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shù)特色
商芳臣的嗓音明亮,音質(zhì)渾厚,曲調(diào)遒勁奔放,吐字堅實, 噴口有力,中氣充足,唱腔中較多吸收紹興大班的曲調(diào)、唱法和京劇老生蒼勁內(nèi)涵的發(fā)聲與潤腔方法,融為一體,演唱時氣息飽滿,注重頭腔、胸腔共鳴,高音區(qū)華彩響亮,中低音深沉厚實,且具有內(nèi)在的力量。她的演唱有深厚的傳統(tǒng)根基,又作了革新,譬如唱 [二凡·流水]時,用越劇的吐字、裝飾潤腔柔滑這些曲調(diào),既給越劇老生唱腔注入昂揚豪放的因素,有體現(xiàn)了越劇的韻味,擴大了曲調(diào)的表現(xiàn)力。,《南冠草》中的“可記得田園荒”,《生死牌》中的“三人義烈世間稀” ,《孫安動本》中的“龍心不轉(zhuǎn)我不離朝房”等,都是她的代表性唱段。藝術(shù)成就
《柳毅傳書》1962年攝制成戲曲藝術(shù)片。飾 演《南冠草》中劉公旦一角,獲江蘇省第一屆戲曲會演演員一等獎;飾演《文天祥》中的文天祥,獲南京市第三屆戲曲會演優(yōu)秀演員獎。1956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59年當選為南京市勞動模范。 《江蘇戲劇》連載了“商芳臣的藝術(shù)生涯”。1991年8月拍攝了電視藝術(shù)片《夕照滿青山——商芳臣舞臺生活60年集錦》,同年10月8日在上海舉行了“商芳臣表演藝術(shù)觀摩研討會”。1994年南京出版社出版了《越劇名優(yōu)商芳臣》一書。商芳臣的傳人有胡國美等。活動年表
1930年入高升舞臺科班,師從喻傳海、應(yīng)方義等,工老 生,與筱丹桂同科。。四年學藝期間刻苦用功,在科班里已掛頭牌。先后上演了《琵琶記》、《三官堂》、《仁義緣》、《桂花亭》等劇,同時還學了京劇《空城記》(飾諸葛亮)、紹劇《雙龍會》等。與師姐妹筱丹桂、張湘卿、周寶奎等邊學邊演,穿梭于桐廬、金華、富陽等地。其主演的《空城記》、《李陵碑》、《烏龍院》等劇目均得觀眾好評。因嗓音激昂慷慨、宏亮深遠而漸漸唱紅。出科后加入了以姚水娟為首的越新舞臺戲班。
其后幾年,先后與邢竹琴、竺素娥、趙瑞花、姚水娟等合演于寧波、上海等地,主演《沉香扇》、《梅龍鎮(zhèn)》、《烏龍院》等戲。
1938年初到滬,與姚水娟等演出于通商劇場。
后移演于老閘、大中華、天香等戲院,參與姚水娟的越劇改良。
1940年9月組成由她領(lǐng)銜演出的標準越劇團,演出于民樂、九星戲院,直至1944年7月底。
20世紀40年代初,隨著演技日趨成熟,她對原有的老生唱腔試著作了某些改革,借鑒紹興大班中的[尺調(diào)]融合到越劇[四工調(diào)]中,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為了開拓戲路,她串演過小生,飾演過《西游記》中的孫悟空。
上海解放后不久與竺水招一起重組云華越劇團
1954年劇團去南京演出,改建為南京市越劇團,任副團長。
1955年冬隨劇團進京演出了《南冠草》,受到了周恩來總理、郭沫若的親切接見。其后又相繼上演了
《孔雀膽》、《文天祥》、《柳毅傳書》、《孫安動本》等戲。
人物特寫
建國前夕,商芳臣曾一度息藝在家。上海解放后,她毅然重返舞臺,參加了上海越劇前輩藝人為抗美援朝捐獻飛機大炮的義演。1951年,她又與著名越劇表演藝術(shù)家竺水招組建了上海云華越劇團,并排演了宣揚愛國主義的歷史劇《南冠草》和《文天祥》,得到了群眾擁護和文化部門領(lǐng)導的表揚。在商芳臣主演《文天祥》時,私營劇場的資方曾借口戲太“硬”,要求她換演所謂“軟”一點的戲,商芳臣嚴辭拒絕,并在文化局的關(guān)懷下“移師”國營劇場繼續(xù)演出。1954年,華東戲曲會演期間,商芳臣應(yīng)邀參加了由尹桂芳主演的越劇《屈原》劇組,雖擔任配角,但她表演得十分嚴謹、一絲不茍,獲得了演員二等獎,這是她東山再起后獲得的第一個國家級獎項。同年10月,劇團來到南京明星大戲院演出,她與竺水招、筱水招共同主演的《柳毅傳書》、《南冠草》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并受到了有關(guān)方面的高度重視。當時,適逢文化部批示民間職業(yè)劇團開始登記,商芳臣與竺水招及全團同志們?nèi)〉霉沧R,希望劇團在南京登記并爭取黨和政府對劇團的直接領(lǐng)導。從1955年3月起,經(jīng)南京市人民政府批準,劇團改為民營公助的南京市實驗越劇團,1956年2月,劇團又正式被批準為國營的南京市越劇團。劇團成立后,商芳臣長期擔任南京市實驗越劇團副團長、團長等職務(wù)。
1955年12月,劇團接到北上巡回演出的任務(wù),并決定于1956年春節(jié)進首都北京公演。當時,劇團十分艱苦,第一站到徐州就向演出劇場商借了1000元作旅費。商芳臣和大家一樣,同吃大鍋飯,自己背行李。為了節(jié)省開支,全團上下齊心合力,一起裝卸布景道具和燈光服裝等演出器材,士氣十分旺盛。在途經(jīng)淄博、濟南、天津時,演出皆受到了熱烈的歡迎,出現(xiàn)了北方觀眾排隊爭購越劇戲票的感人場面。1956年春節(jié)前夕,南京市越劇團第一次踏上首都舞臺,在西單的長家大戲院演出了《柳毅傳書》和《南冠草》。商芳臣與竺水招很久就有個共同的心愿,希望郭沫若院長(當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能親自來觀看她們演出的《南冠草》,并給以指點,因為這出戲是根據(jù)同名歷史劇改編的。她們的愿望終于實現(xiàn)了。郭沫若院長偕夫人于立群來到長安大戲院觀看《南冠草》,并滿意地對竺水招、商芳臣說:“你們的表演,很好地體現(xiàn)了劇中夏完淳和劉公旦的愛國詩人氣質(zhì)和愛國志士風度。”第二天晚場開演前,郭院長特地委托他的秘書給劇團送來了一個大花籃。意想不到的喜事翩然降臨,郭沫若向周恩來總理推薦了《南冠草》。1956年3月14日晚,郭老約周恩來總理和夫人鄧穎超及其他中央領(lǐng)導同志在全國政協(xié)禮堂觀看越劇《南冠草》。謝幕后,總理和夫人在郭老陪同下走上舞臺看望全體演出人員。周總理親切地和大家一一握手,并與商芳臣、竺水招和全體演職員合影留念,記下了這次難忘的會見。在后臺化妝室,總理肯定了大家的演出,并指出劇中有個別臺詞不利于今天的民族大團結(jié),他建議請作家老舍來看戲,幫助修改劇本。
商芳臣作風正派、德藝高尚、待人謙和、光明磊落、堅持原則、胸襟豁達。在“文革”動亂年代,商芳臣曾受到不公正對待,但她對黨的忠誠矢志不渝;在落實政策后,她將自己補發(fā)的數(shù)萬元工資全部作為黨費上交國家。即使在重病期間,她亦關(guān)照家人按月代她交納黨費,充分體現(xiàn)了她的黨性原則和對黨的濃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