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評價
精神品格決定藝術發(fā)展的美好前景
——畫家王有民的五種學術特征
李人毅
王有民在中國畫壇上是一個后起之秀,進步快,成效大。他把自己的主要創(chuàng)作內(nèi)容鎖定在山水畫領域,又非常睿智的選擇了以焦墨為主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這很適合他的精神氣質(zhì)。一個人進入畫壇,選擇很重要,選擇了一個適合表現(xiàn)自己的情感世界的一種形式,進步幅度會相當快。
王有民走進美術精神深處的步伐比較快,他的作品,貴在有內(nèi)涵、有風骨,呈現(xiàn)出鮮明的學術特色。
1、底子厚、有傳統(tǒng),是他的作品第一個特點。
王有民是善于學習,善于吸收,善于總結(jié),不斷提高的畫家,顯示出了比較強勢的后勁。他的基本功很扎實,尤其在小品里面,率性的畫幾筆已經(jīng)看出來了他的深厚的傳統(tǒng)功底。這里有馬夏的風骨,有明四家的靈動,還有王蒙的帥氣以至于當代諸多畫家的長處,都吸納到他的筆下。同時,他的人物畫花鳥畫也有相當?shù)幕A,預示著發(fā)展的美好前景。
2、選題準,有生活,是他的作品另一個顯著特點。
一個畫家能展現(xiàn)他的才氣,主要在他的創(chuàng)作中。我最 近看到他的一幅山水畫長卷,反映的就是他所熟悉的生活渤海灣的棒棰島,他把整個景色選擇營造在一個雪花飄飄的初冬季節(jié)。畫面上山崖的松樹蒼翠挺拔,記錄了人世間滄桑的老船,在默默的守著歲月,一群海鷗,在翻滾的海浪上嬉戲翱翔。給我感動的是,就這些我們常見的場景,在他的筆下形成了一個錯落有致,構圖得體,跌蕩起伏,而且筆墨酣暢淋漓,表現(xiàn)又很精道的一個畫卷。這個畫卷應該是生活積累下的厚積薄發(fā),這幅畫,就像他隨口吟唱的一首東北民歌。非常流暢,非常非常隨意,但是主題深刻,立意深刻,表現(xiàn)手法比較新穎,而且筆墨出新。更重要的是,他用他的作品,表達了他內(nèi)心深處的對家鄉(xiāng)的一山一水的熱愛。
3、起點高,有師承,這是他的第三個特點。
有民為畫,是有著充分的文化準備的,在他的創(chuàng)作初期他就有一種選擇,他覺得他適合畫重彩,重墨甚至以焦墨為主的山水畫。當他在選擇師承的時候,一直以張仃老先生的作品為范本,進行了他的創(chuàng)作。他說:“盡管我沒有直接去認師,但是張仃先生是我畫山水的終身恩師,幾次接觸我都有意的向他詢問一些問題!睉撜f在有民是得到了張仃繪畫精神的真?zhèn)。他畫山水的一山一水,都以寫生為基礎進行創(chuàng)作,這一點應該說是張仃畫焦墨山水的初衷和歸宿。以寫生為基礎,同時又把他的傳統(tǒng)技法融入到寫生中的每一筆一劃中去,他抓住了生活這個根本,抓住了生活的根本,也就抓住了畫魂。所以,如果說解讀王有民先生為什么這兩年能夠突飛猛進的向前發(fā)展,那就是說他有一個很好的師承,同時非常執(zhí)著地把師承的這種文化精神牢牢的記在心里,用在實踐中。同時,我認為他在張仃的焦墨山水的基礎上有著他的新的發(fā)展,就是他在畫上用朱膘、朱砂進行了一些色彩上的渲染,這樣一來呢,使原來那種遒勁有力,張弛有度的筆墨又有了一種色彩上的引領,給人一種新的面貌和氣象。應該說,這是有民先生他的一種創(chuàng)新,而且看出來他的這種創(chuàng)新的前景。這種前景,讓我感覺到他的師承基礎上的創(chuàng)作,有著更大的發(fā)展空間。
4、兼收并蓄,有靈性,是有民的又一個特點。
他是宋雨桂高研班的學生,把宋雨桂畫山水的那種華滋淋漓,蓬勃酣暢的這種大的筆墨氣勢把握住了。所以他小品里面境界大,視野寬,給人一種遼闊舒展的境界。同時,有民非常有靈性的悟出了宋雨桂山水畫中的墨韻神采,所表達意境的深遠的美學精神,用于創(chuàng)作中。應該說,在山水畫上,宋雨桂的創(chuàng)新探索敢為人先,在八十年代就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藝術風格。尤其是他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畫展的時候拿的那一批畫,表現(xiàn)了他這次突破探索的一個成功的范例。作為同是東北的鄉(xiāng)鄰的學生王有民,能夠在這簡短的兩年學習中,從師承上,學到了一種文化精神,得到了一種承傳,應該說有民是個有心人。
5、辦實事,做好人,是他的精神品格。
在美術界里,王有民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大家都有感觸,他總是為朋友東跑西顛的去做事情,把助人作為一種快樂。這在市場經(jīng)濟的當代來說,是已經(jīng)難能可貴了。他能夠保持這種中華民族的最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我覺得這是他事業(yè)成功的一個必要條件,一個重要的支撐。
社會責任感強,構成了畫家的人文風骨。文藝在中國的發(fā)展,是靠精神來承傳的,需要有一批為藝術獻身的人,用他們的努力,用他們的藝術實踐來詮釋藝術成果。作為一個藝術家,想搞出好的作品,想有所發(fā)展,首先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這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是人的學識和能力相加的總和,也就是人的基本素質(zhì)。一個有作為的畫家,必定是一個基本素質(zhì)非常全面,做人做事非常優(yōu)秀的一個好人。我覺得王有民就是一個這樣的好人。而做好人,應當是一位藝術家學術中的學術。
2011年1月24日于北京
畫家
個人簡介
王有民生于大連,曾任北京《中國畫壇》編輯部主任、《中國書畫博覽》雜志社副主編、漢唐華夏美術館執(zhí)行館長,兼任大連畫院駐京負責人。現(xiàn)為中國長城書畫院特約畫家、北京榮寶齋畫院特約畫家、文化部國韻文華書畫院畫家,中國書畫名家研究院副院長。
曾于1988年、2002年和2004年分別舉辦“王有民中國畫作品展”和“王有民收藏藝術展”。2004年9月進入中國畫研究院(現(xiàn)中國國家畫院)首屆人物畫高級研修班進修,師從杜滋齡、劉大為、于文江、任惠中等導師學習人物畫。2006年進入北京榮寶齋畫院首屆山水畫高級研修班,師從宋雨桂導師學習山水畫。
多年來,王有民積極參加中國美協(xié)及相關藝術團體舉辦的各種全國性書畫作品展、藝術交流活動及大型慈善捐助活動。曾多次獲得各種獎項,并參與和策劃了《第四屆全國中國畫名家邀請巡回展》和《藝術豐碑---當代中國畫名家巨幅畫作展》。
個人作品
個人榮譽
2004年作品《同行》榮獲中國美協(xié)“第五屆大連藝術博覽會作品獎”;
2005年作品《地道戰(zhàn)》榮獲中國美協(xié)舉辦的“2005年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優(yōu)秀獎;
2005年作品《不盡美景入鏡來》入選中國美協(xié)舉辦的“蘇州胥口太湖情中國畫提名展”;
2006年作品《信念、堅持、勝利》入選中國美協(xié)舉辦的“2006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2007年作品《黑龍?zhí)端⑹捪妗啡脒x全國“中華名山名水國畫創(chuàng)作邀請展”;
2007年作品《元曲詩畫》榮獲“第二屆唐詩、宋詞、元曲全國書畫大賽”金獎。
2008年作品《長城內(nèi)外盡朝暉》入選“風范--- 紀念周恩來同志誕辰110周年作品展”
2008年作品《風韻》入選“情系奧運---當代中國畫名家小品藝術邀請展”
2008年作品《青山欲轉(zhuǎn)綠溪》榮獲全國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全國名人名家書畫邀請大展金獎。
2008年作品《紅色旅游》榮獲第二屆全國新聞界書畫作品展二等獎。
2009年作品《晨暉》參加中國畫名家手卷作品展。
2009年作品《扎根在沃土》參加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jié)首屆中國美術家“翰墨飄香”作品展。
2009年7月,作品《雨林》入圍“慶祝建國六十周年暨迎接第十一屆全國美展”遼寧美術作品展。
2009年11月,作品《春山何似秋山好》參加“神州風韻—首屆華人書畫藝術年展”,并編入《藝術之巔》。
2009年12月,作品《落照依山盡 浮云帶雨來》,參加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祖國萬歲 中國當代書畫家優(yōu)秀作品展”。
2009年12月,作品《山鄉(xiāng)瑞雪》由人民大會堂管理局收藏,收藏證書編號為“第1526號”。
2009年12月,作品《山居喜迎遠客來》入選“2009年東北四城市(哈爾濱、長春、大連、沈陽)關東新生代美術作品展”。
2010年2月,作品《冬》參加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中國國家畫院藝術交流中心共同舉辦的“2010迎新春(扇面)中國畫邀請展”。
2010年5月,作品《千峰競秀》“參加魅力世博會中華國粹藝術大展”。
2010年6月,作品《等待出擊》參加“英雄贊歌 紀念抗美援朝60 周年全國書畫大賽”獲金獎。
2010 年7月,作品《在那高高的山崗上 有我們無數(shù)的好兄弟》參加“豐碑 中國老年書畫名家名作典藏展”,獲金獎。授予“當代中國功勛藝術家”榮譽稱號。
2010 年7月,作品《朱熹談經(jīng)圖》參加“紀念朱熹誕辰八百八十周年全國書畫作品大展”獲一等獎。授予“中國文化藝術優(yōu)秀傳承者”榮譽稱號。
2010 年7月,由“光輝歷程向黨的九十華誕獻禮 全國中老年書畫名家題賀大典編委會 長沙軍旅之歌書畫院”授予“與黨旗同輝 功勛書畫藝術家榮譽稱號”。
2010年7月,作品《瑞雪迎門家家喜》等八幅作品被美術市場雜志2010年7月出版總第23期刊登。
2010年7月,《山鄉(xiāng)瑞雪更吉祥》等兩幅作品被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出版的《當代中國畫精品鑒藏叢書—雅好丹青》刊登。
2010年8月,作品《高僧云游圖》參加“紀念中國印度建交六十周年繪畫藝術展”,并被授予“印中友誼藝術家”榮譽稱號。
2010年8月,作品《冬韻》和《山鄉(xiāng)吉雪》入選<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名家集萃》合集。
2011年7月,作品《大同懸空寺》《藏寨鳴泉》參加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國韻文華書畫院首屆年展,并入編《藝術之顛-國韻文化書畫院首屆年展作品集》名家點評
自然吟唱
——王有民山水畫印象
文:馬龍
山水畫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漫長的發(fā)展衍變中它不但承載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更因其能夠深刻地反映藝術家精神修養(yǎng)和思想境界而廣受人們的關注和中國畫家的喜愛。山水畫藝術與其他傳統(tǒng)藝術形式一道,成為國人思想心境和精神情操變化發(fā)展的一面鏡子,這里面折射出的是祖國大好的河山,更是每一位藝術豐富而多彩的心靈世界。從山水畫的發(fā)展史看,不同時期的山水畫風格差異明顯,而這差異背后反映的是不同歷史背景下文化特質(zhì)與審美心理的變化。考察一個藝術家,尤其是山水畫藝術家,除了要從他的具體作品入手之外,更應當將他與他的藝術放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中去全方位地認識和研究。畫家的創(chuàng)作可能是多方面的,每一個側(cè)面,或許都帶有復雜的藝術思考和心理形態(tài)。畫家王有民先生以表現(xiàn)東北林海雪原的雪景山水和北方山川的焦墨山水為主的山水畫探索,正是在這些相互關聯(lián)的各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響下而形成的。
好雪片片
中國自古即有畫雪的傳統(tǒng),相傳大詩人王維就非常喜歡畫雪。僅《宣和畫譜》記載的就有二十六幅之多。以此而論,王維可算作是中國畫史上最早將雪景作為繪畫題材反復表現(xiàn),并達到極高水平的大畫家了。王維之后五代南唐的僧居然也是一位畫雪高手,他的《雪圖》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再之后南宋梁楷畫過《雪圖》描繪天地茫茫,二人騎馬趕路的山野景色;元四家中黃公望畫過《九峰雪霽圖軸》,畫面山峰聳峙,天寒地凍,一片玲瓏冰清的世界……
王有民先生的冰雪山水以不同時人的筆墨語言生動地表現(xiàn)了東北地區(qū)冰天雪地的山水特點。他沒有依賴運用特殊的材料和技法所表現(xiàn)出的肌理效果贏取觀眾的好感,而是始終強調(diào)最基本最樸素的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的筆墨技法語言。就山水畫意境來說,王有民先生筆下的冰雪畫境即與傳統(tǒng)山水畫意境有文化層面上的相似之處,同時亦明顯區(qū)別于古典山水畫的特有意境。在王有民先生的畫面中流蕩的是一種寒冷的冰雪之氣,但這撲面而來的寒冷氣象并不是荒寒、蒼涼。這與他人最大的區(qū)別在于,畫家在這冰天雪地中用點點朱紅點染出北國雪原的熱烈奔放和無限生機。山坳中農(nóng)家門口高高挑起的串串紅燈籠,枝椏間閃爍耀眼的不知名植物的紅色果實,這怎么會是荒涼,怎么會是貧瘠,這不正是萬里森林雪原,地肥水美,人民勤勞樸實、豪放爽朗的東北山川上特有的景象嗎?也正是這點點火紅,頓使王有民先生的冰雪山水大大拉開的與時人的距離。畫面中漫天的飛雪是天,廣袤的森林雪原是地,而那些點點火紅,則是東北人熱情豪爽、剛毅深沉的性格化身和象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強調(diào)的天人和合的特質(zhì),至始至終都是在關注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自我與他人的融和相通。所謂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并不是說觀念上的認同,更重要的則是在行為上的合拍。繪畫所能夠傳達的,正是藝術家在思想上,在情感上與天地精神的溝通與交流。細細品味這一番畫境,這寒冷之外洋溢的不單是畫家對北方那片黑土地的炙熱情懷,更是一種難以割舍的鄉(xiāng)土之戀,是畫家對于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北國冰雪世界的生命禮贊。
焦墨精神
自從山水畫在唐代逐漸脫離人物畫的籠罩,慢慢走上自覺、成熟和完善之后,一代代的山水畫家們對筆與墨、墨與水、水與紙的關系不斷地向藝術的更深層次探索挖掘。山水畫的技法已由最初的單一走向豐富,藝術地位也由對人物畫的附庸走向自由、走向藝術家的心靈深處。在中國畫眾多的藝術語言中,“焦墨”技法無疑是最具挑戰(zhàn),最具單純與豐富統(tǒng)一之美的一種存在。
王有民先生的焦墨山水畫,是他對傳統(tǒng)山水畫技法的深入學習和研究,是他試圖與傳統(tǒng)山水畫精神進行溝通與對話的嘗試,更是他對藝術之美與自然之美關系的追問與思考。如果說冰雪山水是王有民先生藝術創(chuàng)作中自我藝術理想的探索和尋找,它解決的問題是自然景物與傳統(tǒng)繪畫在精神上的融合互通的話,那么焦墨山水則是畫家進一步研究傳統(tǒng)繪畫技法的大膽嘗試和筆墨經(jīng)驗的積累,而那些有益營養(yǎng)的轉(zhuǎn)化,我們可以清晰地在他的冰雪山水中感受到。因此可以說,在王有民身上,入古和出新始終是并行而相互助益的兩種藝術形態(tài)。
單純焦墨技法的使用,因為材料本身的限制,無形之中為創(chuàng)作增添了許多障礙。而短處或許也是長處,古人已為我們提供了很多可供參考的經(jīng)驗。藝術語言的多與少本身并不是判斷一件藝術作品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如何在單純中體現(xiàn)豐富,或許可以判斷一位藝術家藝術修養(yǎng)的高低。焦墨,則是一個很好的衡量手段。
王有民對焦墨的選擇有他自身的思考,而深諳人物畫創(chuàng)作的他,近些年將主要精力放在山水畫尤其是焦墨山水的探索實驗上,這不能不說明畫家對中國畫傳統(tǒng)的理解正在經(jīng)歷著一種質(zhì)的飛躍與轉(zhuǎn)變。由常形常態(tài)到寫生造境的轉(zhuǎn)變,由人物畫的色彩豐富絢麗到焦墨山水筆墨語言的以一抵十。我總設想,在王有民先生的內(nèi)心深處一直存在著一種理解認識與思考,焦墨這種藝術語言所具備的突出的個性似乎更能跟北方山水的雄奇壯闊產(chǎn)生共鳴,它們自身即具有強烈的共性,而這兩者的結(jié)合,也正體現(xiàn)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與思想價值的深沉與博大。王有民的焦墨山水,取法范寬、程邃、龔賢、黃賓虹、張仃,而相比之下,今人多于古人。無論是古還是今,王有民的作品展現(xiàn)的是他與一代代先賢法脈相承的關系,這是畫家與前輩們精神氣質(zhì)間的共性。筆墨技法本是一種傳統(tǒng)的文化精神形態(tài),它也是人文精神的成果與體現(xiàn)。中國繪畫所具有的獨特的技法程式和審美方式,是藝術家的主觀選擇,也是這種人文精神在自然里,在心靈中的美麗關照。
對于一件作品,我們客觀欣賞到的必然會作用于自己的主觀心理。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作品不單是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在這同時,他也希望這作品能夠得到欣賞者的認同。其實,在整個欣賞過程中,欣賞者自身也是一直在尋找自己心靈深處某些情感的表達途徑,當他與作品產(chǎn)生了共鳴,那也正是觀者與作者在情感的某一個層面上所具有的共性發(fā)揮了作用。無論如何,在這樣的藝術欣賞中,我們不能只是從作品本身去關照欣賞對象,而那些作者沒有在作品中表達或者被作者隱藏在作品背后的情感才是最深沉和濃烈的,它將帶領欣賞者進入到一個更為廣闊、深遠的藝術空間中。
欣賞王有民先生的山水創(chuàng)作,給人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一種源自山水畫傳統(tǒng)深處的山川造物之美。以傳統(tǒng)筆墨修養(yǎng)為背景,以目之所及的自然風光為滋養(yǎng),加之長期的寫生訓練與創(chuàng)作實踐,使王有民先生的山水畫藝術逐漸成熟和完善,并形成了自己凝厚蒼雄而又灑脫勁健的藝術風格和樣式。古人曾講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對于自然山水的熱愛,一直是中華兒女心中永不熄滅的火焰,這也更是一個山水畫家魂牽夢縈的精神世界和心靈歸宿。王有民曾不止一次地到過太行腹地,壁立千尺的巍峨山脈為畫家展示的是華夏民族血液中的堅韌與雄壯,燕山山脈的長城縱橫延綿,在畫家眼里,每一段都是一個動人的故事。大連是個美麗的海濱城市,遼闊的海洋滋潤著這片富饒的土地。畫家生于斯長于斯,并對海有著無比深厚的感情,他熟悉海濱的景色,熟悉浪花拍打礁石的聲音……無論是他表現(xiàn)北國雪原的蒼茫寒寂,還是他表現(xiàn)太行山脈的雄渾豪壯,亦或是長城的蜿蜒縱橫、海濱的驚濤拍岸,這些豪邁激越的藝術形象都從不同側(cè)面展現(xiàn)了畫家的藝術追求,這是他對自然的熱愛更是他對生命精神的熱愛。這些全都是一曲曲自然的吟唱,是永遠也聽不厭的歡樂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