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沈礪(1879~1946),字勉后,號道非,別署嘐公,朱涇人。祖上原居楓涇南鎮(zhèn)(原屬浙江嘉善縣魏塘鎮(zhèn),因此其作品常署名為“魏塘沈礪”,建國后與北鎮(zhèn)合并,劃入金山),其祖于清咸豐年間移居呂巷,沈礪即出生于呂巷。成年以后曾三度居上海,兩度居松江。民國2年(1913年),定居朱涇,在小泖港畔,名其讀書處為“帆影樓”。沈礪在青年時代即不滿清廷的腐朽統(tǒng)治,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5月結(jié)識高旭、柳亞子、陳陶遺等革命青年,受聘為上海健行公學(xué)講師,不久,加入中國同盟會為會員。
近代革命文學(xué)團(tuán)體南社成立之前,沈礪實際上都參加了結(jié)社的醞釀。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4月,與高旭、陳去病、朱葆康、劉季平五人同游蘇州,出閶門,過山塘,經(jīng)五人墓,登虎丘,止于張東陽祠,啟兩年后南社虎丘雅集之機(jī)。是年,革命者秋瑾、徐錫麟、陳伯平、陶成章等被清廷殺害。陳去病在上海召集友人擬為秋瑾等開追悼會,沈礪亦應(yīng)召參加。追悼會受當(dāng)局阻撓未能開成,卻由陳去病發(fā)起成立“神交社”,高旭、柳亞子、劉季平、沈礪都成為神交社的中堅分子。事后,沈礪在家私祭秋瑾、陶成章,慟哭甚哀。時人把他比為南宋詩人謝皋羽(接謝皋羽曾在宋亡后私祭文天祥,并作《西臺慟哭記》)。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1月12日,陳去病邀約高旭、柳亞子、沈礪等11人在上海國華樓小酌,席上有結(jié)社之約,即定名為“南社”。次年(1909年)11月13日南社在蘇州虎丘張東陽祠舉行雅集,正式成立,沈礪首批入社,并與陳陶遺一起參加虎丘雅集。 宣統(tǒng)元年(1909年)10月3日,《民吁報》在上海創(chuàng)刊,社長、發(fā)行人、總編輯均為南社社友,成為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又一宣傳陣地,也是南社成員發(fā)表作品的陣地。沈礪與高旭、柳亞子等都是該報“文苑”欄的重要作者。鄭逸梅在《南社叢談》中提到沈礪,說他“在清廷監(jiān)視之下,以文字鼓吹革命,無所顧慮,是頗有膽識的”,因此深受柳亞子的器重。柳亞子寫有《懷人詩》14章,其中一章說:“雞鳴風(fēng)雨故人稀,幾復(fù)風(fēng)流事已非。回首天涯唯汝在,相逢朱沈倍依依”。其中“朱沈”,指的即是朱少屏和沈礪。柳亞子作此詩時“南社諸子,時在海上者,唯朱少屏、沈道非兩人而已”(柳亞子原注)。 民國元年(1912年)任孫中山大元帥府松江軍政分府參謀長,并加入國學(xué)商兌會,常在《國學(xué)叢選》上發(fā)表詩文,以后又常為《民國新聞》撰稿,寫有《無適齋詩話》和雜俎散文《四備簃剩觚》等。次年(1913年)任上海衛(wèi)戍司令。民國16年(1927年)任南京國民政府秘書。同年10月,任南京市財政局長兼土地局長。民國18年(1929年)任國民政府文官處參事,30年(1941年)任文官處人事室主任。此后遇事挫折,卸職回家,郁郁寡歡,杜門不出,與朋好絕不通問。有人勸慰他,他說:“恐傷心人語,易引人不快”。1946年冬,寓居南京,天寒欲雪,便燃煤爐于室中,不幸煤氣中毒而死,年67歲。 沈礪善詩,頗具功力,著有《道非詩選》,收詩55首,刊于《南社叢選》。建國后出版的《二十世紀(jì)名家詩詞鈔》(1993年華東師大出版社)收其詩7首。《上海近百年詩詞選》(1996年上海百家出版社)收其詩2首。其詩多抒發(fā)性靈之作,反映他的思想感情。南社成立前,作《吳中雜詠》:“仗劍輕生慷慨歌,湛廬飛去近如何,要離冢外五人冢,猶占吳門俠氣多”,意氣風(fēng)發(fā),反映他對革命前途的信心。辛亥革命后,袁世凱竊國,作《狂歌行》:“既不甘觳觫如馬牛,又不堪冠帶效沭猴,許身當(dāng)為稷契,得志無須王侯!材芩D泛泛隨波浮,吁嗟乎,燕雀焉知鴻鵠儔!”反映他壯志難酬的矛盾心情!讹L(fēng)雨大作倚枕口占》:“瘡痍漢上成陳跡,拜手揚言又一時。風(fēng)雨客中心郁勃,江山枕上夢迷離。十年辜負(fù)澄清志,一劍飄零老大悲。倘得重施龍虎略,黃龍直搗未為奇”,不滿革命黨人的妥協(xié),希望直搗黃龍,推翻袁世凱統(tǒng)治。后來軍閥混戰(zhàn),更使他對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充滿悲觀和失望:“大好年華擲逝波,春風(fēng)髀肉嘆蹉跎。壯夫事業(yè)將何有,豎子功名不足多。滿道豺狼肆爪牙,當(dāng)階蘭蕙恐芟鋤。楚囚對泣渾無補(bǔ),誰為中原奮魯戈!保ā杜汲伞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