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jīng)歷
弘治三年(1490年)參加殿試,獲中二甲,成為永定建縣以來的第一位進士。隨后以雙親年邁,請準(zhǔn)回鄉(xiāng)侍奉。弘治十一年(1498年)授戶部主事。任內(nèi),負責(zé)支應(yīng)邊防軍餉,收管京倉糧食,清理四川屯田,以廉潔干練著稱。尤其是革除滸墅鈔關(guān)積弊,更為民眾稱頌。原來,明朝從宣德四年(1429年),在各商運中心地點設(shè)關(guān)收稅,以“鈔”(紙幣)交納,謂之“鈔關(guān)”,常州滸墅關(guān)即其中之一。按該關(guān)稅則,過往商船凡船身寬度在5尺以下者免征。但關(guān)吏為中飽私囊,上下勾結(jié),無論大小船只,一律征稅。賴先查得實情,嚴(yán)飭關(guān)吏按章辦事,并特地在支港用石頭建造了一座可容5尺以下小船通過的閘門,讓這類船只自由來往,不受盤查。只有那些不能通過閘門的大船,才須照章納稅。從此,歷年積弊一掃而清,商旅莫不稱便,政聲也隨之益著。不久,升任戶部員外郎。但時值宦官劉瑾恃寵專權(quán),橫行不法,他剛正廉介,自不免遭其忌恨,于是托病辭職,回到家鄉(xiāng)。直至劉瑾伏誅,才又出任常德知府。不料又有宦官借端來向常德府大肆搜刮,他痛加抵制,這就再度觸怒了閹黨。為著保持氣節(jié),他仍以疾病為由,辭職回家,而且從此絕意仕途。
生平典故
賴先生平所交都是清正之士。為官期間,著名文學(xué)家、明朝“前七子”之一的李夢陽就與他有深厚友誼。李因與劉瑾斗爭,入獄過兩次。曾作詩贈賴先,以西門豹、范仲淹和“百煉誰能折”的寶劍相勉,敬慕之深,勉勵之切,溢于言表。對于后輩中的俊秀,也總是在盡力獎掖扶持的同時,注意砥礪他們的德行。他辭常德府回鄉(xiāng)后,某日在路上偶遇一童子,從書塾折了一朵花回家,見到賴先,慌忙把花納入袖中,賴先笑著對他說:“白面書生,袖里暗藏春色。”童子脫口答道:“黃堂太守,眼中明察秋毫。”賴先十分贊賞他的敏捷才思,便精心加以培育,還把女兒許配給他,這童子就是張僖,后來在嘉靖十七年(1538年)成為繼賴先之后的永定第二位進士,官授中書舍人。受岳父熏陶,得其風(fēng)骨,堅拒奸相嚴(yán)嵩的籠絡(luò),拂袖歸田。這段故事,士林傳為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