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桂玲 - 基本介紹
宋桂玲,女,豫劇旦角。祥符調(diào)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為國家一級演員。1933年4月15日,農(nóng)歷癸酉年三月廿一日生開封。10歲進開封快樂戲院學唱豫劇,專攻刀馬、花旦。曾師從豫劇老藝人趙清和,后又曾隨京劇藝人金絲猴學練武功。12歲登臺演出,曾在《鬧書館》中飾秦雪梅、《大狼山》中飾九花娘、《大破天門陣》中演穆桂英、《刀劈楊藩》中演樊梨花。解放后,主演過《穆桂英下山》、《香囊記》(《抬花轎》)、《三哭殿》、《蝴蝶杯》、《陳妙常》等傳統(tǒng)劇目及《李雙雙》、《鐵流戰(zhàn)士》等現(xiàn)代戲。1952年參加中南區(qū)第一屆戲曲觀摩會演,演出《蝴蝶杯》中“投衙”一折(飾胡鳳蓮),獲一等演員獎。1953年赴朝鮮,在戰(zhàn)地演出《花木蘭》、《克敵榮歸》、《紅娘》、《斷橋》等戲,被評為人民功臣。1954年起先后擔任開封民樂劇團和安陽地區(qū)豫劇團團長。1956年參加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會演,獲一等演員獎。她主演的豫劇《黃金嬋》、《茶瓶計》等曾灌制過唱片。1962年入黨,后為開封市戲曲學校校長,中國劇協(xié)會員、河南省文聯(lián)委員、河南劇協(xié)理事。她的唱腔為豫劇中的“祥符調(diào)”,清脆圓潤,優(yōu)美婉轉(zhuǎn),表演樸實深沉,細膩逼真,為廣大觀眾所稱道。宋桂玲 - 藝術(shù)特色
宋桂玲老師的唱腔俏、醇、脆;身段嬌、嫻、美。在50多年的舞臺生涯中,她主演過150多部戲,塑造了近百位性格迥異、栩栩如生的藝術(shù)形象,《抬花轎》中的周鳳蓮,便是其中頗具特色、生動鮮明的一個藝術(shù)形象!短ЩㄞI》原名《香囊記》,在豫劇舞臺上已流傳多年,雖未達到家喻戶曉,但無數(shù)戲迷耳熟能傳。在長期舞臺實踐中,宋桂玲認為《香》劇是以反映張志誠和王定云的愛情為主線,周鳳蓮只是個陪襯角色,因此她想把這個心直口快、爽朗天真、樂于助人的人物在舞臺上樹起來,成為《抬花轎》的主角。于是先后四易其稿修改劇本,而后在白口、化妝、人物性格、做戲等方面調(diào)動一切藝術(shù)手段,多側(cè)面、全方位加重周鳳蓮的分量。特別是坐轎時的一段唱,為了達到聲情并茂,唱腔與舞蹈巧妙結(jié)合,宋桂玲每天對著錄音機從早上8點到12點,翻來覆去地唱,一字一句地聽,同時配上坐轎動作,一點一滴地琢磨,一招一式地練,整整苦練了兩個月,直到演出后觀眾用熱烈的掌聲開了“收條”,她才如釋重負。修改后的《抬花轎》把鳳蓮刻畫得嬌媚而不輕浮,憨直而不帶傻氣,因此“坐轎”一折的唱腔,很快不脛而走,廣為傳唱。《抬花轎》(原名《香囊記》)一劇,她在50年代初已把“瘋丫頭”周鳳蓮唱紅 后,又不斷揣摩,不斷改進,為使周鳳蓮的性格更豐滿,于20世紀70年代末第一次在新娘子坐花轎時加上了一節(jié)歡快活潑的唱段。韻味醇厚的祥符調(diào)[二八板]把這個戲唱得歡,唱得活,唱得熱鬧騰天。宋桂玲又根據(jù)自己嘴皮子快、吐字清晰的特點,還在該劇中加進了難度很大的兩段唱——夸香囊和夸妹妹,聽來如珠落玉盤。后學者則因難度過大,對此兩段唱腔很少問津,令人抱憾。宋桂玲老師熱愛戲曲事業(yè),熱愛觀眾。就在她逝世的前幾個月,還帶病參加老年樂藝術(shù)團,經(jīng)常為老干部慰問演出,有時中午拔了吊針,下午就粉墨登場,臨終前在病房還向徒弟們授藝。1999年5月17日,農(nóng)歷己卯年四月初三日逝世。
宋桂玲 - 藝術(shù)人生
宋老師是個倔強的女人,非常要強,總想靠藝術(shù)征服人,從來不巴結(jié)逢迎別人,從小到老都這樣。正是這種性格,使得她學戲比別人刻苦,練功比別人勤奮,也正是這種性格,她才能很早的在藝術(shù)上出人頭地。十多歲的時候,她就紅遍了整個省城開封。甚至整個河南都為這樣有藝術(shù)天賦的小演員震驚,當時的報紙紛紛稱她為“豫劇小皇后”。趕走日本人后,演出比以前頻繁了,對棚的事情也就多了。場面只要宋桂玲一到,那場面立即改觀。當時在鄭州,四個劇團對壘,而且有現(xiàn)在被列入五大名旦的演員,一個戲班為了能得到那面紅旗從而領(lǐng)取額外的報酬,從開封請來了宋桂玲,果然,人們果然象難民拾災(zāi)糧一樣向這個戲臺前擁來。當時的會首由衷的贊嘆到“宋桂玲,真靈!”。時隔50年,宋老師的回憶錄在臺灣出版的時候,陳立夫聽說是民國期間“豫劇小皇后”的著作,欣然題了書名。她學戲唱戲的時候,正趕上抗日戰(zhàn)爭和第二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戰(zhàn)爭給人民,尤其是給藝人帶來的痛苦她深有體會。民族的解放,人民的自由,讓她深深的體會了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不顧生命危險去慰勞朝鮮戰(zhàn)場上的解放軍戰(zhàn)士。因為愛這個新生的祖國,她決意到當時的老區(qū)濮陽等地去“提高那里的文藝水平”,無庸置疑,這是首要的原因,除此之外,據(jù)當時在和平劇團琴師(王素君老師的丈夫)后來回憶認為,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解放前后的“和平劇團”來了兩個大主演,一個是李志貞,另一個是關(guān)靈鳳,這兩個人的水平確實也是非凡的,她們主演的絕大多數(shù)都是陳派戲,關(guān)靈鳳是樊粹庭的學生,不用細說,肯定是以陳派戲主打。李志貞也是陳素真的崇拜者,觀眾中曾這樣一句戲言“李志貞,真不中,三天兩頭《義烈風》(李的水平其實是很高的,在宋老師的回憶錄里有記載,甚至曾令宋老師感到有隱隱的壓力)。當時的宋桂玲正是從少年向青年過度的時期,思想和藝術(shù)都漸趨向獨立,她看出了群眾對反復演唱老劇目的不滿情緒,想改革,而當時的和平劇團沒有革新的氛圍,她也想出去獨闖一翻天地,創(chuàng)立屬于自己風格的流派?墒,她低估了老區(qū)的困難,低估了宣傳對藝術(shù)文化的重要性。陳素真革新成功因為碰到了樊粹庭,常香玉發(fā)展成名,是因為嫁給了陳憲章,而她,卻遭遇到的是讓她傷痕累累的王長江。宋桂玲 - 個人軼事
失敗的婚姻宋老師一生結(jié)過三次婚,她并不是那種拿婚姻的浪漫作游戲的女人,相反她對愛情和婚姻看得是那么的莊重和不可褻瀆,但是前兩次的婚姻讓她受盡感情和肉體的折磨,最后的婚姻現(xiàn)在看來也不無遺憾,因為她常把藝術(shù)看得太神圣了。
第一次的婚姻,肯定是少女的最好的夢幻,當時的宋老師也一樣對未來的生活滿懷憧憬?墒撬约盒哪恐械拿篮谜煞蚓尤蛔龀隽瞬豢伤甲h的行為,帶著滿腔的憤怒,宋老師帶著一個女兒,留下一個男孩跟那個人分手了。宋桂玲很羨慕象常香玉那樣有文化人幫助發(fā)展自己的事業(yè),分手后,,她多么向往找一個寬厚的肩膀替自己在藝術(shù)上扛一扛,上一個新高度,就是這個時候她認識了王長江。在當時的宋桂玲看來,王長江好象是一個有文化的人,而且王長江的花言巧語也確實讓宋桂玲沉醉過,她感到自己找到了忠實的依靠,并再次幻想著成功的花環(huán)是多么的絢麗多彩,不顧媽媽的對王的強烈反對,她堅決和王長江結(jié)婚了?墒,事實告訴她,她想錯了。生活是那么的復雜,煩惱是那么頻繁,王長江的蒼白、無情和暴戾是那么的令她失望。為了再生的兩個女兒不再有繼父的煩惱,也為了顧及當初跟母親犟嘴時的面子,她心里流者血淚,一天天的煎熬著自己。經(jīng)歷了一次次的痛苦和失望,在已經(jīng)向老年邁進的時候,宋桂玲實在忍受不了那種雙重的折磨,終于走出了這個讓她永遠后悔的婚姻。
不倦的追求濮陽-安陽-新鄉(xiāng),飽經(jīng)了輾轉(zhuǎn)之苦,宋桂玲依然沒有看到成功的曙光,那兒的人民是熱情的,可是那里的文化是跟鄭汴洛相比是落后的,甚至是荒涼的。當時的人員調(diào)動手續(xù)非常的嚴格,更何況稍微有點名利思想的人都不會到那個地方,因此那里的編劇,舞美、樂隊都比較緊缺,想出精品是非常困難的!拔幕蟾锩睂λ乃囆g(shù)流派的形成更是起著巨大的阻止作用,但是任何時候,宋桂玲都沒有停息過追求藝術(shù)的腳步。
宋桂玲的藝術(shù)水平和創(chuàng)新理念,在開封是出了名的,,文革后,開封市藝術(shù)學校請回了她,讓她做開封戲曲學校第一副校長,可是她覺得自己不是搞行政的料,自己的心思依然在舞臺上。就在這個比較空閑的時候,她開始跟周則聲合作,改編了豫劇傳統(tǒng)戲《香囊記》,原來,這個戲以姚淑芳唱的最好,素有“門搭子點炮,姚淑芳坐轎”的說法,在此之前,河南省豫劇二團,吳碧波,唐喜成,李文彬等也排演了此劇,如果沒有過人的膽量與藝術(shù)水準是不敢冒此風險的,但是,宋桂玲抱著自信,費盡巨大的心血,終于把此劇演繹的空前的富于觀賞性。
宋桂玲一改原來的兩個轎夫為四個轎夫,并親自為戲中坐轎一折設(shè)計了四個轎夫的抬轎動作,并去掉了許多老戲詞中的不合理,不文雅的部分,(時間問題,不便展開敘述),經(jīng)過多次斟酌,宋桂玲決定把戲名由原來的〈香囊記〉改為〈抬花轎〉。宋桂玲結(jié)合自己嘴皮子快,吐字清的特點,為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自己又獨立設(shè)計了一段快流水(這個香囊繡得真好看),至今無人敢輕易亂學,后來的演出者,往往刪除這段難度較高的唱段。排演后,進京演出,獲得巨大的成功,文化部部長豎起大拇指夸贊周鳳蓮的人物塑造到位,外國文藝人士紛紛進后臺,看看演周鳳蓮的演員是何許人物,能發(fā)揮到如此水平。演出之后,著名導演謝添就想把此劇改編為電影,但是當時開封市政府竟然攪黃了此事。此事沒有成功,謝添才又導演電影〈七品芝麻官〉。盡管沒有拍成電影,但是“府門外三聲炮花轎起動”的唱段卻永久流傳下來。
《抬花轎》的巨大成功讓人們又回想到了宋桂玲這樣一個了不起的藝術(shù)家,河南省豫劇一團這時急需一個唱工好的演員加盟,于是宋桂玲應(yīng)邀來到河南省豫劇一團,并擔任一團藝術(shù)指導的職務(wù)。
王長江的蒼白讓宋桂玲自己加快了學習的步伐,她靠查字典的方法,增加自己的詞匯量,起初是片段地把古典或者現(xiàn)代文學中的名句用的唱腔或者念白中去,再后來,隨著知識的豐富,她已經(jīng)能寫比較的文雅的唱詞了,在里面的唱詞里,就有她進步的痕跡。就是這種堅韌的勁頭,保證了她有能力給后人留下一本史料性的回憶錄《藝海鉤沉》。
晚年的努力與“三哭”退休后,宋桂玲還是在孜孜不倦的為藝術(shù)奮斗著,她的遺憾很為老年樂的姐妹們理解,用王素君老師的話說“我們不忍心看著這樣一個了不起的藝術(shù)家的精美作品不為人們所熟悉”。在老年樂全體人員,尤其是馬鳴昆、王素君、吳碧波的幫助下,她整理了自己了自己的早期,比較有代表性的唱腔,結(jié)集出版。這些唱腔雖然不能代表她的全部藝術(shù),但是畢竟可見一斑,雖然沒能見到自己的唱腔出版,僅僅是能見到錄制出來的母帶,她就高興的不知道說什么好了。但是在出版的時候,出版社居然跟她要出版費,她真正的生氣了,拿回自己的磁帶,什么也沒說,回家了,他剛關(guān)上門,淚水就流了下來。
因為常年活動在舞臺上,宋桂玲和子女聯(lián)系交流的機會很少,照顧的也很少。到了晚年,倍感對子女充滿歉意,由于自己不能巴結(jié)逢迎,也沒能給子女造什么福,子女甚至心有怨恨。
跟第二個丈夫結(jié)合以后,由于種種原因,她跟自己唯一的男孩幾乎沒見過面,有一天她兒子來找她,讓她給他找個工作。親生兒子,多年不見,可以想象當時宋老師的心情,可是她的性格,她的人際關(guān)系確實沒能給孩子一個滿意的答復,結(jié)果兒子因不理解而懷著怨恨走了,留給宋桂玲的則是一輩子的遺憾與錐心之痛。這是她內(nèi)心深處的痛。她曾說這是她最大的但極少向人提及的心病。人到晚年,依然不能見到兒子,在談到這樣一件事時,她的淚水悄悄的流了下來。
宋桂玲 - 相關(guān)詞條
李勝素 |
董圓圓 |
劉蘭芳 |
張火丁 |
嚴鳳英 |
時小福 |
宋桂玲 - 參考資料
[1] 豫劇名家---宋桂玲紀念館 http://www.eelove.cn/songguiling
[2] 中國戲劇場 http://www.zhongguoxijuchang.com/yizhihua/0605sgl.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