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仲穎

    仲穎

      仲穎,即董卓。董卓(?-192年4月)字仲穎,隴西臨洮(今甘肅省臨洮縣)人。東漢末年少帝、獻帝時權(quán)臣。官至太師、郿侯。原本屯兵涼州,于靈帝末年的十常侍之亂時受大將軍何進之召率軍進京,旋即掌控朝中大權(quán)。其為人殘忍嗜殺,倒行逆施,招致群雄聯(lián)合討伐,但聯(lián)合軍在董卓遷都長安不久后瓦解。后被其親信呂布所殺。
      


    人物簡介

      早年為漢將,在西方平定少數(shù)民族叛亂,后來又參加討伐黃巾起義,數(shù)次兵敗,卻依然升為前將軍,掌管重兵。董卓擁兵自重,駐兵于河?xùn)|,不肯接受朝廷的征召而放棄兵權(quán),正逢京都大亂,何進被殺,董卓趁機進京,控制了中央政權(quán)。之后董卓廢漢少帝,立漢獻帝,關(guān)東諸侯聯(lián)盟討伐董卓,董卓放棄洛陽,移都長安。董卓生性殘虐,當(dāng)權(quán)后橫征暴斂,激起了民憤,最后被王允和呂布謀殺。性粗猛而有謀斷,從駐守邊塞的地方官吏升遷為羽林郎,累遷西域戊己校尉、并州刺史、河?xùn)|太守。中平元年(184)黃巾起義爆發(fā)后,奉命鎮(zhèn)壓響應(yīng)起義的北地先零羌、湟中義從胡和金城人邊章、韓遂,屢屢敗北。靈帝病危時,他駐屯河?xùn)|,擁兵自重,坐待事變。靈帝死后,大將軍何進和司隸校尉袁紹合謀誅諸宦官,不顧朝臣反對,私召董卓入京。董卓引兵馳抵京城,勢力大盛,廢黜少帝,立陳留王為獻帝,卓遷太尉領(lǐng)前將軍事,進位相國。董卓放縱士兵在洛陽城中大肆剽虜財物,淫掠婦女,稱之為“搜牢”。又虐刑濫罰,以致人心恐慌,內(nèi)外官僚朝不保夕;與此同時,他又為黨人恢復(fù)名譽,起用士大夫,企圖籠絡(luò)人心。初平元年(190)冀州牧韓馥與袁紹、孫堅等人興兵聲討董卓。黃巾余部也陸續(xù)起兵關(guān)東。董卓挾持獻帝西都長安,并焚燒洛陽宮廟、官府和居家,強迫居民數(shù)百萬口隨遷,致使洛陽周圍200里內(nèi)荒蕪凋敝,無復(fù)人煙。初平三年四月,董卓入朝時為呂布所殺。消息傳開后,百姓歌舞于道,置酒肉互相慶賀。董卓被陳尸街衢,其家族被夷滅。
      

    生平傳說

      東漢獻帝年間(公元189年一220年),民間廣泛流傳著一首民謠。
      “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歌詞中“千里草”、“十日卜”合起來是董卓的名字,“何青青”、“不得生”則深刻地表達了當(dāng)時廣大老百姓對誤國權(quán)臣董卓的極度痛恨,都希望他早日死去。這首民謠是東漢人民對董卓整個人生的基本評價,同時也從側(cè)面反映了董卓對東漢末年政治和社會的消極影響。
      立足隴西聞達亂世
      董卓出生于殷富的地方豪強家庭。當(dāng)時臨洮屬于邊遠地區(qū),與西北少數(shù)民族羌人的居住地相鄰。董卓自小養(yǎng)尊處優(yōu),少年時期便形成了一種放縱任性、粗野兇狠的性格。史書載,董卓“少好俠,嘗游羌中”,“性粗猛有謀”。董卓不僅能識文字,體魄健壯,力氣過人,還通曉武藝,騎上駿馬,能帶著兩鞋弓箭,左右馳射。他那野蠻兇狠的性格和粗壯強悍的體魄,使得當(dāng)?shù)厝藗兌嘉匪帧2粌H鄉(xiāng)里人不敢惹他,周邊羌人也不敢有絲毫怠慢。羌族首領(lǐng)豪帥為了保全自己,極力迎合趨附董卓,并且與他結(jié)為友好,以求暫時相安無事。地方豪帥們經(jīng)常帶著大量的牲畜和財物前來拜望,與董卓稱兄道弟。董卓年輕的時候就常常到羌人居住的地方游玩,依仗地主豪強的出身和富足的資產(chǎn),廣泛結(jié)交豪俠義士。他十分熟悉那里的情況,見羌人如此敬畏自己,便尋思如何來利用和控制他們,在羌人中培植和收羅親信,為自己以后的長遠發(fā)展打下基礎(chǔ)。于是,在野心趨使下,董卓絲毫不吝惜花費自己的家產(chǎn),每當(dāng)羌人豪帥來家作客,他便殺牛宰羊款待羌人豪帥,以取得他們對自己的支持和擁護。羌人一方面畏服董卓的兇悍,一方面感于董卓的“豪爽”,所以都歸附他,愿意聽候他調(diào)遣。一次,一個羌人豪帥見董卓家的牛羊宰得所剩無幾,便從老遠的地方趕來上千頭牛,贈給董卓。由此可見,董卓當(dāng)時在羌人中的影響之大。
      除了結(jié)交羌人,董卓還注意保持自己在當(dāng)?shù)睾缽娭械牡匚缓陀绊,憑著他非凡的才武,拉攏、兼并其他勢力,不斷鞏固和擴大自己的力量。他經(jīng)常扮演游俠豪杰的角色,在當(dāng)?shù)叵碛小敖b”的美名。同時,董卓還收羅大批失意、落魄的無賴之徒,他們?yōu)槎康牧x氣所感動,后來都一直死心塌地地跟隨他。
      董卓勢力的擴張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和社會根源。自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政權(quán)以來,地方豪強地主勢力就相當(dāng)強大。東漢末期,由于中央政權(quán)衰弱,農(nóng)民起義不斷,地方豪強便趁機兼并土地,擴充勢力。朝廷對豪強勢力的膨脹雖然深感憂慮,但又無能為力。在眾多矛盾沖突并發(fā)的靈帝時期,中央政府一方面想極力抑制地方豪強,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利用地方豪強來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和少數(shù)民族的反抗,董卓便也毫不例外地成了官府利用和招撫的對象。當(dāng)時董卓就出任州兵馬掾一職,負責(zé)帶兵巡守邊塞,維護地方治安。這樣一來,董卓通過控制更多的羌人,為他今后勢力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一時之間,董卓成為聞名隴西的風(fēng)云人物,不管是在官府,還是在民間,董卓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隨著自己勢力的不斷膨脹和地位的相繼上升,董卓似乎已不滿足于邊遠豪強的名分,認為自己需要更加廣闊的政治空間。于是,他開始進一步蓄積力量,伺機發(fā)展。
      不久,東漢朝廷急于解決西羌問題。這對于董卓來說,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發(fā)展契機。西羌問題一直是東漢政府最棘手的民族問題:自漢安帝永初二年(公元108年)開始,羌人就不斷發(fā)動起義,涉及范圍相當(dāng)廣泛,持續(xù)時間也很長久。漢桓帝年間,西羌問題不僅沒有得到絲毫平息,反而聲勢更加浩大。羌人不堪忍受漢朝地方官吏對他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不斷殺死漢人官吏,侵占州縣。而面對羌人的反抗,積貧積弱的東漢政府根本就無能為力,只得求救于地方豪強,想借他們的力量來緩解西羌危機。當(dāng)時,深知董卓底細的隴西地方官吏便極力向朝廷推薦董卓,這無疑給董卓創(chuàng)造了一個發(fā)展勢力、滿足貪欲和野心的良機。
      漢桓帝永康元年(公元167年),董卓擔(dān)任羽林郎,統(tǒng)管元郡(漢陽、隴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羽林軍。不久,他升為軍司馬,跟從中郎將張奐征討并州反叛的羌人。征戰(zhàn)中,董卓極力表現(xiàn)自己,充分發(fā)揮他勇猛強悍的優(yōu)勢,縱橫沖殺,左右開弓,由于戰(zhàn)績突出,因功遷升為郎中,后來又因功升遷為廣武(今山西省代縣)令、郡守北部都尉(統(tǒng)治四川省汶川縣西南大部分地區(qū)的官名)、西域戌已校尉(掌管西部各民族事務(wù)的官名),一直征拜至并州刺史、河?xùn)|太守。至此,董卓可謂平步青云。只是任中郎將后,他在一次鎮(zhèn)壓黃巾軍的戰(zhàn)爭中慘遭失敗,獲罪革職,又被貶回隴西。但是,在當(dāng)時特殊的社會政治環(huán)境下,董卓獨特的性格和狂妄的野心決定了他不會甘于失敗和寂寞。
      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冬天,居住在西羌地區(qū)的漢人擁立羌族北宮伯玉、李文侯為將軍,殺死護羌校尉冷征。后來,伯玉和李文侯又歸服金城(今甘肅蘭州市西北)漢人邊章和韓遂。在不斷的兼并戰(zhàn)爭中,邊章和韓遂勢力迅猛增強,不僅殺死了金城太守陳懿,而且還于中平二年以討伐宦官為名,率領(lǐng)大軍,“入寇三輔,侵逼園陵”。在東漢政權(quán)面臨被推翻的緊急關(guān)頭,漢靈帝急忙啟用和征派幾乎所有強將精兵抵御邊章和韓遂的進攻。于是,董卓被重遷中郎將,拜破虜將軍,和司空張溫、執(zhí)金吾袁滂、蕩寇將軍周慎等率領(lǐng)步兵、騎兵共10余萬人屯兵美陽(今雍州武功縣北),護衛(wèi)園陵。當(dāng)時,邊章、韓遂也正好進兵美陽。兩軍對壘,初一交鋒,由于羌兵兇悍勇猛,而且士氣旺盛,董卓所率政府軍隊便遭遇打擊,情勢不利。張溫等人心急如焚,生怕朝廷怪罪;而董卓卻神色自如,勸慰他們說:“現(xiàn)在我們雖然處于不利地位,但只要我們等待時機,穩(wěn)定情緒,一定能擊退敵人。如果連我們當(dāng)統(tǒng)兵將領(lǐng)的都驚慌失措,勢必會動搖軍心,給敵人創(chuàng)造進攻我們的機會!”果然不出董卓所料,十一月中旬某天夜晚,皓月當(dāng)空,群星燦爛。由于交戰(zhàn)雙方一直處于相互對峙的緊張狀態(tài),除了各自負責(zé)戒備的哨兵外,所有士兵都被戰(zhàn)爭拖累得精疲力竭。夜半時分,靜悄悄的夜空突然出現(xiàn)一道長達十余丈的流星,半壁天空火光如柱,驚得邊章u2019、韓遂軍營中的戰(zhàn)馬狂鳴不已。熟睡中的士兵驚醒后也被這一突如其來的奇怪現(xiàn)象嚇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他們以為這是戰(zhàn)爭吃敗仗的不祥征兆,不愿再留在美陽打仗,都想歸回舊地金城。頓時,整個軍營一片騷亂,久久不能安靜下來。第二天清晨,東漢軍隊的探馬向董卓火速報告這一緊急軍情。董卓聽后,欣喜若狂,心想正好可以利用這一天賜良機突襲邊章、韓遂的部隊,殺他個措手不及,徹底消滅敵人。于是,董卓立即采取緊急行動,與鮑鴻等人合兵夾擊。由于對方軍心受到影響,組織不嚴,大部分士兵根本沒有思想和防衛(wèi)準備,頃刻之間遭受沉重創(chuàng)擊,死傷無數(shù)。董卓大獲全勝;邊章、韓遂敗走榆中(今甘肅省蘭州市金城縣中部)。董卓見機會難得,便馬上與周慎等人率領(lǐng)大軍追剿逃軍。由于金城是羌人的本勢,勢力無所不及,到處都駐有軍隊,而董卓等人盲目深入西羌,又犯了“窮寇勿追”的兵家禁忌,在追趕過程中,遭到數(shù)萬名羌人圍擊。孤軍深入的東漢大軍完全陷入西羌部隊的分割包圍之中。由于后方援軍無法及時趕到,不到數(shù)日,各軍糧草殆盡,而圍兵不僅沒有絲毫減退,反而進攻更加猛烈,情勢十分危急。當(dāng)時,由周慎等人率領(lǐng)的軍隊被徹底擊潰,只有董卓軍隊設(shè)計得脫。沉著老練的董卓在如此情況下,仍不驚慌,他命令士兵在河中筑一高堤壩,截斷上游的流水。羌人對此感到莫名其妙。這時,羌騎偵察回來傳出消息說,東漢軍隊整天在壩中捕捉魚蝦。西羌將領(lǐng)以為董卓軍糧已盡,只得靠捕捉魚蝦充饑,于是,便放松了警惕,只圍不攻,想困死董卓的軍隊。可是,很久都不見動靜,等羌騎探明情況時,董卓軍隊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不知去向。原來,董卓筑壩的真正目的是迷惑敵人,以此作掩護,然后伺機悄悄撤退。因抗擊邊章、韓遂有功,表現(xiàn)突出,董卓不久便被封為臺鄉(xiāng)侯,食邑千戶。
      漢靈帝中平三年,羌胡內(nèi)部發(fā)生兵變,韓遂格殺邊章、北宮伯玉、李文侯,集結(jié)三人的部隊共10余萬人圍攻陜西,太守李相如叛離朝廷,歸附韓遂。不久,韓遂又聯(lián)合周邊的馬騰、王國等人,合兵進攻三輔,聲勢浩大,勢不可擋。中平五年,韓遂、馬騰已攻到陳倉(今陜西省寶雞市),危及長安和洛陽。靈帝急忙拜董卓為前將軍,與左將軍皇甫嵩共同解陳倉之圍,大敗韓遂、馬騰。董卓因此又得到朝廷封賞。
      不斷升遷的董卓勢力急速膨脹。東漢朝廷為了遏制董卓權(quán)勢繼續(xù)滋長和蔓延,于中平六年征董卓為不掌實權(quán)的少府。董卓明白朝廷用意,便婉言拒絕,不肯就任。靈帝病重,急忙召見董卓,拜他為并州牧,所屬部隊隸屬皇甫嵩。野心勃勃的董卓自然對朝廷如此安排和任命不滿,便回奏靈帝說:“士卒大小相狎彌久,戀臣畜養(yǎng)之恩,為臣奮一旦之命,乞?qū)⒅敝,效力邊垂。”拒絕交出兵權(quán)。隨即率領(lǐng)自己所屬部隊進駐河?xùn)|,以觀時變。
      董卓自領(lǐng)兵征討羌胡、鎮(zhèn)壓黃巾軍以來,因戰(zhàn)功顯赫,受到朝廷多次重用,不斷升遷,尤其是擊敗韓遂等人的進攻后,他的勢力日趨壯大,形成了一支以涼州人為主體、兼雜胡人和漢人的混合軍隊。朝廷雖然對董卓加以抑制,但羽翼日趨豐滿的董卓自恃戰(zhàn)功與威望,越來越變得野心勃勃,目中無人。
      野心膨脹玩弄權(quán)術(shù)
      屯兵河?xùn)|以后,整個隴西便成了董卓的勢力范圍,他不僅掌握強大的武裝力量,是地方軍閥豪強,而且還是朝廷命官、邊陲重臣。憑借強大的實力,極度膨脹的野心促使董卓開始著手設(shè)計問鼎中央政權(quán)的具體步驟。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四月,漢靈帝劉宏在嘉德宮駕崩。少帝劉辯繼位。由于劉辯年幼不曉事,暫時由何太后臨朝主政,皇權(quán)更加衰微;鹿俸屯馄轂榱巳〉每刂苹蕶(quán)的特殊權(quán)力,斗爭日趨激烈。雙方不惜采用一切手段,相互排擠,殊死斗爭。深知朝廷派系之爭的董卓得知靈帝駕崩的消息后,心中竊喜,他密切注視朝廷各派動向,隨時準備相應(yīng)措施。見機行事。不久,在河?xùn)|伺機而動的董卓便收到大將軍何進的密令。何進是少帝的舅舅,代表外戚勢力。靈帝死后,他與司隸校尉袁紹共同謀計誅殺張讓,遭到何太后的反對。于是,何進便誘董卓以好處,以圣旨名義召他立即進京討伐張讓,并以此來威脅何太后。董卓接到圣旨后,大喜過望,立即召集人馬,連日引軍進京,并按何進的意思,上書少帝,要求“逐君側(cè)之惡”,“收讓軍,以清奸穢”?墒,董卓卻萬萬沒有想到,在他還沒來得及趕到洛陽之前,何進就在爭斗中被張讓等人殺死。這時,虎賁中郎將袁術(shù)(?一公元199年)也趁機領(lǐng)兵進入洛陽,聽到何進被殺的消息后,便放火燒毀了南宮,并追殺張讓等人。張讓和中常侍段硅慌忙劫持少帝劉辯和陳留王劉協(xié)半夜出逃至黃河渡口小平津(今河南省鞏縣西南)。行進中的董卓遠遠望見京城一片火海,知道情況有變,打聽到少帝在北芒,董卓又急忙率兵前往。少帝被蜂擁而至的大軍嚇得驚慌失措,淚流滿面。董卓威風(fēng)凜凜,大搖大擺地走上前去參見少帝,并且向他詢問事變經(jīng)過。少帝結(jié)結(jié)巴巴,語無倫次,倒是站立一旁的陳留王劉協(xié)主動上前向董卓講述了整個事變的經(jīng)過,敘述毫不含糊,條理清楚。當(dāng)時,劉協(xié)只有9歲,比少帝還小整整5歲。董卓大為歡喜,認為劉協(xié)要比劉辯強得多,而且又因他是董太后親自撫養(yǎng)的,于是,便有了罷黜劉辯、擁立劉協(xié)的最初念頭。董卓把少帝奉迎至皇宮后,挾天子以令諸侯,開始干預(yù)整個東漢中央政權(quán)。
      長期統(tǒng)兵打仗的董卓深深體會到:要想征服百官,控制朝廷,必須先得掌握強大的軍事后盾。初到洛陽時,董卓部屬的兵力不超過3千人,為了一開始就給洛陽造成一種強烈的軍事威懾影響,他每隔四五天就命令所部晚上悄悄溜出洛陽,第二天早上,再浩浩蕩蕩開進洛陽,戰(zhàn)鼓震天,旌旗招展,儼然千軍萬馬源源不斷。包括朝廷官員在內(nèi)的所有洛陽人們,都被董卓如此強大的實力所嚇倒,不敢有絲毫越軌行為。伷
      雖然假象能暫時迷惑人,但終會被人識破。董卓此舉當(dāng)然只能是權(quán)宜之計,稍稍調(diào)整后,他便開始采取實際行動,以擴充兵力,收攬兵權(quán)。大將軍何進被張讓伏殺后,他的部曲將領(lǐng)吳匡對何進的弟弟何苗(時任車騎將軍)怨恨很深,認為何苗存心不肯與何進合作,而且還懷疑他與張讓勾結(jié),共同對付何進。吳匡念何進平日對自己有恩,發(fā)誓要殺死何苗,替何進報仇。他發(fā)動手下士兵,告訴他們說:“是車騎將軍何苗勾結(jié)張讓殺死了大將軍,我們一定要替大將軍報仇!”于是,便聯(lián)合董卓的弟弟董敏,共同攻殺何苗。何苗死后,董卓坐收漁翁之利,不費一兵一卒收編了何進、何苗的部隊。
      控制中央政權(quán),掌握洛陽衛(wèi)戊軍隊的兵權(quán)極為重要,董卓便具體部署,派心腹大將呂布殺掉執(zhí)金吾,接收全部京城防衛(wèi)部隊。從此,董卓不僅控制大量常規(guī)部隊,而且還掌握著洛陽的直屬部隊,完全具備了左右朝政的軍事基礎(chǔ)。這為他的野心進一步膨脹增加了相當(dāng)分量的籌碼。當(dāng)時,鮑信就對董卓軍事勢力的膨脹有較清醒的覺察和認識,他曾對袁紹說:“董卓擁有強兵,而且為人奸詐狡猾,野心不小,如果現(xiàn)在不想辦法除掉他,今后必將受其牽制。如今董卓軍隊人員混雜,軍心不穩(wěn),組織不嚴,正可趁早除掉!笨墒窃B因懼怕董卓,優(yōu)柔寡斷,未采取行動。
      有了強大的軍事后盾,董卓便有恃無恐,為所欲為。首先他迫使朝廷免除司空劉弘的職務(wù),自己取而代之。接著,為了進一步獨攬中央政權(quán),董卓決定召集文武百官商議廢除少帝,另立新皇帝。在一次會議上,董卓肆無忌憚地說:“少帝愚昧懦弱,不能敬奉宗廟,沒有資格擔(dān)任天下的君主。為了國家和漢室江山著想,我想效法伊尹放太甲,霍光廢昌邑的故事,廢掉少帝,改立陳留王劉協(xié)為天子!”在場官員大多懾于董卓的淫威,對他獨斷專行、隨心所欲的行為敢怒不敢言。只有尚書盧植當(dāng)面提出反對意見,認為少帝只是年紀幼小,行為品性根本就不能與太甲和昌邑王相提并論。董卓大怒,沒想到盧植如此不敬,膽敢當(dāng)眾反對自己,便立即命令士兵將他推出斬首,幸虧侍中蔡邕極力勸阻,盧植才免于一死。之后,董卓廢掉少帝,將他貶為弘農(nóng)王;另立陳留王劉協(xié),即為漢獻帝。
      廢立皇帝之后,董卓又對何太后看不順眼,認為她有礙自己在朝廷上下自由行動和樹立威信。于是,董卓又大會群臣,向大臣們熬落太后所謂的罪行,說她如何如何逼迫婆母永樂皇太后(靈帝劉宏的母親),以致皇太后憂慮而死。這種違背婆媳常理,不講孝順禮節(jié)的教法,應(yīng)當(dāng)受到嚴厲懲處。之后,董卓便責(zé)令何太后遷居永安宮,不久,董卓又借故殺死少帝劉辯,毒死何太后。通過對中央政權(quán)最高階層人員的更換和處理,整個東漢政府幾乎完全受制于董卓:皇帝的廢立、朝臣的任免、重大政策的制定,都由董卓說了算。此時,野心極度膨脹的董卓,已經(jīng)目空一切。
      改立獻帝之后,董卓將自己升遷為太尉,成為三公之一,掌管全國軍事和前將軍事務(wù),后又自封郡侯,拜國相,躍居三公之首,掌宰相權(quán)。董卓雖然名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國相,但實際上卻遠遠超越皇帝,享有“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等特權(quán)。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自己加官進爵后,董卓還利用自己手中的特權(quán),大肆加封董氏家族成員。他首先封自己的母親為池陽君,越禮配備家令和家臣,地位與皇家公主相當(dāng)。同時,董卓又拜弟弟董曼為左將軍,封雩侯,另外還封自己年幼的孫女為謂陽君。更有甚者,“卓侍妾懷抱中子,皆封侯,弄以金紫”(《英雄記》)。
      為了更有效地控制皇帝,董卓不顧朝臣反對,脅迫獻帝將都城從洛陽西遷至長安。董卓還無視禮制和皇威,在自己的封地修筑了與長安城墻規(guī)模相當(dāng)?shù)膲]堡,高厚達七丈,明目張膽地用“萬歲塢”來命名,并規(guī)定,任何官員經(jīng)過他的封地時,都必須下馬,恭恭敬敬地對他行大禮。
      初到洛陽時,董卓手下雖然也集結(jié)了一批心腹親信,但是,要在龐大的中央官僚體系中縱橫捭闔,單靠這些人是遠遠不夠的。況且當(dāng)時朝中許多有一定勢力和影響的官僚,根本就不服董卓。對此,董卓在玩弄權(quán)術(shù)的過程中,暗中培養(yǎng)爪牙,廣為收羅親信,用拉攏、誘惑、排擠等手段打擊和陷害一切于己不利的勢力和集團。封Bp侯后,董卓極力拉攏司徒黃琬,司空楊彪。三人在朝中拉幫結(jié)派,沆瀣一氣,抬舉和扶植已被貶斥的陳蕃、竇武等人。董卓不光全部恢復(fù)陳蕃等人以前的爵位,還擢升他們的子孫,以使他們世世代代為己所用。據(jù)史載,董卓利用手中特權(quán),重新提升和任用大批黨人,如吏部尚書周鉍、侍中伍瓊、尚書鄭公業(yè)、長史何颥、司空伍處士等。不僅如此,只要是與以上人員有關(guān)的黨錮之徒,董卓都把他們拔為列卿,一時之間,“幽滯之士,多所顯拔”。當(dāng)朝大文學(xué)家蔡邕也曾被董卓拉攏和征召。當(dāng)初,議郎蔡邕因直言上書皇帝而被放逐朔方,后來遇赦返回鄉(xiāng)里。當(dāng)?shù)毓倮敉踔窃瓉砼c蔡邕有私怨,便彈劾蔡邕有誹滂政府的言論,蔡邕又被迫離家逃命,浪跡江湖,歷時十二年。董卓對蔡邕的盛名和才氣早有所聞,便特別征召他進京任官,蔡邕不想再涉及政治,婉言拒絕。董卓便威脅蔡邕:“如不聽命,我將誅殺你們?nèi)。”蔡邕恐懼,只好回到洛陽。董卓大喜,任命他為祭酒,十分敬重蔡邕,后來又不斷升遷他的官職。史書載,蔡邕三天之內(nèi),歷遍“三臺”,官至宮廷隨從官。
      董卓除了在中央各部布置親己勢力外,還通過任命太守、刺史等手段安插地方爪牙。這樣,董卓通過層層安置耳目,基本上已經(jīng)控制了中央和地方的主要政治力量,只要是不滿他的官員稍有動作,他便毫不留情地予以徹底鏟除,殺雞駭猴,威懾朝野。
      董卓觀察到手握實權(quán)的袁紹和曹操對己不利,必須盡早除掉。早在廢立皇帝之前,董卓就想利用袁紹來支持他,可是遭到袁紹的極力反對。一次,袁紹說:“東西兩漢王朝恩德布滿四海,萬民擁戴,國豢民安。今皇上年紀雖小,但并沒有惡行傳布天下。你如果要罷黜皇上,改立新帝,恐怕沒有人贊同你的意見!倍柯牶,兇相畢露,持劍怒叱袁紹說:“我是有意看重你,沒想到你如此不識抬舉,今天不殺掉你,今后總是禍害!”袁紹也手按劍柄,針鋒相對,董卓不敢輕舉妄動。當(dāng)夜,袁紹就逃奔勃?け茈y。因為袁紹是世家,董卓也不敢追究。董卓軍進駐洛陽時,曹操也在京城,而且手中掌握有一定兵權(quán)。董卓在擴充兵力、統(tǒng)收兵權(quán)的過程中,也曾想通過誘之以利來吃掉曹操。但曹操識破董卓的陰謀,拒絕與他合作,不辭而別,逃離洛陽。
      衛(wèi)尉張溫曾擔(dān)任太尉,素來對董卓飛揚跋扈、野蠻殘忍的行為極為不滿。董卓也視張溫為眼中釘,為了除掉這一心頭大患,董卓便在朝中散布謠言,誣蔑張溫與袁術(shù)長期勾結(jié),對抗朝廷。不久,便以“莫須有”的罪名,笞殺張溫。在董卓的淫威逼迫和陰謀陷害下,他的競爭對手和朝中許多忠義之臣,不是被逼迫出逃,就是被鏟除消滅。
      貪欲驅(qū)使下的董卓,野心幾度膨脹,為了滿足和達到自己的野心,他恣意玩弄權(quán)術(shù),濫殺無辜,引起廣大官員和人們的強烈憤慨和反對。
      兇殘不仁倒行逆施
      董卓入朝亂政,“性殘忍不仁,遂以嚴刑協(xié)眾,睚眥之隙必扳,人不自!。董卓的殘暴本性與政治野心相結(jié)合,便直接導(dǎo)致了他對東漢政權(quán)和社會的巨大破壞。
      董卓率軍初次進兵洛陽時,見城中富足貴族府第連綿,家家殷實,金帛財產(chǎn)無數(shù),便放縱手下士兵,實行所謂“收牢”運動。這些士兵到處殺人放火,奸淫婦女,劫掠物資,把整個洛陽城鬧得雞犬不寧,怨聲載道。
      控制中央政權(quán)后,董卓殘忍不仁的惡性更加膨脹,經(jīng)常派遣手下士兵四處劫掠,殘暴百姓。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二月,董卓部屬的羌兵在陽城搶劫正在鄉(xiāng)社集會的老百姓。士兵們殺死全部男子,兇殘地割下他們的頭顱,血淋淋地并排在車轅上,令人觸目驚心。此外,他們還趁機擄走:大批婦女和大量財物;氐铰尻柡,他的手下將領(lǐng)把頭顱集中起來加以焚燒,而把婦女和財物賞賜給士兵。
      一次,朝中許多官員被董卓邀請去赴宴。官員們都莫名其妙,不知董卓葫蘆里到底裝的什么藥。宴會上,董卓興致高昂,招呼大家不要顧忌,暢懷痛飲。酒過三巡,董卓突然起身,神秘地對在場的人說:“為了給大家助酒興,我將為各位獻上一個精彩的節(jié)目,請欣賞!”說完,擊掌示意,狂笑不已。頓時,整個宴席變成了肅殺的刑場。董卓把誘降俘虜?shù)膸装倜狈椒磁颜哐旱綍䦂稣醒耄让钍勘舻羲麄兊纳囝^,然后有的人被斬斷手腳,有的人被挖掉眼睛。其手段之殘忍,令所有在場官員和士兵慘不忍睹,許多賓客手中的筷子都被嚇得抖落在地。董卓卻若無其事,仍然狂飲自如,臉上還流露出洋洋得意的神色。另有一次,董卓把俘虜來的數(shù)百名起義士兵先用布條纏綁全身,頭朝下倒立,然后澆上油膏,點火活活將他們燒死,可謂殘忍至極。
      遷都長安時,為了防止官員和人民逃回故都洛陽,董卓將整個洛陽城以及附近二百里內(nèi)的宮殿、宗廟、府庫等大批建筑物全部焚火燒毀。昔日興盛繁華的洛陽城,瞬時之間變成一片廢墟,凄涼慘景令人頓首痛惜。為了攫取財富,董卓還派呂布洗劫皇家陵墓和公卿墳冢,盡收珍寶。整個洛陽城狼藉不堪,在董卓肆意踐踏破壞下,已是千瘡百孔,滿目瘡夷。曹操對此憤怒不已,他寫了一首詩《薤露行》,予以譏諷:
      賊臣持國柄,殺主死宇京。蕩覆帝基業(yè),宗廟以燔喪。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
      無爭的史實將永遠向世人昭示董卓所犯的滔天罪行。董卓掌權(quán)后,國家制度朝令夕改,反復(fù)無常,嚴重阻礙了整個國家政權(quán)機器的正常運轉(zhuǎn)。其中,他頒布的法律刑罰尤為混亂無度,不成體統(tǒng):對普通老百姓往往實施嚴刑酷法,而對親信家族,則違法不究,一切都取決于董卓個人的意志!段簳酚涊d:董卓專門指派司隸校尉劉器登記所謂“為子不孝,為臣不忠,為吏不清,為弟不順u2019u2019的臣民,凡是冊上有名者,都應(yīng)處死,財產(chǎn)沒收。不久,整個社會便民怨沸騰,冤獄遍地。
      為了自己聚斂巨額財富,董卓大量毀壞通行的五銖錢,還下令將所有的銅人、銅鐘和銅馬打破,重新鑄成小錢。粗制濫造的小錢不僅重量比五銖錢輕,而且沒有紋章,錢的邊緣也沒有輪廓,不耐磨損。小錢的流通直接導(dǎo)致了嚴重的通貨膨脹:貨幣貶值,物價猛漲。據(jù)史書記載,當(dāng)時買一石谷大概要花數(shù)萬錢。老百姓苦不堪言,生活陷于極度痛苦之中。董卓卻利用搜括來的錢財,整日歌舞升平,尋歡作樂,生活荒淫無度。
      罪孽難逃死有余辜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董卓的倒行逆施終于激起了廣大人民的憤怒與反抗。許多有志之士出于對國家危亡的考慮,長期與董卓進行不屈斗爭,在很大程度上打擊和動搖了董卓的地位和基礎(chǔ),同時也緩解了董卓對整個東漢政權(quán)的破壞影響。起初,議郎楊勛與左將軍皇甫嵩秘密商議,準備共同討伐董卓,只是后來由于皇甫嵩被征調(diào),楊勛勢單力薄,才就此罷休。初平元年(公元190年),翼州刺史韓馥、兗州刺史劉岱、豫州刺史孔伷、南陽太守張咨和袁紹等10余人都紛紛起兵反對董卓,從此便開始掀起了大規(guī)模持續(xù)反抗董卓的斗爭浪潮。不久,長沙太守孫堅率領(lǐng)豫州各郡軍隊征討董卓,在梁地(今汝州梁縣西南)被董卓部將徐榮打敗,聯(lián)合孫堅反董卓的潁州太守李曼也被生擒。
      接著,河內(nèi)太守王匡又屯兵河陽津(今河南省孟縣西部的黃河渡口),準備進攻董卓。不料老謀深算的董卓早有覺察,先派疑兵向王匡挑戰(zhàn),而暗中卻派精銳部隊從小平津渡河北上,繞道偷襲王匡所部。王匡大敗,幾乎全軍覆沒。第二年,孫堅重新收攏流散部屬,進駐梁縣,準備再度討伐董卓。董卓派胡軫、呂布迎擊孫堅。由于胡、呂二人心存芥蒂,不能相處,還沒交戰(zhàn),士兵就渙散逃離。孫堅趁機出擊,胡軫、呂布大敗而逃。董卓見勢不妙,不得不派部將李催向?qū)O堅求和。孫堅不理,繼續(xù)進攻距洛陽只有90里的大谷。董卓被迫率軍出戰(zhàn),被孫堅擊敗,退駐澠池。孫堅乘勝追擊,遇呂布,大敗呂布后,出兵函谷關(guān),分兵兩路,直取新安和澠池。
      此時,山東諸路豪杰也紛紛揭竿而起,共同起兵聲討董卓。被多方義軍逼得無路可走的董卓決定遷都長安,以避鋒芒。但是,征討董卓的斗爭并沒因遷都長安而有絲毫松懈,而是更加風(fēng)起云涌。這時,董卓已成了眾矢之的。
      在天下之兵聲討董卓的同時,朝中許多官員更是對董卓深惡痛絕,欲去之而后快。越騎校尉伍孚對董卓的倒行逆施十分痛恨,發(fā)需娶親手殺死董卓。一天,伍孚身藏佩刀,前來拜見董卓。交談完畢后,伍孚便告辭離去。董卓起身出門相送,用手輕輕拍著伍孚的后背,表現(xiàn)出極其親切的樣子。伍孚瞅準機會,猛地抽出佩刀向董卓刺去。由于殺人心切,用力過猛,失手沒刺中要害。董卓大驚,慌忙奮力反擊,并急呼警衛(wèi)出手相救,這才脫離危險。伍孚在與警衛(wèi)斗爭過程中,由于寡不敵眾,被亂劍刺死。事后,董卓大罵伍孚包藏禍心,不講仁義。
      當(dāng)時,天下老百姓為了表達對董卓的痛恨,到處傳唱《千里草》的歌謠,希望他盡快死去。
      初平三年四月,司徒王允、尚書仆射士孫瑞與董卓的親信呂布共同密謀誅殺董卓。之前,王允先后與司隸校尉黃琬、尚書鄭公業(yè)、執(zhí)金吾士孫瑞等人多次商議誅殺董卓的事情。初平三年春天,陰雨連綿長達兩個多月,王允與士孫瑞、楊瓚借登臺拜神為名,又一次秘密商量廢除董卓的事宜。士孫瑞說:“自從去年年底以來,太陽不照,淫雨不斷已達六十多天,我們應(yīng)該讓這種不利國家和老百姓的時期盡快結(jié)束,F(xiàn)在,時機大好,我們正可趁天下沸騰之際,主動采取措施,消滅罪魁禍首!”士孫瑞意在提醒王允可借天時地利人和之機除掉董卓。王允同意士孫瑞的意見,可是,考慮到董卓平時戒備森嚴,而且他本人武力過人,如果不采取周密措施,恐怕不易得手。于是,王允便物色了董卓的親信呂布作內(nèi)應(yīng)。
      呂布年青勇猛,武力超群,起初董卓對他深為喜愛和信任,收他為義子,并提拔他擔(dān)任騎都尉。后來,董卓又遷呂布為中郎將,封他為都亭侯。董卓明白自己樹敵太多,常常懷疑有人暗算他,于是,便把呂布當(dāng)作自己的貼身侍衛(wèi)。不管董卓走到哪里,呂布總是形影不離,負責(zé)保護董卓的生命安全。一次,呂布不小心得罪了董卓,董卓大怒,隨手抽出刀戟向呂布擲去,幸虧呂布眼疾手快,才得以幸免。當(dāng)時,呂布并沒直接頂撞董卓,而是立即向他謝罪道歉,董卓便不再追究,以后也根本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墒牵瑓尾紖s從此心懷私恨。董卓雖然妻妾成群,但仍不滿足。一次偶然的機會,董卓看中了呂布手下的一名婢女;為了與她私通,董卓借故支開呂布,讓他去防守中閣。呂布得知董卓與他的婢女私混的消息后,十分氣憤,更加加深了他對董卓的仇恨,當(dāng)他私下聽說司徒王允要謀算董卓的消息后,便主動前往,向王允等人揭發(fā)董卓的各種罪狀。王允把誅殺董卓的計劃告訴呂布,并要求他充當(dāng)內(nèi)應(yīng)。起初,呂布不同意,他說:“不管怎樣,他和我之間有父子關(guān)系,要我作內(nèi)應(yīng),恐怕不行吧!”王允開導(dǎo)說:“你姓呂,他姓董,又不是骨肉親情。況且董卓現(xiàn)在是人人得而誅之的國賊,你難道還認他作父親嗎?他向你擲刀戟的時候,把你當(dāng)兒子看待嗎?在王允的敦促下,呂布最終答應(yīng)了。
      一切準備就緒,正好逢上皇帝大病初愈,朝中文武大臣都集會于未央殿,恭賀天子龍體康復(fù)。呂布借此機會,事先安排同郡騎都尉李肅等人帶領(lǐng)十多名親兵,換上衛(wèi)土的裝束隱蔽在宮殿側(cè)門的兩邊。董卓剛到側(cè)門,便遭到李肅等人的突襲。董卓大駭,慌忙向呂布呼救,呂布正襟危坐,大聲道:“我們是奏詔討殺亂臣賊子,你死有余辜!”絕望中的董卓雖然奮力反抗,但已無濟于事,當(dāng)場被殺,并誅連三族。
      董卓被殺的當(dāng)天,滿朝文武和所有士兵都高呼萬歲!長安老百姓高興得在大街小巷載歌載舞,共同慶祝奸賊被誅。據(jù)說董卓死后,被暴尸東市,守尸吏把點燃的捻子插入董卓的肚臍眼中,點起天燈。因為董卓肥胖脂厚,“光明達曙,如是積日”!
      

    歷史評價

      陳壽評曰:董卓狼戾賊忍,暴虐不仁,自書契已來,殆未之有也。
      董卓一生粗暴,滿懷私欲和野心。他從隴西發(fā)跡到率軍進京操縱中央政權(quán),始終考慮和盤算的是如何滿足私欲和野心。為了達到目的,董卓不擇手段玩弄權(quán)術(shù),踐踏法律,破壞經(jīng)濟,殘害人民,他的種種倒行逆施,造成了東漢末年政權(quán)的極度混亂,給國家和社會的穩(wěn)定帶來了巨大的破壞。東漢政權(quán)日趨衰敗、最終傾覆,雖然是由多種復(fù)雜因素所致,但是,董卓無疑加速和促進了東漢政權(quán)的衰敗。董卓最終遭受群起而攻之的被殺下場,是應(yīng)有的報應(yīng),作為歷史的垃圾,他將永世遭到人們的唾罵和譴責(zé)。正如宋人蘇軾所說:
      衣中甲厚行何懼,塢里金多退足憑;畢竟英雄誰得似,臍脂自照不須燈。
      相關(guān)歇后語
      董卓戲貂蟬--死在花下
      董卓進京--來者不善
      東漢末年地方軍閥董卓奉調(diào)入朝后實行的暴政。中平六年(189)漢靈帝死,少帝劉辯繼位,外戚何進輔政。何進與貴族官僚袁紹合謀誅殺宦官,不顧朝臣反對私召涼州軍閥董卓入京。后因謀泄,何進被宦官張讓等所殺。袁紹帶兵入宮,殺盡宦官,控制朝廷。隨后董卓率軍進入洛陽,并領(lǐng)何進所屬部曲,又使呂布殺執(zhí)金吾丁原,并吞其眾。由此勢力大盛,得以據(jù)兵擅政。他廢黜少帝,立陳留王劉協(xié)為獻帝,并自任太尉領(lǐng)前將軍事,更封為郿侯,進位相國。又逼走袁紹等人,獨攬軍政大權(quán)。董卓放縱士兵在洛陽城中大肆剽虜資物,淫掠婦女,以致人心恐慌,內(nèi)外官僚朝不保夕。初平元年(190)袁紹聯(lián)合關(guān)東各州郡興兵聲討董卓。董卓見關(guān)東聯(lián)軍勢盛,乃挾持獻帝退往長安,臨行把洛陽的金珠寶器、文物圖書強行劫走,焚燒宮廟、官府和居家,并脅迫洛陽幾百萬居民一起西行,致使洛陽周圍“二百里內(nèi)無復(fù)孑遺”(《后漢書·董卓傳》),室屋蕩盡。次年,董卓又授意朝廷封他為太師,地位在諸侯王之上,車服儀飾擬于天子。他還拔擢親信,廣樹黨羽,宗族內(nèi)外,并居列位,子孫年雖幼小,男皆封侯,女為邑君。又筑塢于郿(今陜西眉縣東渭水北),號“萬歲塢”,積谷可供30年。初平三年四月,司徒王允與董卓部將呂布合謀,終于刺殺董卓。百姓歌舞于道,“市酒肉相慶”。董卓部將李傕、郭汜率兵攻入長安,趕走呂布,殺死王允,大肆報復(fù),吏民死者萬余人。隨后李傕劫持獻帝,郭汜扣留公卿大臣。不久,李傕為曹操所殺,郭汜也為其部將所殺。經(jīng)過這場動亂,關(guān)中地區(qū)二三年“無復(fù)人跡”,社會生產(chǎn)遭到嚴重摧殘。
      

    歷史傳記

      董卓字仲穎,隴西臨洮人也。[一]少好俠,嘗游羌中,盡與諸豪帥相結(jié)。后歸耕于野,而豪帥有來從之者,卓與俱還,殺耕牛與相宴樂。諸豪帥感其意,歸相斂,得雜畜千余頭以贈卓。
      [二]漢桓帝末,以六郡良家子為羽林郎。卓有才武,旅力少比,雙帶兩鞬,左右馳射。為軍司馬,從中郎將張奐征并州有功,拜郎中,賜縑九千匹,卓悉以分與吏士。遷廣武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免。征拜并州刺史、河?xùn)|太守,[三]遷中郎將,討黃巾,軍敗抵罪。韓遂等起涼州,復(fù)為中郎將,西拒遂。于望垣硤北,為羌、胡數(shù)萬人所圍,糧食乏絕。
      卓偽欲捕魚,堰其還道當(dāng)所渡水為池,使水渟滿數(shù)十里,默從堰下過其軍而決堰。比羌、胡聞知追逐,水已深,不得渡。時六軍上隴西,五軍敗績,卓獨全觽而還,屯住扶風(fēng)。拜前將軍,封□鄉(xiāng)侯,征為并州牧。[四]
      注[一]英雄記曰:卓父君雅,由微官為潁川綸氏尉。有三子:長子擢,字孟高,早卒;次即卓;卓弟旻字叔穎。
      注[二]吳書曰:郡召卓為吏,使監(jiān)領(lǐng)盜賊。胡嘗出鈔,多虜民人,涼州刺史成就辟卓為從事,使領(lǐng)兵騎討捕,大破之,斬獲千計。并州刺史段颎薦卓公府,司徒袁隗辟為掾。
      注[三]英雄記曰:卓數(shù)討羌、胡,前后百余戰(zhàn)。
      注[四]靈帝紀曰:中平五年,征卓為少府,敕以營吏士屬左將軍皇甫嵩,詣行在所。卓上言:
      “涼州擾亂,鯨鯢未滅,此臣奮發(fā)暛命之秋。吏士踴躍,戀恩念報,各遮臣車,辭聲懇惻,未得即路也。輒且行前將軍事,盡心慰恤,暛力行陳。”六年,以卓為并州牧,又敕以吏兵屬皇甫嵩。卓復(fù)上言:“臣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彌久,戀臣畜養(yǎng)之恩,樂為國家奮一旦之命,乞?qū)⒅荩Я呞铩!弊吭龠`詔敕,會為何進所召。
      靈帝崩,少帝即位。大將軍何進與司隸校尉袁紹謀誅諸閹官,太后不從。進乃召卓使將兵詣京師,并密令上書曰:“中常侍張讓等竊幸乘寵,濁亂海內(nèi)。昔趙鞅興晉陽之甲,以逐君側(cè)之惡。臣輒鳴鐘鼓如洛陽,即討讓等!庇悦{迫太后。卓未至,進敗。[一]中常侍段珪等劫帝走小
      這是
      平津,卓遂將其觽迎帝于北芒,還宮。[二]時進弟車騎將軍苗為進觽所殺,[三]進、苗部曲無所屬,皆詣卓。卓又使呂布殺執(zhí)金吾丁原,并其觽,故京都兵權(quán)唯在卓。[四]
      注[一]續(xù)漢書曰:進字遂高,南陽人,太后異母兄也。進本屠家子,父曰真。真死后,進以妹倚黃門得入掖庭,有寵,光和三年立為皇后,進由是貴幸。中平元年,黃巾起,拜進大將軍。典略載卓表曰:“臣伏惟天下所以有逆不止者,各由黃門常侍張讓等侮慢天常,操擅王命,父子兄弟并據(jù)州郡,一書出門,便獲千金,京畿諸郡數(shù)百萬膏腴美田皆屬讓等,至使怨氣上蒸,妖賊窎起。臣前奉詔討于扶羅,將士饑乏,不肯渡河,皆言欲詣京師先誅閹豎以除民害,從臺閣求乞資直。臣隨慰撫,以至新安。臣聞?chuàng)P湯止沸,不如滅火去薪,潰癰雖痛,勝于養(yǎng)肉,及溺呼船,悔之無及!
      注[二]張璠漢紀曰:帝以八月庚午為諸黃門所劫,步出谷門,走至河上。諸黃門既投河死。
      時帝年十四,陳留王年九歲,兄弟獨夜步行欲還宮,闇暝,逐螢火而行,數(shù)里,得民家以露車載送。辛未,公卿以下與卓共迎帝于北芒阪下。獻帝春秋曰:先是童謠曰:“侯非侯,王非王,千乘萬騎走北芒。”卓時適至,屯顯陽苑。聞帝當(dāng)還,率觽迎帝。典略曰:帝望見卓兵涕泣。髃公謂卓曰:“有詔卻兵。”卓曰:“公諸人為國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至使國家播蕩,何卻兵之有!”遂俱入城。獻帝紀曰:卓與帝語,語不可了。乃更與陳留王語,問禍亂由起;王答,自初至終,無所遺失。卓大喜,乃有廢立意。英雄記曰:河南中部掾閔貢扶帝及陳留王上至雒舍止。帝獨乘一馬,陳留王與貢共乘一馬,從雒舍南行。公卿百官奉迎于北芒阪下,故太尉崔烈在前導(dǎo)。卓將步騎數(shù)千來迎,烈呵使避,卓罵烈曰:“晝夜三百里來,何云避,我不能斷卿頭邪?”前見帝曰:“陛下令常侍小黃門作亂乃爾,以取禍敗,為負不小邪?”又趨陳留王,曰:“我董卓也,從我抱來!蹦擞谪暠е腥⊥。英雄記曰:一本云王不就卓抱,卓與王并馬而行也。
      注[三]英雄記云:苗,太后之同母兄,先嫁朱氏之子。進部曲將吳匡,素怨苗不與進同心,又疑其與宦官通謀,乃令軍中曰:“殺大將軍者,車騎也!彼煲c卓弟旻共攻殺苗于朱爵闕下。
      注[四]九州春秋曰:卓初入洛陽,步騎不過三千,自嫌兵少,不為遠近所服;率四五日,輒夜遣兵出四城門,明日陳旌鼓而入,宣言云“西兵復(fù)入至洛中”。人不覺,謂卓兵不可勝數(shù)。
      先是,進遣騎都尉太山鮑信所在募兵,適至,信謂紹曰:“卓擁強兵,有異志,今不早圖,將為所制;及其初至疲勞,襲之可禽也!苯B畏卓,不敢發(fā),信遂還鄉(xiāng)里。
      于是以久不雨,策免司空劉弘而卓代之,俄遷太尉,假節(jié)鉞虎賁。遂廢帝為弘農(nóng)王。尋又殺王及何太后。立靈帝少子陳留王,是為獻帝。[一]卓遷相國,封郿侯,贊拜不名,劍履上殿,又封卓母為池陽君,置家令、丞。卓既率精兵來,適值帝室大亂,得專廢立,據(jù)有武庫甲兵,國家珍寶,威震天下。卓性殘忍不仁,遂以嚴刑脅觽,睚鴺之隙必報,人不自保。[二]嘗遣軍到陽城。時適二月社,民各在其社下,悉就斷其男子頭,駕其車牛,載其婦女財物,以所斷頭系車轅軸,連軫而還洛,云攻賊大獲,稱萬歲。入開陽城門,焚燒其頭,以婦女與甲兵為婢妾。至于奸亂宮人公主。其兇逆如此。
      注[一]獻帝紀曰:卓謀廢帝,會髃臣于朝堂,議曰:“大者天地,次者君臣,所以為治。今皇帝闇弱,不可以奉宗廟,為天下主。欲依伊尹、霍光故事,立陳留王,何如?”尚書盧植曰:“案尚書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之桐宮。昌邑王立二十七日,罪過千余,故霍光廢之。
      今上富于春秋,行未有失,非前事之比也!弊颗,罷坐,欲誅植,侍中蔡邕勸之,得免。
      九月甲戌,卓復(fù)大會髃臣曰:“太后逼迫永樂太后,令以憂死,逆婦姑之禮,無孝順之節(jié)。
      天子幼質(zhì),軟弱不君。昔伊尹放太甲,霍光廢昌邑,著在典籍,僉以為善。今太后宜如太甲,皇帝宜如昌邑。陳留王仁孝,宜即尊皇祚!鲍I帝起居注載策曰:“孝靈皇帝不究高宗眉壽之祚,早棄臣子;实鄢薪B,海內(nèi)側(cè)望,而帝天姿輕佻,威儀不恪,在喪慢惰,衰如故焉;兇德既彰,淫穢發(fā)聞,損辱神器,忝污宗廟;侍蠼虩o母儀,統(tǒng)政荒亂。永樂太后暴崩,觽論惑焉。
      三綱之道,天地之紀,而乃有闕,罪之大者。陳留王協(xié),圣德偉茂,規(guī)矩邈然,豐下兌上,有堯圖之表;居喪哀戚,言不及邪,岐嶷之性,有周成之懿。休聲美稱,天下所聞,宜承洪業(yè),為萬世統(tǒng),可以承宗廟。廢皇帝為弘農(nóng)王;侍筮政!鄙袝x冊畢,髃臣莫有言,尚書丁宮曰:“天禍漢室,喪亂弘多。昔祭仲廢忽立突,春秋大其權(quán)。今大臣量宜為社稷計,誠合天人,請稱萬歲。”卓以太后見廢,故公卿以下不布服,會葬,素衣而已。
      注[二]魏書曰:卓所愿無極,語賓客曰:“我相,貴無上也。”英雄記曰:卓欲震威,侍御史擾龍宗詣卓白事,不解劍,立撾殺之,京師震動。發(fā)何苗棺,出其尸,枝解節(jié)棄于道邊。
      又收苗母舞陽君殺之,棄尸于苑枳落中,不復(fù)收斂。
      初,卓信任尚書周毖,城門校尉伍瓊等,用其所舉韓馥、劉岱、孔□、*(張資)**[張咨]*、張邈等出宰州郡。而馥等至官,皆合兵將以討卓。卓聞之,以為毖、瓊等通情賣己,皆斬之。
      [一]
      注[一]英雄記曰:毖字仲遠,武威人。瓊字德瑜,汝南人。謝承后漢書曰:伍孚字德瑜,少有大節(jié),為郡門下書佐。其本邑長有罪,太守使孚出教,敕曹下督郵收之。孚不肯受教,伏地仰諫曰:“君雖不君,臣不可不臣,明府奈何令孚受教,敕外收本邑長乎?更乞授他吏!
      太守奇而聽之。后大將軍何進辟為東曹屬,稍遷侍中、河南尹、越騎校尉。董卓作亂,百僚震栗。孚著小鎧,于朝服里挾佩刀見卓,欲伺便刺殺之。語闋辭去,卓送至合中,孚因出刀刺之。卓多力,退卻不中,即收孚。卓曰:“卿欲反邪?”孚大言曰:“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亂國篡主,罪盈惡大,今是吾死日,故來誅奸賊耳,恨不車裂汝于市朝以謝天下!
      遂殺孚。謝承記孚字及本郡,則與瓊同,而致死事乃與孚異也,不知孚為瓊之別名,為別有伍孚也?蓋未詳之。
      河內(nèi)太守王匡,遣泰山兵屯河陽津,將以圖卓。卓遣疑兵若將于平陰渡者,潛遣銳觽從小
      這是
      平北渡,繞擊其后,大破之津北,死者略盡。卓以山東豪杰并起,恐懼不寧。初平元年二月,乃徙天子都長安。焚燒洛陽宮室,悉發(fā)掘陵墓,取寶物。[一]卓至西京,為太師,號曰尚父。
      乘青蓋金華車,爪畫兩轓,時人號曰竿摩車。[二]卓弟旻為左將軍,封鄠侯;兄子璜為侍中中軍校尉典兵;宗族內(nèi)外并列朝廷。[三]公卿見卓,謁拜車下,卓不為禮。召呼三臺尚書以下自詣卓府啟事。[四]筑郿塢,高與長安城埒,積谷為三十年儲,[五]云事成,雄據(jù)天下,不成,守此足以畢老。嘗至郿行塢,公卿已下祖道于橫門外。*橫音光。*卓豫施帳幔飲,誘降北地反者數(shù)百人,于坐中先斷其舌,或斬手足,或鑿眼,或鑊煮之,未死,偃轉(zhuǎn)杯案閑,會者皆戰(zhàn)栗亡失匕箸,而卓飲食自若。太史望氣,言當(dāng)有大臣戮死者。故太尉張溫時為韂尉,素不善卓,卓心怨之,因天有變,欲以塞咎,使人言溫與袁術(shù)交關(guān),遂笞殺之。[六]法令苛酷,愛憎淫刑,更相被誣,噃死者千數(shù)。百姓嗷嗷,道路以目。[七]悉椎破銅人、鐘虡,及壞五銖錢。更鑄為小錢,大五分,無文章,肉好無輪郭,不磨鑢。于是貨輕而物貴,谷一斛至數(shù)十萬。自是后錢貨不行。
      注[一]華嶠漢書曰:卓欲遷長安,召公卿以下大議。司徒楊彪曰:“昔盤庚五遷,殷民胥怨,故作三篇以曉天下之民。而今海內(nèi)安穩(wěn),無故移都,恐百姓驚動,麋沸蟻聚為亂!
      卓曰:“關(guān)中肥饒,故秦得并吞六國。今徙西京,設(shè)令關(guān)東豪強敢有動者,以我強兵踧之,可使詣滄海!北朐唬骸昂(nèi)動之甚易,安之甚難。又長安宮室壞敗,不可卒復(fù)。”卓曰:“武帝時居杜陵南山下,有成瓦□數(shù)千處,引涼州材木東下以作宮室,為功不難!弊恳獠坏茫阕魃唬骸肮谖矣嬓?邊章、韓約有書來,欲令朝廷必徙都。若大兵來下,我不能復(fù)相救,公便可與袁氏西行!北朐唬骸拔鞣阶员氲缽揭玻櫸粗煜潞稳缍!”議罷。卓敕司隸校尉宣璠以災(zāi)異劾奏,因策免彪。續(xù)漢書曰:太尉黃琬、司徒楊彪、司空荀爽俱詣卓,卓言:“昔高祖都關(guān)中,十一世后中興,更都洛陽。從光武至今復(fù)十一世,案石苞室讖,宜復(fù)還都長安!弊薪泽@愕,無敢應(yīng)者。彪曰:“遷都改制,天下大事,皆當(dāng)因民之心,隨時之宜。昔盤庚五遷,殷民胥怨,故作三篇以曉之。往者王莽篡逆,變亂五常,更始赤眉之時,焚燒長安,殘害百姓,民人流亡,百無一在。光武受命,更都洛邑,此其宜也。
      今方建立圣主,光隆漢祚,而無故捐宮廟,棄園陵,恐百姓驚愕,不解此意,必麋沸蟻聚以致擾亂。石苞室讖,妖邪之書,豈可信用?”卓作色曰:“楊公欲沮國家計邪?關(guān)東方亂,所在賊起。崤函險固,國之重防。又隴右取材,功夫不難。杜陵南山下有孝武故陶處,作磚瓦,一朝可辦。宮室官府,蓋何足言!百姓小民,何足與議。若有前卻,我以大兵驅(qū)之,豈得自在。”百寮恐怖失色。琬謂卓曰:“此大事。楊公之語,得無重思!”卓罷坐,即日令司隸奏彪及琬,皆免官。大駕即西。卓部兵燒洛陽城外面百里。又自將兵燒南北宮及宗廟、府庫、民家,城內(nèi)掃地殄盡。又收諸富室,以罪惡沒入其財物;無辜而死者,不可勝計。獻帝紀曰:卓獲山東兵,以豬膏涂布十余匹,用纏其身,然后燒之,先從足起。獲袁紹豫州從事李延,煮殺之。卓所愛胡,恃寵放縱,為司隸校尉趙謙所殺。卓大怒曰:“我愛狗,尚不欲令人呵之,而況人乎!”乃召司隸都官撾殺之。
      注[二]魏書曰:言其逼天子也。獻帝紀曰;卓既為太師,復(fù)欲稱尚父,以問蔡邕。邕曰:“昔武王受命,太公為師,輔佐周室,以伐無道,是以天下尊之,稱為尚父。今公之功德誠為巍巍,宜須關(guān)東悉定,車駕東還,然后議之!蹦酥埂>⿴煹卣,卓又問邕。邕對曰:“地動陰盛,大臣逾制之所致也。公乘青蓋車,遠近以為非宜!弊繌闹,更乘金華皂蓋車也。
      注[三]英雄記曰:卓侍妾懷抱中子,皆封侯,弄以金紫。孫女名白,時尚未笄,封為渭陽君。
      于郿城東起壇,從廣二丈余,高五六尺,使白乘軒金華青蓋車,都尉、中郎將、刺史千石在郿者,各令乘軒簪筆,為白導(dǎo)從,之壇上,使兄子璜為使者授印綬。
      注[四]山陽公載記曰:初卓為前將軍,皇甫嵩為左將軍,俱征韓遂,各不相下。后卓征為少府并州牧,兵當(dāng)屬嵩,卓大怒。及為太師,嵩為御史中丞,拜于車下。卓問嵩:“義真服未乎?”嵩曰:“安知明公乃至于是!”卓曰:“鴻鵠固有遠志,但燕雀自不知耳!贬栽唬骸拔襞c明公俱為鴻鵠,不意今日變?yōu)轼P皇耳!弊啃υ唬骸扒湓绶,今日可不拜也!睆埈[漢紀曰:卓抵其手謂皇甫嵩曰:“義真怖未乎?”嵩對曰:“明公以德輔朝廷,大慶方至,何怖之有?若淫刑以逞,將天下皆懼,豈獨嵩乎?”卓默然,遂與嵩和解。
      注[五]英雄記曰:郿去長安二百六十里。
      注[六]傅子曰:靈帝時牓門賣官,于是太尉段颎、司徒崔烈、太尉樊陵、司空張溫之徒,皆入錢上千萬下五百萬以買三公。颎數(shù)征伐有大功,烈有北州重名,溫有杰才,陵能偶時,皆一時顯士,猶以貨取位,而況于劉囂、唐珍、張顥之黨乎!風(fēng)俗通曰:司隸劉囂,以黨諸常侍,致位公輔。續(xù)漢書曰:唐珍,中常侍唐衡弟。張顥,中常侍張奉弟。
      注[七]魏書曰:卓使司隸校尉劉囂籍吏民有為子不孝,為臣不忠,為吏不清,為弟不順,有應(yīng)此者皆身誅,財物沒官。于是愛憎互起,民多冤死。
      三年四月,司徒王允、尚書仆射士孫瑞、卓將呂布共謀誅卓。是時,天子有疾新愈,大會未央殿。布使同郡騎都尉李肅等,將親兵十余人,偽著韂士服守掖門。布懷詔書。卓至,肅等格卓。卓驚呼布所在。布曰“有詔”,遂殺卓,夷三族。主簿田景前趨卓尸,布又殺之;凡所殺三人,余莫敢動。[一]長安士庶咸相慶賀,諸阿附卓者皆下獄死。[二]
      注[一]英雄記曰:時有謠言曰:“千里艸,何青青,十日卜,猶不生!庇肿鞫又琛S钟械朗繒紴椤皡巍弊忠允咀,卓不知其為呂布也。卓當(dāng)入會,陳列步騎,自營至宮,朝服導(dǎo)引行其中。馬躓不前,卓心怪欲止,布勸使行,乃衷甲而入。卓既死,當(dāng)時日月清凈,微風(fēng)不起。旻、璜等及宗族老弱悉在郿,皆還,為其髃下所斫射。卓母年九十,走至塢門曰“乞脫我死”,即斬首。袁氏門生故吏,改殯諸袁死于郿者,斂聚董氏尸于其側(cè)而焚之。暴卓尸于市。卓素肥,膏流浸地,草為之丹。守尸吏暝以為大炷,置卓臍中以為燈,光明達旦,如是積日。后卓故部曲收所燒者灰,并以一棺棺之,葬于郿。卓塢中金有二三萬斤,銀八九萬斤,珠玉錦綺奇玩雜物皆山崇阜積,不可知數(shù)。

    仲穎

    TAGS: 人物 三國 三國人物
    名人推薦
    • 段煨
      段煨(?-208年),字忠明。武威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原為董卓帳下將領(lǐng),董卓令他屯兵華陰。 興平二年(195年),漢獻帝劉協(xié)從長安東歸雒陽,行至...
    • 陳橫
      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揚州刺史劉繇的部將。與薛禮、張英一起守衛(wèi)秣陵(建業(yè)),后來被前來進攻的孫策麾下大將蔣欽射殺。
    • 劉輯
      劉輯,劉備之孫,劉理次子,初封為武邑侯。263年蜀漢滅亡,他被迫東遷洛陽,拜奉車都尉,封鄉(xiāng)侯。
    • 夏侯子臧
      夏侯充,夏侯惇之子,嗣侯。 夏侯楙【mào】,夏侯惇次子,娶曹操之女清河公主為妻,與曹丕甚有交情,任安西將軍。
    • 公孫續(xù)
      公孫瓚之子。公孫瓚被袁紹軍圍困易京之時,寫信給公孫續(xù),約定舉火為號,內(nèi)外夾攻袁紹軍。不料書信被袁紹軍截獲,袁紹軍遂舉火誘公孫瓚出擊,大敗公...
    • 郭石
      郭石,東漢末年人物,響應(yīng)長沙區(qū)星的叛亂,聯(lián)合周朝的零陵、桂陽郡舉兵。被打敗區(qū)星的長沙太守孫堅所殺。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