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概要
張申府,北京大學學者。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38年聘為國民黨第一屆參政員;1942年加入民主政團同盟;1957年被認為是右派分子;1979年獲徹底平反;1986年辭世。
人物簡介
張申府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31年張申府任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九一八事變后,他經(jīng)常利用講壇宣傳愛國主義,并投身于抗日運動,是一二九運動的重要組織者和領導者。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張申府到了武漢,1938年7月,國民黨在漢口召開了國民參政會一屆一次大會,張申府與“救國會”的沈鈞儒等六人被聘為第一屆參政員。1942年申府加入民主政團同盟,并任中央常委。1946年1月他出席了在重慶召開的政治協(xié)商會議。1947年初,他回到北平,1948年寫了一篇《呼吁和平》的文章,受到共產(chǎn)黨人和民盟領導人的批判。1957年被認為是右派分子,1960年摘帽。他在文革中受到?jīng)_擊,直到1979年才獲徹底平反,后任第五、六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1986年辭世,享年93歲。
人物生平
排滿革命思想
1908年張申府先生在順天高等學堂中學班學習時,與同學朱羲胄、李毓、李光宇、劉同度相友善,他早年的排滿革命思想,即是受朱羲胄影響。該校當時有兩個公認的怪人,一是梁煥鼎(梁漱溟)、一是郭仁林(原名人麟,號曉峰),學級都比他高兩年,后來皆與他成為至交。
張申府14歲時隨一位姓陳的遠房表叔到北京求學,1913年張申府先生考上北京大學預科學習數(shù)理,第二年考入北大文學院攻讀哲學。兩個月后,又轉到了數(shù)學系。他原先的興趣在數(shù)學,但1914年考上北大時,當時張預科尚未畢業(yè),按規(guī)定無文憑的學生只能考北大文科,張只能先考入文科哲學系,又通過馮先生的關系轉到理科數(shù)學系的。沒想到這樣一來,張又對哲學發(fā)生了濃厚的興趣。從此中國誕生了一位偉大的哲學家和數(shù)學家。張申府在哲學系只學了兩個月,卻對哲學,尤其是羅素的解析哲學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先后翻譯了《我們所能做的》、《哲學之價值》、《夢與事實》、《民主與戰(zhàn)爭》等。
留教北大
1917年,張申府以助教名義留北大工作,教預科數(shù)學和邏輯。通過同學郭曉峰,張申府認識了李大釗。這時陳獨秀任北大文科學長,常去李處閑談,因此張亦與之熟識,李大釗時任北大圖書館主任,由于工作比較忙,就讓張申府幫助在登錄室做一些工作。在李大釗離開的時候,張申府幾次擔任北大圖書館代主任,1918年毛澤東由倫理系的楊昌濟老先生(楊開慧父親)介紹來擔任登錄室工友,在張申府先生領導下工作,張申府后來回憶說:"那是五四時期,毛澤東在我屬下工作,解放之后,他到處說’張申府的老板面色很難看’。因為他忘不了我有一次要他重新再填寫一疊圖書卡片!
1920年,共產(chǎn)國際東方局代表魏金斯基來華,幫助中國建立中國共產(chǎn)黨。他來到北京后,經(jīng)北京大學俄籍教員柏烈偉的介紹,見到了李大釗和張申府,后來,魏金斯基在李大釗的介紹下又到上海聯(lián)系陳獨秀。陳獨秀曾擔任過北大文學院院長,常出入李大釗的辦公室,因此與張申府也有較多接觸。他們三人于1918年冬共同創(chuàng)辦了《每周評論》,由張申府負責編輯,他同時還擔任了中國現(xiàn)代最偉大的雜志之一《新青年》的編委,還是中國現(xiàn)代最重要的兩個社團:少年中國學會和新潮社的團員。另一位偉大的傳奇鄭超麟先生曾經(jīng)回憶他之所以成為馬克思主義者,很大程度是因為看了張申府先生在《新青年》的文章。
創(chuàng)辦《每周評論》
1918年冬陳獨秀、李大釗、張申府三人聯(lián)手創(chuàng)辦了頗具影響的雜志《每周評論》,由張申府負責編輯。
張申府在當時首次向國人介紹了羅素、羅曼·羅蘭等西方進步思想家,先后在《新青年》等雜志上翻譯了羅素的多篇文章,并撰文評述其哲學思想,在當時曾有廣泛的影響。張申府系統(tǒng)研究了羅素的各類著作,宣傳研究羅素主義,僅25歲已成思想界羅素專家。u2018羅素u2019二字的翻譯定名就是出自張手。羅素曾在給一位法國友人的信中說:中國的張申府先生,比我還了解我的著作“
1920年8月中旬,陳獨秀籌備建黨,為了確定組織名稱,在上海的陳獨秀在給李大釗和張申府的信中說:創(chuàng)黨之事"只有你與守常(李大釗)可以談?梢姀埳旮诋敃r的作用之重。
建立共產(chǎn)主義小組
1920年10月,這三人又共同建立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第一個基層組織——北京共產(chǎn)主義小組。作為一個共產(chǎn)主義的信仰者,張申府成為這個共產(chǎn)黨前身的最早創(chuàng)始人之一。當時北京共產(chǎn)主義小組的兩位創(chuàng)始人李大釗和張申府準備發(fā)展黨員,他們首先看中了劉清揚(后來張申府的妻子,天津學生 運動和覺悟社的領袖,張申府正是通過她認識了周恩來),可是劉沒有同意,他們后來發(fā)展的第三名叫張國燾(有一說劉清揚不答應的原因是因為她看到發(fā)展名單排在她后面的是張國燾,張當時是劉清揚的熱烈追求者,與劉有過一段并不愉快的戀情)
張申府不但參加了黨的早期創(chuàng)建工作, 在當時還是“南陳北李”間的奔走串聯(lián)者,為中共建黨作出了卓絕的貢獻。
1920年冬,申府先生以蔡元培先生秘書的名義,到法國深造。而李石曾、吳稚暉等人在法國巴黎籌辦了一所里昂中法大學, 張申府應聘前往教邏輯。同時李大釗、陳獨秀在國內就委托他到法國后繼續(xù)發(fā)展黨員、建立黨的組織。安定下來之后,申府先生于1921年初發(fā)展了劉清揚入黨,又一同介紹周恩來入黨,并與后來到達的黨員趙世炎、陳公培在巴黎成立了共產(chǎn)黨小組。先于張申府到達巴黎的周恩來原是準備在倫敦留學的。在倫敦住了一段時間后,感到那里的生活費用太貴,于是轉回巴黎。中間,遇到了越南人阮愛國〔即胡志明〕,其時還是法國共產(chǎn)黨員的胡志明向周恩來講了不少馬克思主義。后來周恩來聽說他的好友劉清揚和張申府在法國,就急著去找他們,因此張申府成了周恩來革命的引路人,并成為周早期在政壇迅速崛起的重要關鍵人物。
1922年,張申府由于支持留法學生抗議中國學院院長吳稚暉拒收勤工儉學的中國留學生入學而毅然辭去教授之職,眼看巴黎的生活日益艱難與劉清揚、周恩來一同乘車轉往德國柏林。當時朱德和孫炳文(中共后來的第一大美人孫維世的父親)在德國,朱德由周恩來介紹認識了張申府,張申府又成為這兩人的入黨介紹人。
1922年旅歐中國少年共產(chǎn)黨成立,由于張申府當時的老大哥身份,他沒有出席成立大會,但經(jīng)常對他們發(fā)號施令,正是這種身份的隔離,終于1923年少年共產(chǎn)黨宣布開除張申府。
在德國期間,張申府曾和大數(shù)學家希伯特探討問題,并且第一個指出愛因斯坦相對論在思想界的重要作用。
1924年回國后,張申府參加了黃埔軍校的籌建工作,并擔任了蔣介石的德文翻譯,是中共從事早期軍事工作的黨員之一。1924年5月,孫中山任命張申府為黃埔軍校政治部副主任,是當時中共在黃埔軍校最高的任職,張還負責黃埔第一期學生的口試、筆試監(jiān)考和閱卷工作。第一期錄取揭榜時,后來的“黃埔三杰”之首共產(chǎn)黨員蔣先云名列第一。(奇怪的是《陳賡大將》這部所謂忠實反映歷史的電視劇里黃埔三杰的另二杰蔣先云和賀衷寒都不見了),可以說黃埔一期都是張申府的學生。
當時的政治部主任是另一位中共創(chuàng)黨元老戴季陶,在他離開時張申府多次任政治部代主任,黃埔軍校開辦后,特別需要政治工作干部,黨代表廖仲愷和政治部主任戴季陶多次叫張申府為軍校推薦人才,張申府開出十五人名單,第一個就是周恩來,張還為周解決了歐洲回來的經(jīng)費,用一手之力將周推上了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的位子,也將他推上了政治舞臺。
1924年6月下旬,張申府因與蔣介石難于共事,辭去政治部副主任職務。
1925年1月,中國共產(chǎn)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張申府列席了會議,會上因討論黨的綱領時反對與國民黨結盟而與蔡和森、張?zhí)椎热税l(fā)生爭執(zhí),而后負氣提出退 黨,周恩來一度支持他的觀點,但很快屈服,張后來有這樣的評語:“我很快就離開,而周恩來留了下來,我是一個寧折不彎的人,而恩來則不同,他是彎而不折的……”
退 黨之后,政治界少了一位明星,文化界卻多了一名健將。張申府以教學和翻譯著述為生,先后在暨南大學、大陸大學、大夏大學、中國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校任教,所教的都是羅素哲學或邏輯。當時的哲學界:杜威實驗主義哲學的主要介紹者是留美的胡適,柏格森生命哲學主要介紹者是留德的張君勱,黑格爾哲學的主要介紹者是留美留德的賀麟,羅素新實在論哲學的主要介紹者是留法的張申府。
1931年,張申府被清華大學聘為哲學教授, 講授邏輯與西洋哲學史。當時,清華大學哲學系還有馮友蘭、金岳霖、鄧以蟄三位教授。幾人頗相契合。〔馮友蘭的堂妹后來還嫁給張申府的弟弟張岱年!硯孜淮髱熂壍慕淌邶R聚哲學系 并稱“四大金剛”陣容豪華,空前絕后,頗為壯觀。張申府還第一個發(fā)掘了錢鐘書先生,在一篇文章中,他說:“錢鐘書和我的兄弟張岱年并為國寶”。當年,錢鐘書不過是20出頭在校學生,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錢鐘書和張岱年先生都已經(jīng)是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著名學者,足見其先見之明。
1935年冬,張申府與劉清揚、姚克廣(姚依林)、孫蓀荃(時任女一中校長,張申府當時的情人,后來嫁給了另一位傳奇人物中共的創(chuàng)黨元老譚平山)等共同發(fā)動和領導了北平的“一二九”,游行總指揮,政府嫉恨,于1936年2月將張申府、劉清揚同時逮捕,被關在安定門內的陸軍監(jiān)獄了兩個月,才由馮玉祥保釋出獄。出獄之后,又講了幾個月的課,到暑假時,清華當局囿于當局壓力把張申府解聘了。
1936年1月,北平文化界救國會(這就是民盟的前身,后來知名的三黨三派之一,救國會另幾位主要領導是沈鈞儒、章乃器、鄒韜奮)成立,張申府被推選為大會主席團成員和救國會的執(zhí)行委員,后又擔任華北各界救國會的負責人,是愛國進步教授中一位活躍的較有影響的代表。
張申府離開共產(chǎn)黨之后還追隨鄧演達,與鄧、章伯鈞、黃琪翔共同創(chuàng)辦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今日中國農(nóng)工民主黨之前身),人稱第三黨。
1938年7月,國民黨在漢口召開了國民參政會一屆一次大會,張申府與“救國會”的沈鈞儒等六人被聘為第一屆參政員。張申府為參政員,與蔣介石矛盾日深,蔣有一次當面罵他,說他“反對政府”,“你不但寫文章反對政府,還在防空洞里反對政府!”并表示有人在防空洞里親耳聽到的。張申府說,自己根本不認識這個人,純屬無中生有。其實在防空洞里講話的是章伯鈞,事后章感到過意不去,曾登門向張申府表示安慰。他因為平白無辜挨了蔣的一通罵,怒氣未消,就提出要離開重慶去打游擊。政治部長張治中聽說后,跑來一再慰留,他才留下了。結果是他的參政員當不成了。
在重慶開始熱衷于搞憲政座談會,就是各個在野小黨派的經(jīng)常性聚會,包括張君勱他們的國家社會黨、左舜生他們的青年黨、章伯鈞的第三黨、黃炎培的職業(yè)教育派、梁漱溟的鄉(xiāng)村建設派,沈鈞儒和張申府算是代表救國會派,民主同盟就是從這樣的聚會發(fā)展過來的,張申府是民主同盟的主要發(fā)起人并擔任民盟中常委和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
1946年1月他出席了在重慶召開的政治協(xié)商會議。
1948年張申府在儲安平的《觀察》寫了一篇《呼吁和平》的文章,正是因為這篇“不合時宜”的呼吁和平文章,為張申府今后的政治生命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11月15日,在香港的民盟總部第四次擴大會議以"張申府之言行已走上反人民反民主的道路"為由,開除了曾是創(chuàng)始人的張申府的盟籍。12月16日,《人民日報》發(fā)表文章,“痛斥叛徒張申府的賣身投靠”!十天后,已進入東北解放區(qū)的張申府的夫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女共產(chǎn)黨員、著名政治活動家劉清揚在《人民日報》刊登出離婚啟事,標題為"張申府背叛民主為虎作倀,劉清揚嚴予指責"。并宣布與張申府從此仳離,一刀兩斷。
身后事
從建國以后到1986年去世的半個世紀內中,張申府便被全面封殺,不準出面,不準說話,寫作不準發(fā)表,他只能在孤寂冷清中度過余生。甚至平反后1992年出版過近四十萬字的《民盟史話》,其中對張申府也還是語焉不詳,一筆帶過,根本不提他在民盟所起的作用。
1949年后,張申府的工作也成了問題,最后還是周恩來決定讓他去北京圖書館作了研究員,1957年他毫無懸念地成為右派、在文革中受到?jīng)_擊,直到1979年才獲徹底平反。
所幸的是:“要清白,請長壽”張申府先生堅韌地活到了八十年代,漸漸地看到歷史被有心人士還原,而他的觀點可以發(fā)表出來。
1986年張申府先生辭世,享年93歲。是中共創(chuàng)黨領導人中僅次于羅章龍和劉仁靜(另一個傳奇人物,1995年2月3日,羅章龍去世,他活了99歲。1987年8月5日凌晨,一位司機因剎車不及,撞死一名老人。他做夢也沒想到,這位老人就是最后一位健在的一大代表――劉仁靜。)的活的最久的人。
人物評價
他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始人,他是二十世紀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他是中國羅素研究的第一人,他是黃埔軍校教官中的中共第一人,他是中國第一個推介愛因斯坦的人,他是一二九運動的幕后總指揮,他是新青年雜志的編委,他是民盟的創(chuàng)始人和領導者,他是毛澤東北大圖書館的領導,他是周恩來的入黨介紹人,他是朱德的入黨介紹人,他是《每周評論》的創(chuàng)辦人,他是活得最久的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黨元老之一,他是婦女解放的先驅……他是誰?他就是張申府先生,或者可以叫他張崧年先生。
主要著作
《所思集》
《張申府文集》 河北人民出版社
哲學研究
張申府先生在早期受過良好的私塾教育,擁有扎實的古文功底,對中國的文化有較為深入的研究。在五四運動之后,他接觸到西方哲學大師羅素的著作,并深受其影響。
在建國以后,張先生還同羅素先生有過一面之交,并有過一次交談機會。
張申府一生致力于將西方哲學與東方哲學統(tǒng)一起來,取長補短。但極其遺憾,在他的諸多著作中,并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一套學術體系。人們現(xiàn)在看到的只是一些零碎的思想內容。晚年的張先生對此也感到很遺憾。
人物故事
推薦周恩來進入黃埔軍校
1924年5月12日,孫中山任命第一批黃埔軍官學校的教官,其中政治部主任戴季陶,副主任張申府。周恩來后來任政治部副主任,緣于張申府的推薦。
張申府是中共早期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在中共四大會議上,反對因接受國共合作而造成的國民黨對共產(chǎn)黨的領導而退 黨。在北京期間,曾與毛澤東同時在北大圖書館工作過。在“五四”運動中宣傳馬克思主義并作為提倡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與李大釗、陳獨秀聯(lián)手創(chuàng)辦了《每周評論》。1920年至1923年底在法國里昂大學中國學院教書,是巴黎中國共產(chǎn)黨支部的創(chuàng)立人之一。在法國期間,張申府介紹周恩來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1924年蔣介石訪問莫斯科時結識了張申府,并對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孫中山在前蘇聯(lián)的支持下,創(chuàng)辦黃埔軍校時,因急需大量人才,他特別對留學人員予以關注。在“聯(lián)俄”“聯(lián)共”的思想指導下,對共產(chǎn)黨組織中的人才也進行吸收。但當時因歷史條件限制,中國共產(chǎn)黨人以公開的身份進入黃埔軍校很難。創(chuàng)建初期,只有張申府一人以公開的共產(chǎn)黨員身份進入黃埔軍校。當時國民黨高層人士也曾動員張申府像其他人一樣,保持雙重身份,既當共產(chǎn)黨員,又有國民黨員身份,但張申府堅決拒絕加入國民黨。由于張申府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影響,又有在法國當教授的經(jīng)歷,加之又與蔣介石相熟于莫斯科,于是獲得了孫中山的任命書。
張申府進入黃埔軍校后,開始在軍校里發(fā)展共產(chǎn)黨員。當時正值黃埔軍校初創(chuàng),缺乏人才,學校很依靠共產(chǎn)黨人到軍閥統(tǒng)治區(qū)去招收學員,毛澤東、張國燾等推薦和招收了相當部分的共產(chǎn)黨員到黃埔軍校。而張申府則向孫中山、蔣介石、廖仲愷等推薦教官。孫中山把創(chuàng)建黃埔軍校的事情委托廖仲愷和蔣介石辦理,在蔣不在廣州的時候,則由廖仲愷主持籌建工作。當時廖仲愷和戴季陶是國民黨左派,他們兩人請張申府推薦在國外讀書的優(yōu)秀學生,張申府一口答應。張為此寫了推薦信,推薦了15名在國外讀過書的優(yōu)秀學生,他們的身份都是共產(chǎn)黨員。名單的第一個名字就是周恩來,還有惲代英、趙世炎、高語罕、沈雁冰等,這些人當時都是共產(chǎn)黨中的精英。周恩來在1920年之前就認識張申府,去勤工儉學時,又比張先到法國,1920年兩人在巴黎相逢,接觸的更多,經(jīng)常聚會暢談,特別是在中國共產(chǎn)黨法國支部方面的事情,兩人經(jīng)常有著一致的意見,在這些日子里,兩人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于是當張申府請他來黃埔軍校的信函到了巴黎,周恩來很快復信應允。張申府馬上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廖仲愷。廖仲愷看到張推薦的青年學子,都是很有些名氣的青年,也就立即批準同意,并囑張馬上給周恩來等海外留學人員寄去歸國的路費。
周恩來在法國收到黃埔軍校寄給他的歸國路費,立即啟程乘船回國,并于1924年初抵達廣州,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黃埔軍校的工作之中。由于周恩來的出色工作,使原來近乎于空殼的政治部,在很短的時間內工作就做得有聲有色。進入黃埔軍校兩個月之后,周恩來被任命為政治部副主任,并由此開始了他另一階段的革命生涯。
后人追憶
1893年6月15日出生在河北河間府獻縣小垛莊。
祖父濂公是清末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后當選國會議員。父親早年在家鄉(xiāng)讀私塾,14歲時到北京求學。
父親少年時非常勤勵,在小學住校時,同宿舍的七八人中,有幾個紈绔子弟,整日吃喝玩樂,不務正業(yè),而他根本不予理會,一心苦讀,以名列前茅的成績考入北平順天高等學堂中學班。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了,革命風暴席卷神州,父親和其他熱血青年一樣,情緒高昂,決心投身于民族革命的大潮中,做新時代的弄潮兒。當時,以孫炳文為總編輯的天津《民國報》公開進行革命宣傳。父親以“赤子”為筆名,寫了一些短小的文章在該報上發(fā)表,總題目為《零金碎玉》。
辛亥革命后,學校停課,同窗好友,星散各方;丶亦l(xiāng)暫住一段后,1912年暑期,他再次來到北京,考入高等師范學堂附屬中學班。翌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開始了新的生活。
當時的北大設文、法、理、工科和預科。“預科”相當于附屬高中,學制為三年(后改兩年),畢業(yè)后可以免試升入本科。父親在預科上了一年,覺得并不很吃力, 便報考了本科,入文科哲學門(系)學習,不久轉入數(shù)學門(系)。
1917年,父親在北大畢業(yè),留校做助教,教邏輯和數(shù)學。三年后提為講師,其間曾一度協(xié)助李大釗同志在北大圖書館工作。
是年初,蔡元培先生任北京大學校長。他實行“兼容并包”的辦學方針,大力提倡思想自由,在他的主持下,北大厲行改革,氣象一新。思想敏感活躍的父親對哲學、政治、社會、人生等重大問題深感興趣,在一系列文章中,他首次向國人介紹了羅素、羅曼·羅蘭等西方進步思想家,先后在《新青年》等雜志上翻譯了羅素的多篇文章,并撰文評述其哲學思想,在當時曾有廣泛的影響。
1919年5月4日,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五四”運動爆發(fā)了,這一運動促進了新文化運動的蓬勃開展,也推動了許多進步團體的活動和發(fā)展。在此前后,父親參加了少年中國學會、新潮社的活動,并任《新青年》編委,還參加了《每周評論》的創(chuàng)刊工作。這期間除與李大釗、陳獨秀等人交往甚密外,還認識了天津覺悟社的劉清揚、 周恩來、鄧穎超等進步青年。
隨著馬列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在共產(chǎn)國際的幫助下,中國共產(chǎn)黨的醞釀創(chuàng)建工作也在積極進行。1920年初,父親參加了黨的早期創(chuàng)建工作, 在“南陳北李”間奔走串聯(lián),并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早期黨員。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中法人士為溝通文化交流,組織了華法教育會,倡議中國學生赴法勤工儉學!拔逅摹边\動后,逐漸形成了勤工儉學 運動的高潮。
李石曾、吳稚暉等人在法國巴黎籌辦了一所里昂中法大學, 父親應聘前往教邏輯,1920年底到達法國巴黎。此行他還肩負著 一個重要使命,即受陳獨秀、李大釗委托在海外建立發(fā)展中共黨組 織。1921年年他先后介紹劉清揚和已先期到達法國的周恩來同志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不久,即與周恩來、劉清揚和從國內來的黨員趙世炎、陳公培五人在巴黎成立了共產(chǎn)黨小組,并與國內的陳獨秀常有書信往來。
1921年春,周恩來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1921年9月,爆發(fā)了留法學生要求開放里昂大學的斗爭。父親為此奔走活動,并去向吳稚暉交涉,但毫無結果,最終這場斗爭在中法當局的聯(lián)合迫害下失敗了。父親無比憤慨,盛怒之下辭去了教書之職,離開了里昂中法大學。
1922年父親和劉清揚、周恩來一起轉到德國,后與周恩來一起介紹已到德國的朱德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同年底,中共旅歐支部成立,父親和周恩來、趙世炎等在其中負主要責任。
1923年底,父親經(jīng)請示黨中央后,離開德國,經(jīng)莫斯科回到祖國。
到北京后,他本擬再回北大教書,不意竟為胡適等所拒。經(jīng)李大釗介紹,父親到了廣州。
是時,孫中山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幫助下,改組國民黨,確定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nóng)工的三大政策,開創(chuàng)了國共合作的新局面。為了培養(yǎng)革命軍事人材,廣州正在籌辦黃埔軍校。父親到粵后,馬上參加了這項工作,并被任命為軍校政治部副主任,同時受聘在廣東大學(中山大學前身)教授兼圖書館館長。
父親任職黃埔軍校后不久,即感到時任校長的蔣介石為人跋扈、剛愎自用,難于長期共事,遂借機離開軍校,而在暑期父親回京休假返粵后,國民黨右派、廣東大學校長鄒魯卻突然翻臉,借故不再下聘書,父親失去廣東的工作,不得已轉到上海。
1925年1月,中國共產(chǎn)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父親列席了會議,會上因討論黨的綱領與人爭執(zhí),而后負氣提出退 黨,他認為:“在黨內因意見分歧,發(fā)生齟齬,反而多所妨礙”,“在黨 外仍當與黨配合工作,永遠同黨保持友誼關系似更妥”,表現(xiàn)出傳統(tǒng)士大夫那種“合則即,不合則離”的態(tài)度。
此后父親主要的教學和翻譯著述為生,先后在暨南大學、大陸大學、大廈大學、中國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任教。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民族危難日甚一日,滿懷愛國情感 的父親,經(jīng)常利用講壇,痛斥當局的不抵抗政策,宣傳愛國思想,并 投身于抗日救亡運動。1936年1月,北平文化界救國會成立,父親被推選為大會主席團成員和救國會的執(zhí)行委員,后又擔任華北各界救國會的負責人,是愛國進步教授中一位活躍的較有影響的代表。
父親的愛國行動,引起國民黨當局的不安。1936年2月,他被捕入獄,直至5月,經(jīng)馮玉祥先生保釋和社會各界的聲援營救,才獲釋。但他回到清華大學不久,即被學校解聘。
離開清華大學后,父親仍致力于抗日救國運動,后作為救國會的代表參加民主政團同盟,并任中央常委,為了推進國共合作,他與其他民盟領導人一起,作為第三方面斡旋國共間的和平談判。
共和國成立后,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父親被安排在北京圖書館任研究員。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文革”中受到?jīng)_擊,直至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才獲徹底平反,后任第五、六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1986年辭世,享年9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