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開善 - 人物簡介
鄧開善,湖南省祁陽縣人。中共黨員。1969年畢業(yè)于長沙交通學校,1981年又畢業(yè)于衡陽師范學校中文系。歷任衡陽汽車運輸總公司教員,中共衡陽地(市)委書記秘書,衡陽市文化局副局長、局長、黨委書記,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第五屆理事,衡陽市作家協(xié)會第五屆主席。1981年開始發(fā)表作品。199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
鄧開善的小小說以鮮明的詩化風格走出了一條與國內(nèi)其他寫實型作家迥異的創(chuàng)作道路。鄧開善的的作品有詩的雋永清新,又有小說的韻味風范,幾乎都是擷取生活中富有詩情畫意的片斷,或人物、或場景、或感受,用凝煉的筆墨來凸現(xiàn)他感受到的詩意美,并以詩的語言、詩的構思、詩化的人物來拓展豐富的藝術容量。
許多的作品畫面有如中國的古典詩詞,由主觀情思與客觀物境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種詩的藝術境界,滋生了“曲終人不見,江上數(shù)峰青”般深長的韻味,又蘊藏著“君看蕭蕭條只數(shù)葉,滿堂風雨不勝寒”般的深刻立意,美得像詩,像詞,像絕句。
鄧開善 - 與書結緣
鄧開善上小學的時候,由于家里窮,平時父母難得給他零花錢。那一年秋天,他夾著一床草席,拎著一只網(wǎng)兜去縣里上中學,父母無力為他添置鋪蓋,只給了一個臉盆。那盆兒是木質的,如今城里早已絕跡了。盆里滿滿裝了一疊厚厚薄薄的書。
參加工作后,逛書店成了鄧開善的一大樂趣。幾天不去,心里竟悶得慌。于是,書也就漸漸多了,書成了他惟一的家產(chǎn)。結婚那年,新房里家當可憐巴巴:一床一桌一柜,總共才12條“腿”,連一把椅子也沒有。他的妻子是礦工的女兒,一點兒也不嫌棄他,說:“不怪你,你有的東西別人不是也沒有?”她說的是鄧開善那1000多冊藏書。
有了書,自然是多讀好。然而,人生苦短,書海茫茫,再多讀也多不到哪兒去,須選擇讀才是。鄧開善認為,那些名著,歷滄桑而不衰,不妨多讀一點兒。倘若見書就讀,開卷也未必有益了。書多,名著也多,不必太性急,得精讀。不然食而不化,等于零。中學一位語文老師對他說過,粗讀十本書,不如精讀一本書。這句話,鄧開善一直難以忘卻。他甚至以為,一遍讀幾本書,還不如將一本書讀幾遍。曹雪芹、普希金、列夫·托爾斯泰、海明威的書,有的他就讀了兩遍以上。
鄧開善 - 主要作品
鄧開善著有小說集《太陽島》、《藍蜻蜓》、《在這個夏天》,編輯《臺港微型小說選》、《世界微型小說精品選輯》、《十三轍同韻詞林》等。小說《月照南窗》獲上海首屆《小說界》作品獎,小品《毛澤東與十哥》獲文化部群星獎。
鄧開善 - 寫作特色
鄧開善的小小說有的用詩的構思,創(chuàng)造出詩的意境,讓人能從中品味濃郁的詩意,悟深沉的內(nèi)蘊。境中隱人,境中隱事,境中含情,這是一種典型的淡化情節(jié)的敘述文本。鄧開善的創(chuàng)作也有通過突轉情節(jié)的安排,前后呼應,顯露作者有意為之的詩意美。開善能運用詩的構思,或淡化情節(jié)借景寓情,或精心安排意外的情節(jié)結局,使小說凸現(xiàn)詩意,形成或沖淡平和,或寧靜清新、或輕愁淡怨的幽幽的詩意美,給人一種賞詩般的審美愉悅。
鄧開善小小說的詩意美也蘊含在人物描寫中,他或寫情緒,或寫言行,通過詩化人物情感來達到營構詩化小小說敘述文本的目的,通過人物主面情緒的詩意抒寫和人物言行的詩意提煉來創(chuàng)造小小說人物。詩化叱咤風云的歷史人物是鄧開善小小說人物的與眾不同的創(chuàng)意。在詩語、詩情、詩境中詩化了歷史偉人,抓住歷史偉人瞬間的情緒、舉動,用高度概括的詩筆創(chuàng)造了精美凝煉的詩化敘述文本,以微顯著,于平凡中寫出偉人的非凡,給人讀詩的感動和審美享受,這樣寫歷史人物可謂別開生面。
鄧開善十分善于運用詩的語言,構造詩的氛圍,使他的小說打上鮮明的詩的烙印。說運用詩的語言、構造詩意的氛圍來詩化敘述文本。鄧開善的百字小說體現(xiàn)了更鮮明的詩化傾向。既貼切精美,增強小說的詩的韻味,點染出濃濃的詩意,體現(xiàn)了一種惜墨如金的可貴追求。
鄧開善小小說的詩化敘述文本還有一個明顯特征:它往往有一個似不顯眼而又能點題旨的至關重要的轉折性的“尾巴”,或順章娓娓道來,或意外回轉、兀轉,或回應題目和開頭,使全篇小說渾然融為一個有機整體,迅速擴大藝術信息量,制造顯露詩蘊的藝術延宕。
鄧開善詩化小小說有著與眾不同的詩意風格,他為中國的小小說創(chuàng)作提供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敘述文本。但他的這些小說也有不足之處,有的作品過于講究詩化,追求詩意美、意境美,顯得內(nèi)容或過于單薄,或過于朦朧。所以,把握小小說詩化文本的“度”與“分寸”,探求小小說與詩歌最佳結合方式,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小小說與詩的優(yōu)勢,這是鄧開善小小說創(chuàng)作中可以認真總結的藝術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