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史學家
王皞(?~約1064),字子融,北宋史學家,青州人。大中祥符進士,歷任工部侍郎、集賢院學士等職。博洽多聞,于經(jīng)史考據(jù)之功尤為深厚。曾論及宋初以來典禮因革,著《禮閣新編》。尚著有《唐余錄》60卷,記載五代史事,以《舊五代史》為根據(jù),間采小說,筆記,故紀、志、傳,多首尾完備,事實較詳。又仿裴松之《三國志注》,對有關(guān)史實加以注明,以補舊史之缺,具有一定史料價值。本書實為五代別史,因宋當繼唐,而五代居于閏位,故王皞將其書取名《唐余錄》。
海派書畫家
王皞 (1860——1947)字星槎,海派書畫家。江蘇吳江人。久寓滬上。工畫花卉,師承沈石薌,上宗北宋,近師南田,不襲其貌,雋秀灑落。出版有《王皞書畫集》。
高麗王國高宗
王皞(1192年-1259年),王氏高麗第23代國王,廟號高宗,1213—1259年在位。
1216 年,東京(遼陽)一帶的反蒙契丹貴族金山等率部竄入高麗,攻城奪地,四處寇掠。1218 年,成吉思汗以追剿契丹叛人為名遣哈真、札剌率軍進入高麗。王皞命其樞密院使趙沖等領(lǐng)兵與蒙古軍共滅契丹寇,遂與蒙古相約“兩國永為兄弟”,每年遣使通貢。①但此后蒙古統(tǒng)治者連年遣使到高麗索取貢物,誅求無厭。如1221 年使者著古與奉皇太弟斡赤斤命至高麗,索貢獺皮一萬領(lǐng),細綢三千匹,細苧二千匹,綿一萬斤,墨一千只,筆百管,紙十萬張,以及其他諸物②。蒙古使者驕橫貪婪,任意要索“撒花”,激起高麗人的憤怒。1225 年,著古與在索貢歸國途中被人殺死,兩國關(guān)系隨之斷絕。
1231 年,窩闊臺命撒禮塔統(tǒng)兵侵入高麗,其麟州都領(lǐng)洪福源降,導蒙古軍攻陷此境四十余城,進圍王京。蒙古使者持詔入城,詰責高麗殺使之事,令其投降①;又索取“好金銀、好珠子”及其他大量貢物,并命送王公大臣之子女來獻。王皞遣弟侹至蒙古帥營請降,以大量金、銀、衣、馬、器皿為獻,撒禮塔許之,乃置京府州縣達魯花赤72 人于其境②,1232 年初,班師還。二月,蒙使都旦(契丹人)至王京,聲稱來“都統(tǒng)高麗國事”,竟欲入居王宮。因蒙古屢逼納貢和進送王公貴人子女,皞遣使奉表入朝,并致書撒禮塔申述難以應(yīng)辦的原因,撒禮塔怒拘使者,其逃回者遂傳言蒙古將再舉入侵③。七月,皞依從權(quán)臣崔皞的決策遷都江華島,遣人往北境諸城殺達魯花赤,令人民入山下海躲避,對蒙古采取了抵抗的態(tài)度。八月,撒禮塔奉旨再征高麗,洪福源收北境州縣遺民來附,遂長驅(qū)直入王京,遣使到江華島詰責高麗王抗命遷都,令其出陸。撒禮塔領(lǐng)兵繼續(xù)南下攻掠各地,拔南京(今韓國首爾),十二月,進至處仁城,被守城者射死。蒙軍遭到高麗軍民的抗擊,又失主帥,不得不撤回,留福源屯西京(平壤)。1233 年,窩闊臺詔諭王皞,數(shù)其拒命、殺使、遷都、不上民數(shù)等五“罪”④,高麗不理,仍乘勢出兵收復(fù)西京等地,洪福源領(lǐng)降民逃居遼、沈間。1235 年,窩闊臺遣唐古與洪福源等領(lǐng)兵入高麗,自此連續(xù)多年抄掠各地。1239 年,召還唐古軍,詔命王皞?cè)氤,皞遣王族佺代他赴蒙古朝見?241 年,皞又以王族綧稱己子,與貴族子弟10 人入質(zhì)于蒙古(綧后居遼東,領(lǐng)高麗降民)。其后雙方使節(jié)仍頻頻往來,基本上保持了和平關(guān)系。
1247 年,貴由以高麗“歲貢不入”為由又遣軍入侵,次年還。1253 年,蒙哥以諸王也古統(tǒng)兵大舉入侵高麗,迫令王皞出陸迎降,皞不得已派次子淐入朝。蒙哥仍不滿意,1254 年初,召還也古,以札剌兒帶為征東元帥代之。這一年,蒙古軍在高麗肆行殺掠,“所擄男女,無慮二十六萬六千八百余人,殺戮者不可勝計,所經(jīng)州郡,皆為煨燼”①。此后札剌兒帶軍連年留屯高麗,多次出兵攻掠其南境各地和進逼江華島對岸,堅持以國王出陸迎降和派王太子入朝為退兵條件。高麗朝中意見不一,遷延至1258 年,數(shù)代專攬國政的權(quán)臣崔氏被推翻,才決定遣太子倎入朝。1259 年,倎赴四川軍前朝見,至六盤山,聞蒙哥死而止。忽必烈由鄂州北上,倎迎謁于汴梁,隨從同往開平。1260 年二月,高麗來報老王已故(王皞死于上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