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史介筠(1882~1960),名月娥,號淑秀,女,安徽省望江縣城東門人。望江縣著名才女,畢生從事教育事業(yè),是望江縣早期女子教育的先行。
生平
幼家貧,且受封建禮教束縛,未能入學。但在父親史潯芳的薰陶下,從小喜愛詩文,常于帶弟妹做家務的間隙習字讀書。10歲能賦詩作對,長輩們驚嘆說:“月娥真是籮窠邊念出來的女秀才”。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嫁到吉水宋紹濂家為長媳。宋是晚清廩生,在家宅內(nèi)設館講授經(jīng)史,介筠常在僅一板之隔的廂房內(nèi)潛心聆聽,從不懈怠。
1918年中秋之夜,丈夫宋乃慈在一次火災中為營救學徒罹難。是年,她年僅36歲,上有年邁公婆,下有3個幼子,乃強忍悲痛,憑一己之力,挑起贍上育下的家庭重擔。她沖破封建習俗,在縣城史家老屋首創(chuàng)女塾教書。收女生10余名,既教學生讀書習字,又教學生針黹,深得學生家長好評。
1919年,受聘為“望江縣城區(qū)女子國民學!毙iL。招收女生數(shù)十名,分1、2、3、4年級教學。她除主持校務和授課外,還兼做工友,晨昏灑掃,點香計時(時女校無鐘表),燒茶供水。經(jīng)兩年多的慘淡經(jīng)營,學校雖已呈現(xiàn)蓬勃生機,但終因經(jīng)費拮據(jù)而宣告停辦。
1921年秋起,她先后又在縣城西門、東門和吉水等處開辦私塾,男女生兼收。為照顧貧家子弟讀書識字,還增設夜班。日軍侵占縣城后,相繼在吉水小學、省立太湖師范附屬小學劉家山鋪分校和祖師殿下何屋小學任教。爾后,又在鴉灘帥家下屋一帶教私塾?箲(zhàn)勝利后,已年逾花甲,照說可以放下教鞭,與兒孫共樂天倫,可是她卻不改初衷,仍為桑梓的教育事業(yè)耕耘不已。
78歲,病逝于吉水。家屬遵囑不事棺葬。火化后,將骨灰撒在她一生為辦學而奔波的吉水至縣城的大路兩側。
事跡
史介筠畢生致力教育事業(yè),不慕榮利,克勤克儉,任塾師時收費低廉:抗日戰(zhàn)爭前,學生每年繳學俸3至4吊錢和1斤燈油;抗戰(zhàn)后,每生年繳糙米70斤。親友問她收費何以如此之低?她笑答道:“陶公五斗米,我收四吊錢。米多蟲易蛀,錢少心自寬!睂σ恍└F苦學生,不但酌免學俸,還贊助一些筆墨紙張。她一生布衣素食,清貧自守,常自嘲道:“一件藍布褂,清風拂袖;兩餐咸菜飯,淡茶為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