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孟達

    孟達(將領(lǐng))

    孟達(?-228),字子度(小說《三國演義》中字子慶),本字子敬,因劉備的叔父名叫劉子敬,為避諱而改字。扶風郡(治今陜西興平東南)人,三國時期人物。本為劉璋屬下,后降劉備。曾被司馬懿評論:“將軍昔棄劉備,讬身國家,國家委將軍以疆埸之任,任將軍以圖蜀之事,可謂心貫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齒于將軍。諸葛亮欲相破,惟苦無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豈輕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逼嬉u荊州之戰(zhàn)時因不發(fā)兵救關(guān)羽而觸怒劉備,于是投奔曹魏,在魏官至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封平陽亭侯。此后又欲反曹魏而歸蜀漢,事敗而死。


    詞條概要

    孟達,三國時期人物。本為劉璋屬下,后降劉備。關(guān)羽被圍,孟達拒絕援助,關(guān)羽戰(zhàn)敗后,率部投降曹魏。在曹丕時受到重用,為新城太守。曹丕死后,諸葛亮引誘下,企圖歸蜀漢,司馬懿破城斬殺孟達。

    人物生平

    背蜀投魏

    建安初年,天下饑荒,孟達與法正一起入蜀地依附劉璋。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劉備入蜀時,劉璋派遣孟達和法正去迎接劉備,劉備命其駐守江陵,蜀平后為宜都太守。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孟達從秭歸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為達兵所害。房陵被攻下后繼續(xù)進攻上庸,劉備私下?lián)拿线_難以獨自擔任,于是命劉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tǒng)領(lǐng)孟達的軍隊,與孟達會合于上庸地。關(guān)羽被圍樊城、襄陽時,曾要求劉封和孟達派兵援助,但被劉封和孟達拒絕,關(guān)羽戰(zhàn)敗后,孟達因畏懼被治罪,再加上跟劉封不和,常劉封侵凌,于是率部曲四千余家投降曹魏。

    備受皇恩

    孟達

    孟達投降曹魏后,在曹丕時受到重用,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封平陽亭侯,曹丕還將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為新城,以其為新城太守,委以西南之任,孟達且與桓階和夏侯尚親善,并曾與夏侯尚和徐晃一同攻打劉封。

    再叛被誅

    曹丕死后,當時桓階、夏侯尚都已去世,孟達因心不自安,在諸葛亮引誘下,企圖歸蜀漢,孟達又與魏興太守申儀有隙,申儀將孟達計劃泄漏,司馬懿寫信安撫孟達,暗中遣軍進討。

           孟達認為司馬氏率軍來討,至少需要三十日方能抵達,所以當司馬懿八日內(nèi),行軍一千二百里趕來時,完全打亂了孟達的部署。后來司馬懿包圍上庸十六天,孟達外甥鄧賢、部將李輔開城投降,司馬懿因而破城斬殺孟達,傳首京師。孟達有子孟興,為議督軍,公元264年(咸熙元年)被遷徙回右扶風。

    家族成員

      父親 孟他(又作孟佗)

      子女 孟興

    歷史評價

    劉曄:“達有茍得之心,而恃才好術(shù),必不能感恩懷義。新城與吳、蜀接連,若有變態(tài),為國生患!

    費詩:“孟達小子,昔事振威不忠,后又背叛先主,反復(fù)之人,何足與書邪!”

    司馬懿:“將軍昔棄劉備,讬身國家,國家委將軍以疆埸之任,任將軍以圖蜀之事,可謂心貫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齒于將軍。諸葛亮欲相破,惟苦無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豈輕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

    《魏略》:“達以延康元年率部曲四千馀家歸魏。文帝時初即王位,既宿知有達,聞其來,甚悅,令貴臣有識察者往觀之,還曰‘將帥之才也’,或曰‘’卿相之器也’,王益欽達。達既至譙,進見閑雅,才辯過人,眾莫不屬目!

    《傅子》:“論者多稱有樂毅之量!

    軼事典故

    歷史傳記

      1. 魏散騎常侍、建武將軍、新城太守。初,劉璋遣達副法正,各將兵二千人,使迎先主,先主因令達并領(lǐng)

    其眾,留屯江陵。蜀平后,以達為宜都太守。建安二十四年,命達從秭歸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為達兵所害。達將進攻上庸,先主陰恐達難獨任,乃遣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tǒng)達軍,與達會上庸。自關(guān)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封、達,令發(fā)兵自助。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后會羽覆敗,先主恨之。又封與達忿爭不和,封尋奪達鼓吹。達既懼罪,又忿恚封,遂表辭先主,率所領(lǐng)降魏。魏文帝善達之姿才容觀,以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封平陽亭侯。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達領(lǐng)新城太守。遣征南將軍夏侯尚、右將軍徐晃與達共襲封。達以書招封,封不從達言。太和中,申儀與達不和,數(shù)上言達有貳心于蜀,及達反,儀絕蜀道,使救不到。達后敗死。達本字子敬,避先主叔父敬,改之。

      2. 魏略曰:達以延康元年率部曲四千馀家歸魏。文帝時初即王位,既宿知有達,聞其來,甚悅,令貴臣有識察者往觀之,還曰“將帥之才也”,或曰“卿相之器也”,王益欽達。逆與達書曰:“近日有命,未足達旨,何者?昔伊摯背商而歸周,百里去虞而入秦,樂毅感鴟夷以蟬蛻,王遵識逆順以去就,皆審興廢之符效,知成敗之必然,故丹青畫其形容,良史載其功勛。聞卿姿度純茂,器量優(yōu)絕,當騁能明時,收名傳記。今者翻然濯鱗清流,甚相嘉樂,虛心西望,依依若舊,下筆屬辭,歡心從之。昔虞卿入趙,再見取相,陳平就漢,一覲參乘,孤今於卿,情過於往,故致所御馬物以昭忠愛!庇衷唬骸敖裾吆(nèi)清定,萬里一統(tǒng),三垂無邊塵之警,中夏無狗吠之虞,以是弛罔闊禁,與世無疑,保官空虛,初無質(zhì)任。卿來相就,當明孤意,慎勿令家人繽紛道路,以親駭疏也。若卿欲來相見,且當先安部曲,有所保固,然后徐徐輕騎來東!边_既至譙,進見閑雅,才辯過人,眾莫不屬目。又王近出,乘小輦,執(zhí)達手,撫其背戲之曰:“卿得無為劉備刺客邪?”遂與同載。又加拜散騎常侍,領(lǐng)新城太守,委以西南之任。時眾臣或以為待之太猥,又不宜委以方任。王聞之曰:“吾保其無他,亦譬以蒿箭射蒿中耳。”達既為文帝所寵,又與桓階、夏侯尚親善,及文帝崩,時桓、尚皆卒,達自以羈旅久在疆埸,心不自安。諸葛亮聞之,陰欲誘達,數(shù)書招之,達與相報答。魏興太守申儀與達有隙,密表達與蜀潛通,帝未之信也。司馬宣王遣參軍梁幾察之,又勸其入朝。達驚懼,遂反。干寶晉紀曰:達初入新城,登白馬塞,嘆曰:“劉封、申耽,據(jù)金城千里而失之乎!”

    演義傳記

      魏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平陽亭侯,領(lǐng)新城太守。初仕劉璋,與張松、法正為腹契友。璋遣達領(lǐng)精兵五千,迎玄德入川為援。后投先主,龐統(tǒng)以達與霍峻守葭萌關(guān)。后為張魯將馬超所攻,先主救之。后太祖遣張郃攻葭萌關(guān),為黃忠、嚴顏所救。后關(guān)羽被圍麥城,廖化突圍求救,達勸封不應(yīng),封從之。羽敗死,先主怒,及彭羕死,達隨上庸、房陵都尉申耽、申儀投魏,丕加達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平陽亭侯,領(lǐng)新城太守,去守襄陽、樊城。達使人赍赴蜀寨招降劉封,封扯書斬使。后諸葛亮北伐,達欲應(yīng)之。達心腹人李輔并達外甥鄧賢出首,司馬懿暗襲之,達被申耽一槍刺于馬下。

    與劉封書

      《三國志·劉封傳》中孟達勸降劉封時的書信。

      達與封書曰:"古人有言:疏不間親,新不加舊。此謂上明下直,讒慝不行也。若乃權(quán)君譎主,賢父慈親,猶有忠臣蹈功以罹禍,孝子抱仁以陷難,種、商、白起、孝己、伯奇,皆其類也。其所以然,非骨肉好離,親親樂患也;蛴卸饕茞垡祝嘤凶嬮g其間,雖忠臣不能移于君,孝子不能變之于父者也。勢利所加,改親為仇,況非親乎!故申生、衛(wèi)伋、御寇、楚建稟受形之氣,當嗣立之正,而猶如此。今足下與漢中王,道路之人耳,親非骨血而據(jù)勢權(quán),義非君臣而處上位,征則有偏任之威,居則有副軍之號,遠近所間也。自立阿斗為太子已來,有識之人相為寒心。如使申生從子輿之言,必為太伯;衛(wèi)伋聽其弟之謀,無彰父之譏也。且小白出奔,入而為霸;重耳逾垣,卒以克復(fù)。自古有之,非獨今也。"夫智貴免禍,明尚夙達,仆揆漢中王慮定于內(nèi)疑生于外矣;慮定則心固,疑生則心懼,亂禍之興作,未曾不由廢立之間也。私怨人情,不能不見,恐左右必有以間于漢中王矣。然則疑成怨間,其發(fā)若踐機耳。今足下在遠,尚可假息一時;若大軍遂進,足下失據(jù)而還,竊相為危之。昔微子去殷,智果別族,違難背禍,猶皆如斯。今足下棄父母而為人后,非禮也;知禍將至而留之,非智也;見正不從而疑之,非義也。自號為丈夫,為此三者,何所貴乎?以足下之才,棄身來東,繼嗣羅侯,不為背親也;北面事君,以正綱紀,不為棄舊也;怒不致亂,以免危亡,不以徒行也。加陛下新受禪命,虛心側(cè)席,以德懷遠,若足下翻然內(nèi)向,非但與仆為倫,受三百戶封,繼統(tǒng)羅國而已,當更剖符大邦,為始封之君。陛下大軍,金鼓以震,當轉(zhuǎn)都宛、鄧;若二敵不平,軍無還期。足下宜因此時早定良計!兑住酚小姶笕恕,《詩》有’自求多!。行矣。今足下勉之,無使狐突閉門不出。"

    藝術(shù)形象

    文學(xué)形象

    在《三國演義》中,孟達初仕劉璋,與張松、法正為腹契友。璋遣達領(lǐng)精兵五千,迎劉備入川為援。后投劉備,龐統(tǒng)以達與霍峻守葭萌關(guān)。后為張魯將馬超所攻,先主救之。后曹操遣張郃攻葭萌關(guān),為黃忠、嚴顏所救。后關(guān)羽被圍麥城,廖化突圍求救,孟達勸劉封不應(yīng),劉封從之。關(guān)羽敗死,劉備怒,及彭羕死,孟達隨上庸、房陵都尉申耽、申儀投魏,丕加達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平陽亭侯,領(lǐng)新城太守,去守襄陽、樊城。達使人赍赴蜀寨招降劉封,封扯書斬使。后諸葛亮北伐,孟達欲應(yīng)之。孟達心腹人李輔并達外甥鄧賢出首,司馬懿暗襲之,孟達被申耽一槍刺于馬下。

    影視形象

    1994年《三國演義》:由嚴鳳岐、張楠分別出演孟達。

    2004年電視劇《武圣關(guān)公》:武洪武飾演孟達;

    2017年電視劇《軍師聯(lián)盟》:曹積強飾演孟達。

    孟達之墓

      孟達墓在陜西省旬陽縣廟嶺鄉(xiāng)王家山上。墓高據(jù)于山巔,呈覆斗形,封土高約3米,周長約10米。旁有一清代所建之磚塔,已殘破。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之謎

      他是一個在歷史上非常模糊的人物,在陳壽的《三國志》、范曄的《后漢書》及一些野史中都沒有他的傳記,后人無法完整的對他進行了解;他是一位有“將帥之才”之人,皇帝見到他,立刻產(chǎn)生好感;他又是一個反面的人物典型,同時代的人說他是“有茍得之心,而恃才好術(shù),必不能感恩懷義”,是個反復(fù)小人;他曾經(jīng)征戰(zhàn)沙場、立功無數(shù),卻又曾經(jīng)在戰(zhàn)友危急時刻拒絕派兵增援,導(dǎo)致戰(zhàn)友被殺,自己也投敵賣國,但在離開之時,又留下一封留戀的書信,感人肺腑;他投靠新主數(shù)年,到了最后卻又意欲南歸,由于自己的判斷失誤,導(dǎo)致兵敗身亡。他就是后漢三國時期的著名“叛將”---孟達。

      孟達命運多舛,雖然一直以來就遭后人所唾棄,但是,我們從各種史料的零星記載中可以發(fā)現(xiàn),這個“叛將”的背后,還隱藏著很多歷史疑點等待著后人去發(fā)掘、研究。我們不妨根據(jù)這些零星的記載來對孟達這一歷史人物進行還原,并進行初步的了解和認識吧。

      孟達,本字子敬,因避先主叔父敬,改為子度。首先要說明一點的是:孟達的父親也并非無名小輩,而是后漢末年的涼州刺史孟他!度龂疚簳鞯奂o》注引《三輔決錄》中記載了孟他的一些情況:

      伯郎姓孟,名他,扶風人。靈帝時。中常侍張讓專朝政,讓監(jiān)奴典護家事。他仕不遂,乃盡以家財賂監(jiān)奴,與共結(jié)親,積年家業(yè)為之破盡。眾奴皆慚,問他所欲,他曰:“欲得卿曹拜耳!迸欢骶茫栽S諾。時賓客求見讓者,門下車常數(shù)百乘,或累日不得通。他最后到,眾奴伺其至,皆迎車而拜,徑將他車獨入。眾人悉驚,謂他與讓善,爭以珍物遺他。他得之,盡以賂讓,讓大喜。他又以蒲桃酒一斛遺讓,即拜涼州刺史。他生達,少入蜀。

      從這段資料可以分析出:孟達的籍貫是漢末扶風人,也就是今天的陜西興平人,出身應(yīng)該是富裕的地主家庭,父親孟他不但家有積蓄,比較富有,而且比較有心計和智謀。出身于這種家庭,孟達自幼應(yīng)該受過良好的教育,這一點也可以從后來孟達致劉備的辭表、致劉封的信、薦王雄表的文采中可以證實。

      不過,孟達的父親孟他雖然憑著自己的心計獲得了宦官張讓的垂青,出任涼州刺史,但是查遍漢末的相關(guān)資料,都不見他的任職記載,這幾十年間的涼州刺史先后是劉秉、郭閎、梁鵠、左昌、宋因、耿鄙等人,因此基本上可以斷定:孟他并沒有趕到?jīng)鲋莞叭,加上扶風在此期間是個戰(zhàn)場,很可能在此期間家道中落,不得已兒子孟達背井離鄉(xiāng),來到了益州。

      《三國志蜀書法正傳》中說:

      建安初,天下饑荒,(法)正與同郡孟達俱入蜀依劉璋,久之為新都令,后召署軍議校尉。既不任用,又為其州邑俱僑客者所謗無行,志意不得。

      按照這段記載來計算,孟達和法正進入益州的時間應(yīng)該在公元196年以后,但是他們在劉璋的手下過的并不如意。因此法正經(jīng)常和同樣對劉璋不滿的益州別駕張松一起“忖璋不足與有為,常竊嘆息”。孟達作為法正的同鄉(xiāng)兼好友,自然耳熏目染,深受影響。因此在劉璋派遣法正同劉備交好之時,孟達也隨之結(jié)識了一代梟雄---劉備。

      《三國志蜀書劉封傳》中說:

      初,劉璋遣扶風孟達副法正,各將兵二千人,使迎先主,先主因令達并領(lǐng)其眾,留屯江陵。

      《三國志蜀書劉二牧傳》中亦云:

      璋然之,遣法正將四千人迎先主,前后賂遺以巨億計。

      劉璋引狼入室,將益州拱手相讓,劉備也因此成為蜀中之王。平定益州這一系列戰(zhàn)役中,孟達的表現(xiàn)不見于史料,僅僅在《三國志蜀書劉封傳》中簡簡單單的提到:“蜀平后,以達為宜都太守”,至此,孟達已經(jīng)正式成為劉備集團中的一員。

      劉備在取得益州不久,很快與曹操展開了漢中爭奪戰(zhàn),這期間孟達的蹤跡不見于史冊,估計孟達應(yīng)該在宜都留守。但是在劉備取得漢中爭奪戰(zhàn)的最終勝利之后,迅速在東西兩個方向進行擴張。孟達也終于出現(xiàn)在戰(zhàn)斗的第一線。但是疑問馬上也隨之而來。

      《三國志蜀書劉封傳》記載:

      建安二十四年,命達從秭歸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為達兵所害。達將進攻上庸,先主陰恐達難獨任,乃遣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tǒng)達軍,與達會上庸。上庸太守申耽舉眾降,遣妻子及宗族詣成都。先主加耽征北將軍,領(lǐng)上庸太守員鄉(xiāng)侯如故,以耽弟儀為建信將軍、西城太守,遷封為副軍將軍。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亦云:

     。ńò捕哪辏┫模芄娺,先主遂有漢中。遣劉封、孟達、李平等攻申耽于上庸。

      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219年,這一年也正是關(guān)羽發(fā)動水淹七軍、發(fā)動樊城之戰(zhàn)的同一年,劉備在兩條戰(zhàn)線上對曹操發(fā)動主動進攻。孟達受命進攻房陵、上庸、西城三郡,首先是劉備“陰恐達難獨任,乃遣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tǒng)達軍,與達會上庸”,實際上就剝奪了孟達的軍事指揮權(quán);其次是在平定以上三郡以后,連降將都有封賞,偏偏孟達不在其列,甚至實際上成為了劉封的部下。這中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不得而知。但是從后來孟達降曹之后,魏國大臣大都稱之為:“將帥之才也”,或曰“卿相之器也”(皆見《三國志魏書明帝紀》注引《魏略》)看,孟達在軍事方面的能力是不容置疑的。既然在能力方面沒有問題,那劉備的“陰恐達難獨任”就不能成立了。是不是孟達也和許攸一樣以功臣自居呢?史料沒有記載。但想那孟達自跟隨法正投蜀之后并沒有什么劣跡,劉備還對他委以重任---宜都太守,因此也不能輕易的下這個結(jié)論。那究竟會是什么原因呢?這個問題我們留到最后再來分析。先來看看接下來所發(fā)生的事情。

      《三國志蜀書劉封傳》記載:

      自關(guān)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封、達,令發(fā)兵自助。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會羽覆敗,先主恨之。又封與達忿爭不和,封尋奪達鼓吹。達既懼罪,又忿恚封,遂表辭先主,率所領(lǐng)降魏。

      這里特別說明一下:所謂的“鼓吹”指的是軍樂隊,是權(quán)利、地位的象征,劉封此舉明顯是對孟達的一種侮辱。因為劉封的身份特殊,是劉備的養(yǎng)子,這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之前劉備指派他去奪取了孟達的指揮權(quán),這次的舉動是否又是受劉備默許或者在背后指使的呢?

      宋人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沒有采用陳壽《三國志》的說法:

      蜀將軍孟達屯上庸,與副軍中郎將劉封不協(xié);封侵陵之,達率部曲四千余家來降。

      司馬光直接指出是由于劉封的“侵陵”,才導(dǎo)致孟達的叛國。關(guān)于劉封對孟達的侮辱,在陳壽《三國志》中還有兩處提到。

      一是《三國志蜀書劉封傳》:

     。▌ⅲ┓饧戎,先主責封之侵陵達,又不救羽。

      二是《三國志蜀書費詩傳》諸葛亮給孟達的信中提到的:

      嗚呼孟子,斯實劉封侵陵足下,以傷先主待士之義。

      通過以上兩段史料的記載可以得知:孟達的反叛和劉封對其的態(tài)度有直接的關(guān)系(在這里我們就不探究劉備在這個事件中的態(tài)度和做法),撇開劉備可能的作用不談,至少也是劉封的一次嚴重失誤。

      也有人認為:孟達的叛國,最直接的原因是因為不肯派兵救援關(guān)羽,其實這是個很明顯的錯覺。通過前面的史料分析可以看出:此時的孟達不受劉備的信任,被劉封“下統(tǒng)達軍”,失去了軍隊的指揮權(quán),何來權(quán)利去阻撓增援,拿主意的人明顯是劉封,要怪就應(yīng)該怪劉封才對;再者,由于劉封的“侵陵”后來成為劉備指責的理由之一,最少說明當時的孟達已經(jīng)處于有口難辯,這也能夠證明孟達已無力對是否增援關(guān)羽做出最終的決定。因此把孟達的叛國與不增援關(guān)羽聯(lián)系起來似乎證據(jù)不足。剩下來的唯一可能性就是:由于劉封的錯誤決定導(dǎo)致關(guān)羽最后的被殺,同時又是因為劉封對孟達的“侵陵”導(dǎo)致孟達心有余悸,害怕被劉封當作替罪羊(這也就是《三國志蜀書劉封傳》中所指的“達既懼罪”),所以才鋌而走險,不顧仍滯留在蜀中一家老小的安危,投降曹魏。

      按照《資治通鑒》的記載,孟達降魏的時間是黃初元年 (公元220年)七月左右。但在降魏之時,孟達還做出了一個奇怪的舉動:“遂表辭先主,率所領(lǐng)降魏!边@也就是清人嚴可均所撰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所提到的“辭先主表”,其全文如下:

      伏惟殿下將建伊、呂之業(yè),追桓、文之功,大事草創(chuàng),假勢吳、楚,是以有為之士深睹歸趣。臣委質(zhì)已來,愆戾山積,臣猶自知,況于君乎!今王朝以興,英俊鱗集,臣內(nèi)無輔佐之器,外無將領(lǐng)之才,列次功臣,誠自愧也。臣聞范蠡識微,浮于五湖;咎犯謝罪,逡巡于河上。夫際會之間,請命乞身。何則?欲潔去就之分也。況臣卑鄙,無元功臣勛,自系于時,竊慕前賢,早思遠恥。昔申生至孝,見疑于親;子胥至忠,見誅于君;蒙恬拓境,而被大刑;樂毅破齊,而遭讒佞。臣每讀其書,未嘗不慷慨流涕,而親當其事,益以傷絕。何者?荊州覆敗,大臣失節(jié),百無一還。惟臣尋事自致房陵、上庸,而復(fù)乞身,自放于外。伏想殿下圣恩感悟,愍臣之心,悼臣之舉。臣誠小人,不能始終,知而為之,敢謂非罪!臣每聞交絕無惡聲,去臣無怨辭,臣過奉教于君子,愿君王勉之也。

      在這份辭表的字里行間中,處處都流露出孟達的無奈和傷悲。文章所舉的申生、伍子胥、蒙恬、樂毅等人都是為國盡忠但又不得善終的前人,很明顯這是孟達的自喻,表達出孟達當時的無奈心情。雖然孟達一直也沒明白到底為什么走到了今天的這一步,但是從內(nèi)心深處他是不情愿降魏的,也正因此,才會有日后他又欲回蜀的實際舉動。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孟達的叛國實屬無奈之舉,說到底是被逼的!是在心不甘情不愿的情況下采用的自保的舉動。關(guān)于這一點,諸葛亮在后來寫給孟達的信中的一句話可以作為佐證:

      慨然永嘆,以存足下平素之志,豈徒空讬名榮,貴為乖離乎!嗚呼孟子,斯實劉封侵陵足下,以傷先主待士之義(見《三國志蜀書費詩傳》)。

      諸葛亮在信中也承認當年孟達的叛國完全是劉封的責任。雖然我們已經(jīng)無法得知這個事件和劉備、諸葛亮有無關(guān)系,但卻可以了解孟達叛國的真正原因。

      三

      孟達在上辭表給劉備的同時,迅速向曹魏投降。《三國志魏書明帝紀》注引《魏略》曰:“(孟)達以延康元年率部曲四千余家歸魏!皩τ诿线_的投降,魏文帝曹丕喜出望外。《魏略》還非常詳細地記載了曹丕和孟達相見時的情形:

      文帝時初即王位,既宿知有達,聞其來,甚悅,令貴臣有識察者往觀之,還曰“將帥之才也”,或曰“卿相之器也”,王益欽達。逆與達書曰:“近日有命,未足達旨,何者?昔伊摯背商而歸周,百里去虞而入秦,樂毅感鴟夷以蟬蛻,王遵識逆順以去就,皆審興廢之符效,知成敗之必然,故丹青畫其形容,良史載其功勛。聞卿姿度純茂,器量優(yōu)絕,當騁能明時,收名傳記。今者翻然濯鱗清流,甚相嘉樂,虛心西望,依依若舊,下筆屬辭,歡心從之。昔虞卿入趙,再見取相,陳平就漢,一覲參乘,孤今于卿,情過于往,故致所御馬物以昭忠愛。”又曰:“今者海內(nèi)清定,萬里一統(tǒng),三垂無邊塵之警,中夏無狗吠之虞,以是弛罔闊禁,與世無疑,保官空虛,初無(資)[質(zhì)]任。卿來相就,當明孤意,慎勿令家人繽紛道路,以親駭簄也。若卿欲來相見,且當先安部曲,有所保固,然后徐徐輕騎來東!边_既至譙,進見閑雅,才辯過人,眾莫不屬目。又王近出,乘小輦,執(zhí)達手,撫其背戲之曰:“卿得無為劉備刺客邪?”遂與同載。又加拜散騎常侍,領(lǐng)新城太守,委以西南之任。時眾臣或以為待之太猥,又不宜委以方任。王聞之曰:“吾保其無他,亦譬以蒿箭射蒿中耳。”達既為文帝所寵,又與桓階、夏侯尚親善,

      從這一段記載中可以看出幾個細節(jié):一是孟達雖然在蜀漢陣營中的地位不高,但是在曹魏方面的評價卻是名望極高,“將帥之才也”和“卿相之器也”的評語雖屬溢美之詞,但從后來孟達與曹丕見面時“進見閑雅,才辯過人,眾莫不屬目”的情況看,孟達可以稱之為文武雙全的人物,難怪見面后曹丕高興的和孟達開起了玩笑并且恩寵有加,立刻委以重任。同時,曹丕委派孟達和征南將軍夏侯尚、右將軍徐晃一起討伐劉封。這既可以看作是曹丕對孟達的欣賞和信任,也可以理解為是曹丕對孟達的考察!顿Y治通鑒》中也說:“,王(曹丕)甚器愛這,引與同輦,以達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封平亭侯,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為新城,以達領(lǐng)新城太守,委以西南之任。遣征南將軍夏侯尚、右將軍徐晃與達共襲封!

      為了達到穩(wěn)定孟達和加強宣傳的效果,曹丕還親自手筆令文。據(jù)《三國志魏書文帝紀》注引《魏略》記載其文曰:

      (吾)[日]前遣使宣國威靈,而達即來。吾惟春秋褒儀父,即封拜達,使還領(lǐng)新城太守。近復(fù)有扶老攜幼首向王化者。吾聞夙沙之民自縛其君以歸神農(nóng),豳國之眾襁負其子而入豐、鎬,斯豈驅(qū)略迫脅之所致哉?乃風化動其情而仁義感其衷,歡心內(nèi)發(fā)使之然也。以此而推,西南將萬里無外,權(quán)、備將與誰守死乎?”

      面對曹丕表面上的充分理解和信任,孟達自然不敢怠慢,立刻隨同夏侯尚、徐晃一起向劉封發(fā)起了進攻。他還給劉封寫了一封勸降信,挑撥劉封與劉備的關(guān)系。信中有一段這樣的句子:

      今足下與漢中王,道路之人耳,親非骨血而據(jù)勢權(quán),義非君臣而處上位,征則有偏任之威,居則有副軍之號,遠近所聞也。自立阿斗為太子已來,有識之人相為寒心。如使申生從子輿之言,必為太伯;衛(wèi)伋聽其弟之謀,無彰父之譏也。且小白出奔,入而為霸;重耳逾垣,卒以克復(fù)。自古有之,非獨今也。

      夫智貴免禍,明尚夙達,仆揆漢中王慮定于內(nèi),疑生于外矣;慮定則心固,疑生則心懼,亂禍之興作,未曾不由廢立之間也。私怨人情,不能不見,恐左右必有以間于漢中王矣。然則疑成怨聞,其發(fā)若踐機耳。今足下在遠,尚可假息一時;若大軍遂進,足下失據(jù)而還,竊相為危之。(見《三國志蜀書劉封傳》)

      雖然這封信擺明是挑撥離間,但是事情的發(fā)展偏偏就象信中所寫的一樣,劉封兵敗回到成都之后,果然被殺,臨終之時才想到孟達的信,不禁長嘆:“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同上)。這也足見孟達判斷的準確性。

      此戰(zhàn)過后,孟達回到新城,繼續(xù)做他的新城太守。這幾年中,史料對他的記載僅僅只有一件事情:舉薦涿郡太守王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全文記載了孟達的奏表:

      臣聞明君以求賢為業(yè),忠臣以進善為效,故《易》稱“拔茅連茹”,《傳》曰“舉爾所知”。臣不自量,竊慕其義。臣昔以人乏,謬充備部職。時涿郡太守王雄為西部從事,與臣同寮。雄天性良固,果而有謀。歷試三縣,政成人和。及在近職,奉宣維恩,懷柔有術(shù),清慎持法。臣往年出使,經(jīng)過雄郡。自說特受陛下拔擢之恩,常勵節(jié)精心,思投命為效。言辭激揚,情趣款惻。臣雖愚暗,不識真?zhèn),以謂雄才兼資文武,忠烈之性,逾越倫輩。今涿郡領(lǐng)戶三千,孤寡之家,參居其半,北有守兵藩衛(wèi)之固,誠不足舒雄智力,展其勤干也。臣受恩深厚,無以報國,不勝凄凄淺見之情,謹冒陳聞。

      除了這份奏表之外,史料中就再也不見孟達在這幾年間的蹤跡了。按說從此孟達就可以過上太平日子,但實際上孟達的太平日子也就僅僅維持了五年。

      四

      關(guān)于孟達反叛曹魏的原因,史料上的記載各有不同。《三國志蜀書費詩傳》載:

      亮欲誘達以為外援,竟與達書曰:“往年南征,歲(未及)〔末乃〕還,適與李鴻會于漢陽,承知消息,慨然永嘆,以存足下平素之志,豈徒空讬名榮,貴為乖離乎!嗚呼孟子,斯實劉封侵陵足下,以傷先主待士之義。又鴻道王沖造作虛語,云足下量度吾心,不受沖說。尋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東望,故遣有書!边_得亮書,數(shù)相交通,辭欲叛魏。

      《三國志魏書明帝紀》注引《魏略》中說:

     。希┻_既為文帝所寵,又與桓階、夏侯尚親善,及文帝崩,時桓、尚皆卒,達自以羈旅久在疆埸,心不自安。諸葛亮聞之,陰欲誘達,數(shù)書招之,達與相報答。魏興太守申儀與達有隙,密表達與蜀潛通,帝未之信也。司馬宣王遣參軍梁幾察之,又勸其入朝。達驚懼,遂反。

      《晉書宣帝紀》中的記載是:

      初,蜀將孟達之降也,魏朝遇之甚厚。帝以達言行傾巧,不可任,驟諫,不見聽,乃以達領(lǐng)新城太守,封侯,假節(jié)。達于是連吳固蜀,潛圖中國。蜀相諸葛亮惡其反復(fù),又慮其為患。達與魏興太守申儀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詐降,過儀,因漏泄其謀。達聞其謀漏泄,將舉兵。帝恐達速發(fā),以書喻之曰:“將軍昔棄劉備,讬身國家,國家委將軍以疆埸之任,任將軍以圖蜀之事,可謂心貫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齒于將軍。諸葛亮欲相破,惟苦無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豈輕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边_得書大喜,猶與不決。

      《資治通鑒》則基本上和《魏略》的說法一致,基本上是照抄:

      初,孟太既為文帝寵,又與桓階、夏侯尚親善;及文帝殂,階、尚皆卒,達心不自安。諸葛亮聞而誘之,達數(shù)與通書,陰許歸蜀;達與魏興太守申儀有隙,儀密表告之。達聞之,惶懼,欲舉兵叛;

      了解了現(xiàn)存的所有史料的記載,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一種判斷:不管各種記載有什么不同,但是諸葛亮的書信是起了主要作用的(《三國志蜀書李嚴傳》中也提到李嚴也曾經(jīng)置信孟達進行反正工作:“嚴與孟達書曰:‘吾與孔明俱受寄讬,憂深責重,思得良伴!保┚C合各種資料,我們不妨這樣來推測當時孟達的心理:由于寵信自己的魏文帝曹丕、好友桓階、夏侯尚相繼去世,

      魏興太守申儀有與自己不和,時常在背后告狀,使得孟達心神不定。至于諸葛亮就是利用了孟達此時此刻的復(fù)雜心情,致信孟達進行勸降。但是最后的結(jié)果卻是成全了司馬懿。關(guān)于孟達的最終結(jié)局,史料的記載基本一樣,司馬懿利用了孟達舉棋不定之機,一舉殲滅!稌x書宣帝紀》載:

      (司馬懿)乃倍道兼行,八日到其城下。吳蜀各遣其將向西城安橋、木闌塞以救達,帝分諸將距之。初,達與亮書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聞吾舉事,當表上天子,比相反復(fù),一月間也,則吾城已固,諸軍足辦。則吾所在深險,司馬公必不自來;諸將來,吾無患矣。”及兵到,達又告亮曰:“吾舉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上庸城三面阻水,達于城外為木柵以自固。帝渡水,破其柵,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達甥鄧賢、將李輔等開門出降。斬達,傳首京師。俘獲萬余人,振旅還于宛。

      新城之戰(zhàn),司馬懿干凈利落,絲毫不給孟達任何機會。但是這里又給后人留下了另外的一個疑問:《晉書宣帝紀》中說當孟達被圍時,“吳蜀各遣其將向西城安橋、木闌塞以救達”,而《三國志蜀書費詩傳》中卻載:“魏遣司馬宣王征之,即斬滅達。亮亦以達無款誠之心,故不救助也。”到底哪一個才是歷史的真實呢?由于沒有其他史料進行對比,只能說這是一個歷史疑點。不過,筆者大膽推測:《晉書宣帝紀》中似乎更合情理。因為無論諸葛亮對孟達的反正報什么態(tài)度,都可以聯(lián)合東吳進行救援,因為無論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也好,還是“混水摸魚”也罷,諸葛亮都不會放棄。

      五

      雖然在正史中沒有關(guān)于孟達優(yōu)點的具體記載。但是從他降魏以后魏國的幾位大臣對他的評價上來看,他都稱的上是個文武兼?zhèn)涞娜宋。前面提到的《三國志魏書明帝紀》注引《魏略》就說孟達既有“將帥之才”,又有“卿相之器”,口才儀表俱佳,“進見閑雅,才辯過人,眾莫不屬目”;《三國志魏書劉曄傳》中也說“達有容止才觀”,該傳注引《傅子》曰:“論者多稱(孟達)有樂毅之量”。從以上諸多評論都可以看出孟達的確有些本事。

      但是從孟達降魏后,曹魏大臣的評價中可見我們可以依稀看出,孟達也有其自身的弱點!度龂疚簳鴦蟼鳌分,劉曄對曹丕說:“達有茍得之心,而恃才好術(shù),必不能感恩懷義。新城與吳、蜀接連,若有變態(tài),為國生患。”所謂的“恃才好術(shù)”,指的是自恃才能,喜好權(quán)術(shù);另外在《晉書宣帝紀》中也有“帝(司馬懿)以達言行傾巧,不可任,驟諫,不見聽”的記載。筆者認為:孟達喜歡玩弄權(quán)術(shù)的個性決定了自己的最終命運。雖然不見孟達被劉備輕視的史料記載,但從劉備命令劉封下統(tǒng)達軍看,他對孟達的確是不夠放心的。而從孟達三背其主的經(jīng)歷看,其政治立場顯得不夠堅定,更加注重的是個人的得失,這不能不說是他人生的一大遺憾,當為后來者鑒。

    名人推薦
    • 盧克·杰克遜
      盧克·杰克遜(Luke Jackson),1981年11月6日出生于美國俄勒岡州尤金(Eugene, Oregon),前美國職業(yè)籃球運動員,司職小前鋒,現(xiàn)任NCAA西北...
    • 呂欽
      呂欽,男,1962年(壬寅年)出生,中共黨員,中國象棋國際特級大師、中國象棋隊主力隊員、廣東碧桂園象棋隊主教練兼隊員。他以棋風頑強、布局周密、...
    • 呂長新
      呂長新(1937—),天津市人,運動員、教練員。 呂長新1955年耀華中學(xué)畢業(yè)后,考入中央體育學(xué)院籃球系,畢業(yè)后成為北京男籃隊員,隨后調(diào)入國家男籃...
    • 內(nèi)爾松·埃沃拉
      內(nèi)爾松·埃沃拉,1984年4月20日出生于葡萄牙里斯本,是一名田徑運動員。
    • 奈特·瑟蒙德
      內(nèi)特·瑟蒙德(Nathaniel Thurmond),1941年7月25日生于俄亥俄州阿克倫城,綽號“內(nèi)特大帝”,美國退役籃球運動員,NBA50大巨星之一,場上位...
    • 歐文
      邁克爾·詹姆斯·歐文(Michael James Owen),1979年12月14日出生于英格蘭切斯特,英格蘭職業(yè)足球運動員,司職前鋒,曾任利物浦足球俱...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