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在次大王的昏庸統(tǒng)治下,百姓們民不聊生。165年,椽那部出身的明臨答夫發(fā)起了弒殺次大王、擁護新大王登基的革命。最初,新大王授予他國相的最高官職。172年,東漢率大軍進攻高句麗,明臨荅夫集中精力修筑城墻,準備防御工事。在漢軍筋疲力盡開始撤軍時,他抓住時機,率領數(shù)千騎兵隨后追趕,在坐原戰(zhàn)役中漢軍大敗,匹馬不返。他是穩(wěn)定國政、抗擊外敵侵略的偉大人物。
相關記載
欠落後代推測
根據(jù)《魏書·高句麗傳》記載:「朱蒙死,閭達(琉璃王?)代立。閭達死,子如栗代立。如栗死,子莫來代立!獊碜訉O相傳,至裔孫宮」。然而,相對於之前四代君主的短壽,太祖王長達93年的統(tǒng)治時間及120歲高齡,使日本歷史學家井上秀雄在翻譯朝鮮歷史書《三國史記》時加注,表示懷疑在慕本王及太祖王之間還有數(shù)代失落的君主沒有被記載進歷史內 。
宮雖然也是東明王、琉璃王的子孫,可卻不是真正的開國君主首代高句麗王大武神王的子孫,更不是慕本王自己兄弟或其子孫,而只是慕本王堂兄弟的子孫,因此,宮的即位實際上已經(jīng)使王位轉入另一個王族宗族了,這可能就是宮被稱為高句麗國祖王、太祖大王的原因。
宮從17年在位,121年死,在位104年,以他七歲即位論,死時應為一百一十一歲。宮在位初期,中原大亂,高句麗乘機攻滅玄菟郡各縣,前三王時代攻滅漢朝郡縣的記載被三國史記的作者篡改為高宮一人所為。這樣突出了高句麗一開始的強大、獨立于漢朝形象和開國者的英姿。而坐原戰(zhàn)役在兩漢史書中都沒有記載,而一千年后的高麗偽書中既沒有介紹戰(zhàn)爭的起因,也沒有戰(zhàn)爭地點坐原的介紹,且東漢軍隊又是全軍覆滅其真實性令人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