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凱華 - 簡歷
1930年5月26日 出生于美國紐約(祖籍浙江杭州)。
1946-1950年 在北京大學物理系學習。
1950-1953年 任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
1953-1954年 北京俄專留蘇預備班學習俄語。
1954-1958年 蘇聯(lián)莫斯科大學物理系研究生,獲博士學位。
1958年- 任北京大學物理系副教授、教授。
趙凱華 - 求學生活
趙凱華,祖籍浙江杭州,1930年5月26日出生于美國紐約,翌年初父母攜之歸國。其父親和母親當時皆官費留美,歸國后其父任北京大學經(jīng)濟系研究教授兼系主任,歷時18年(1931-1949)。其父一生中庸敦厚,剛正不阿,嗜書成癖,淡泊名利,有“亦知世上公卿貴,且養(yǎng)山中草木年”之句。母賢良淑惠,教子有方。趙凱華的成長深受良好家教的影響。
趙凱華5歲半入小學,11歲入中學,1946年讀完高中二年級后以同等學歷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1950年畢業(yè),時年20 歲。在大學四年期間,應胡適校長和理學院院長兼物理系主任饒毓泰之聘的胡寧、黃昆、虞福春、朱光亞諸教授尚未歸國,但他有幸從學于張宗燧所授的課程達3門之多,有熱學、電動力學、量子力學。另外,當時北大數(shù)學系教授陣容齊整,趙得以親聆教誨的有江澤涵、莊圻泰、申又棖、許寶騄諸多名師。20世紀40 年代北大物理系的學生不多,然而不乏佼佼者。后來成為中國突破氫彈原理元勛的于敏,是比趙高一級的學長。趙常說,當年他和他的同級同學視于敏為楷模,看什么書,選什么課,都亦步亦趨。
大學畢業(yè)留校工作3年后,趙凱華被派往蘇聯(lián)莫斯科大學攻讀研究生,師從等離子體理論專家符拉索夫教授,1958年獲數(shù)理博士學位。大學畢業(yè)后,趙凱華即開始了他長達50多年的大學基礎物理的教學生涯,除留蘇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外,未嘗中斷。他的講課風格是原理和概念的闡述嚴謹而透辟,吸引學生跟著自己的思路節(jié)節(jié)深入;答疑時善于循著學生的思路引伸下去,暴露矛盾,層層剖析。他認為,在教學中對待難點應當“知難而進”,索性多花力氣把矛盾挑開了講透,而不要采用“簡易”的講法回避過去蒙混學生。趙凱華理論功底厚實,學識寬廣,語言豐富,講課時旁征博引,娓娓道來,每每能把聽眾帶到開闊而豐美的境地。無怪學生說:“聽趙老師的課是一種享受。”
趙凱華 - 科學研究
“文化大革命”后,趙凱華多年教學、研究的積累終于厚積薄發(fā),走上著書立說之路。他主編的教材,每種參評的都獲得了較高等級的獎。1978年起,先后與陳熙謀合編出版《電磁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78年初版,1985年二版),與鐘錫華合編出版《光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為中國高等學校物理學教材體系建設的起步作出了重大貢獻。
20世紀80年代中期起,趙凱華與時任南京大學副校長的馮致光教授一起,領導和開展了中國基礎物理學的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對國內(nèi)外的物理教學進行了深刻的比較、分析、研究,在中國基礎物理教學界產(chǎn)生廣泛影響。從1988年起先后在《大學物理》連續(xù)發(fā)表了27篇文章,闡述“定性與半定量物理學”。1991年對這27篇文章進行了進一步提煉,出版了《定性與半定量物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上述27篇文章的發(fā)表和該書的出版,在中國物理教學界產(chǎn)生了意義深遠的影響,使人們體味到物理學教學觀念轉變的深刻意義,使人們領悟到物理學教學現(xiàn)代化的廣闊空間,使人們看到物理學教材體系改革、內(nèi)容更新的大有可為。人們開始關注物理教學改革,圍繞物理教學要不要改和怎么改展開了活躍而激烈的爭論,物理教學研究散發(fā)出新的活力。國家教委有關部門領導和物理學和天文學教學指導委員會的專家們贊譽:“他于1988年連載于《大學物理》,后于1991 年出版《定性與半定量物理學》,率先在物理學前沿和基礎物理教學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從而打開了面向21世紀物理教學內(nèi)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的序幕,在國內(nèi)物理教學界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1991年10月在上海召開的普通物理教材建設組會議上,大家一致認為,應該總結多年來中國基礎物理教學改革研究的成果,吸收中國基礎物理教學的優(yōu)秀經(jīng)驗,編寫一套新型的基礎物理教材,努力反映物理學當代成就,使基礎物理的教學內(nèi)容更好地適應物理學發(fā)展的需要,是當前普通物理教材建設中的一個重要課題。20世紀90年代初起,趙凱華接受全國高等學校物理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建議,踏上了一生中難度最大、時間最長,同時也是達到物理教材建設新的高峰的著述之路。分別于1995年、1998年、2001年與中山大學羅蔚茵合編出版了《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學卷、熱學卷、量子物理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與陳熙謀合編出版《新概念物理教程》電磁學卷(高等教育出版社)。在《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學卷中提出了要“用現(xiàn)代的觀點審視、選擇和組織好傳統(tǒng)的教學內(nèi)容,適當?shù)貫槲锢韺W前沿打開窗口和安裝接口,通過知識的傳授提高科學素質(zhì)和能力”的重要觀點。這個觀點在現(xiàn)代教材,特別是理工科教材建設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在高等院校教材編寫中得到廣泛的響應。《新概念物理教程》由于貫徹了這些做法,無論是力學卷還是熱學卷、量子物理卷,都得到廣大基礎物理課程第一線教師的強烈反響,成為案頭必備的首選參考書。調(diào)查表明,對學生科學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有明顯提高。更有意義的是《新概念物理教程》各卷的相繼出版,捅破了基礎物理教材編寫模式單一的框框,促進了基礎物理教材創(chuàng)作的多樣化,使基礎物理學教材的編寫、出版初步呈現(xiàn)繁榮景象。
趙凱華 - 人物評價
趙凱華勤奮寫作,善于將多年積淀的教學經(jīng)驗、講授心得、科研感受和前沿知識凝集在教材中,因此所著的教材多次獲得國家優(yōu)秀教材獎。1987年,他與陳熙謀合編的《電磁學》和與鐘錫華合編的《光學》同獲國家級優(yōu)秀教材一等獎。1995年《定性與半定量物理學》獲國家教委優(yōu)秀教材一等獎。
1997年以《新概念力學》為主要內(nèi)容的教學改革項目獲國家級優(yōu)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專家們在成果鑒定中明確指出“本項目是在趙凱華教授主持下,以培養(yǎng)適應21世紀需要的人才為目的,確立物理教學以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質(zhì)為核心的教學思想,對大學基礎物理改革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重要突破,產(chǎn)生了積極的廣泛影響,為中國的大學基礎物理課程體系與教學內(nèi)容改革起了帶頭和推動作用!
20世紀80年代是從“文化大革命”劫難中復蘇的年代,趙凱華繼虞福春之后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主任,在領導北京大學物理系科研工作的開展、教學秩序的恢復與重建、師資隊伍的整頓與晉升,留學生的派出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在擔任系主任工作期間十分關心課程體系的改革。例如,他以系主任的眼光看到了物理系化學課程中止的嚴重后果,邀請了北京大學化學系周公度教授設計、開設了適合物理系的“物質(zhì)與結構”課程,經(jīng)過幾年的教學實踐編寫成《物質(zhì)與結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最終國家教委下發(fā)文件規(guī)定《物質(zhì)與結構》為物理系的必選課程,推進了外系為物理系開設的課程的改革。同時,他還積極支持為非物理類系開設的課程教材的改革。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他積極參與中國物理學會的許多重大活動,主編了多種物理教學期刊,60年代擔任《物理通報》副主編,70年代擔任《物理》雜志副主編,80年代初創(chuàng)建《大學物理》,并長期擔任主編,90年代主編《科學家談物理》叢書(湖南教育出版社)。他是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委員會委員,1985 年建立的物理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主任,主持制定了新版《物理學名詞》(1991年和1996年公布),主編了《英漢物理學詞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趙凱華繼老一輩物理學家王竹溪等之后,對中國在新時期的物理學名詞術語的規(guī)范化、信息化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趙凱華 - 突出成績
20世紀90年代以來,趙凱華參與中國物理學會及其所屬專業(yè)委員會的領導工作,歷任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教學委員會主任和名詞委員會主任。積極參與國際物理學學術交流和教學研究活動,前后3屆擔任國際純粹物理與應用物理聯(lián)合會(IUPAP)下屬國際物理教育委員會(ICPE)委員。在連續(xù)擔任中國物理學會教學委員會主任期間,積極推動物理教學研究與改革,倡導物理教學現(xiàn)代化,支持物理教學數(shù)字化建設,關注中學物理教學的改革與發(fā)展。他領導教學委員會有針對性地選擇物理教學中的一系列重大課題展開專題研究、討論,第一次1992年11月在重慶,主題是基礎物理教學的現(xiàn)代化問題;第二次1995 年4月在合肥,主題是物理教育與科學素質(zhì)培養(yǎng);第三次1997 年11月在無錫,主題是面對高科技支撐和現(xiàn)代化要求的基礎物理教學改革再研究;第四次1999年在廣州,主題是物理教學2000;第五次2001年在湖州,主題是物理教學創(chuàng)新體系與數(shù)字物理教學資源展望。這些會議中的報告、發(fā)言涉及范圍廣泛,從理論、觀念、方法、實驗到數(shù)字教學資源、物理儀器、教材、教案等等方面,研究內(nèi)容深入,受到廣大第一線的物理教師強烈關注,對活躍基礎物理教學研究,推動基礎物理教學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中學生于1986年起參加了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競賽,取得了優(yōu)異成績。趙凱華曾在1986-1989年連續(xù)3次帶隊參賽,以后一直領導著培訓和選拔工作。1994年還主持了由中國物理學會承辦的“第25屆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競賽”,它的成功舉辦與出色的組織工作,受到國內(nèi)外物理學家一致好評。
科學研究方面,趙凱華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起帶領研究生從事過一些等離子體理論方面的研究,80年代中期以后轉到非線性物理方面(神經(jīng)網(wǎng)絡、元胞自動機,格點Boltzmann方程法等),于1986年發(fā)起并組建了北京大學非線性科學中心,并兼任主任。
趙凱華 - 參考資料
[1] 書店網(wǎng) http://www.tushucheng.com/author/w9q46a898j/p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