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崔光遠(?—761年),唐朝將領(lǐng),西川節(jié)度使.唐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四月,劍南節(jié)度使段子璋叛亂.同年五月,西川節(jié)度使崔光遠率部與李奐共同攻克綿州,擒殺段子璋。而在圍剿過程中,西川軍牙將花敬定趁機縱容士兵大肆擄掠,殘殺數(shù)千人,立下頭功的崔光遠被緝拿,獄中卒。
西市舉義殺安史叛賊
舉義經(jīng)過
大唐西市人物崔光遠天寶十五年(756年),安史之亂爆發(fā),唐玄宗李隆基開創(chuàng)的開元、天寶盛世頃刻間走向毀滅。面對一敗涂地的局面,太平天子選擇放棄長安倉皇奔逃。此時,潼關(guān)已經(jīng)失守,關(guān)中門戶洞開,八百里秦川坦蕩,安祿山大軍長驅(qū)直入,一路勢如破竹,直逼京城長安。
長安為大唐政治、文化、軍事、宗教的中心,又是當時的國際大都會,人口眾多,建筑規(guī)整,名勝林立,繁華富庶。詩人王維詩歌中寫道:“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睂懗隽藢m城中早朝場面和大唐天子君臨萬邦的盛大氣勢。又正如白居易所描述的那樣:“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長安氣勢相當宏博,主街道寬度都在一百米以上,作為全城中軸線的朱雀大街寬度更是達一百五十五米,比起今天任何一座現(xiàn)代化大都市都毫不遜色。不難想象,當來自世界的各國使臣,沿著如廣場一樣寬廣的朱雀大街前往大明宮朝覲大唐皇帝的時候,大唐無以倫比的強盛與國力,將對他們的心靈產(chǎn)生何等的震撼。
然而,六月十二日唐玄宗帶同六軍士兵和百余名官員親友離棄長安,倉皇出逃后,這座世界上最偉岸的城市陷入了巨大的混亂之中。城里的人爭著出去,四下逃命;城外的人爭著進去,發(fā)些小財。宦官宮女四散逃離禁宮,宮室禁苑、王侯宅第無人把守,市井百姓隨意出入,更有一些暴徒竟打起了國庫的主意,進入宮城公然搶劫,最后還放了一把火,將剩下的搬不動的財物全部燒毀。
安史之亂面對這一切,西京留守、京兆尹崔光遠卻無能為力。大敵當前,官員差役逃走的不計其數(shù),他連自己的下屬都找不到。崔光遠一月前才出使突厥回來,壓根還沒弄明白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就被倉皇逃走的玄宗匆匆任命為京兆尹,給他留下了這么個爛攤子。面對一團混亂的局面,崔光遠唯有搖頭苦笑,但維持京城治安是京兆尹應(yīng)盡的職責(zé),不能因為皇上不在就撒手不管,崔光遠于是一面帶著人滅火,一面臨時招聘人員擔任各級主管處理事務(wù)。在采取強硬手段一連殺了十幾個乘亂盜搶者之后,城內(nèi)的局面才逐步穩(wěn)定下來。
六月十七,安祿山部將孫孝哲帶領(lǐng)軍隊到達了城下。崔光遠此前已經(jīng)派自己的兒子攜帶親筆信前往洛陽見過安祿山,表示了愿意投降的愿望,因此叛軍兵馬一到,崔光遠就命令部下打開城門迎接,叛軍就這樣兵不血刃進入了長安城。安祿山大喜,任命崔光遠仍舊擔任京兆尹,名義上官屬安祿山的大燕國。
六月十八,安祿山聽說楊貴妃姐妹在馬嵬坡被殺,大為遺憾。據(jù)說安祿山造反一是為了當皇帝,二是為了楊貴妃。沒想到楊貴妃已經(jīng)魂斷香消,安祿山夢想落空,又想到當初反叛時留在京城的兒子安慶宗被唐朝處死,不禁無比痛恨。于是傳令孫孝哲說:“除已經(jīng)投降的官員可以授予官職之外,遺留在長安城中的唐王朝皇親國戚全部處死,一個不留!
安祿山孫孝哲是安祿山最寵信的心腹,傳說他的母親與安祿山私通,他因此得到安祿山寵愛。叛軍占領(lǐng)長安后,孫孝哲被任命監(jiān)督所有關(guān)中的叛軍軍隊,相當于總司令。孫孝哲為人殘忍兇暴,殺人不眨眼,叛軍將領(lǐng)都十分害怕他。孫孝哲接到安祿山命令后,立即加倍執(zhí)行,搜捕了城中所有的大唐皇親國戚、朝中顯貴大臣和相關(guān)人員八十三人,全部押到了崇仁坊。接下來,長安城內(nèi)上演了一幕歷史上罕見的流血恐怖事件,唐朝的鳳子龍孫王侯將相們遭受到了極其野蠻的屠殺。
孫孝哲令人先在崇仁坊設(shè)立安慶宗的亡靈,然后將這些俘虜捆綁在靈位前木樁上,一個個剝光衣服,挖出心肝,用來祭奠安慶宗。死者中身份最高的是霍國長公主,她是皇親國戚,唐睿宗的女兒,唐玄宗的妹妹,臨死前罵聲不絕。駙馬楊朏也一同被殺。其它皇族眾人,如永王妃侯莫陳氏、義王妃閻氏、陳王妃韋氏、信王妃任氏等人,或者魂不附體,或者哀哀痛哭,或者放聲痛罵,或者臨危不懼,也都在敵人的屠刀下凄慘的死去。叛軍就連尚在襁褓中的嬰兒,也殺的一個不留。當年曾經(jīng)依附楊國忠、高力士等人的朝臣,以及安祿山平素所討厭的人,也都一個個被處死。叛黨下手狠毒,甚至將人的腦蓋用鐵棒揭去,以至血流滿街,慘不忍睹。七月十七日,叛兵又搜捕到了二十余個漏網(wǎng)之魚——皇孫及郡主、縣主,也一并將他們殺死。郡主、縣主是對太子、諸王之女的稱呼,都是些金枝玉葉。先前跟隨玄宗逃離長安的大臣們,他們在京的家人和族人也全部被殺。后來詩人杜甫在《哀王孫》一詩中,描述了這種山河破碎后王子王孫們慘遭荼毒的景象。
叛軍統(tǒng)治下的長安百姓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孫孝哲等人志驕意滿,日夜縱酒取樂,沉湎于聲色珍寶財物。安祿山又以百姓曾經(jīng)進入皇宮搶劫為借口,放縱部下在城中大規(guī)模搜查和掠奪。亂兵們不僅搜查宮中器物,連老百姓的私產(chǎn)都一搶而光,許多百姓因此家徒四壁。安祿山還令“府縣推按”,對百姓進行嚴刑逼供,牽連搜捕,哪怕是涉及一些細小的物品都嚴加追查,一連十,十連百,株連無數(shù)。城中動蕩不安,長安百姓都人心惶惶。
唐玄宗君臣西逃后,在馬嵬驛分道揚鑣,玄宗繼續(xù)奔往西蜀,太子李亨則帶兵北上,到達甘肅的靈武,靈武是郭子儀的朔方軍司令部所在地。七月十二日,李亨在一幫靈武官員們的擁護下,在靈武郡城南樓即皇帝位,群臣舞蹈以相慶賀,太子卻流涕唏噓,悲不自勝。李亨又尊玄宗為上皇天帝,大赦天下,改天寶十五年為至德元年,這一年為公元756年。
新即位的皇帝后世稱為肅宗,這一年四十五歲。肅宗任命杜鴻漸、崔漪為中書舍人,裴冕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即宰相。唐肅宗又對靈武郡的地方體制和官員進行了一些調(diào)整:任命前蒲關(guān)防御使呂崇賁擔任關(guān)內(nèi)節(jié)度使,把治所遷到安化;任命河西兵馬使周佖任河西節(jié)度使,隴右兵馬使彭元暉任隴右節(jié)度使。提拔前陳倉縣令薛景仙為扶風(fēng)郡太守兼防御使;任命隴右節(jié)度使郭英乂任天水郡太守兼防御使。這些人大多為擁護肅宗的有功之臣,也有李亨逃亡路上覺得可靠的人,都在一個非常時期,一躍成為朝廷重臣。肅宗小朝廷接下來也成為全國抵抗叛軍的中心。
唐肅宗即位的消息傳到長安,百姓都暗自欣喜。城中開始流傳流言,說太子即將帶兵回來收復(fù)長安,更有人在街道上高喊:“太子大軍到了!”以此驚擾人心。一聽到這種喊聲,人們都競相奔逃。而城內(nèi)叛軍們只要一看到北方塵土飛揚,就以為太子率兵來攻長安,驚惶恐懼亂作一團。消息越傳越廣,繪聲繪色,真假難辨。而此時叛軍雖然控制了長安城,但對他們而言,一切都是陌生而茫然的,人心依舊向著唐朝。叛軍難免人心惶惶,上下離心。
在這種局面下,叛軍軍營中首先出現(xiàn)了分裂。先前隨從安祿山一起造反的同羅(契丹)、突厥兵等率先逃離了長安。這些異族兵本來駐扎在長安大內(nèi)禁苑中,即在皇宮中維持治安。這一天,同羅兵酋長阿史那從禮突然率領(lǐng)5000騎兵出走,還偷走了皇宮馬廄的2000匹好馬,離開長安,徑直奔向北方邊塞,預(yù)備聯(lián)合其他游牧部落,趁中原內(nèi)戰(zhàn)的大好時機,割據(jù)邊境地區(qū)。唐肅宗聽說消息,立刻派人去慰問他們,他們也不敢輕舉妄動,其中不少人投靠了靈武朝廷,被肅宗封了官。
同羅兵出走一事在長安城中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眾人不明真相,均以為阿史那從禮出城投奔唐軍去了。安祿山任命的各級官吏也都以為叛軍大勢已去,唐朝大軍即將殺到,逃的逃,藏的藏,監(jiān)獄里的囚犯無人看管,自己跑出來。連京兆尹崔光遠也以為叛軍大勢已去。崔光遠這些日子看到了城中百姓的怨恨和不滿,同時也耳聞靈武肅宗不斷高漲的聲望,當下暗暗籌劃,準備見機行事。但他判斷失誤,認為這種混亂局面是安祿山大軍撤退的前兆,于是準備派人包圍叛軍主將孫孝哲的住宅,好擒住孫孝哲,立下一大功。誰知消息走漏,被孫孝哲知曉,并立刻報告給了安祿山。
崔光遠弄清阿史那從禮出走的真實情況后,不由得驚慌失措,但事已至此,情勢不可逆轉(zhuǎn),殺身之禍轉(zhuǎn)瞬即到,便與長安縣令蘇震一起商量,決議反出長安。蘇震也是名門之后,其爺爺是中宗、睿宗時期的名相許國公蘇瓌,其伯父是開元年間“燕許大手筆”中的許國公蘇颋。
崔光遠行動的第一步是關(guān)閉京兆府辦公大院的大門,殺掉了兩名曳河落。曳河落為契丹語,其意為壯士,這兩名壯士顯然是安祿山在京兆府中安插的暗探。搬掉絆腳石之后,行動的重頭戲開始了。崔光遠率領(lǐng)府、縣官吏,徑直奔向城門。在胡人居住的西市附近,崔光遠等人遭遇到敵兵,于是雙方展開了激戰(zhàn)。崔光遠與眾人一邊奮勇與敵人搏斗,一邊大喊:“百姓們,大家都反了吧!蔽魇兄性S多百姓都聽到了,也有不少青壯年百姓參加了戰(zhàn)斗。雙方在西市激戰(zhàn)甚是慘烈,刀光劍影血肉橫飛,死者無數(shù)。
崔光遠等人邊戰(zhàn)邊退,一名下屬突圍當先開路,直接奔向西行要道開遠門(西門)。開遠門是西行的一個重要通道,在西市邊上,這里往日人煙幅湊車水馬龍,店肆林立,酒饌豐溢,絡(luò)繹不絕。開遠門外土堆上“西去安西九千九百里”的字跡猶在,此地卻已淪為敵后。
崔光遠的手下快馬加鞭直奔門下,盛氣凌人的通知守門的軍官說:“眼下局勢緊張,謠言四起,京兆大尹崔大人將要巡查各個城門,以防不測!背情T守官這時還未知曉崔光遠等人反叛的消息,見傳令者正是衙門的人,不但未起疑心,還要部下擺出儀仗列隊迎接長官。正忙亂間,崔光遠一行已經(jīng)沖到了城門下,一聲號令,手起刀落,守門軍士全部被殺死,一行十余人趁機快馬沖出城去。沿路還招募了百余人,夜過咸陽,直奔靈武。因為事出倉促,不及帶走家屬,崔光遠和蘇震家人盡為叛軍所害。
一行人到達靈武后,肅宗聞之大喜。崔光遠早先便是太子屬官,肅宗極為信任,也不追究崔光遠和蘇震曾經(jīng)投降叛軍之罪,立即擢拜崔光遠為御史大夫,兼京兆尹,并派他去渭河北岸招集逃散的官吏民眾。同時任命蘇震為御史中丞。
至此,崔光遠已經(jīng)因為短短幾月內(nèi)連續(xù)三任京兆尹而聞名于天下。崔光遠身高一米九,眼珠黑白特別分明。史書上記載他“雖無學(xué)術(shù),頗有祖風(fēng),勇決任氣”,就是文化水平不高,頗具游俠的氣質(zhì)。崔光遠出身于博陵崔氏,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曾為官。博陵崔氏屬高門望族,是山東四大姓之一,在唐代,博陵崔氏任宰相的就有12人之多!段鲙洝分信鹘谴搡L鶯也附會是博陵崔氏之女。崔光遠步入仕途時,沒有享受到父輩的余蔭,但卻因為好賭博而結(jié)識了楊國忠,從而為日后的飛黃騰達埋下了伏筆。崔光遠和楊國忠都愛好樗蒲(一種以擲骰決定勝負的賭博),楊國忠因楊貴妃的裙帶關(guān)系青云直上后,樗友崔光遠自然也成為受益者,立即調(diào)入京師,在太子?xùn)|宮任左贊善大夫。太子便是即位為肅宗的李亨,這成為他后來的政治王牌。
崔光遠雖然一直擔任文職官員,但領(lǐng)兵并不遜色,回歸唐廷之后還有一些輝煌的戰(zhàn)績。安祿山一股叛軍曾經(jīng)到?jīng)荜栆粠Т笏翐屄樱谝蛔聫R中殺?救,乘興酣飲,當時崔光遠軍隊就在離寺廟40里處的地方駐扎,得知消息后,立刻率士兵兩千人突襲敵營。崔光遠自己率領(lǐng)百名騎兵扼守在出入寺廟的要道,同時派驍勇之士手持長刀趁黑殺入廟中,殺敵兩千有余,繳獲戰(zhàn)馬一千余匹,還俘虜敵酋一名。經(jīng)此一戰(zhàn),崔光遠威名赫赫,渭北一帶,凡是崔光遠所到之處,叛軍紛紛躲避。他的聲名與先前投降安祿山的形象判若兩人。
舊唐書崔光遠傳
崔光遠,滑州靈昌人也。本博陵舊族。祖敬嗣,好樗蒱飲酒。則天初,為房州刺史。中宗為廬陵王,安置在州,官吏多無禮度,敬嗣獨以親賢待之,供給豐贍,中宗深德之。及登位,有益州長史崔敬嗣,既同姓名,每進擬官,皆御筆超拜之者數(shù)四。后引與語,始知誤寵。訪敬嗣已卒,乃遣中書令韋安石授其子汪官。汪嗜酒不堪職任,且授洛州司功,又改五品。
光遠即汪之子,雖無學(xué)術(shù),頗有祖風(fēng),勇決任氣,身長六尺余,目睛白黑分明。少歷仕州縣。開元末為蜀州唐安令,與楊國忠以博徒相得,累遷至左贊善大夫。天寶十一載,京兆尹鮮于仲通舉光遠為長安令。十四載,遷京兆少尹。其載,使吐蕃吊祭。十五載五月,使回。十余日,潼關(guān)失守,玄宗幸蜀,詔留光遠為京兆尹、兼御史中丞,充西京留守采訪使。駕發(fā),百姓亂入宮禁,取左藏大盈庫物,既而焚之,自旦及午,火勢漸盛,亦有乘驢上紫宸、興慶殿者。光遠與中官將軍邊令誠號令百姓救火,又募人攝府縣官分守之,殺十數(shù)人方定。使其息東見祿山,祿山大悅,偽敕復(fù)本官。先是祿山已令張休攝京兆尹十余日,既得光遠歸款,召休歸洛。八月,同羅背祿山,以廄馬二千出至浐水。孫孝哲、安神威從而召之,不得,神威懼而憂死,府縣官吏驚走,獄囚皆空。光遠以為賊且逃矣,命所由守神威孝哲宅。孝哲以光遠之狀報祿山。光遠閉府門,斬為盜曳落河二人,遂與長安令蘇震等同出。至開遠門,使人前謂門官曰:“尹巡諸門。”門官具器仗以迎,至則皆斬之。領(lǐng)府縣官十余人,于京西號令百姓,赴召者百余人,夜過咸陽,遂達靈武。上喜之,擢拜御史大夫,兼京兆尹,仍使光遠于渭北召集人吏之歸順者。嘗有賊剽掠涇陽縣界,于僧寺中椎牛釃酒,連夜酣飲,去光遠營四十里。光遠偵知之,率馬步二千乙夜趨其所。賊徒多醉,光遠領(lǐng)百余騎持滿扼其要,分命驍勇持陌刀呼而斬之,殺賊徒二千余人,虜馬千疋,俘其渠酋一人。賊中以光遠勇勁,常避其鋒。及扈從還京,論功行賞,制曰:“持節(jié)京畿采訪、計會、招召、宣慰、處置等使崔光遠,毀家成國,致命前茅?商剡M,行禮部尚書,封鄴國公,食實封三百戶!
乾元元年,兼御史大夫。五月,為河南節(jié)度使。八月,代張鎬為汴州刺史,兼本州防御使。十二月,代蕭華為魏州刺史,充魏州節(jié)度使。初,司徒郭子儀與賊戰(zhàn)于汲郡,光遠率汴師千人渡河援之。及代蕭華入魏州,使將軍李處崟拒賊,賊大至,連戰(zhàn)不利,子儀怒不救,處崟遂敗,奔還。賊逐處崟至城下,反問之曰:“處崟召我來,何為不出?”光遠乃腰斬處崟。處崟善戰(zhàn)有勇,眾皆倚之,及死,人用危懼。魏州城自祿山反,袁知泰、能元皓等皆繕完之,甚為堅峻。光遠不能守,遂夜?jié),度河而還。肅宗不之罪,除太子少保。
襄州將士康楚元、張嘉延率眾為亂,陷荊、襄、澧、朗等州,以光遠兼御史大夫,持節(jié)荊襄招討,仍充山南東道處置兵馬都使。三年,除鳳翔尹,充本府及秦隴觀察使。先是,岐、隴吏人郭愔等為土賊,掠州縣,為五堡,光遠使判官、監(jiān)察御史嚴侁召而降之。光遠在官好蒱酒,晚年不親戎事。上元元年冬,愔等潛連黨項及奴束刂、突厥敗韋倫于秦、隴,殺監(jiān)軍使,擊黃戍。肅宗追還,以李鼎代之。二年,兼成都尹,充劍南節(jié)度營田觀察處置使,仍兼御史大夫。及段子璋反,東川節(jié)度使李奐敗走,投光遠,率將花驚定等討平之。將士肆其剽劫,婦女有金銀臂釧,兵士皆斷其腕以取之,亂殺數(shù)千人,光遠不能禁。肅宗遣監(jiān)軍官使按其罪,光遠憂恚成疾,上元二年十月卒。
新唐書崔光遠傳
崔光遠,系出博陵,后徙靈昌。祖敬嗣,嗜酒摴博。中宗在房州,吏多肆慢不為禮 ,敬嗣為刺史,獨盡誠推奉,儲給豐衍,帝德之。及反正,有與敬嗣同姓名者,每擬官,帝輒超拜,后召見,悟非是。訪真敬嗣,已死,即授其子汪五品官。汪生光遠,勇決任氣,長六尺,瞳子白黑分明。開元末,為唐安令,與楊國忠善,累遷京兆少尹,為吐蕃吊祭使,還,會玄宗西狩,詔留光遠為京兆尹、西京留守、采訪使。乘輿已出,都人亂,火左藏大盈庫,爭輦財珍,至乘驢入宮殿者。光遠乃募官攝府、縣,誰何宮闕,斬十數(shù)人,乃定。因偽使其子?xùn)|見祿山,而祿山先署張休為京兆尹,由是追休,授光遠故官。俄而同羅背賊,以廄馬二千出奔,賊將孫孝哲、安神威招之不得,神威憂死,官吏驚走,獄囚皆逸。光遠以為賊且走,命人守神威、孝哲等第,斬曳落河二人。孝哲馳白祿山,光遠懼,與長安令蘇震出開遠門,使人奔呼曰:“尹巡門!”門兵具器仗迎謁,至,皆斬之,募得百馀人,遂趨靈武。肅宗嘉之,擢拜御史大夫,復(fù)為京兆尹,遣到渭北募僑民。會賊黨剽涇陽,休祠房,椎牛呼飲。光遠刺知之,率兵夜趨其所,使百騎彀滿狙其前,命驍士合噪。賊醉,不能師,斬其徒二千,得馬千噭,俘一酋長以獻。自是,賊常避其鋒。扈帝還,改禮部尚書、鄴國公,封實戶三百。
乾元元年,繇汴州刺史代蕭華為魏州節(jié)度使。初,郭子儀與賊戰(zhàn)汲郡,光遠裁率汴師千人援之,不甚力。及守魏,使將軍李處崟拒賊,子儀不救,戰(zhàn)不勝,奔還,賊因傅城下詭呼曰:“處崟召我而不出,何也?”光遠信之,斬處崟。處崟善戰(zhàn),眾倚以為重,及死,人益危。魏城經(jīng)袁知泰、能元皓等完筑,牢甚,光遠不能守,夜?jié),奔京師。帝赦其罪,拜太子少保。會襄州將康楚元、張嘉延反,陷荊、襄諸州,因拜持節(jié)荊、襄招討,充山南東道兵馬都使。又徙鳳翔尹。先是,岐、隴賊郭愔等掠州縣,峙五堡,光遠至,遣官喻降之。既而沉飲不親事,愔等陰約黨項及奴剌、突厥,敗韋倫于秦、隴,殺監(jiān)軍使。帝怒光遠無狀,召還。復(fù)使節(jié)度劍南。會段子璋反東川,李奐敗走成都,光遠進討平之。然不能禁士卒剽掠士女,至斷腕取金者,夷殺數(shù)千人。帝詔監(jiān)軍按其罪,以憂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