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介紹
好友崔與之對他曾有這樣的評價,曰:“玉巖四兄學(xué)業(yè)文章皆倍于予,而成進士獨后于予,運氣差矣”。可見科考是何等殘酷,玉巖為大器晚成者。中進士后在朝為官,初調(diào)徽州府判,在任公正廉明有政績,受到徽州人愛戴,口碑甚好。嘉定元年(1208年)升武昌知府同知。
他愛民如子,當?shù)乩匣榛,屢屢傷及人畜,玉巖設(shè)法根治虎患,保一方平安。后任福建參議,當時有日本的船只經(jīng)常到廈門沿海騷擾搶劫,當?shù)氐睦习傩章勝辽。為了防御倭寇來犯,鐘玉巖組織鄉(xiāng)勇,并多次打退倭寇,后來,倭寇逐漸不敢來侵犯,居民才得以安居樂業(yè)。他因而受上司嘉獎,升任戶部度支判敕進內(nèi)直起居郎,詔令參議中書省兼知政事朝議大夫。不料后來卻遭奸臣誣陷,參奏鐘玉巖組織鄉(xiāng)勇,開禍強鄰引發(fā)事端,欲加治罪,鐘玉巖據(jù)理力爭,才得幸免獲罪。經(jīng)此后,他審時度勢,認為自己年事已高(時年61歲),不宜久留官場,決意辭官歸里。回鄉(xiāng)后,改建先前讀書處為“蘿坑精舍”,構(gòu)筑余慶閣、漱玉臺等勝景。并招募族中弟子,在“蘿坑精舍”講學(xué),課子授徒,閑時從事農(nóng)桑,隱居林泉,悠然自樂。寶慶元年(1225年)因病辭世,終年71歲(虛歲),死后葬蘿峰饅頭山。南宋鐘玉巖墓位于蘿崗洞竹松村后的饅頭山西坡上(現(xiàn)蘿峰小學(xué)后面),
父親鐘遂和
鐘遂和(1106-1185),字克應(yīng),祖籍汴梁(今河南開封)。幼年居從化屈洞。唐天佑四年(907年),朱溫篡唐,建立后梁。此后,中國境內(nèi)出現(xiàn)十多個割據(jù)政權(quán),史稱五代十國。南漢國是建立在嶺南的封建政權(quán)。
南漢王朝傳至劉鋹時已腐朽不堪。此時,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而推翻了后周政權(quán),建立起宋朝,并隨即發(fā)動了統(tǒng)一中國的戰(zhàn)爭。宋太祖令潭州防御使潘美、朗州團練使尹崇珂率宋軍討伐南漢。潘美任命其女婿鐘軾為前部先鋒,征討劉鋹,幾經(jīng)惡戰(zhàn),平定叛亂。南漢平定后,為防死灰復(fù)燃,遂將鐘軾留下,任防御史留守廣州,潘美則班師回朝復(fù)命,隨后將鐘軾妻(潘三姐)送到嶺南隨夫生活。鐘軾年邁辭官,擇居番禺北部從化屈洞,自此在那開支散葉,繁衍后代。鐘軾生有三子,長曰囂、次曰訚、三曰響。訚生一子君錫,君錫生三子,曰紹和、遂和、永和(均為鐘軾曾孫)。宋紹興七年(1137年),兄弟三人又分居三地:紹和為長,仍居從化屈洞守祖業(yè);遂和初遷居花縣赤坭暫住;三子永和遷居永泰鄉(xiāng)(今河?xùn)|圃珠村)。遂和遷居花縣后見地僻人 稀難以發(fā)展,隆興元年(1163年)改遷居番禺蘿崗坑村永保里,成為蘿崗鐘姓始祖。
鐘遂和自少聰穎,喜經(jīng)商,后棄商從政,官至南昌府經(jīng)歷,績滿辭任回家,幾年后受邀又復(fù)出為官,轉(zhuǎn)任浙東廉訪司經(jīng)歷,后升戶部司判宣議郎。直至年邁告老歸田,擇地于蘿峰,建種德庵為書齋,在那里延師課子及教育鄉(xiāng)鄰孺子。他學(xué)識淵博,教學(xué)得當,子弟學(xué)有所成,尤以其子鐘玉巖和崔與之為最。鐘遂和為蘿崗的文化發(fā)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宋淳熙十二年(1185年)因年老病逝于蘿崗,終年80歲。
相關(guān)事跡
千古友誼
宋朝議大夫鐘玉巖、右丞相崔與之二人的千古情誼,在宋末元初廣為流傳,曾經(jīng)深深地感動了鐘、崔兩姓子孫及當?shù)氐膹V大民眾。
歷代的《番禺縣志》和《蘿崗鐘氏族譜》都詳細地記載了他們二人一生傳奇的動人事跡。蘿崗鐘氏族人中更長期地流傳著他們互相幫助、互相關(guān)心和愛護的感人故事。 如今,他們一起讀書和生活了二十四年的地方———種德庵,尚完整地保存在蘿峰玉巖書院中,崔與之為鐘遂和、鐘玉巖父子二人撰寫的“墓志銘”,收錄在《番禺縣志》、《蘿崗鐘氏族譜》里;崔與之贈給鐘玉巖的三處佳地,埋葬著鐘遂和夫婦和其他的鐘氏族人。
乾道二年(1166年),鐘遂和辭官回蘿峰創(chuàng)辦書院,教育12歲的兒子鐘玉巖及附近家庭貧困、無力入學(xué)的兒童。崔與之父親崔世明當時在增城沙村行醫(yī),便把當時只有9歲的崔與之送到蘿峰讀書。
鐘遂和見崔與之人品好,人聰明,又有上進心,非常高興,便安排他和大他三歲的兒子鐘玉巖一起讀書和生活,把他當作親生兒子一樣嚴格教育、精心培養(yǎng)。
四十多年后,崔與之為鐘遂和補寫墓志銘時,深情地說:“日惟延師教子及里中子弟之貧無資脯者。雖不才,如與之亦曾陪玉巖兄朝夕切磋,而公與太君視與之猶子,提攜曲至,督課準嚴。所恨者,與之及四兄后膺顯秧,公與太君,未及見爾!”
崔與之天生聰明好學(xué),又得鐘遂和的精心培育,鐘玉巖的熱情幫助,進步很快。到他27歲鐘遂和逝世的時候,已經(jīng)成為當?shù)匾幻苡胁艑W(xué)的秀才了。
崔與之在為鐘玉巖撰寫的墓志銘里,追憶到這段時間的許多感人往事:“予少時叨承宣議公提攜訓(xùn)誨,俾與四兄同學(xué)同游皆在蘿崗也。四兄爭則長于予,學(xué)問文章則倍于予,而成進士獨后于予,其殆大器而晚成者也!辩娝旌褪攀篮,崔與之繼續(xù)隨鐘玉巖在蘿峰勤學(xué)苦讀,進步更快。不久,便高中舉人。崔與之在蘿峰的24年苦讀,為日后在仕途的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對于他后來能成為一代名相、南?ら_國公,起著關(guān)鍵性的作用。
崔與之33歲時離開蘿峰,赴臨安入太學(xué)讀書。三年后,他參加會試,高中進士,成為嶺南士子由太學(xué)考取科舉的第一人。在此后漫長的三四十年里,鐘玉巖、崔與之二人,各自在外地為官,分隔兩地。但他們的感情越來越深厚,經(jīng)常書信往來、互相關(guān)懷,互相幫助。每逢兩人同時回鄉(xiāng)探親時,都要在蘿峰相聚一段較長的時間,重溫青少年讀書時的歡樂往事:聯(lián)詩賦詞、論對評文、探梅賞月,暢敘各地的韻事趣聞,非常愉快。
嘉定十四年(1221年),崔與之在四川制置使的任上,有家人從增城前往成都探望,崔與之問起鐘玉巖的近況,得知他近來因鐘遂和夫婦的墳?zāi)故芩亣乐仄茐,需要遷墳而經(jīng)常出外尋找墳地,終日勞苦不安。于是,崔與之主動送給鐘玉巖三處靠近蘿崗的風水寶地,并為鐘遂和補寫了一篇流傳的墓志銘。
他在給鐘玉巖的書信中,滿懷感激地說:“余惟世伯昔曾卯翼與之,訓(xùn)誨與之,恩同父子,是兄考即弟考也。兄皇皇而營葬,求而弗得,弟心何安。竊愿于前留余諸穴,擇其頗近兄鄉(xiāng)里者,凡三處:曰郁洞、曰姜田(在今鎮(zhèn)龍金坑),曰黃洞嶺(在今永和嶺頭)并送以兄,永為塋域,一從酬昔年訓(xùn)誨之思,一從綿子孫世好之誼。兄倘如意,此札即為送帖。弟異日解綬方旋,悉將稅戶交割與兄,永為兄業(yè)!
崔與之寫這封信給鐘玉巖的時候,已經(jīng)66歲,官居煥章閣直學(xué)士、四川制置使,離開蘿峰也已經(jīng)33年了,但他還能像青少年時代,在蘿峰二人同讀同游時那樣對鐘玉巖滿懷熱情和尊重,這說明他們二人的友誼是牢固、深厚和長久的。
寶慶元年(1225年),崔與之從四川辭官回鄉(xiāng)途中接到鐘玉巖兒子鐘仕紳的書信,得知鐘玉巖逝世,便急忙趕回蘿峰,為鐘玉巖處理后事,并為鐘玉巖撰寫了墓志銘。
在墓志銘中,他寫到:“而四兄已告老南歸矣。時予在郵札曲賀,并送以黃洞嶺、郁洞及姜田三處佳城,少酬世好之誼。四兄已改葬考妣于黃洞嶺,而命予作志。后 年余,予辭歸在道,聞四兄子仕紳札至,始知四兄終于寶慶元年二月十日!”
鐘玉巖逝世后,崔與之經(jīng)常幫助鐘仕紳及其家人,直到他在1239年逝世。臨終前,他把鐘、崔兩家數(shù)十年的故事和友誼,詳細地告訴自己和鐘玉巖的后人,囑咐兩家子孫永遠保持著良好的關(guān)系。
鐘大夫、崔丞相二人的情誼,流傳千古。我們應(yīng)該把他們這段史跡,連同崔與之為鐘遂和、鐘玉巖父子二人撰寫的墓志銘,制成石碑,安放在當年鐘遂和創(chuàng)辦的書院———培育他們二人成材的地方———種德庵,作為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永傳世上,教育后人。
種梅
南宋開禧元年(1205年),鐘玉巖中了甲科進士,歷任武昌知府,敕進內(nèi)直起居郎,中書省兼知政事朝議大夫。在位期間,他的道德學(xué)問和官聲政績受人景仰,深受百姓愛戴。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鐘玉巖告老還鄉(xiāng),時值隆冬,寒風凜冽。當他越過五嶺之一的大庾嶺,看見那梅關(guān)古道兩側(cè)怒放的梅花一片雪白,香風陣陣。鐘玉巖心想,古人說的“南枝先,北枝后”, 庾嶺之梅應(yīng)是指這個地方吧,美景難遇。當晚,他向附近的一家莊園借宿。這家主人非常熱情好客,為他備酒洗塵,席間有一位老者作陪,談吐不凡,學(xué)識淵博,細談方知是一位隱士,隱居在這里,以桑蠶為業(yè)。兩人相談甚為投契,極為融洽。雖然同處南方,但兩地的風土民情有很大的差異,這位老者向鐘玉巖請教農(nóng)耕技術(shù),鐘玉巖則向他請教梅花的栽種方法。
鐘玉巖墓
白天鐘玉巖徘徊在梅林之間,流連忘返。老者見他如此愛梅,就贈他梅苗,讓他回鄉(xiāng)種植。鐘玉巖很高興,要回贈紋銀答謝,老者拒不接受,后改贈書畫才欣然接受。此后,兩人書信往來,成莫逆之交。
鐘玉巖帶著老者所贈的梅苗,一路小心保護,回到家后便吩咐家人依法栽培。他雖然年老體弱,行動不便,但仍經(jīng)常親自下田勞作,督促管理。數(shù)年后,這些梅樹長大成林,每到隆冬時節(jié),梅花盛開如白雪,晶瑩燦爛。
梅花經(jīng)玉巖引入在蘿崗種植后,經(jīng)由農(nóng)民引種,發(fā)展迅速。農(nóng)民把梅子制成各類不同的梅制品出售,得益甚豐,種梅成為當?shù)厝酥赂坏耐緩。其后幾百年,蘿崗梅樹經(jīng)過不斷優(yōu)勝劣汰,品種越來越好,種植規(guī)模越來越大,聲名日盛。
據(jù)史料記載,到了明代,蘿崗梅花已吸引了文人墨客前來游賞。由于蘿崗獨特的自然條件,梅樹生長很好,梅林綿亙十里,俗稱“十里梅林”。每當歲末年初,十里梅林梅花怒放,銀裝素裹,潔白的花瓣隨風飄落,猶如瑞雪翻飛,無盡芬芳撲鼻而至,沁人心脾,色香俱絕,美不勝收!疤}崗香雪”的美名,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