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茵哈特·舍爾 - 職業(yè)生涯
1863年9月30日,萊茵哈特·舍爾出生于漢諾威的奧本科岑,父親是朱利葉斯·舍爾。舍爾母親的名字是瑪麗·萊茵哈特,舍爾的名字看起來和她有關。舍爾似乎很珍惜自己的名字,以至于當?shù)禄适谟杷F族頭銜后,他拒絕在名字中使用“馮”字,而是保持原狀。
1879年4月22日,他作為海軍軍校生加入德國海軍,并在1880年6月15日成為海軍候補軍官。1882年11月16日,舍爾成為海軍少尉。1885年11月15日,晉升為海軍中尉。在19世紀80年代,他建立了作為魚雷專家的聲望。1893年4月10日,成為海軍上尉。 1899年,舍爾和艾米莉·摩爾結婚。他們育有兩個女兒,瑪麗安和伊莉斯。 1900
年4月9日,舍爾成為海軍少校,并在1904年1月27日和1905年3月21日分別晉升為海軍中校和海軍上校。1907年,舍爾開始擔任戰(zhàn)列艦艦長。1910年1月27日,舍爾成為海軍少將。隨后,舍爾被當時的公海艦隊的司令海寧·馮·霍爾登道夫任命為參謀長。三年后,舍爾成為第二戰(zhàn)斗集群的指揮官,并在1913年12月9日晉升為中將。作為潛艇作戰(zhàn)的強力支持者,自1914年8月宣戰(zhàn)后,舍爾就一直過于高估潛艇在接下來的戰(zhàn)爭中的作用。以至他不惜以激怒當時處于中立的美國為代價,也要魯莽的鼓勵使用潛艇。舍爾計劃和實施了德國潛艇對英國海岸線的直接襲擊,他精心使用水面船只作為誘餌將英國戰(zhàn)艦引入潛艇早就埋伏好的公海海域。
1916年1月24日取代胡戈·馮·波爾成為海軍公海艦隊的指揮官后,雄心勃勃的舍爾決定改變前任采取的消極態(tài)勢。他計劃在稍晚將進行的決戰(zhàn)之前先設法削減英國皇家海軍的優(yōu)勢。就這樣,舍爾果斷的決定在1916年5月下旬將英國艦隊拖入一場戰(zhàn)斗,他的意圖在于分散英國艦隊以便可以進行各個擊破。 具體來說,他指望用希佩爾的戰(zhàn)列巡洋艦作為誘餌,誘使諸如貝蒂艦隊這樣的英軍分艦隊進入公海艦隊伏擊圈,分別殲滅。作為這一計劃的結果,英國主力艦隊和德國公海艦隊在日德蘭海戰(zhàn)(1916年5月31日-6月1日)中遭遇。出乎舍爾的預計,英軍也打算使用貝蒂艦隊作為誘餌,來誘使公海艦隊陷入重圍。雙方的計劃導致了戰(zhàn)斗中出現(xiàn)了異常混亂的局面。雖然英國海軍上將杰立科和舍爾進行了杰出的指揮調度,海戰(zhàn)卻并沒有按照英國或者德國預定的計劃演進。憑借著舍爾的努力,德國公海艦隊通過漂亮的機動突出重圍,免于潰滅的命運。
日德蘭海戰(zhàn)中,英海軍共計損失三艘戰(zhàn)列巡洋艦,三艘輕巡洋艦和八艘驅逐艦,傷亡人數(shù)六千九百四十五人;德海軍損失一艘過時的戰(zhàn)列艦,一艘戰(zhàn)列巡洋艦,四艘輕巡洋艦和五艘驅逐艦,傷亡人數(shù)三千零五十八人。在實際噸位上,英海軍損失十一萬五千零二十五噸,德海軍損失六萬一千一百八十噸。由于使英國艦隊遭到了更大的損失,舍爾于6月5日晉升為海軍上將,同時獲頒藍馬克斯勛章。1917年2月1日,他進一步為這一勛章添上了橡樹葉。 日德蘭海戰(zhàn)常常在某種程度上被認為是一場平局。德軍獲得戰(zhàn)術上的勝利,對英國艦只造成了更多的損害,
1918年8月8日,舍爾取代豪森道夫被任命為海軍部部長,德皇威廉二世僅僅是勉強同意了這項任命。這個職位使舍爾實際成為德國海軍最高指揮官。舍爾隨后頂住壓力,給海軍建立了一個統(tǒng)一的指揮系統(tǒng)。 在戰(zhàn)爭結束以前,舍爾計劃于1918年10月對英國艦隊發(fā)動大膽的進攻,通過一個決定性的勝利來突破圍困,但這一計劃被認為更像一個自殺性計劃。這個計劃由于10月30號基爾的水兵起義擱置下來,沒有被執(zhí)行。11月9號,舍爾被威廉二世免職。
在12月新的德國共和政府成立后,舍爾于12月17日正式退役。 此后舍爾在魏瑪定居,專心撰寫戰(zhàn)爭回憶錄《一戰(zhàn)中德國公海艦隊》。本書于1919年出版,并在一年后出版了英文版。他希望能安靜的生活,但是1920年10月9日的不幸事件打亂了他的生活。一個油漆匠襲擊了他的住宅,舍爾夫人和女傭被槍殺,女兒伊莉斯也在事件中受傷。這一悲慘事件極大的影響了他的生活和健康。 1928年11月26日,萊茵哈特·舍爾在他65歲的時候,卒于馬克垂德維茨。他被埋葬于魏瑪?shù)母ダ锏禄舴,那也是歌德和席勒的墓地?nbsp;
萊茵哈特·舍爾 - 參戰(zhàn)經(jīng)歷
日德蘭海戰(zhàn)
1916年1月,賴因哈德·舍爾海軍上將被任命為德國大洋艦隊司令。他沮喪的發(fā)現(xiàn)。面對實力強大的英主力艦隊,擺在他面前的現(xiàn)實選擇只有一個,要幺困在港內無所作為,要幺拼掉英主力艦隊。盡管舍爾好斗,他卻避免同較
日德蘭海戰(zhàn)中德國的海軍戰(zhàn)略,按照萊茵哈特·舍爾海軍上將,是:“通過在任何可能的時機,對擔負監(jiān)視和封鎖德國海岸的英國海軍力量的進攻性奇襲,同時對不列顛海岸的布雷和潛艇攻擊,達到殺傷英國艦隊的目的。當這類行動的成果累積到使雙方海軍實力相當?shù)臅r刻,我方所有的力量要準備就緒并且集結,嘗試尋找對敵不利的戰(zhàn)機實施艦隊決戰(zhàn)。”
舍爾的計劃看上去似乎無懈可擊,然而,此次行動的天機已經(jīng)泄露。因為1914年8月,俄國在芬蘭灣口擊沉德國“馬格德堡”輕巡洋艦后,俄國潛水員在德國軍艦殘骸里,意外發(fā)現(xiàn)了一份德國海軍的密碼本和旗語手冊,并將其提供給英國,使英國海軍部輕而易舉地破譯了德國海軍的無線電密碼。英國海軍知道德國的計劃。
萊茵哈特·舍爾 - 個人評價
萊茵哈特·舍爾是一位雄心勃勃而卓有能力的指揮官,勤奮而且意志堅定。他在1916年的日德蘭海戰(zhàn)中表現(xiàn)出了勇敢、進取和富于競爭精神,但這對改變當時德軍戰(zhàn)略形勢卻毫無作用。
萊茵哈特·舍爾 - 相關條目
約翰·約瑟夫·潘興 | 萊茵哈特·舍爾 | 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 | 威廉·米切爾 |
亨利·哈利·阿諾德 | 馬克斯·霍夫曼 | 亞歷山大·馮·克魯克 | 安德魯·坎寧安 |
威廉·丹尼爾·萊希 | 馮·法爾肯海因 | 瓦西里·伊萬諾維奇·崔可夫 | 穆斯塔法·基馬爾 |
歐內斯特·約瑟夫·金 | 奧斯卡·馮·胡蒂爾 | 雷蒙德·埃姆斯·斯普魯恩斯 | 伊恩·漢密爾頓 |
康拉德·馮·赫岑多夫 | 戴維·貝蒂 | 謝苗·米哈依洛維奇·布瓊尼 | 約瑟夫·斯大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