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等級制度
按規(guī)定,只有獲得五位以上的身份才可上殿,無官無位者不能謁見天皇。各家 大名或家臣向朝廷獻金,都是由山科言繼、近衛(wèi)前久等公卿負責傳奏,天皇并不出面,就是出于身份的考慮。當時的日本貴族,家系等級高低劃分得很清楚,家格不夠高,是無法就任高級官職的。
具體區(qū)分
主要的區(qū)分如下:近衛(wèi)、鷹司等“五攝家”,其子弟最高可做到攝政·關白【代 天皇執(zhí)掌政務的重要官職,天皇年幼時稱“攝政”,親政后稱“關白”,也即諸事都必須關白(原意為告知)此官的意思!;三條、菊亭等“九 清華家”,其子弟最高可做到正、 從一位的太政大臣;正親町、三條西等“三 大臣家”,其子弟最高可做到正三位大納言;河鰭、滋野井等諸多“ 羽林家”,其子弟最高可做到從四位近衛(wèi)中將;勸修寺、萬里小路等諸多“名家”,其子弟最高可做到從五位 侍從。以上所述這些家族中接近半數(shù)都出自藤原氏,其中“五攝家”全都源自藤原氏的分家“北家”。山科言繼乃是藤原氏的庶流,就家格而論屬于“ 羽林家”。山科言繼(やましな ときつぐ)從 信長出生前就與勝幡 織田氏保持著密切的聯(lián)系。天文二年(1533年),也就是 信長誕生前一年,七月份,山科言繼和飛鳥井雅綱兩位公卿受邀前往尾張,教授那些鄉(xiāng)下人和歌和蹴鞠(踢球)技藝,受到 織田信秀的盛情款待——當時言繼二十五歲。
山科言繼的主要任務
言繼長年為了朝廷的財政復興而四處奔走,他的主要任務有兩個,一是向各地諸侯募捐,二是請求諸侯們恢復朝廷的“御料地”,也就是被侵吞的朝廷的地產。大部分情況下,他的努力都會化為泡影,不是碰上戰(zhàn)亂,就是蹭一鼻子灰,只有 織田信秀等少數(shù)戰(zhàn)國 大名對他禮遇有加。基于這一層關系,當 織田信長 上洛以后,朝廷就派當時就任權(權即額外之意,指超額多設的官位)中納言的山科言繼擔任“武家傳奏”,負責和 織田信長聯(lián)絡、交涉的工作。
信長于永祿十一年(1568年)九月 上洛,山科言繼和他的初次見面是在十月六日,地點為 京都的寶鏡寺中。當時 足利義昭剛從 岐阜立政寺遷居過來,于是言繼安排義昭和信長覲見天皇,指導他們應該穿著的服飾以及在覲見過程中所必須遵守的禮儀。
山科言繼的著作
山科言繼還寫了一本《言繼卿記》,《言繼卿記》是一本日記體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