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愛德華·利文斯頓(Edward Livingston,1764年5月26日 - 1836年5月23日),美國著名的法學家和律師。愛德華·利文斯頓(Edward Livingston,1764年5月26日 - 1836年5月23日),美國著名的法學家和律師。六十七歲時被任命為國務卿,與法國簽署了1831年條約,法國同意對遭受損失的美國商人給以賠償。他的國務卿任期并不成功,杰克遜總統(tǒng)把持著外交事務的決策權,而前任國務卿范布倫仍然對外交工作施加重大影響。他在法學界的聲望遠遠高于他在外交領域的影響。
人生歷程
愛德華·利文斯頓
1764年5月26日出生于紐約州哥倫比亞縣
1781年畢業(yè)于新澤西學院(今普林斯頓大學)初級班
1785年在紐約獲律師資格
1795年~1801年任聯(lián)邦眾議員
1801年開始擔任紐約州總檢察長和紐約市市長
1803年辭去公職并遷居新奧爾良重操律師舊業(yè)
1814年參加對英戰(zhàn)爭
1821年~1823年在路易斯安納州主持刑法修訂工作
1824年~1828年再任聯(lián)邦眾議員
1829年~1831年任聯(lián)邦參議員
1831年~1833年出任杰克遜總統(tǒng)的國務卿
1833年~1835年出任美國駐法公使
1836年5月23日在紐約逝世[1]
嶄露頭角
愛德華·利文斯頓是羅伯特·R·利文斯頓和瑪格麗特·利文斯頓十個孩子中最小的兒子,1764年5月26日,出生于紐約州哥倫比亞縣克萊蒙特鎮(zhèn)。愛德華少年時代就失去了父親,是母親一個人拉扯大的,經(jīng)歷了艱難生活的磨煉。他的長兄羅伯特·利文斯頓是第一次革命時期很有名氣的革命者和外交家。羅伯特盡忠報國的精神對于愛德華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有所不同的是,他主要是以法律為武器來維護年輕的共和國的根本利益。
愛德華早年接受了較好的教育,這為他畢生所從事的法律和外交事業(y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779年,愛德華進入新澤西學院學習。畢業(yè)返鄉(xiāng)后,他對法學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于1785年通過考試進入律師界。立業(yè)之后他渴望著成家,期待著能像父母那樣兒女繞膝,騰達的事業(yè)和可觀的收入足以支撐起一個溫馨的大家庭。但他的婚姻生活是不幸的。他的第一次婚姻十分短暫,妻子瑪麗因病而撒手歸西。他與第二任妻子路易絲生有四個孩子,可惜其中的三個不幸夭折。由于經(jīng)歷過少年喪父、中年喪子喪妻的悲慟,他對事業(yè)和家庭備加珍惜。
在紐約律師事務所,他打贏的官司不計其數(shù),遠近聞名。隨著律師業(yè)務日益紅火,他萌生了從政的念頭。1794年,他如愿以償?shù)剡M入聯(lián)邦眾議院。此時他是杰斐遜民主的信奉者,在國會里同聯(lián)邦黨人進行著堅決的斗爭。
在反對《杰伊條約》的斗爭中,利文斯頓初露鋒芒。英國為阻止法國革命,采取截擊開往法國的其他國家船只的措施,其中美國是最大的受害者。英國還挑唆加拿大印第安人發(fā)表反美言論,使兩國出現(xiàn)戰(zhàn)爭危機。為了維護與英國的關系,亞當斯總統(tǒng)派遣最高法院法官約翰·杰伊赴倫敦與英國外交大臣威廉·溫德姆·格倫維爾談判,雙方達成《杰伊條約》,美國付出了一定代價:償還獨立戰(zhàn)爭前所欠英國債務,禁止美國港口裝備敵視英國的私掠船。消息傳出后民情激憤。盡管利文斯頓同約翰·杰伊歷來關系不錯,但他立場堅定地站在共和黨一邊,在1796年5月國會辯論中,他措辭激烈地反對批準《杰伊條約》。
在國會進行的反對聯(lián)邦黨人《客籍法》的斗爭中,利文斯頓贏得了民主派的支持。這是亞當斯政府頒布的反動法令中的一項,打擊的主要對象是親民主派的僑民。很顯然,這是聯(lián)邦黨人針對政治反對派的一項恐怖措施,是打著和平安全的旗號來鎮(zhèn)壓要求民主權利的立法運動的。作為這項法令的堅決反對者,利文斯頓在民眾中的聲望日益提高。
“1800年革命”后,利文斯頓先后出任紐約州總檢察長和紐約市市長。他根據(jù)自己的司法經(jīng)驗,撰寫了美國歷史上第二部司法判例匯編,這部影響很大的書奠定了他在美國法學界的地位,也使他成為當時美國政壇上一顆呈上升態(tài)勢的新星。
然而,利文斯頓這顆政壇耀眼的新星卻一度被湮沒到云霧之中。直到機遇再次光顧的時候,人們才看到了他頭頂上更加璀璨的光環(huán)。
宦海沉浮
1803年是個多事之秋,天災人禍不期而至。利文斯頓在夏季染上了病毒性黃熱病,這在當時是一種死亡率極高的可怕的瘟疫。剛剛躲過死神的眷顧,接踵而來的一樁職員舞弊丑聞,又使他蒙受了巨大損失,并幾乎斷送了他的政治生命。這一丑聞使紐約市政府蒙受了極大的恥辱,利文斯頓被迫引咎辭職,拿出全部家產(chǎn)賠償損失,此后他長期掙扎在私人債務和公家債務的重壓之下。
利文斯頓辭職后重操律師舊業(yè)。不過,他并沒有放棄為公眾服務的機會。在執(zhí)律師業(yè)期間,他編纂了司法程序臨時法典,于1805年~1825年在路易斯安納州訴諸實施。
1812年第二次美英戰(zhàn)爭的爆發(fā)使利文斯頓獲得了東山再起的機會,他不僅參加了戰(zhàn)爭,而且有極其出色的表現(xiàn)。其間,他出任陸軍少將安德魯·杰克遜的助手和翻譯,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戰(zhàn)爭結束后,利文斯頓參與了對英談判,雙方討論了戰(zhàn)爭的善后問題。
戰(zhàn)后,利文斯頓又進入了他的政治活躍期,不過直至1820年,他才當選為路易斯安那州議員。由于他已是一位蜚聲國內(nèi)的著名律師和談判高手,被指定主持該州刑事法典的修改工作。他不負眾望,在兩年多的時間里夜以繼日地操勞,對刑法不合理的結構進行了調(diào)整修訂,修改了許多過時的條款。但就在大功告成之際,一場大火將全部刑法手稿焚毀。面對這突如其來的不幸,利文斯頓以超乎常人的勇氣與毅力,全身心地重新投入修訂工作之中。
1825年,浸透了利文斯頓心血的刑法修訂稿終于問世了。它得到了同人的一致認可和好評,卻沒能在州議會以足夠的票數(shù)獲得通過。然而,這項工作給他帶來的效益和社會影響是無法估量的。該書稿后來在歐洲出版,他在法學界的聲譽迅速攀升。1822年~1831年,利文斯頓先后在聯(lián)邦眾議院和參議院工作。命運多舛,歷經(jīng)磨難的利文斯頓大器晚成,愈老彌堅,還有更神圣的使命召喚他。
老當益壯
1831年5月,利文斯頓出任安德魯·杰克遜總統(tǒng)的國務卿。雖然許多政壇要人對這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是否能承擔這一重任持懷疑態(tài)度,甚至有人公開提出了批評,但這在當時激烈的黨派爭斗中也許是杰克遜總統(tǒng)最為明智的選擇。
當時,杰克遜與他的副總統(tǒng)約翰·卡德威爾·卡爾霍恩之間矛盾重重,“國會法令廢止權”的明爭暗斗已經(jīng)使聯(lián)邦面臨著分裂的危險境地。杰克遜為維護國家統(tǒng)一,加強總統(tǒng)職權,多次對內(nèi)閣成員進行撤換,此次更換國務卿便是他的整體用人方案的一個組成部分。杰克遜之所以選擇利文斯頓出任國務卿,是看中了利文斯頓崇高的威望和橫溢的才華,更為重要的是,他認為利文斯頓對自己是絕對忠誠的。
年事已高的利文斯頓像年輕人一樣精力充沛地投入外交這個全新的領域之中。當時美國的外交政策仍然處在前任國務卿馬丁·范布倫的既定方針的指導下,再加上美國與各大國之間的關系發(fā)生重大變化,所以在利文斯頓任國務卿期間,美國的對外事務雖然繁忙,卻是在平靜有序的狀態(tài)下運行的。在此期間,美國與加拿大的邊界糾紛處于可以控制的范圍內(nèi),雙方談判頻繁舉行,但未有實質(zhì)性的突破。美法之間就拿破侖戰(zhàn)爭給美國商人造成的損失的談判有了結果:法方同意給美國商人以補償,雙方還達成了有關互惠貿(mào)易的協(xié)議。談判是由駐法公使里佛主持的,但他只愿意接受杰克遜和范布倫的指令,因此利文斯頓提出的一些異議(如利文斯頓認為,該協(xié)議的某些內(nèi)容對美國商人不利等)未能被里佛采納。雖然存有遺憾,但這卻是利文斯頓任國務卿期間美國取得的一項重要外交成果。
任國務卿兩年后,利文斯頓改任駐法公使。利文斯頓的主要使命是與法國七月王朝就雙方進行賠償?shù)木唧w細節(jié)問題進行談判。這是一場艱巨的拉鋸戰(zhàn),相持不下的局面使軍人出身的杰克遜總統(tǒng)最終失去了耐心,在國情咨文中對法國人使用了威脅性的語言,這引起了法國政府的強烈不滿,美法關系惡化。利文斯頓設法進行斡旋,但收效甚微。利文斯頓早就不滿杰克遜和范布倫隨意干預外交事務的做法,于1835年夏天離任回國。盡管法國的賠償問題沒能得到解決,但國內(nèi)外對他在談判中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表現(xiàn)出的紳士風度給予極高的評價。1836年5月23日,利文斯頓在紐約州蒙哥馬利去世。享年七十二歲。
美國歷任國務卿
1790-1839 |
|
---|
1840-1889 |
|
---|
1891-1939 |
|
---|
1940-1989 |
|
---|
1990-201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