桂蓮,也已立雪程門,開始學習和繼承程派藝術(shù)的精華。
一九四九年陰歷正月初三,北平解放了。高興得程玉英一夜睡不著。不久她就把小攤攤收拾了,但所余家當還不夠買一張回平遙城的火車票,只好先到太原。可是她回到平遙之后才知道母親已經(jīng)去世了,孤獨的父親說成什么也不讓她再離開平遙。舊日的一些票友們也紛紛來請她去參加“鬧票”,城關(guān)區(qū)的政府領(lǐng)導親自上門看望她,文教局長和縣長也親自和她談話,請她先給平遙人民演幾場戲,她感到社會變了,家鄉(xiāng)變了,一切的人都變了,變得是那樣親切、可愛、溫暖,她第一次聽到“演員”這兩個字,她為能夠以自己的名義給家鄉(xiāng)的父母兄弟姐妹唱戲而感到無比興奮。但八年不唱戲了,她有點膽虛,就請和票友們一本戲一本戲議場次,對劇詞,對了十幾本戲,苦練了兩個多月就開始給鄉(xiāng)親們演出了。當時她的嗓子清脆圓潤,連五里之外的人們聽了都著迷呢!平遙縣各村的男女老少,那怕離城百里之遙,也非要趕來看看程玉英的戲不可。太原請她去,平遙觀眾不讓走,平遙縣人民政府任命她擔任團長。當時,她經(jīng)常演出的拿手好戲除了《教子》,還有《蓮花庵》、《女中孝》、《對銀杯》、《蝴蝶懷》、《鮫綃帕》、《明公斷》、《汾河灣》、《武家坡》、《桑園會》等。
一九五○年夏天,在臨汾經(jīng)商的平遙人把平遙劇團請到臨汾演出了一個多月。這是晉中的劇團第一次到晉南演出,想不到竟受到晉南觀眾的熱烈歡迎。連正在臨汾演出的人民劇社的同志們也都很贊慕程玉英的舞臺藝術(shù),并請她到人民劇社工作去,還幫助給她排了《河伯娶婦》。
一九五○年冬,太原市新修起第一座大劇院,即《和平戲院》,選開臺戲時,就選中了平遙劇團。這是解放后,程玉英第一次在太原演出,演了一個多月,把太原市轟動了!
當時程玉英的師妹劉俊英、郝翠英、李素英、田秀英等正在太原要組織《五英劇團》(后改為晉劇聲劇團),請程玉英去掛帥。程玉英從提高自己的藝術(shù)水平考慮,也很愿意到省城去。
程玉英己答應(yīng)去《晉聲》,并把她要在春節(jié)演出的戲報都向全布觀眾公布了。誰知那天眾姐妹們在太原等了一天都沒等到她!稌x省》又派李素英等去平遙請程玉英團長上任。平遙劇團卻從程玉英家門口到火車站布滿了崗哨,她爹也不讓她走。所以程玉英還是未能去省城。這次的去留對程玉英一生的影響是很大的。但她從沒因此鬧過一點情緒。她總是和過去的苦日子比,和下邊低工資的同志比,和黨與人民對自己的關(guān)懷比。正如她自己說的:“這樣一比,我就覺得我的一切都是屬于人民的,人民需要我在哪里工作,我就在那里好好工作!”所以黨號召銀行存款,她就把工資除生活費外全部存入銀行;黨號召抗美援朝,她就拿出工資的一半——二百五十元,捐獻飛機大炮,直到抗美援朝結(jié)束;黨號召改造舊戲班作風,她就帶頭排隊吃大鍋飯,和大家一起睡通鋪,裝臺、扛行李,每天步行下鄉(xiāng)上山演出,一天三出臺,還要堅持練功、排新戲,負責劇團的領(lǐng)導工作。即使重病也要堅持演出,曾多次昏倒在臺上,還要從醫(yī)院跑出來繼續(xù)堅持演出,她越忙勁頭越大。她的代表作之一《情探》就是一九五二年下鄉(xiāng)演出期間,根據(jù)田漢的改編本,在同志們的配合幫助下自己排練出來的。她為了配合政治宣傳,還主演過新編歷史編《孟姜女哭長城》、《梁山泊與祝英臺》和現(xiàn)代戲《小女婿》、《羅漢錢》等等。
程玉英 - 活動年表
2005年5月19日,農(nóng)歷乙酉年四月十二日,上午:馬玉樓藝術(shù)學校成立
馬玉樓藝術(shù)學校在汾陽市掛牌成立。祖籍汾陽的著名晉劇表演藝術(shù)家、晉劇須生代表人物馬玉樓受聘出任名譽校長。該校還特聘牛桂英、程玉英、栗桂蓮等數(shù)十位知名藝術(shù)家任兼職教師。
汾陽是晉劇發(fā)祥地之一,素有“無汾不成戲、無汾不成團”之說。
2007年2月3日,農(nóng)歷丙戌年十二月十六日,上午:史佳花收鄭芳芳、王惠惠、雷俊為徒 史佳花收徒鄭芳芳、王惠惠、雷俊三人的儀式在山西晉中舉行。王愛愛、成鳳英、張愛珍等一批晉劇名家悉數(shù)到場,“愛愛腔”的傳人們一個不落,就連山西戲曲界的泰斗級人物、王愛愛的老師、時年87歲的程玉英女士也蒞臨現(xiàn)場。
當眾多晉劇名家紛紛登臺獻藝之后,程玉英、王愛愛、史佳花及三位“愛愛腔”的第二代傳人以“四世同堂”的方式同時登臺,引得現(xiàn)場掌聲雷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