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信息
寶善林(1900—1965年)在北京天橋設(shè)跤場,開創(chuàng)了自己獨特的摜跤藝術(shù):它以靈活多變、體型優(yōu)美、解說幽默、文武結(jié)合加中幡的獨特摔跤藝術(shù)模式,曾活躍于民國晚期和建國初期。之后又將此技法傳給傅順錄、陳金泉、馬貴寶、徐茂、石珍。其中還有獲得國家體委授予的“運動健將”稱號。名徒
傅順錄——摜跤加中幡的唯一傳人,將全部絕活又傳給其子傅文友和傅文剛。傅文剛在北京宣武區(qū)文委的支持和幫助下,建立了“北京傅氏天橋?qū)毴袼孜幕囆g(shù)團”,使摜跤加中幡的傳統(tǒng)技藝得到了挽救與發(fā)揚。
人物故事
過去的天橋曾是各方藝人、各路英雄匯聚的地方,當然其中就不乏一些奇人逸事。
就說當年天橋有個摔跤的寶善林人稱“寶三兒”,就曾以其高超的技藝而名噪一時。
當時每逢天橋的跤場一開,常常是人群熙熙攘攘、熱鬧非凡。尤其是到了傍晚時分,每當輪到最后壓場的寶善林上場時,則更是人聲鼎沸,觀眾總是把場子圍得水泄不通。
寶善林不但摔跤的技藝高超,令人折服。而且他的臺風也非常好,講究文明,從不罵人,更不傲慢無禮。他對觀眾非常客氣,非常有禮貌。每回上場時,都要彬彬有禮地先向各位觀眾致意:“軍界、警界、商界、民界,亦不論是工人、農(nóng)民,都是此地的老師。諸位有錢的愿給幾個就給幾個;倘若萬一沒帶錢的這回白瞧也沒關(guān)系,只要站腳助威就表示感謝!弊屵^大家之后,他就開始摔跤。寶善林跤摔得的確漂亮,各種絆子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在展示技術(shù)的同時透著瀟灑,十分具有觀賞性。因此總能贏得大家的陣陣掌聲。
只是后來這種精彩地道的摜跤表演就幾乎難覓其蹤了。因為到了后來出現(xiàn)了摜跤比賽這種形式。雖然當時尚有為數(shù)不多的一些好手。但是更多一般的摔跤手在比賽中則是只會相互角力,撕拉挒拽,真正的摔跤功夫反而發(fā)揮不出來了,自然讓人覺得沒什么瞧頭了,就這樣,慢慢地就失去了觀眾。當然這是后話。
就說發(fā)生在寶善林身上的有這么一件事非常耐人尋味。當年有一段時間常去看寶三兒摔跤的有一個白胡子老頭比較特別。他文質(zhì)彬彬的像個知識分子,每次來的時候總帶著一個十五六歲的年輕人。別人摔跤時他們從來不看,可是只要每天一到寶三兒該上場了,他們必定到場觀看。而且每次他們給錢都很大方,一般都是給一元錢或五角錢什么的,反正總比別人給幾分錢的要多得多。日子久了,寶三兒也與他們熟識了,有一回寶三兒就問那位老先生說:“您總上這兒來,是
不是喜歡這個呀?”老先生說:“不是!睂毴齼河謫枺骸斑@小伙子是……”老
先生說:“他是我孫子!睂毴齼赫f:“您老帶著他來,是不是他喜歡呢?”老
先生說:“也不是!睂毴齼赫f:“那我就不明白了,既然都不喜歡,那你們?yōu)槭裁刺焯靵砜茨?”老先生說:“我們天天來是為了給孩子治病。”聽老先生這么一說,寶三兒更是大惑不解了,看摔跤怎么能給孩子治病呢?老先生說:“這孩子得的是肺結(jié)核(當時這種病不是很好治——注),但是為什么帶他來看您這跤呢?因為您這跤摔得瀟灑自如、精彩漂亮,孩子看了就高興,身心都受到觸動,都得到放松,就能調(diào)動自身的積極因素,對幫助他恢復健康很有作用。那為什么不看前幾位的摔跤呢,因為前幾位摔跤時太較勁,孩子看了不舒服,對身體反而沒有好處!本瓦@樣,這爺孫倆天天來看寶善林的摜跤表演一直看了大約有一年左右的時間。
這個故事不禁令人驚奇地發(fā)現(xiàn)其與當今流行的音樂療法竟會有著如此的異曲同工之妙,所不同之處僅在于一文一武的分別而已?梢姡词瓜駬ヵ舆@類看似本應(yīng)對抗性比較強的運動形式,一旦達到了相當高的境界,它便已成為一種藝術(shù),同樣可以令人賞心悅目,可以給人帶來美的享受,甚至給某些慢性病患者帶來輔助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