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蓋叫天,1888年生于河北高陽縣。原名張英杰,號燕南。工武生。他長期在上海、杭州一帶演出。他繼承了南派武生創(chuàng)始人李春來的藝術風格,又廣泛吸取京劇與昆曲、地方戲中各流派武生和其他行當表演藝術的長處,并借鑒武術。以豐富的武打技術和人物形體美的造型,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蓋派”表演藝術。他擅演全部《武松》(包括《打虎》、《獅子樓》、《十字坡》、《快活林》等)。有“江南活武松”之譽! 1934年,他在演出《獅子樓》時折斷右腿,但他忍痛到大幕落下! 1952年和1956年,他因演《十字坡》、《武松打虎》,獲文化部授予的榮譽獎。 1971年1月15日在北京逝世。
他幼入天津隆慶和科班學武生和老生。他繼承南派武生創(chuàng)始人李春來的藝術風格,兼收京劇和昆曲各派武生表演藝術的長處,并借鑒武術,仔細觀察自然界的各種現(xiàn)象,充實自身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現(xiàn)力。他擅演全部《武松》及《一箭仇》、《惡虎村》、《垓下之戰(zhàn)》等戲,有“江南活武松”之譽。有影片《蓋叫天的舞臺藝術》、《武松》和已出版的有關記錄其藝術經(jīng)驗的《粉墨春秋》一書。
宗法李春來而有所發(fā)展。勤學苦練,雖曾斷臂折腿而堅持不懈。演劇以短打武生為主,注重造型美,講究表演人物神情氣質,武戲文唱,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世稱“蓋派”。以演《武松》(包括《打虎》、《獅子樓》、《十字坡》、《快活林》等)、《三岔口》、《一箭仇》等劇著名,時有“英明蓋世三岔口,杰作驚天十字坡”之譽。1952年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榮譽獎。晚年傳授技藝,著述講學,頗多創(chuàng)見。歷任浙江省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副主席、中國戲曲家協(xié)會浙江省分會主席。其代表作曾先后拍攝成《蓋叫天的舞臺藝術》、《武松》等影片,另有藝術記錄《粉末春秋》出版。子張翼鵬、張二鵬、小蓋叫天,均演武生。
名字由來
京劇表演藝術家“蓋叫天”原名叫張英杰,藝名金豆子。他為何又改名蓋叫天呢?蓋叫天在他寫的《粉墨春秋》中,有這樣一段話——本來我的藝名叫“金豆子”,是天津隆慶和科班的老齊先生起的。他瞅我長得精神抖擻,挺有斗性,又演的是武戲,才給起的這個名字。這會兒我13歲,象個畫眉鳥似的,挺精神的?墒浅膽蛴眠@個名兒便不怎么合適,所以到了杭州大伙兒合計著給另外起了個藝名,研究來研究去,有的說叫叫菊仙”,我不喜歡。那會兒譚鑫培叫“小叫天”,我說我就叫“小小叫天”吧。我的意思是借著他的名兒,弄點小米吃。不料在座的有一個人瞧不起我,在一旁冷笑說:“哼,你也配叫這名兒!”這一下把我說火了,我年少氣盛,和他當場頂起嘴來。為什么我不能用這名字呢?能把人看死了嗎?不光是繼承前輩的藝術,我還要自成一家,“蓋”過叫天,獨樹一幟。就這樣,我用上了蓋叫天這三個字。
生平簡介
蓋叫天(1888年-1971年1月15日),中國著名京劇演員。原名張英杰,號燕南,直隸高陽(今河北省內)人。
幼時入天津隆慶和科班,習武生,后改習老生。倒嗓后仍演武生,以短打武生為主。長期在上海等地演出,宗法李春來并且有所發(fā)展創(chuàng)新,最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蓋派”。代表劇目有《武松》、《十字坡》、《三岔口》、《一箭仇》等。1949年后任浙江省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浙江分會主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1954年給他拍攝《蓋叫天的舞臺藝術》京劇電影(白沉導演,黑白),涵蓋《白水灘》、《七雄聚義》、《茂州廟》、《劈山救母》、《英雄義》、《武松》8出戲的精彩橋段,由上海京劇院的前身上海市人民京劇團聯(lián)演,王燮元打鼓(職稱是“指揮”,鼓師是京劇樂隊的總指揮)。
1963年,在周恩來主導下,給他拍了《武松》,是他第2部京劇電影,也是他第1部彩色京劇電影,琴師郝德泉、黎秋覺,高明亮打鼓(職稱“指揮”),周恩來原請崔嵬執(zhí)導,后來在應云衛(wèi)、俞仲英2位導演手里完成。
他的藝術心得集成《粉末春秋》、《蓋叫天表演藝術》、《燕南寄廬雜談》等書。
蓋叫天是一名藝德雙馨的京劇演員,非常敬業(yè)。1934年,他在演出《獅子樓》時,為了不壓傷同臺演出的同伴,他不慎摔斷了右腿腿骨,但卻繼續(xù)演出,強忍疼痛直到幕布被拉上。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fā),蓋叫天受到了殘酷的批斗和迫害,被安上“反動藝術權威”、“反對樣板戲”等罪名,雙腿也再次被壓斷,他在度過5年凄涼的晚年生活后溘然病逝。其墓址坐落于杭州西湖丁家山麓,西山路邊。1986年,浙江省人民政府重修蓋叫天墓,并將蓋叫天的骨灰移葬此處。墓前門樓和石牌坊題有黃賓虹手書的“學到老”匾額,沙孟海等人撰寫的楹聯(lián)“英名蓋世三岔口,杰作驚天十字坡!焙汀把啾闭婧脻h,江南活武松。”分別取典于蓋叫天生前的拿手劇目和他的籍貫以及稱號。
早年演出
8歲時入天津隆慶和科班,一開始學的是老生、老旦,也學武生。他10歲開始登臺,一開始藝名為“小小叫天”,因為當時的“伶界大王”譚鑫培的藝名叫“小叫天”。后慘遭群嘲,稱其自不量力,一怒之下更名“蓋叫天”,意為超過譚鑫培。他以演短打武生為主,長期在上海,杭州一帶演出,有“江南第一武生”之稱。15歲在杭州演《花蝴蝶》時曾不幸折斷左臂。1934年,他在上海大舞臺,用當時流行的機關布景演出《獅子樓》時,按照傳統(tǒng)戲的一般演法,舞臺上擺一桌二椅足矣,這既可代山代城,又可代樓代墻,根本不必搭制機關布景?墒,當時劇場老板為了招徠觀眾,那天竟搭了滿臺硬景,還別出心裁地在舞臺上搭了個“酒樓”。演到武松替兄報仇,到“酒樓”上追殺西門慶時,“酒樓”就開始搖晃。西門慶見武松追上樓,嚇得從窗上跳了出去,落在臺面上。武松在樓上追到窗口,自然也應往下跳?墒,腳下是一排窗欄,上面又是屋檐,中間只剩下幾尺高的一個窗洞,跳高了頭碰著屋檐;跳低了又躍不過去。盡管這樣艱難,也難不倒演技高超的蓋叫天。按照戲路,他縱身一跳,一個“燕子掠水”動作便從兩丈多高的“酒樓”上跳了出去。可是,當他跳到半空中的一剎那,忽見西門慶還躺在地上(按演出要求,西門慶跳下樓后,應迅速滾到一邊,給馬上跳下樓的武松騰地方)。蓋叫天怕按原來的戲路跳下去壓傷扮演西門慶的陳鶴峰,所以緊急中連忙在空中一閃身。由于這一閃已非戲路,又用力過大,落地時折斷了右腿。蓋叫天的藝德情操,由此可見一斑。在醫(yī)院,又碰上庸醫(yī)接錯了斷骨;蓋叫天一聽說有可能無法登臺,便毅然在床架上撞斷了腿骨,要醫(yī)生重接。為此,陳毅曾為蓋叫天題詩云:“燕北真好漢,江南活武松!碧餄h也有贊蓋叫天詩:“斷肢折臂尋常事,練出張家百八槍!
等腿傷痊愈后,他又在更新舞臺演出了頭二本《武松》,從“打虎”一直演到“逃亡”,先后演了三個半月。由于他在武松戲方面的突出創(chuàng)造,因此被世人譽為“活武松”。
代表劇目
除了《武松》外,還有:《打虎》《獅子樓》《十字坡》《快活林》《鴛鴦樓》、《三岔口》、《白水灘》、《一箭仇》、《洗浮山》、《鄚州廟》、《鬧天宮》等。
晚年生涯
1966年夏天,杭州氣溫高達三十八度,蓋叫天被拉去游街,他們給他戴上高帽子,穿上武松的戲衣,裝在一輛垃圾車上。老伴也被拉出來,光著腳,不穿鞋襪,跟隨在車后,走不多久,她的雙腳就磨出血來。蓋叫天年近八十,怎經(jīng)得起這般羞辱與折磨,他憤然從車中躍出,摔在地上,以致腰椎骨摔斷,他們再把他扔回車上。但“四人幫”和他們的爪牙并不就此為止,他們不斷舉行批斗會,將蓋叫天拉去批斗。最殘酷的一次,是1968年在杭州青年路燈光球場,省委省政府的“大小走資派”、“反動學術權威”都被押進場地,有五百多人,每人頸下掛一塊牌子。蓋叫天也被押來了,他這時已經(jīng)蓄發(fā)留須,長長的直披到肩上,雙目緊閉,閉口不語。造反派要他跪倒,蓋叫天堅決不跪,上去幾個特意挑選的會武術的壯漢,強行要他下跪,他雖已年近八十,但都不能動他分毫。他們要扭折蓋叫天的手臂,都被他用巧勁避過。他們用一根粗木杠,將他背朝天掀倒在地,用木杠壓住他的雙腿,兩個壯漢踩在杠的兩頭,強行把他上身拉起來。只聽“咔嚓”一聲,蓋叫天的腿被壓斷了。這位在舞臺上為藝術累次斷肢折臂,以驚人的毅力,戰(zhàn)勝傷殘,重新站立起來的藝術家,萬萬沒有想到,最后,蓋叫天的腿、他的臂,還是不能保住,這一次可是徹底地斷了。接下來是掃地出門,蓋叫天和老伴、孫女被從金沙港的燕南寄廬中趕了出來,他數(shù)十年珍藏的那些羅漢、塑像、繪畫、古玩以及全部衣物家具被洗劫一空。
蓋叫天八十三歲生日。往年每個生日,蓋叫天的習慣是吃一碗有著特制澆頭
的面。這天他對老伴說,生日快到了,能不能再給他做這樣一碗面。這要求本是極易辦到的小事,可在這時刻卻難住了五嬸。第二天,五嬸想方設法借了錢做成一碗面端給蓋叫天。蓋叫天接過面,愉快地吃完。吃完面,他提出要洗浴。11月的天氣,小木屋又是四處漏風,穿著棉袍都嫌冷,怎么洗浴?但他堅持要洗,五嬸只好依他,把門窗堵上,把室外的煤球爐移進屋內,勉強提高些溫度,幫他洗了個澡。吃了面,洗了澡,蓋叫天睡了下去。過一會兒,他把老伴叫到身邊,對她說:“劍鳴娘,平白無辜地遭到這份罪,總有一天會弄清楚的,如果我先走了,你一定要活下去。”他要求五嬸重復三次回答他:“要活下去,要活下去,要活下去。”五嬸照著他的要求回答了。于是他才閉眼睛,不再說話,安心地睡去。這以后,蓋叫天身體更虛弱了。過了年,由于天氣嚴寒,他抵抗不住,感冒發(fā)燒,五嬸要送他上醫(yī)院,但家中只有十五塊錢,去文化局請求,造反派不理。她只得叫了一輛三輪車,送他到醫(yī)院。三輪車駕駛員聽說這老人是蓋叫天,不要車錢,將他送到醫(yī)院。但他是“牛鬼蛇神”,得不到應有的治療。于是再回到小木屋,經(jīng)過漫長的黑夜,在天將黎明之前,他溘然去世。身邊還放著那對代替雙鞭的木棍,時為1971年1月15日早晨,終年八十三歲。
粉碎“四人幫”后,蓋叫天的十載沉冤平反昭雪。1978年9月16日,中共浙江省委、省革委會在杭州龍駒塢為蓋叫天舉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儀式。
1986年,浙江省人民政府重新修建坐落在西湖邊丁家山上由蓋叫天生前自建、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的壽墳,將蓋叫天的骨灰移葬此處。
后代
他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張翼鵬,二兒子張二鵬,小兒子張劍鳴(小蓋叫天),均工武生。張翼鵬也是武生中的奇才,創(chuàng)造了很多高難武功技巧,可惜英年早逝。1個女兒,張儀琴。
藝術特色和藝術成就
蓋叫天繼承南派武生創(chuàng)始人李春來的表演藝術,又廣泛吸取其他表演藝術的長處并結合個人的條件加以發(fā)展,形成南派短打武生又一個重要流派,世稱“蓋派”,擅長短打武生,曾經(jīng)獲得“第一勇猛武生”的稱譽。
他曾習武術,將武術的功底作為武打技藝的基礎,又博采前人之所長,融會于自己的表演之中,故蓋派的武打獨具一格。中年以后,風格有所變化,講究武戲文唱,于穩(wěn)練從容之中兼有脆率利落。表演方法根據(jù)劇情及人物性格而各自不同,善以豐富變化的武打和造型表現(xiàn)不同的人物。同一人物在不同劇目中的塑造方式也不相同,如武松在《打虎》、《獅子樓》、《十字坡》、《快活林》、《蜈蚣嶺》各劇目中的神態(tài)、武技都有所區(qū)別,比較清晰的勾勒出了武松思想變化的脈絡,樹立了可信的英雄形象,有“活武松”之譽。
蓋叫天在劇目等方面有很大的發(fā)展,早年曾創(chuàng)演一批獨有戲,如《乾坤圈》、《劈山救母》、《伏虎羅漢》、《烏江渡》、《普陀山》、《四大金剛戰(zhàn)悟空》等,并對劇目的兵刃、武打技巧、服裝甚至舞臺美術都有所創(chuàng)新,如《乾坤圈》中的哪吒的耍圈,《四大金剛戰(zhàn)悟空》中的彈琵琶、耍青龍、耍寶傘,《劈山救母》中沉香耍斧先變斧桿再變紅綢,《普陀山》中黃龍真人轉瞬間由人變龍等表演。在《烏江渡》中還改革了項羽的服裝與扮相,都很火熾、新穎。蓋叫天在北方學藝,南方成名,南方武生戲大都宗法蓋派。
他演猴戲與其他各派扮相也有所不同。
蓋叫天墓
蓋叫天墓自建于50年代,坐東朝西,土石結構,墓前立有石碑坊,上書"學到老"三字,兩旁楹聯(lián)為"英名蓋世三岔口,杰作驚天十字坡",將其姓名、藝名和戲名巧妙地鑲嵌其內。杭州西線景區(qū)楊公堤邊的山坡上,聳立著一座亭子,額枋上“學到老”三個大字栩栩生輝,柱子上的對聯(lián)是“英名蓋世三叉口,杰作驚天十字坡!蓖ず笫悄乖。這就是一代京劇名大師蓋叫天的自造墓,60年代后期被毀,1985年重修。
1971年1月15日,蓋叫天因受文革迫害,在杭州含恨逝世。墓前門樓和石牌坊題有匾額“學到老”(黃賓虹書),楹聯(lián)“英名蓋世三岔口,杰作驚天十字坡!保▍呛珪┖烷郝(lián)“燕北真好漢,江南活武松!保愐阕⑸趁虾┻@是對蓋叫天一生真實的寫照和最好的評價。
活動年表
1924年,農(nóng)歷甲子年:周信芳露演于北京第一臺、開明戲院
1930年,農(nóng)歷庚午年:蓋叫天父子首次赴武漢演出
1934年1月,農(nóng)歷癸酉年:蓋叫天父子應黃玉麟之邀到長樂舞臺演出
1940年,農(nóng)歷庚辰年:周信芳、楊小樓、蓋叫天為建造梨園坊義演
1948年,農(nóng)歷戊子年:黃金大戲院1948年武生大會串舉行
1951年,農(nóng)歷辛卯年:上海京劇界為捐獻飛機大炮第一次義演
1951年4月,農(nóng)歷辛卯年:上海京劇界為捐獻飛機大炮第三次義演
1952年11月14日,農(nóng)歷壬辰年九月廿七日: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結束
1958年9月,農(nóng)歷戊戌年:圖書《粉末春秋》出版
1959年7月,農(nóng)歷己亥年:上海舉行各劇種流派觀摩大會串
1963年2月,農(nóng)歷癸卯年:彩色戲曲片《尤三姐》、《武松》同時開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