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史記》稱“聶翁壹”。雁門馬邑人(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qū)),西漢武帝時人。著名的“馬邑之謀”的發(fā)動者。
馬邑之謀
時代背景
據(jù)《史記u2027韓長孺列傳》、《史記u2027匈奴列傳》及《漢書u2027竇田灌韓列傳》等記載,漢武帝時匈奴請求與漢朝和親結盟,當時漢廷大臣為此爭持不下,韓安國等人支持和親,王恢卻認為應該絕其所求,以兵擊之。結果韓安國一方得到較多朝臣支持,于是武帝決定與匈奴和親。
引君入甕
史載,在西漢元光元年(即公元前134年),雁門馬邑一帶的豪商聶壹出于對匈奴的熟悉和對西漢王朝邊患不息的焦慮,透過王恢向武帝建議,和親之后漢朝已經(jīng)取信于匈奴,只要誘之以利,必定能將之擊潰。于是聶壹奉命以自身作餌,親到匈奴陣營,向當時的軍臣單于詐降,更稱自己能斬殺馬邑縣令,迫使馬邑舉城投降,然后可盡得該城財物。單于信其言,又貪其利,便立刻策劃起兵。聶壹回漢后,以一名罪犯的首級訛稱為馬邑長吏之頭,以示時機已至,引誘匈奴軍深入重地。
功虧一簣
計劃本來順利進行,詎料單于在行軍之際,發(fā)現(xiàn)城野之間只見牲畜,不見一人,于是起了疑心。他派兵攻下一個碉堡,俘虜了一名尉史。該尉史揭穿了早已有三十多萬漢軍埋伏在馬邑附近的真相,識破陰謀的單于大驚退軍,漢軍設伏全無用武之地。王恢判斷形勢后,認為已經(jīng)錯過了襲擊匈奴軍輜重的最佳時機,于是決定收兵回師,“馬邑之謀”遂以失敗告終。
聶氏下場
史書上并沒有明文記載聶壹的下場如何。但據(jù)稱三國時代曹魏將領張遼本來姓聶,正是聶壹的后人!度龂尽分刑岬綇堖|“本聶壹之后,以避怨改姓”,而從張遼的出身及其畢生表現(xiàn)似乎亦看不出任何商人家族的背景,由此推測,本來是“雁門馬邑豪”的聶氏家族,到了漢末已經(jīng)不再是土豪望族了。而〈張遼傳〉中提到的“避怨”,亦有可能是聶壹自知得罪匈奴一族,在漢室又失去功勞甚至還闖下了滔天大禍(破壞漢匈和平),這個聶氏家族亦難以在馬邑一帶長住久安。這個家族的后人,可能不知在哪一代,甚至可能是聶壹本人就已經(jīng)開始改姓為“張”了。后三國時期,誕生了聶壹之后:曹魏一代有勇有謀的大將-張遼。
子嗣后人
聶臺 張汛(張遼之兄) 張遼 張虎(張遼之子) 張統(tǒng)(張遼之孫,張虎之子)
三百年后,老張家有一個男娃出世了,他便是張遼。張遼年輕時,曾經(jīng)做過郡吏。東漢末年,因其武力過人,被并州刺史丁原召為從事,并派他帶兵到京城。后來又被大將軍何進派去河北招兵買馬,張遼回來時,189年,何進的勢力已被消滅。于是又歸附董卓,后來董卓兵敗,張遼又帶著手下的將士們歸附呂布,擔任騎都尉。198年,呂布在下邳被曹操擊敗之后,張遼率部投降,被拜為中郎將、賜關內侯,并擔任魯相。后因戰(zhàn)功被晉升為裨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