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埃米爾·維舍特 Emil Wiechert (1861~1928) 德國物理學家和地球物理學家。1861年12月26日生于德國的蒂爾西特,1928年3月19日卒于格丁根。1889年維舍特畢業(yè)于柯尼斯堡大學物理學系,1897年為格丁根大學教授。1900年他第一次在格丁根大學系統(tǒng)地講授地球物理學。從1897到1914年,他和他的 4名學生策普里茨(K.Z╂ppritz)、約翰內斯·古登堡、蓋革(L.Geiger)和安根海斯特(G.Angenheister)在《格丁根學報》上發(fā)表了一系列地球物理學重要著作,對于地球內部構造、地震波走時,地震波傳播理論和機械地震儀的理論等,都有很重要的貢獻。這些貢獻是影響深遠的,因此有格丁根學派之稱。維舍特對于20世紀地球物理學的發(fā)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貢獻
1900年,維舍特設計制造成一種具有倒立擺的新型機械式地震儀,其特點是倒立擺的質量很大,有的達幾噸重。此種儀器的創(chuàng)制,改進了當時的地震觀測技術,至今仍在某些地震臺使用。維舍特還同黑爾格洛茨(G.Herg-lotz)一起,發(fā)表了利用地震波走時計算地球內部波速分布的著名公式。維舍特是最早發(fā)現(xiàn)地球核的學者之一,并提出了地核是液體的假設。他和英國地震學家奧爾德姆(R.D.Oldham),曾先后對地球核的大小作出估計。不過他把地核半徑估計過大(約5000公里),而后者的估計又過。s2600公里)。1914年,古登堡發(fā)展了奧爾德姆、維舍特和策普里茨等人的早期的工作,發(fā)現(xiàn)地震縱波速度在深度為2900公里處有大幅度的減小,由此判定地核半徑為3500公里左右。這個結果直到現(xiàn)在仍然是基本正確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維舍特研究了大氣層中聲波的傳播問題。此外,他在地震勘探和大氣電學方面也有所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