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莊一俊任戶部主事達十年之久,曾一度往山西任主考,所取中的都是有名的士人。後又調(diào)任驗封司員外郎,辦事每嚴守章程,不肯徇私。 明朝嘉靖十一年九月,當時任尚書的汪宏違制辦事,被莊一俊抵制,因此懷恨在心,找了一個藉口,一俊於年底被“以他事”誣告“下詔獄”。一俊不服,乘嘉靖皇帝正月初一巡視監(jiān)獄之機,莊一俊在獄中上書為自己辯白,“帝奇之”,由此說動了嘉靖皇帝,方得無罪釋放出獄,改任南京兵部。莊一俊下詔獄時間雖短,但已波及父母和家庭,且因路途遙遠,音信難達,禍患時間長達數(shù)月,其母陳氏不堪這場天降橫禍之打擊,一病不起,於嘉靖十二(1553年)六月廿二日離世,享年62歲,葬于晉江一都(今磁灶俞公山)濱山之原。一俊改調(diào)南京兵部,到任後聞此噩耗,遂返鄉(xiāng)丁憂。 後來,莊一俊外放為浙江參議,上任時,浙江正值旱蝗災(zāi)害大作,他大力組織賑濟,使百姓得以渡過荒年。浙江有?苷紦(jù)海島為亂,莊一俊親率官兵前往討平。只為他性格耿直,不善逢迎上司,巡撫竟以他喜游山水,耽好詩文為藉口罷了他的官。 歷官戶部主事、山西主考、擢吏部驗封司員外郎,升浙江布政司左參議,裏人尊稱為“吏部天官”。 一俊為官精強其職、剛正不阿、廉潔奉公、文行兼優(yōu),在泉州諸山水名勝留下大量詩詞墨跡,載入《晉江縣志》,名列“文苑”。 據(jù)《青陽莊氏世譜》載,莊一俊,其父莊旺,字德孚,號南田,以子貴誥封吏部承德郎。莊家乃青陽莊氏書香世家,莊旺是青陽莊氏四世祖陽山裕齋先生之六世孫。莊一俊為青陽莊氏十一世裔孫。 莊一俊母親姓陳,晉江一都錦安(今磁灶鎮(zhèn)蘇安村)人,名玉娘,據(jù)《蘇安陳氏家譜》載,蘇安陳氏為五代泉州平海節(jié)度使陳洪進之後裔,一俊之外祖父名陳距,為蘇安陳氏十四世,當?shù)赝,一俊之外祖母唐氏,生有五子兩女。玉女為陳家次女,自幼聰穎敏慧有見識,深得父母和族親疼愛。她嫁到青陽莊家後,常帶小兒子一俊回蘇安省親拜佛。傳說中,一俊自小就有“貴氣”,一次一俊在跪拜蘇安鄉(xiāng)里的擋境神時,廟裏的立地大香爐竟然後退七塊磚之遠,他拜完起身後,香爐才返回原位,外祖家人說,這個孩子將來一定大富大貴,做大官,所以連鄉(xiāng)里擋境神都以禮相待。 蘇安鄉(xiāng)親對這位外甥和其母親的尊重,并引以為榮。 其兄莊一道,字君用,號榕崖。修德在家,慕義敦厚,載入《晉江縣志》,名列“篤行”。一俊早年家貧,靠其兄莊一道一力操持家事,供他就學(xué)。一俊少時讀書於草庵,為讀書草庵的明賢十八士子之一。 莊一俊居家,以建書館延師督子侄力學(xué)辦事。嘉靖三十七年,倭寇肆掠于東南沿海,覬覦泉州城。莊一俊上書京師,請求下?lián)苘娰M兵餉,并組織民兵,以備守衛(wèi)。他親自設(shè)計規(guī)劃防御工事的建筑,并親自參與挖士搬石。在他激勵下,守城軍民士氣更加高昂,倭寇見守衛(wèi)嚴密,不敢來犯。 .莊一俊做官只做到從四品,但他的詩、文、書法的名氣天下聞名。 他的文章效法古文大家韓愈,與當代名士唐順之并名,他為人倜儻不羈,精善詩書,有詩文集傳世。擅長寫詩,時人稱他為謫仙,他也自號初仙,其為人不撓不羈,斗酒百篇真和詩仙李白一樣。他曾寫詩自況:“一春中酒非關(guān)病,半日無詩便覺衰!彼脤懘笞,在浙江時,經(jīng)常游天臺山,每往總有兩人帶著一斗墨汁跟隨,見了山間奇石峭巖,就“題墨淋漓,投筆大笑。”曾登泉州清源山,酒後興發(fā),見侍酒童子長發(fā)可為筆,便令他背巖而立,握其發(fā)蘸墨大書“清源洞”三字於巖壁,旁署“天臺學(xué)道山人”,字如龍攫蛇騰之狀,至今懸洞門,為後人傳為美談。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中秋,莊一俊游覽清源山彌陀巖和巢云巖等勝跡,題刻“泉窟”、“招飲徑”。清源山賜恩巖畔的“開閩許氏宗祠”大門有他親題的對聯(lián):“華族云礽,昭代更題新額青山恩賜,唐時已得舊名。”莊一俊在其過東湖蓮花猶開一詩中這樣寫道:“來往東湖半里程,田家?guī)滋幉恢?客驚落葉城中下,人在荷花水上行。八月風光翻夏賞,一年景象報秋成。 登臨不覺停驂久,好聽前村長笛聲! 著有《八石山堂詩稿》二十八卷、《八石山堂文集》及《詠史詩序評》等作品傳世。2003年時有晉江磁灶鎮(zhèn)蘇安村幾位陳姓老人帶著族譜前來青陽莊氏家廟,尋訪其500多年前嫁到青陽莊家,為明代“吏部天官”莊一俊之母親的後裔,報稱470 年前葬于磁灶蘇安村村前石鏡山左側(cè)的“莊厝姑”之墓尚存,即在今磁灶俞公山(俞大猷墓葬所在地,故稱俞公山)。綜觀該墓主體為雙壙石構(gòu)式,墓碑、墓桌、墓蓋保存完好,均為整體石構(gòu)件。因修水利、墾荒耕作。墓埕及墓後構(gòu)筑已無存,但層次、輪廓可辨,四野寬闊。墓碑呈“凸”字形,高近1米,底寬1。7米,碑面陰刻“青陽莊公墓”五個字及沿邊環(huán)線。該墓背倚石鏡山,左側(cè)諸石環(huán)護,有“石獅滿鐵甲”之傳說,墓前不遠有彎繞而來的梅溪平流而過,亦有面朝“八卦水”之說,一座小石橋橫跨梅溪而過。陳玉女小時候就知道梅溪山坡這塊風水寶地,一次,其父親逗女兒說:“長大出嫁時,要什麼嫁妝都給你!毙∮衽卮鹫f,就要這塊風水寶地,其父親就笑允了。因此,她在次子頓遭禍患,自己落難臥病不起,剛落成不久的“天官第”也被其十歲長孫“與人賭博贏去”的多重打擊下,深感禍不單行、世態(tài)炎涼、人情淡薄,就與娘家前來探望的親屬回憶起當年父親的笑談之事,并獲得娘家親屬的全力支持,商議待她百年後,就葬于梅溪濱山之原(晉江一都蘇安石鏡山),當時因一俊的父親莊旺尚健在, 29年後(嘉靖四十一年)莊旺去世時,又另選擇羅山后庫明心寺旁的墓地,所以蘇安雙壙墓只葬“莊厝姑”,墓碑也一直保留當年暫為樹立的“青陽莊公墓”字樣。幾年來,莊一俊的後裔和陳姓鄉(xiāng)親在清明節(jié)都有一起來祭掃被蘇安鄉(xiāng)親尊稱為“莊厝姑”的墓。莊一俊其子莊望槐、莊望楝;孫莊履豐,莊履朋亦皆以德行文章著名。據(jù)《青陽莊氏世譜》載,莊旺和蘇安陳姓共有兩子、八孫、廿二曾孫及其後裔人才輩出,文風鼎盛,僅莊一俊及其子、孫三代中就有兩人中舉人、三位進士,有“一門祖孫兄弟三進士”的美譽。 直至近代仍有佼佼者,現(xiàn)居住在青陽的僅有莊一道的近千後裔,其馀後裔則分別衍于泉州、臺灣、香港、澳門、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美國、加拿大等地以及省內(nèi)外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