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曾沐彬先生1931年11月出生于興寧市刁坊鎮(zhèn)三潭村,1949年只身到香港謀生,后來再到印尼子承父業(yè),上世紀七十年代成功轉型,經努力經營成為知名的“塑料大王”。
家大業(yè)大后,他報效家鄉(xiāng)癡心不改,捐建了興寧沐彬中學、漢芬小學、興寧體育館以及一批建設項目,是歷年來興寧市捐資最多的旅外鄉(xiāng)賢之一。他還為興建梅州市華僑博物館、梅縣人民廣場共捐資300萬元,為興建客家博物館和客家文化研究中心捐資500萬元。他的家族是梅州市捐資時間最長(一家三代)、范圍較廣(包括廣東、北京、上海、安徽等地)、總額較大(超過5000多萬元人民幣)的。他有句名言:“貧時看志氣,富時看人品!睆V為傳頌。他是梅州市、興寧市榮譽市民,興寧市海外聯誼會第一至第四屆名譽會長。
【子承父業(yè) 成功轉型】
曾沐彬先生的父親曾佛添先生、母親李春和眾多的華僑一樣,含辛茹苦,歷盡艱難,漂洋過海,在印尼南洋經營藤器家私業(yè)。沐彬先生自幼遠離雙親,靠祖父母撫養(yǎng),生活艱難,在老家度過了他的青少年的時光。眾所周知,在粵東山區(qū)的窮鄉(xiāng)僻壤,出外謀生的青年多如牛毛。1949年秋,在新中國成立前夜,年僅18歲的曾沐彬也和眾多青年一樣,告別世代居住的祖屋,獨闖香江靠編織藤椅謀生。
當時,在英國殖民統治下,香港經濟并不發(fā)達,市民只是在溫飽線上掙扎。曾沐彬只好晚上編織藤椅,白天挑著沿街叫賣,光著腳板走路,腳起泡也得咬緊牙關堅持。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經過近一年的磨煉,他眼界開了,見識多了,膽子也大了。為了謀求更大的發(fā)展空間,他遠赴南洋群島,與闊別多年的雙親團聚。抵達南洋初期,他一邊協助父母經營藤器,一邊熟悉周圍環(huán)境,廣交朋友、眼觀市場、耳聽八方、了解信息。他立志不吃“現成飯”,決心要另辟蹊徑,獨樹一幟,創(chuàng)辦實業(yè)。由于沐彬先生虛心好學,忠厚善良,克勤克儉,事業(yè)不斷發(fā)展,不久在原有基礎上新開了“九龍?zhí)贅I(yè)公司”,經營原材料出口貿易,經濟效益明顯提高,在當地享有一定的聲譽。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曾沐彬先生以企業(yè)家獨有的眼光,預測到市場的變化,斷定塑料制品這一新興行業(yè)將受到人們的日益青睞,藤制品也終將被塑料所代替,于是他把握時機,將藤器家私轉產,創(chuàng)立“神龍塑料廠”,廠房面積1萬平方米,規(guī)模宏偉,設備先進。而后又在僑居國印尼首都創(chuàng)辦“繁榮塑膠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長,廠房面積1.5萬平方米,全機械化操作,主要生產塑膠原材料和成品。由于經營有方,管理完善,有超前意識,善于捕捉市場行情,開發(fā)市場適銷對路的產品,滿足了市場和顧客的需求,產銷量節(jié)節(jié)上升。同時,采用先進的科學管理方法,引進世界的先進機械設備,不斷提高產品質量,現在他們已設3個分廠,廠房面積達6萬平方米,從原來的小型加工業(yè)一躍成為擁有先進管理技術的塑膠行業(yè)的佼佼者,幾乎壟斷了當地的市場,成為知名的“塑料大王”。
1997年下半年,受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印尼成了“重災區(qū)”。曾先生夫婦仍拼搏不止,歷盡風霜創(chuàng)下的產業(yè)受到了沖擊,遭受重大損失。他們及時采取措施,調整產品結構,勇于面對,巧妙化解,把損失減至最低,使企業(yè)仍然沿著健康之路向前邁進。
【事業(yè)有成 不忘故土】
曾沐彬、肖漢芬伉儷雖身在異國,但心系桑梓,時時刻刻關注著家鄉(xiāng)的發(fā)展變化,想方設法為自己的“胞衣跡”多做實事,多辦好事。早在1959年,沐彬先生離開家鄉(xiāng)后首次回鄉(xiāng),見到家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心情感慨萬千,當看到鄉(xiāng)親們在耕作中肥料短缺,為支持農業(yè)生產,便熱心捐贈進口化肥,還為東紅中學捐建教室。上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期間,當時受“左”的思想路線影響,加之內地生活水平較差,交通閉塞,道路難行,從廣州回鄉(xiāng)需13小時方能抵達。盡管如此,曾先生伉儷不嫌家鄉(xiāng)貧窮,不顧道路難行,仍然懷著一顆赤誠之心,不遠萬里回到家鄉(xiāng),探親訪友,為家鄉(xiāng)人民做好事,從捐資安裝高壓線,解決村民用電,關心慰問村中的花甲老人到捐資辦學校,到興建興寧青少年宮等。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曾沐彬夫婦又一次回鄉(xiāng)探親,他從僑居國飛到廣州大都市,下榻在一家大酒店。這家酒店的服務員接待來自世界各國的企業(yè)家,他們一看這位西裝革履的“僑大伯”非同一般,是位大亨,便熱情地介紹幽雅舒適的總統套房給他們,夫婦倆對視了一陣,婉言謝絕,另向服務小姐要了一間普通房間住下了。過了幾天,他們在家鄉(xiāng)作出了一項令鄉(xiāng)親們鼓舞的決定:捐資修建家鄉(xiāng)刁坊至坭陂的水泥公路。此后,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家鄉(xiāng)亦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事業(yè)更是蒸蒸日上的沐彬先生伉儷的愛國愛鄉(xiāng)熱情倍增,他們先后捐資興建三潭小學、刁坊中學、東紅中學、福興中學、橫江小學、愛興幼兒園、漢芬小學、沐彬中學、梅州市華僑博物館、興寧市人民醫(yī)院、中醫(yī)院醫(yī)務門診大樓、婦幼保健醫(yī)院、刁坭公路、神光山旅游景區(qū)公路、梅縣人民廣場、隆文鎮(zhèn)、千佛塔等各項公益事業(yè)共50多個項目,共計3000多萬元人民幣。
1997年,隨著興寧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加,學生數量的逐年增多,興寧市政府根據本市教育發(fā)展的需要,決定在興城東風段106號區(qū),與市一小毗鄰處新建一所完中。曾先生夫婦充分認識到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決定率先捐資600萬元人民幣,因此學校便命名為“沐彬中學”。學校于1997年12月8日奠基,占地53336平方米,1998年10月1日動工,1999年8月建成兩棟教學樓和一棟科學館,建筑面積14000平方米,同年9月面向全市招收高一新生492人,2002年6月被評為興寧市一級學校。客家博物館和客家文化研究中心是市委、市政府近年來實施“文化梅州”戰(zhàn)略的重點建設工程,為支持工程建設,曾沐彬夫婦又慷慨捐資500萬元,目前其認捐的500萬元資金已全部到位。
一樁樁、一件件的好事都聯結著曾先生伉儷情系故鄉(xiāng)的一片赤子深情,為家鄉(xiāng)的文化、教育、衛(wèi)生、修路筑橋等各項公益事業(yè)傾注了大量心血,貢獻良多。
【“三心”為公不求回報】
“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痹灞蛳壬皹飞坪檬,如果細究來由,是有家族傳統的。從其父曾佛添在上世紀50年代為興寧華僑中學捐建教室,到今天他的慷慨解囊;從1959年他第一次回國,到現在的幾十年中,先后捐贈總額達5000多萬元,受贈單位有北京、安徽、上海及家鄉(xiāng)梅州等地,他們的捐贈項目都是慈善公益事業(yè)——造橋鋪路、學校醫(yī)院、廣場寺院等,而且所需款項,都是父輩、本人以及子女一家三代在外面流血流汗、辛勤拼搏得來的真金白銀。在梅州、廣東乃至印尼南洋,曾沐彬、肖漢芬的名字,始終是與“愛國愛鄉(xiāng)”四個字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更使人感動的是曾沐彬先生和肖漢芬夫婦的崇高的思想境界。曾沐彬先生在國內捐資并不謀求個人或家屬的利益。他在國內只捐資,并不要求回報。他對家人說:“我們是為國家作一些微薄的貢獻,不是要求國家回報給我們一些什么。家鄉(xiāng)是生我育我的地方,俗話說: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我們不能要求國家為我們做什么,而應當多考慮為國家多做什么。”因此,當地方政府有關部門有時考慮到為他家做些什么,他總是說,我沒有什么困難。有人以為他很有錢,他說:“其實我并不是很有錢,只不過我愿意為家鄉(xiāng)做點事?吹郊亦l(xiāng)人生活好了,我們都很高興。”他又說:“為人在世,不管發(fā)財與否,都要有民族自尊心、社會公德心和同情心。本著這u2018三心u2019,盡力而為,善莫大焉?看人有無u2018三心u2019不能單看他出錢多少,我覺得一個普通人為社會捐資10元,和實業(yè)家捐出100萬元,是同樣有意義、有功德的!
為表彰曾先生伉儷熱心桑梓的仁風義舉,梅州市人大常委會先后于1994年、1997年授予曾沐彬先生、肖漢芬女士為“梅州市榮譽市民”的稱號,其千金曾云香女士、公子曾松偉先生先后于2001年、2004年被授予“梅州市榮譽市民”稱號,一家四口都是“榮譽市民”,在梅州市還是第一家,成為我市榮譽市民最多的家庭。
同時,由于曾沐彬夫婦對家鄉(xiāng)的杰出貢獻,梅州市政府決定在華僑博物館內專設“曾沐彬館”,同時開設專館的還有曾憲梓先生。
【秉承良德 家庭和睦】
1954年,曾沐彬先生與肖漢芬小姐締結良緣。漢芬女士系梅縣隆文鎮(zhèn)人,出身于書香門第,她秀麗端莊、天資聰穎、知書達理、平易近人、溫柔善良,具有客家婦女的傳統美德,是沐彬先生的賢內助;楹笏瞬俪旨覄,養(yǎng)育兒女外,全力支持丈夫的商務,真是夫唱婦隨,比翼齊飛。沐彬漢芬伉儷在事業(yè)有成后,為桑梓建設、為造福鄉(xiāng)民作出貢獻的同時,他們對自己、對家人卻仍然保持勤儉節(jié)約、從不奢侈浪費的良好作風,誠實謙遜,待人和藹,嚴于律己,寬于待人,樂于奉獻,不圖回報。
日月升沉,花落花開,沐彬先生離鄉(xiāng)一晃幾十春秋,然而他是飲家鄉(xiāng)的水長大的,兒時的經歷,鄉(xiāng)親的音容,無時不夢繞魂牽,他永遠沒能忘記自己的“根”在中國。為了表達他對祖國的愛,在他的印尼居室里至今掛著中國的字畫,擺著中國的古董和故鄉(xiāng)帶去的紀念品,其中有一幅對聯是這樣寫的:“持家有道惟傳厚,處世無奇但率真”,這是主人夫婦在弘揚中華民族美德,同時也是他們做人做事的寫照。他們的千金曾云香小姐,是旅外華裔中的后起之秀,在父母的培養(yǎng)和熏陶下,從學校畢業(yè)后,她虛心學習,敢于實踐,經營父母開創(chuàng)的太陽神蝦飼料公司,任總經理,廠房面積12000平方米,設備先進,科學管理,月產養(yǎng)蝦飼料1000多噸,1990年5月新廠開業(yè)時,受到居住國前總統的會見。如今,公司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產品產量逐年提高,為當地的海產漁業(yè)作出了貢獻。
在沐彬先生夫婦的影響下,孫輩們均赴澳大利亞學習深造,有3位孫子、孫女還被送到北京華僑補校學習中文。近年來利用假期,曾沐彬夫婦帶他們回到家鄉(xiāng)探親祭祖,參觀旅游,讓這些華裔后代對家鄉(xiāng)留下良好的印象。
曾沐彬、肖漢芬伉儷,在幾十年的人生旅途中互敬互愛,互勉互勵,互相關心,互相支持,恩愛幸福,家庭和睦,為僑居地的經濟建設和家鄉(xiāng)的各項公益事業(yè)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光昭日月,盛德留芳。
擴展閱讀: 1.http://www.meizhou.gov.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3/405 相關詞條: 什么是相關詞條 我來完善 開放分類: 人物,客家人,慈善家,實業(y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