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梁 - 人物簡介
張金梁,男,1920年陰歷5月23日,生于北京的一個京劇世家。京劇丑角。祖籍北京。其父張春彥。張金梁天賦極好,10歲就成了程硯秋創(chuàng)辦的中華戲校“金”字科的學生,初習大花臉,后改小花臉,工文武丑,先師從郭春山,后拜馬富祿,1938年,張金梁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即成了王金璐、李玉茹組建的“校友劇團”中的得力一員。提起“校友劇團”,張老還告訴我給劇團起名的故事:那個時代叫“劇團”稍顯“洋氣”,大家商議起個合時宜的名字,張金梁提議用李玉茹的名字命名,把“玉茹“二字顛倒為“茹玉”,取相近音“如意”。這個提議得到大家的贊許,后經(jīng)金仲蓀校長批準。戲曲劇作家翁偶紅先生聽后夸獎張金梁說:“這孩子腦瓜兒真快……”后來隨著中華戲校“校友劇團”——“如意社”在上海走紅,丑角張金梁也聲名鵲起,他與小生儲金鵬、老生郭和涌、老旦李金泉被譽為“四小金剛”。張金梁 - 從業(yè)經(jīng)歷
張金梁祖居北京,出身于梨園世家。父親張春彥在清末陸華云主辦的長春科班坐科學藝。畢業(yè)后曾給京劇大師譚鑫培當過配角。張春彥初學老旦,后改為老生。曾與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馬連良、金少山、郝壽臣等京劇大師合作演出多年。張春彥擅演二路老生,功力深厚,名噪一時。當年與丑角馬富祿、小生金仲仁、旦角趙桐柵,被稱為輔佐荀慧生的“四大金剛”。生長在這樣一種家庭氛圍中,耳濡目染,張金梁自小就喜歡上了京劇藝術(shù)。在他10歲那年,張金梁考入了北平中華高級戲曲?茖W校。該歡校是程硯秋、焦菊隱、金鐘蓀等有識之士創(chuàng)辦的。旨在弘揚中國傳統(tǒng)藝術(shù),培養(yǎng)一代菊壇新秀。那時張金梁白天學習藝術(shù)專業(yè)課,晚上學習文化課。張金梁天資聰穎,又出身于梨園世家,父親又是名角,自然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很快在同學中脫穎而出,學習成績位居前茅,他在戲校初習大花臉,后改小花臉,工文武丑,師從丑角前輩郭春山,后拜馬富祿為師,成為馬派的得意弟子。他在劇中飾演方巾丑、昆丑、蘇丑、彩丑、丑婆等,在歡校丑行中首屈一指,小有名氣。在戲校8年,戲校經(jīng)常在北平市各劇院演出,校長焦菊隱思想非常開放。他為了提高學生的表演水平,大膽地借鑒了話劇藝術(shù)表演形式,請話劇名家唐槐秋、唐若青給學生授課,并指導排練新劇目。張金梁恰恰正是一個善于接受新思想的學生,他不僅是學校戲班的主演,還曾擔任過助教工作。
1938年,張金梁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畢業(yè)那年,他參加了由王金璐、李玉茹領(lǐng)銜組成的“校友劇團”,赴上海演出,演員陣容整齊,行當齊全,實力不俗。加上節(jié)目新穎,一時轟動了大上海,連演兩個多月,場場爆滿。一時間,中華戲!靶S褎F”走紅大上海,成為戲迷街談巷議的話題之一。丑角張金梁也在那次演出中紅了上海灘。他與小生儲金鵬、老生郭和涌、老旦李金泉被譽為“四小金剛”。父親是“四大金剛”之一,兒子是“四小金剛”之一,父子同為“金剛”堪稱梨國佳話。
張金梁 - 藝術(shù)特色
張金梁的藝術(shù)天賦,得到京劇大師程硯秋的賞識。不久,張金梁進入程硯秋先生創(chuàng)辦的秋聲社。當時程硯秋先生正在創(chuàng)演《鎖麟囊》,讓張金梁擔當丫環(huán)梅香一角,使他成為程派名劇《鎖麟囊》飾演梅香第一人。剛走出學校門不久,便搭了程硯秋的戲班子,又擔當了角色,頓時在劇社炸開了鍋。當時社里有丑角30余名,其中不少角色已經(jīng)走紅,卻無緣在《鎖麟囊》一劇中擔當角色。張金梁初來乍到,就受到重用,不免受到嫉妒,風涼話也少不了。但程硯秋大師慧眼識才,張金梁扮演的梅香很快走紅,得到戲迷和程大師的好評。那些說閑話的也閉上了嘴,因為張金梁演出了梅香的靈氣和神韻,對角色把握得十分到位。1943年,他應(yīng)華北燕京影片公司邀請,與吳素秋等菊壇新秀合拍了舞臺戲曲片《孔雀東南飛》、《御碑亭》和《十三妹》,張金梁不僅在片中擔任角色,還兼任副導演。
1946年,張金梁南下上海,又搭上了京劇大師周信芳的班子。那時李玉茹是旦角頭牌,是她向周信芳推薦了張金梁。周信芳對張金梁也十分賞識,張金梁有機會與大師同臺演出,收獲頗豐。后來菲律賓華僑公會老票友投資,辦了一個戲班,叫平津京劇團,邀請張金梁參加,月薪480美元。張金梁隨團赴菲律賓、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越南演出,大受歡迎。后來張金梁從菲律賓回到香港,曾一度在這里教唱京劇。1948年初,張金梁由香港回到上海。當時旦角名家顧正秋動員張金梁去臺灣,并答應(yīng)給月薪700塊銀元,但張金梁拒絕了。后來又增加100塊銀元,張金梁仍然不為所動。1948年夏,張金梁參加了武漢市民眾樂園大京班。1949年5月16日,張金梁親眼目暗了解放軍進城。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人民的軍隊。他說,解放軍進城后,軍容嚴正,紀律嚴明,晚上就睡在馬路上。當時他想,有這么好的軍隊怎能打不下天下。武漢解放后,組成了中南京劇團,張金梁先后隨團演出了《闖王進京》、《逼上梁山》,還排演了《白毛女》、《兄妹開荒》等現(xiàn)代戲。1953年,張金梁被借調(diào)到山東省京劇團。當時張君秋在青島演出,他對尚小云之子尚長麟說,你們把張金梁借來吧!那是一個好角。從此。張金梁就留在了山東。
張金梁 - 大師同臺
在張金梁的藝術(shù)生涯中,他有幸與四大名旦、四大須生、四小名旦、八大坤旦同臺演出,這在梨園恐怕是較為罕見。他分別在梅蘭芳出演的《霸王別姬》、《金山寺》、《西施》、《花木蘭》等劇中扮演角色。他與尚小云同臺演出《昭君出塞》,他飾演王昭君的弟弟王龍。他與荀慧生同臺演出《紅娘》,他飾演小和尚。他與馬連良同臺演出《甘露寺》,與奚嘯伯同臺演出《法門寺》。在楊寶森出演的《問樵鬧府》和譚富英出演的《甘露寺》中,張金梁均扮演了角色。
1950年,周信芳與云燕銘合作到武漢演出,張金梁陪同演出了《打漁殺家》、《追韓信》。他在《打漁殺家》一劇中飾演教師爺,他在演這出戲時還鬧了個笑話,吊毛時由于興奮過度,用力過猛,頭上碰了一個血印子,把周信芳先生都逗樂了。他與四小名旦也有過合作,與張君秋同演《孔雀東南飛》,與李世芳合演《蘇三起解》,與宋德珠同演了《小放!,在《紅娘》一劇中,他與毛世來也有過合作。至于他與八大坤旦的合作就更多了。
作為一名京劇演員,能與這么多大師、名家同臺演出,是值得張金梁引以為榮的了。他說,在與這些大師、名家同臺演出中,零距離地去感受這些大師的藝術(shù)才華,無形中使自己的藝術(shù)才華得以提升。張金梁對與程硯秋大師同臺演出《鎖麟囊》一劇記憶猶新。有一天,張金梁不解地問程硯秋,四叔,你為何總練太極拳和太極劍?程硯秋笑答:我個子太高,通過練太極拳來調(diào)整自己的步伐。在北京長安戲院首演《鎖麟囊》時,程硯秋拎著張金梁的胳膊上場,囑咐他要放開不要緊張,我怎么走,你也怎么走,順著我走,使張金梁那顆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張金梁說,老藝術(shù)家都有自己拿手的絕活和自己的藝術(shù)特色。他和周信芳同臺演戲時,在周先生上場前,他總是在邊幕觀看周信芳的運氣方法和如何調(diào)整情緒,這就是他的帶戲上臺。為什么周信芳一上臺就特有精氣神,就會贏得滿堂好,因為他在上臺前已經(jīng)醞釀好情緒,已經(jīng)帶戲上臺,一上臺就鎮(zhèn)住場,贏得了觀眾,著實令人佩服。 張金梁與這么多大師、名家一起演戲,不僅在藝術(shù)上收獲頗豐。而且學習了他們高尚的藝德。有一次梅蘭芳先生在武漢演出《金山寺》,在演武打戲時,兩個武生在翻跟斗時"頂牛"了,其中一人當場休克,送進了醫(yī)院。梅蘭芳先生派人送去了1千元,令傷者一家感激涕零。1951年,程硯秋失生到武漢考察中南京劇藝術(shù),順便在那里演了幾場戲。當大師聽到武漢京劇團工會副主席說起團里有不少演員生活無著落,難以為繼時,程硯秋特地進行了慰問演出,將演出所得費用全部捐給了這些困難戶。說到這里,張金梁動情地說,梅蘭芳、程硯秋等藝術(shù)大師不僅演藝水平高超,更重要的是品德高尚,可以說是德藝雙馨的典范。
張金梁具有豐厚的藝術(shù)底蘊,他總是緊跟時代節(jié)拍,不斷地去探索去創(chuàng)新。在現(xiàn)代戲中,張金梁也能根據(jù)劇情去塑造人物,他在《紅嫂》中飾演刁鬼,在《審椅子》中飾演老地主,均有自己的心得,頗受觀眾好評。在《奇襲白虎團》中,張金梁成功地塑造了一個美國顧問,成為各地演這出戲的一個樣板。當年周恩來總理在接見《奇襲白虎團》劇組時,曾風趣地對他說:“美國顧問先生,您好!”張金梁在塑造人物方面,的確不同凡響,他塑造的丑角形象。具有鮮明的個性和特色,使人物生動傳神。他飾演的角色看不出表演的痕跡,演出了人物的神韻,使人物“活”在了舞臺上。
在十年動亂期間,張金梁這位老藝術(shù)家飽受折磨和摧殘。粉碎“四人幫”以后,張君秋、史若虛在山東為中國戲曲學院招生,見到了潦倒的張金梁,便動員他到中國戲曲學院教學,他那時所授的學生中有于魁智、王蓉蓉、杜鎮(zhèn)杰、李軍等優(yōu)秀學員,如今已成為當今菊苑名家。在山東省有關(guān)領(lǐng)導的關(guān)心和支持下,張金梁于1980年得到了平反。他十分珍惜教學的機會,將自己的知識傾囊相授。張金梁教學生動活潑,風趣幽默,學生都愿意聽。中國京劇院一度想調(diào)張金梁到院里教學,但山東方面不放。后來他還是由北京回到了山東,在山東省戲曲學校和山東大學進行傳藝講座。
在北京教學期間,張金梁與相聲大師侯寶林來往密切,侯寶林經(jīng)常讓張金梁去家中嘮嗑,兩人天南海北,三教九流,無所不談,但談的最多的還是京劇和相聲藝術(shù)。侯寶林對京劇的見地給了張金梁很大的啟發(fā)。他說,與侯寶林一起拉呱,那是很快樂的事兒。侯老爺子時常妙語這珠,令人捧腹。
張金梁 - 傾心臉譜
張金梁不僅在京劇表演藝術(shù)和戲曲教學中頗有才華,而且在京劇臉譜方面卓有建樹,是著名的臉譜畫家。當年在中華戲校時,他便愛好畫臉譜,時常用牛皮紙勾畫臉譜。著名戲劇作家翁偶虹對張金梁的才藝十分欣賞,曾贈給他大量的臉譜資科。張金梁在中國戲曲學院時,臉譜課沒人教,他曾給學生講過臉譜課。幾十年來,臉譜藝術(shù)已成為張金梁的業(yè)余愛好。有空他就潛心鉆研臉譜,繪畫臉譜,撰寫有關(guān)臉譜的文章。張金梁還善于把傳統(tǒng)畫法與國畫技法融為一體。借鑒了西方的用色方法,使臉譜藝術(shù)內(nèi)涵更加豐富和生動傳神。在張老家的客廳里,四壁掛滿了臉譜,這都是張老的杰作。他繪制的不少臉譜被京劇愛好者和海內(nèi)外的一些博物館收藏。京劇大家袁世海在看了張金梁的臉譜作品后,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稱他畫出了臉譜的神韻,是臉譜藝術(shù)中的精品。
張金梁在一次患病住院期間,利用半年時光畫出了《百丑圖》,該圖書已出版發(fā)行。相聲大師侯寶林為該畫冊題寫了“丑魁”二字。張金梁在退休之后,主要潛心臉譜藝術(shù),他綜合各類臉譜藝術(shù),進行有機地融合和提煉,畫出了全部《水滸傳》、《施公案》、《封神榜》、《白蛇傳》、《西游記》和一些傳統(tǒng)戲人物的譜式,還有兄弟劇種的譜式,如川劇、昆曲、漢劇、晉劇、湘劇等,共計有兩千余幅。張老所畫的臉譜均是有出處、有考究的,是臉譜藝術(shù)中的精品。張老將自己的部分杰作拿給筆者觀看。這些臉譜作工細膩,栩栩如生,臉譜旁還寫有對人物的點評,十分有趣。 張老說,臉譜藝術(shù)是京劇藝術(shù)的一個重要部分。有些角色如不會畫臉譜,戲就設(shè)法演。這些年。不少演員遇到不會畫的臉譜,都去找張老請教。張老期待自己畫的臉譜能盡快出版,留傳后世。否則,一旦丟失,就會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 如今已是耄耊之年的張金梁,仍然堅持研究和繪制臉譜,臉譜藝術(shù)已成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他將自己的書齋命名為“六丑齋”,顧名思義,就是愛丑、學丑、畫丑、講丑、演丑、教丑。張老闡述了他對臉譜藝術(shù)的精到見解。他說,戲曲發(fā)展到明末清初,臉譜化妝才逐漸系統(tǒng)起來。并且形成了各種流派。各流派根據(jù)自己的臉型、骨骼、肌肉、胖瘦等特點,揚長避短,去粗存精,創(chuàng)造出獨具特色的新穎譜式,臉譜既定譜式,與棋譜、菜譜一樣,有嚴格的章法,十分考究,不可任意胡畫,張冠李戴。臉譜勾畫要講究筆鋒犀利、筆意流暢。往紙上畫與往臉上畫略有不同。往臉上畫,首先要注意五宮形狀、骨骼胖瘦、紋理筋絡(luò)以及劇中人物特定性格特征等等。只有圓潤秀麗、美觀大方、干凈利索、有神有相,才能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張金梁繪制的臉譜,功法和著色方法與眾不同;臉譜在繪畫上屬于工筆重彩范疇。但張老不墨守成規(guī),他有根有據(jù)地突破前人的窠臼。他把西方繪畫用色的技法與國畫設(shè)色技法融為一體,講究筆鋒犀利流暢,線條清晰,設(shè)色準確。根據(jù)劇中人物特征,善惡忠奸、喜怒哀樂以及面部特征、以圖繪神,活靈活現(xiàn),給人一種立體感,成為獨具風格的臉譜流派。張老說,我現(xiàn)在已是80多歲的老人了,但我并不覺得有多老,投身臉譜藝術(shù)使我變得年輕,能為國粹藝術(shù)做點貢獻使我有了人生的追求。我將在有生之年,進一步對臉諾藝術(shù)進行探索,為弘揚京劇藝術(shù)盡綿薄之力。
京劇界有個順口溜:“天津有個‘泥人張,’北京臉譜有個張金梁!睆埥鹆翰粌H是京劇丑角表演藝術(shù)家、戲曲教育家,更是著名的臉譜畫家。張老先生今年83歲了,在京劇藝術(shù)界奮斗了70多個春秋。
張金梁出身梨園世家,祖居北京,其父張春彥曾與梅蘭芳、程硯秋等前輩名家合作演出多年。張金梁幼時耳濡目染,逐漸喜愛上了京劇藝術(shù)。1930年,張金梁考入北平中華高級戲曲專科學校,初習花臉,后攻丑角,因悟性好,學藝快,很快成為戲校高才生。張金梁以擅演方巾丑、昆丑、蘇丑等名震北平戲劇界,被譽為中華戲!八男〗饎偂敝,曾獲北平童伶投標評選丑角第一名。
畢業(yè)后,張金梁留校助教,白天教課晚上演出。1937年盧溝橋事變以后戲校解散,張金梁四處搭班(參加劇團演戲),幾乎跑遍了祖國各省,嘗盡生活的酸甜苦辣。一場死里逃生的經(jīng)歷使他至今難以忘卻,抗日戰(zhàn)爭時期,張金梁乘船南下演出,沒想到他登上的是日本侵略者用來偷運彈藥的客船,當船行至武漢即將靠岸時,幾架國民黨戰(zhàn)機突然呼嘯而來,并扔下了多枚炸彈,因炸彈未擊中船只,張金梁僥幸生還。
1947年張金梁隨平津京劇團赴菲律賓、新加坡和印尼等地演出,后來成了中國戲曲學院的第一批演員,1953年借調(diào)到山東省京劇團工作。文革期間,張金梁受盡磨難,他的身份由藝術(shù)家變成了“文化漢奸、”“大特務(wù),”整天脖子上掛著牌子被人揪著游街、批斗。一天,他實在忍受不住了,夜里跑到千佛山上,在一棵歪脖樹下用麻繩套住了自己的脖子,欲還自己一個清靜。后來張金梁放棄了這一打算,因為他不想把自己辛辛苦苦繼承下來的國粹藝術(shù)無聲無息地帶進墳?zāi)埂?978年,他北京的老友來山東看望張金梁,并邀請他回京在中國戲曲學院任教,1982年,張老又被重新請回山東,在省戲曲學校教學。近年來,張老先生先后受山東大學、中央電視臺和北京人民廣播電臺的邀請,做“京劇丑角表演藝術(shù)講座”。
幾十年來雖幾經(jīng)坎坷,張金梁始終沒有停止對京劇藝術(shù)的追求。他先后與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云)、四小名旦(張君秋、宋德珠、毛世來、李世芳)四大須生(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八大坤旦(李玉茹、言慧珠、吳素秋、趙燕俠、童芷苓、王玉蓉、云燕銘、杜近芳)等合作演出。他成功塑造過上百個丑角人物形象,他演過的許多場戲現(xiàn)在回憶起來仍歷歷在目。20世紀30年代,他在天津春合大戲院演過一場婆婆虐待兒媳的戲,戲到高潮時臺下一名觀眾把張金梁當成了狠心的婆婆,憤怒地將手中的茶壺扔到張金梁身上。抗日戰(zhàn)爭結(jié)束后,他在北京長安戲院演全本《玉堂春》,當戲演到一半時,一名曲解了戲詞的國民黨軍官從腰間拔出手槍要爬上臺去與張金梁拼命,他趕緊躲進了后臺。20世紀60年代張金梁飾演的《奇襲白虎團》里的美國顧問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時周總理接見他時曾風趣地對他說:“美國顧問先生,你好!
張金梁小時候經(jīng)常跟父親去看戲,老先生們在后臺自己勾大花臉的樣子很讓他著迷。他在十幾歲時開始學習、揣摩臉譜藝術(shù),得到馬富祿等前輩的真?zhèn),他潛心研究?0年不輟。張金梁繪制的臉譜,功法和著色與眾不同,既尊重了前輩藝人傳下來的傳統(tǒng)譜式又突破了前人的窠臼,把西方的繪畫用色技法與國畫設(shè)色技法融為一體,以圖繪神,活靈活現(xiàn),創(chuàng)造出獨具風格的臉譜流派。
為搶救臉譜這一傳統(tǒng)藝術(shù),已是耄耋之年的張金梁整理了他多年來精心繪制的2000多種臉譜,包括全套《西游記》臉譜數(shù)百種,全套《水滸傳》、《白蛇傳》、《封神榜》、《施公案》、百丑圖以及各種失傳的古典臉譜譜式,還有川劇、昆曲、漢劇、晉劇、湘劇等兄弟劇種的譜式。目前他正在撰寫《中國戲曲丑角表演藝術(shù)概論》,現(xiàn)在已寫了十幾萬字。
張金梁認為現(xiàn)在年輕的京劇演員由于未受過正統(tǒng)嚴格的臉譜化妝訓練,對臉譜知識知之不多,這是一大憾事。張老先生最大的夙愿就是在他有生之年將他多年來創(chuàng)作珍藏的臉譜全部整理出書,為后人留下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而遺憾的是目前憑借他自己的能力還拿不出足夠的資金出版這套書,如不及時搶救,這些極具價值的臉譜將面臨失傳。
張金梁 - 丑藝卓然
張金梁畢業(yè)于中華戲曲?茖W校 ,金字科學生。張金梁天賦聰慧,后天博學,文武兼?zhèn),演藝超群。在他的藝術(shù)生涯中,曾成功塑造過上百個丑角人物,可以說丑彩出盡。張金梁是幸運的,他趕上了大師輩出的京劇鼎盛時期,與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云)、四大須生(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四小名旦(李世芳、宋德珠、毛世來、張君秋)和八大坤旦(王玉蓉、云燕銘、言慧珠、李玉茹、吳素秋、杜近芳、趙燕俠、童芷苓)都曾同臺獻藝。上個世紀30年代,一次奚嘯伯演出《法門寺》時,演賈桂的茹富惠病了,奚嘯伯點名讓張金梁來替演賈桂; 50年代,張金梁分別在梅蘭芳主演的《霸王別姬》《花木蘭》中與蕭長華同演子弟兵和投軍,在《金山寺》里飾小和尚,《西施》里飾東施;與尚小云同臺演的《昭君出塞》里,飾王龍;與荀慧生同臺演《紅娘》,飾書童和小和尚;在武漢中南區(qū)聯(lián)誼京劇團,馬連良演出《甘露寺》,點名要張金梁演喬福,此后張金梁跟馬連良隨團各地巡回演出多場;在楊寶森出演的《問樵鬧府》里飾老樵夫、《烏盆記》《盜宗卷》里飾老家院;在周信芳演的《打漁殺家》里飾教師爺,并且還和譚富英多次合作;在和李玉茹、李金泉合演《琥珀珠》中飾演趙芳……張金梁與大師、名家多次同臺演出,雖然演的是丑行配角,但是他卻以自己的精湛藝術(shù)贏得大師、名家的信賴。提起與大師屢次同臺獻藝,張老總是謙虛地說,自己的藝術(shù)進步和藝術(shù)自信是靠大師提攜而取得的,在與相聲大師侯寶林、劇作家曹禺等藝術(shù)名流的多次交往中也學習借鑒了許多東西。張先生的藝術(shù)是多元化的,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他在電視劇《傻三看家》《戲迷劫道》中飾演老財主和老農(nóng),其表演技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張先生的表演藝術(shù)是很值得記錄保存下來傳與后學的一筆寶貴財富。目前,89歲高齡的京劇丑角表演藝術(shù)家張金梁先生,正頑強地與年老體弱抗爭,執(zhí)著撰寫著當年曹禺先生曾鼓勵他寫的《中國戲曲丑角表演藝術(shù)概論》。
張金梁 - 活動年表
1979年2月8日,農(nóng)歷己未年正月十二日:北京人民劇場演出本日中國戲曲學院組織教授級的老師在北京人民劇場,聯(lián)合演出名劇《龍鳳呈祥》。
當時參加演出的教授級名家有:張君秋飾孫尚香,高盛麟、何金海分飾趙云,李甫春飾劉備,馬最良飾喬玄,李盛藻的魯肅,王泉奎飾孫權(quán),王玉敏飾吳國太,馬名群飾張飛,張金梁飾家院,及陳增坤等。
演出現(xiàn)場觀眾氣氛熱烈,掌聲不絕。張君秋先生的《洞房》一折,一句一個好;而高盛麟先生的后趙云,出場起霸,抖靠邊式帥美,觀眾掌聲如雷。其余參加演出藝術(shù)家,整體帶勁,堪稱當時的經(jīng)典演出版。
1980年12月3日,農(nóng)歷庚申年十月廿六日:《北京晚報》主辦文革后首場京劇《四郎探母》演出
1980年11月30日,復(fù)刊不久的《北京晚報》在頭版頭條刊登了這樣一條轟動性的消息:《應(yīng)廣大讀者和觀眾的要求〈四郎探母〉即將公演由中國戲曲學院大專班和實驗京劇團聯(lián)合演出一批新秀登臺獻藝》,宣布“京劇《四郎探母》將于12月3日至9日在天橋劇場連演七場!
本次演出先由大專班和實驗京劇團分別各演兩場,然后選部分演員組成最佳陣容連演3場,共7場。
除此以外,11月30日的《北京晚報》第4版還刊登了一個通欄廣告,詳細介紹7天中每一天演出的演員,什么時間、在哪兒售票等。12月1日、2日兩天,北京晚報除了在第4版繼續(xù)刊登《四郎探母》的廣告,還連續(xù)兩天在《京劇舞臺群星燦爛》的總標題下,用整版的篇幅文圖并茂地介紹15名中國戲曲學院大專班及實驗京劇團的年輕演員。
在12月3日至12月9日正式演出的7天里,《北京晚報》不僅報道了演出的盛況,并且在第一版先后發(fā)表了《百花盛開憑春風》、《京劇有危機嗎?》、《讓京劇舞臺絢麗多彩》、《京劇需要八十年代的新星》、《如何對待掌聲》等五篇署名“本報編輯部”的評論文章,多為當時編委所撰;還刊登了記者過士行所采寫的中國戲曲學院院長史若虛的專訪《從事戲曲四十春》等。
這次演出,轟動京城,取得了極大的成功。一萬多張戲票被搶購一空,很多人為買不到票而遺憾。
《四郎探母》演職員名單(坐宮、盜令、別宮、過關(guān)、被擒、見弟、哭堂、回令)(陳俊、翟建東、范永亮、李文林、郭玉林分飾楊延輝,王蓉蓉、徐美玲、張靜琳、陳淑芳分飾鐵鏡公主,楊瑞青、劉國英分飾蕭太后,徐紅、鄭子茹、李麗萍分飾佘太君,李宏圖、吳許正分飾楊宗保;舞臺監(jiān)督李金鴻、何金海、李甫春,王汶璋、李朝陽、金正明司鼓,教師王世續(xù)、程玉菁、楊韻青、蔡英蓮、王玉敏、李甫春、張金梁、鈕驃、李文才、楊明華、胡根萍,杜奎三、孫鴻生、劉震國、鄭重華、費玉明、杜鳳元操琴)
《四郎探母》的上演也受到了一些非難,說這場戲宣揚的是“叛徒哲學”,《北京晚報》不應(yīng)該搞這樣的演出。事后也有人稱這是改革開放初期思想解放的一個典型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