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 (II.AbdülHamid,1842年9月21日—1918年2月10日)奧斯曼帝國的蘇丹和哈里發(fā)(1876年—1909年在位)。
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是蘇丹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的幼子。在兄長穆拉德五世蘇丹被宣布患有精神病而遭廢黜后(這很可能是宮廷陰謀),在新奧斯曼黨人支持下,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被擁上王位(1876年8月31日)。
即位同年12月23日,在宰相米德哈特帕夏主持下,頒布帝國第一部憲法(又稱《米德哈特憲法》)。
在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統(tǒng)治時期,奧斯曼帝國繼續(xù)受到歐洲列強,尤其是俄國的宰割。俄國人為了報復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干地區(qū)對其斯拉夫臣民的暴政,在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即位后的第二年向奧斯曼帝國宣戰(zhàn)。像以前一樣,腐朽的奧斯曼軍隊遭到一系列慘重失敗。到1878年簽署圣斯特凡諾條約時,蘇丹實際上已經(jīng)失去了他的絕大部分歐洲領土。對俄作戰(zhàn)失敗后,他解散議會,將宰相米德哈特放逐國外;謴蛯V浦贫,建立恐怖統(tǒng)治,推行泛伊斯蘭主義,迫害少數(shù)民族。
1895年至1896年,在西亞的奧斯曼軍隊對亞美尼亞人進行了可怕的屠殺,幾乎把這個古老的民族趕盡殺絕。盡管面臨著國際上的強烈抗議,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沒有采取任何措施來制止這些暴行。
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在國內(nèi)實行的政策是如此不得人心,以至人們稱他為血腥的蘇丹。其統(tǒng)治年代是帝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史稱“暴政時期”。他的暴君式的統(tǒng)治導致土耳其人民普遍的不滿情緒,這種情緒支持一個叫青年土耳其黨的革命團體的成長。1908年7月青年土耳其黨人領導的武裝革命爆發(fā),他被迫宣布恢復1876年憲法,再次召開議會。1909年4月27日,青年土耳其黨人廢黜了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先被軟禁在薩洛尼卡﹐后轉(zhuǎn)移至伊斯坦布爾﹐1918年2月10日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