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列奧·馮·卡普里維從小在柏林受教育,1841年入伍,1866年普奧戰(zhàn)爭時在腓特烈·卡爾親王的第一軍團任參謀。
1871年的普法戰(zhàn)爭中任第二軍團第10軍參謀長,參加了梅斯要塞包圍戰(zhàn)和奧爾良附近的諸戰(zhàn)役,表現(xiàn)優(yōu)異。
1883~1888年任海軍大臣。指揮艦隊并代表海軍部出息國會。由于具有卓越的領(lǐng)導才干并和任何黨派都沒有聯(lián)系,因而被俾斯麥選為繼承人。
1890年3月,任德意志帝國首相(1890~1894)、普魯士王國總理(1890~1892)和外交大臣。
1899年,死于奧得河畔的克羅森莊園(今波蘭克羅斯諾)。
為政舉措
英德協(xié)定
列奧·馮·卡普里維的第一個成就是在1890年7月與英國簽訂畫分兩國在非洲勢力范圍的協(xié)定,但是由于放棄東非和尼日利亞的積極進取政策,并宣布從桑給巴爾撤軍以換回黑爾戈蘭島,引起實行殖民政策的各黨派之間的爭持,遭到猛烈的攻擊。
獲封伯爵
繼1890年的英德協(xié)定,列奧·馮·卡普里維又與奧地利帝國、羅馬尼亞王國和其他國家簽訂商務(wù)條約,這些活動受到德皇威廉二世的稱贊,封他為伯爵。但此后列奧·馮·卡普里維遭到農(nóng)民黨的攻擊,只能依靠原先反對列奧·馮·卡普里維的自由黨和其他黨派的支持。
軍制改革
在德國國內(nèi),列奧·馮·卡普里維不顧保守派軍人的反對,進行軍制改革,導致議會危機。
免職退休
1892年因教育法案未獲得通過,列奧·馮·卡普里維的地位受到嚴重損害,因而辭去普魯士總理職務(wù),由奧伊倫堡接任。1894年因刑法修正案與奧伊倫堡發(fā)生沖突,皇帝將列奧·馮·卡普里維和奧伊倫堡一起免職。晚年完全過著退休生活。
后世紀念
納米比亞卡普里維區(qū)(Caprivi Region)以德意志帝國首相列奧·馮·卡普里維伯爵的名字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