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索非亞·古拜杜麗娜(Sofia gubaidulina),1931年10月24日生于前蘇聯(lián)的韃靼(Tatar)共和國的齊斯托波(Tshistopol)。1954年畢業(yè)于咯山(kazan)音樂學院,主修鋼琴和作曲。之后繼續(xù)在莫斯科音樂學院跟當時肖斯塔科維奇的一名助教帕耶庫(Nikolai Pejko)深造作曲專業(yè)。研究生階段是在斯戈拜林(Wissario Schebalin)班上完成的。
1975年,她與阿替爾穆夫(Vyacheslav Artyomov)和薩斯林(Viktor Suslin)一起組成一個名叫斯替爾”Staea”的演奏小組。目的是為了發(fā)掘,使用一些不為人知的俄羅斯,中亞,東亞的民間音樂,儀式中采用的樂器進行即興演奏。由此發(fā)現(xiàn)大量的新聲源和創(chuàng)作靈感。這對她的創(chuàng)作起到了積極的影響。
80年代,在小提琴家克萊默(Gidoni Kremer)的竭力宣傳推薦下。她的音樂作品在世界上廣泛地受到重視。成為前蘇聯(lián)當代重要的現(xiàn)代派作曲家。同時,開始受到世界各大音樂機構的作品約稿。并錄制了大量的唱片。
1992年,古拜杜麗娜移居德國漢堡,不僅成為一些學術機構的成員,而且還于1999年獲得德國政府為了獎勵藝術家的“Poul le Merite”勛章。多個音樂機構,組織給她頒發(fā)了重要的獎項。是肯定她在現(xiàn)代音樂上做出的貢獻。
古拜杜麗娜所取得的成就同他所接受的俄羅斯文化和她的韃靼民族血統(tǒng)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十分榮幸地她成為了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地作曲家。她不僅掌握了所有的作曲技法。而且還對歐美現(xiàn)代派藝術也融會貫通。連同東方的哲學思想也融入到她的音樂中。她的音樂有著一種超越音樂本身的一種內(nèi)在涵義。在她的作品總譜中可以看到某些具有宗教意義的神秘色彩。她對文學也有興趣,為古埃及,古波斯詩歌以及20世紀的詩文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