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簡貞

    簡貞

    簡媜(jian zheng)(1961年-),原名簡敏媜,臺灣宜蘭縣冬山鄉(xiāng)人,現(xiàn)代文學(xué)作家,以現(xiàn)代散文見稱于文壇,國立臺灣大學(xué)中文系畢業(yè)。

    基本內(nèi)容

       簡媜

    個人介紹

      簡媜(jian zheng)(1961年-),原名簡敏媜,臺灣宜蘭縣冬山鄉(xiāng)人,現(xiàn)代文學(xué)作家,以現(xiàn)代散文見稱于文壇,國立臺灣大學(xué)中文系畢業(yè)。

      簡歷

      少年成長于宜蘭,13歲時,父親車禍過世,“父親”成為后來創(chuàng)作、追尋的焦點題材之一。高中負笈前往臺北,就讀復(fù)興高中,1979年入臺大哲學(xué)系,隔年轉(zhuǎn)入中文系。大學(xué)時,文采逐漸嶄露頭角,相繼獲得臺大文學(xué)獎、臺大文學(xué)院學(xué)生獎、全國學(xué)生文學(xué)獎,首部散文集《水問》即大學(xué)時期作品結(jié)集。大學(xué)畢業(yè)后前往高雄佛光山普門寺從事佛經(jīng)白話釋義工作,整理星云法師文稿。佛光山上數(shù)年,其生命情調(diào)有所轉(zhuǎn)變,亦影響其創(chuàng)作風(fēng)格。早期作品,中文系背景濃厚,文字雕琢細致,情感濃郁;《浮在空中的魚群》、《胭脂盆地》等作品轉(zhuǎn)惟對都市生活觀察描寫;《女兒紅》、《紅嬰仔》則由女性,乃至母親的角色出發(fā)。由于出身出版工作,其創(chuàng)作與作品出版隱約有其規(guī)劃,十?dāng)?shù)本結(jié)集,呈現(xiàn)多樣的風(fēng)格與主題。曾任“聯(lián)合文學(xué)”主編、遠流出版公司大眾讀物部副總編、實學(xué)社編輯總監(jiān),又曾與陳義芝、張錯等人創(chuàng)辦大雁書店,目前專事寫作。

      ”三月的天書都印錯,竟無人知曉!边@是簡貞散文《四月裂帛》的開頭,多少年了,依然記憶如新。最初接觸到簡貞是她的那篇《漁父》,如果沒記錯的話當(dāng)是在一本散文年鑒上看到的,那時給我印象極深,我以為那樣情感濃烈文字詭譎的散文簡直和李黎的《悲懷書簡》有得一比。我曾經(jīng)有一個近乎偏激的論斷:大凡學(xué)中文專業(yè)的人寫出來的東西總擺脫不了一股雕鑿的匠氣。但簡貞的文字顯然是個例外。惟其例外,才顯出簡貞的特立獨行。

    簡貞

      這個學(xué)中文出身的女子不僅有著杜拉斯般的愛情使命感,更可貴的是文字在運用古典意象上達到了”存乎一心”之妙,所謂”行于所當(dāng)行,止于所當(dāng)止”。譬如那篇篇幅極短的《相忘于江湖》,這個題目可不好寫,作者在文中刻意淡化了人物、年代與地點,寫出了一種灑脫之氣,有著宋元山水畫的意境。至于最有名氣的那篇《四月裂帛》,前人評述甚多,我也不敢亂加評點,這確是簡貞最見功力的文字,文字中那份真摯濃烈的情感叫人動容。嗚呼,世間不成眷屬之有情人何其多矣!

      可能是長久接觸佛經(jīng)的緣故,佛經(jīng)對她的影響極大,簡貞在自己的散文世界里始終扮演著”千歲老人”或者”得道高僧”的角色,孜孜不倦地闡釋著自己的人生哲學(xué),似乎臺灣的女散文家都有這種表達的欲望,相反她們對政治與現(xiàn)實一般比較陌生與厭倦。簡貞的思想核心應(yīng)該說是宿命的,她對生命最本質(zhì)的認(rèn)知,就是要恪守既定的社會秩序。這種想法與時代已經(jīng)隔的很遠了,女權(quán)主義可能更會不以為然的。但簡貞自己卻是快樂的,別人無法勉強。

      簡貞的童年是在鄉(xiāng)村長大的,這必然會影響她的散文創(chuàng)作。而鄉(xiāng)村那種古樸、圓和、親切的氛圍讓她獲得的更多的是生存的寧靜。譬如她在《水問.夏之絕句》寫道:”夏乃聲音的季節(jié),有雨打,有雷響,蛙聲、鳥鳴、及蟬唱。蟬聲足以代表夏,故夏天像一首絕句。而每年每年,蟬聲依舊,依舊像一首絕句,平平仄仄平。”空曠悠遠的夏天,夢幻般的童年感觸,在簡貞的筆下呼之欲出。

      后來,簡貞背負行囊遠離故鄉(xiāng),走進了繁華如夢的臺北,領(lǐng)略都市的另一種況味。在《《浮在空中的魚群》的集子里,簡貞刻畫了臺灣社會上一些簡單的人,描寫了臺灣社會上一些簡單的事,然而在這些人與事中點點滴滴地滲透著她對人情、人性的渴慕,渴望回歸到以往一度體驗過的和諧的人倫關(guān)系。這種對傳統(tǒng)主題的復(fù)歸,使得簡貞的散文中彌漫了濃濃的古典主義情懷。畢竟曾經(jīng)深受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她只能在這種影響下戴著腳鐐跳舞。

    精彩語句

      深情即是一樁悲劇 必得以死來句讀

     。嗀憽端畣枴

      旦夕之間,情知對于生命的千般流轉(zhuǎn),盡須付與無盡的忍愛

      你真是一個令人歡喜的人,你的杯不應(yīng)該為我而空

     。嗀憽端脑铝巡

      當(dāng)我無法安慰你,或你不再關(guān)懷我,請千萬記住,在我們菲薄的流年,曾有十二只白鷺鷥飛過秋天的湖泊

     。嗀憽端脑铝巡

      認(rèn)識你愈久,愈覺得你是我人生行路中一處清喜的水澤

      幾次想忘于世,總在山窮水盡處又悄然相見,算來即是一種不舍

     。嗀憽端脑铝巡

      或許行年漸晚,深知在勞碌的世間,能完整實踐理想中的美,愈來愈不可得,觸目所見多是無法拼湊完全的碎片。再要苦苦怨忿世間不提供,徒然跟自己倒戈而已。想開了,反而有一份隨興的心情,走到哪里,賞到哪里。不問從何而來,不貪求更多,也不思索第一次相逢是否最后一次相別。

      --簡貞《落葵》

      秋天把舊葉子揉掉了,你要聽新故事嗎。靜靜的河水睜著眼睛,笑著說:總有回家的人,總有離岸的船

     。嗀憽陡≈邸

      誓言用來拴騷動的心,終就拴住了虛空。山林不向四季起誓,榮枯隨緣;海洋不需對沙岸承諾,遇合盡興

      連語言都應(yīng)該舍棄,你我之間,只有干干凈凈的緘默,與存在。

     。嗀憽逗J摹

      時光,重疊在一棵樹上。

      舊枝葉團團如蓋,新條從其上引申。時光在樹上寫史,上古的顏色才讀畢,忽然看到當(dāng)代

      舊與新,往昔與現(xiàn)在,并不是敵對狀態(tài),它們在時光行程中互相辨認(rèn),以美為最后依歸

     。嗀憽堆壑腥恕

      我們總是把旺盛的青春留給別人,以至于相逢之時一切都已太晚。我們既然無力改變生命的渠道,又何必惆悵春水滔滔東流。

      ——簡貞《晚茶》

    個人作品

      水問--洪范 1985年

      只緣身在此山中--洪范 1986年

      月娘照眠床--洪范 1987年

      七個季節(jié)--時報文化 1987年

      一斛珠--李白 1987年

      私房書--洪范 1988年

      浮在空中的魚群--漢藝色研 1988年

      下午茶--大雁 1989年;洪范 1994年

      夢游書--大雁 1991年;洪范 1994年

      空靈--漢藝色研 1991年

      胭脂盆地--洪范 1994年

      女兒紅--洪范 1996年

      頑童小蕃茄--九歌 1997年

      紅嬰仔--聯(lián)合文學(xué) 1999年

      天涯海角--聯(lián)合文學(xué) 2002年

      跟阿嬤去賣掃帚--遠流 2003年

      好一座浮島--洪范 2004年

      舊情復(fù)燃--洪范 2004年

      微暈的樹林--洪范 2006年

      密密語--洪范 2006年

      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印刻文學(xué) 2007年

    個人榮譽

      作品:《有情石》1981年5月10日

      第一屆臺灣學(xué)生文學(xué)獎大專組散文第一名;第31屆中國文藝協(xié)會文藝獎?wù)拢?990年5月4日)

      作品:《鹿回頭》1990年9月

      第三屆梁實秋文學(xué)獎散文第三名

      作品:《夢游書》1992年9月

      第十四屆聯(lián)合報文學(xué)獎附設(shè)吳魯芹散文獎

      作品:《母者》1992年10月

      第十五屆中國時報時報文學(xué)獎散文首獎

      散文集:《胭脂盆地》

      1994年聯(lián)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文學(xué)類,共取十名);1995年7月13日第二十屆臺灣國家文藝獎散文獎

      散文集:《女兒紅》

      1996年聯(lián)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1999年行政院文化建設(shè)委員會·聯(lián)合報副刊合辦“臺灣文學(xué)經(jīng)典三十”入選

      散文集:《紅嬰仔》

      八十八年九歌年度散文獎;金鼎獎優(yōu)良圖書獎(文學(xué)創(chuàng)作類);第三屆臺北文學(xué)獎散文獎

    作品欣賞

      相忘于江湖

      簡媜

      沉醉東風(fēng)元.白樸

      漁父黃蘆岸白蘋渡口,綠楊堤紅蓼灘頭。雖無刎頸交,卻有忘機友。點秋江白鷺沙鷗,傲殺人間萬戶侯。不識字煙波釣叟。

      夏日江畔,從小酒樓的窗口望去,三山帶二水,遠的兩座小山,被近的那座翠巒掩去半面,倒像丫鬟左右站著,幫小姐梳妝。此時,只見巒影印在江面,孟夏晴朗,那影子也染了一層薄薄的青色,十分可人。四五船帆,分剪江水,有的是撒網(wǎng)漁郎,或城外客,邀了舊雨新知,游江寄趣的。此地春夏之分不明,雖是孟夏月令,還留了春意。點點日光灑了半江銀屑,水波浮蕩,十足是一條暖江。江畔地形如一條白蛇,除了渡口、船塢,其余皆是楊柳、芳樹;柳絲閑閑地拂掃江面,無風(fēng)時,又似執(zhí)帚打個小盹兒,芳樹則起了野興,自摘花盞,擲打樹下閑人。

      春茶初沏,原想在小酒樓上消磨半日,翻閱古詩卷;光景誘人,此時讀詩,未免糟蹋了天地文章。想前代騷人墨客,溶其景入其情,得天地儷文之神髓,才吟出好詩詞。我若不賞玩眼前風(fēng)流,偏向字句里鉆,好比千里迢迢尋訪美人,開口向她討圖像以睹芳容一樣迂腐了。還不如掩卷,暫時做一個不識字的釣叟。

      樓下,幾張木桌,只開了數(shù)座;游人未返,當(dāng)?shù)氐恼欀鰻I生,所以生意淡淡地。偶有三兩句人語傳到耳邊,隨后又塵埃落定。我想這辰光正有助于遠眺江面帆蹤,回賞酒樓雅致,分外感到可喜。

      這也是我每到一城,總先探聽當(dāng)?shù)赜行┦裁床璺、酒樓、客店的原因了。能得一處風(fēng)光嫵媚的樓閣歇坐,一盅清茶或一壺薄酒,叫小哥送幾碟本店知名的吃食,一個人耳根清靜地神游半日,有雨觀雨,有風(fēng)聽風(fēng);蜃x幾頁隨身帶著的詩卷,寫幾行短箋,遙念故友;箋成,也不寄,水程陸路皆遙,此時此地此景牽念此人,雖然修得幾段心情,待友人展信,我早在另一時另一地牽念另一人,故箋成等于心到了,不欲付郵。如此行旅,一卷古詩后面夾了一疊短箋,書愈讀愈厚了。

      做一名異鄉(xiāng)游吟客,深知“忘我”之美。既忘了名姓、鄉(xiāng)園、志業(yè),亦忘卻經(jīng)史子集?諘缰活w心,仿佛從來不曾見識什么悲哀的、憂傷的,也不認(rèn)得歡喜的,甜馨的。則耽留在此城中,所遇合的風(fēng)土人物皆是“初滋味”:嬌柔的姑娘,是初相見的美人;壯碩的少年郎,是初相見的漢子。鏗鏘的土腔,是初耳聞的鄉(xiāng)音;繾綣的古謠,則是我的初斷腸子。

      樓下忽然起了喧嘩,一位老叟與掌柜的大聲說話,謙恭帶笑,又爭著定奪什么,有熟識他們的客人隔幾張卓喊那老叟,見他忙著說道理,自個兒推椅走來了,也是一路喊話的,不像招呼,倒像是他們爭論的事兒他都有主意了,氣勢很盛。酒樓的小哥兒們,不去伺候客官,倒是箭步往門外走,硬把等在外頭的一位壯小子給拖拉進來,他粗布衣履,看來是個漁郎,在江面學(xué)堂認(rèn)斗大魚字的,一張臉黝得發(fā)亮,神情靦腆,眉眼間還有夢未醒,打出娘胎,就知道人間有他一份美事的那種夢。此刻,他與老叟被眾人擁著,說話沒他的份兒,他就光顧著給人左右瞧,摸鼻搔耳,怪難為情的。好打趣的小哥兒拍他膀子,不知什么詞,惹得眾人大樂。如此撩撥一會兒,我才聽懂一老一少是父子,那年輕的有中意的姑娘了。老父特地為這事上酒樓找掌柜的說生意。有個小伙計斟一碗余酒,強要那壯小子喝,眾聲故噪,眼看是非喝不可了。那老叟停了話,以手背揚他兒子胸膛,聲音亮如洪鐘:

      “羞啥?都快討媳婦兒了,喝!給人瞧瞧咱們家的種!”

      仰脖子,氣都不顧,一咕嚕,還出空碗。大白天一碗快酒,若不是真真地盼到他分內(nèi)的美事,誰也沒這等痛快的。老叟拿眼覷他結(jié)結(jié)實實的兒子,沒別的話,就是打心底信任這人世間的。

      父子二人,披網(wǎng)抗簍走了。小酒樓還熱乎著,伙計們上下樓梯的腳步勤快起來,帶了飛。仿佛老天也給他們備一份厚禮,什么都不必問,信它就成了。

      我看綠柳如煙,江鳥飛歌,這天地文章原是要誘人入夢的。識字的夢不進去,不識字的樵夫釣叟、閨女漁郎夢進去了,成就人間儷句。

      樓梯響起腳步聲。半日閑坐,雖未抬頭,已能分辨小哥兒、客官的步子了。小哥兒的聲音里頭夾了碗碟味兒,而此時上樓的腳步聲很嫩,沒干過粗活兒的。

      隔幾張桌,落座,一人。

      尋常布衣,盛年歲數(shù)。小伙計招呼過了,下樓。他搖一把字扇,溜一眼樓上陳設(shè),又四下無人般端坐著,是個識字的,不僅懂,也通曉。適才,從我身旁走過,明明白白一陣墨香。

      芭蕉窗前,墨硯旁,經(jīng)年浸潤,才能養(yǎng)出骨子里的詩書氣質(zhì)。人雖面貌殊異,行止不同,然而有沒有墨華卻瞞不了誰。不換名帖,未露談吐,明眼人照一面,也就心里有數(shù)了。

      從他品茗風(fēng)度,虛拳清喉后,以碗蓋推出茶湯,端至唇邊,吹揚熱煙,淺淺地品一口,歸放原位,而后徐徐運扇。倒不難看出,賦閑時是文人雅士,應(yīng)世則能運籌帷幄。

      一襲布衣,大約用來避人耳目了。

      是訪友不遇?這樣的人真要訪舊,焉有不遇之理。

      是為稻粱謀,在外奔波的?他神定氣閑,絕非餐風(fēng)露宿之輩。

      是厭倦了錦繡宅第,來楊柳江岸喝一口閑茶的吧!

      老叟、漁郎所信任的人世間里,總有不信任的獨游客,在茶店、酒樓上。

      我不動聲色拿捏他,已半晌了。酒樓上只剩他與我二人,他又如何揣測風(fēng)霜滿面的我?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目遇間,已說盡半部人間。我不欲擾人,亦不欲人擾。相見歡,無聲勝過千言萬語。若萍水相逢中,急急忙忙道擾、問名姓,則落了俗套。此時此景,會在這兒獨坐的,都是入世風(fēng)塵里的出世客。

      他起身,飄袂而去,迎上來另一批游客,笑聲震動屋瓦,倒也沒震走他留下的優(yōu)雅身影。

      晌午時分,吃客如潮涌。我讓了座,驛途中總有清淡的民家小館,賞我一人吧。

      掌柜的說,茶錢已經(jīng)會過了。剛剛搖扇的那位爺,說是與您相熟的。

      《落葵 》

      在最荒廢的角落,也可能照見小小的美好,那叢野落葵就是如此。

      在最荒廢的角落,也可能照見小小的美好。

      人總是企求圓滿;尋常人情如此,平凡的生活事物也用心營造,期待在眾物皆備的情境下,開始釋放情感,使人與物相互交融而享有美好。

      所以好花需配以好瓶,置于廳堂中最好的位置,又講究地鋪設(shè)娟秀的桌巾作為底襯,如此才放心賞花。這固然是人的本性,精心去實踐一份美,但牽涉的細節(jié)有些非人能控制。小處瓶花如此,擴及人情世故亦是如此,往往可得者十分不及三,美無法圓滿地被實現(xiàn),人也在缺憾中驚心度日了。

      或許行年漸晚,深知在勞碌的世間,能完整實踐理想中的美,愈來愈不可得,觸目所見多是無法拼湊完全的碎片。再要苦苦怨忿世間不提供,徒然跟自己倒戈而已。想開了,反而有一份隨興的心情,走到哪里,賞到哪里。不問從何而來,不貪求更多,也不思索第一次相逢是否最后一次相別。

      遇見那叢野落葵就是如此。

      去夏臺風(fēng)季節(jié),菜價翻了好幾次筋斗。我們決定自力救濟,到那塊六十多坪的荒地上找去年種的地瓜葉?盏匕ぶ萆,平常多余的花籽、樹苗隨手亂種,長得最好的當(dāng)然是五節(jié)芒、雜草。還好,地瓜命硬,勉勉強強奪了一方土地,葉子又瘦又小,摘不到幾回,束手無策了。

      后花園魚池畔,搭著的一面網(wǎng)墻上,落葵任勞任怨爬出半壁江山,由于陽光不足,倒像一隊老兵殘將,仗還沒打完,個個病懨懨地躺在路旁呻吟。我打量了半天,該下山買菜認(rèn)輸呢,還是再撐幾天尊嚴(yán)?落葵是民間常見的草藥之一,據(jù)說有利腸胃亦能降火,抬眼一看,它又像背醫(yī)箱行吟江湖的大夫,順著墻根網(wǎng)壁爬,一路懸壺濟世。春日結(jié)紫珠果時,曾摘了一碗,捏破珠果,濾出紫液用來染素棉紙,倒也淡雅。早知落葵的葉可食,平日太平盛世沒機會吃它,不知味道如何?想必比王寶釧苦守寒窯摘食的馬齒莧要好吧。

      果然香嫩滑口,也可能心理因素,愈是缺菜愈渴望食蔬,吃起來添了珍貴之感。

      菜荒解除前,那棵落葵早禿了;謴(fù)菠菜、小白菜、水蕹的日子后,偶爾食箸之際,還想起落葵的救命之恩,它的香嫩是真的滑入記憶了。

      沒想到還有一次緣。某日上山,原想找一棵去年發(fā)現(xiàn)的薏苡,卻意外在雜樹間看到豐饒的落葵叢,趕緊跑回家叫人手,拿個大簍子去摘落葵。那條路是荒徑,雖人跡來往,恐怕認(rèn)得落葵的人不多,就算看到,也不曉得它是鮮美的野菜。

      我們摘到日暮黃昏才歇手,歡愉地像詩經(jīng)時代的女人背一大簍野菜回家,連續(xù)幾天,餐餐有一盤快炒蒜爆的葵葉,它特有的嫩液也成為舌癮了。

      吃光最后一把落葵,相約再采。才幾天不見,那條荒徑已被全部清除,想必是附近那位勤勞的老婦,她常常開墾廢地,撒菜籽、搭瓜棚,用紅塑膠繩圍出一畦畦菜圃。詩經(jīng)時代人人可采的野菜一下子變成現(xiàn)代老婦的私人田園。她并不知道鐮刀掃倒的,除了落葵還有很多可以用來烹茶祛暑的青草。至少,她不知道落葵有多好。

      我仍記得那叢豐饒的落葵,野外第一次相逢也是相別,但在記憶里,第一次變成最好的一次。

    TAGS: 臺灣 散文 作家 港臺 文學(xué)家
    名人推薦
    • 郝永忠
      郝永忠(?-1663),初于軍中為大旗手,故名“郝?lián)u旗”。明末清初農(nóng)民起義軍將領(lǐng)。
    • 靡寶
      靡寶,女,1982年出生,畢業(yè)于四川大學(xué),少時學(xué)畫,一直對數(shù)理化和作文深痛惡絕。高二那年,開始嘗試著寫作,主要以女性言情小說為主。為人隨性爽利...
    • 安妮·賴斯
      安妮·賴斯(Anne Rice,1941年-),出生于新奧爾良,美國恐怖小說與情欲書寫的代表作家。1961年與詩人斯坦·賴斯結(jié)為伉儷,1964年獲舊...
    • 許文懷
      許文懷,原名鄒文懷,GBS(Chow Man Wai, Raymond,1927年-),廣東潮州人,出生香港。1949年在上海圣約翰大學(xué)畢業(yè)以后返港。中國香港的電影事業(yè)家...
    • 沈嘉柯
      沈嘉柯,著名作家、影評人與文化評論家。生于1982年6月。主要作品有《你配得上更好的人生》《平行塔》《那么一點點美好》等39部作品。2015年、2016...
    • 浩然
      浩然(1932.3.25—2008.2.20),本名梁金廣,中共黨員,中國著名作家。浩然1977年起連續(xù)當(dāng)選為北京市第七、八、九、十和十一屆人大代表,1998年推選...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