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白云禪師(1915~2011),號夢殊,字寬一,原籍北京,寄籍湖南益陽。七歲出家,少年入志成學堂及天岳山沙白云禪師彌園受教育,一九三五年畢業(yè)于國立湖南大學中文系。
二十一歲受比丘戒后,常行腳大江南北,以至塞外邊遠地區(qū),遍參潛隱善德,并曾朝禮印度、尼泊爾等佛教圣地,當時行腳僧皆稱其為“夢頭陀”。一九四九年遷移臺灣,一九五八年曾兩度行腳臺島,足跡遍及全省名山古剎。
曾任千佛山菩提寺方丈,因器官衰竭于2011年4月18日在高雄義大醫(yī)院圓寂,享壽97歲。
少年經(jīng)歷
幼年曾入天岳山沙彌園,后入志成學堂;后到箴言、岳麓書院學習,1935年卒業(yè)于湖南大學中文系。所以國學根柢扎實深厚,為日后文字般若實力之奠基。學業(yè)完成之后,于湖北漢陽歸元寺受具足戒。戒期結束,即矢志三年行腳參學,以朝禮五臺山為始,設終南山為目的地,足跡遍大江南北及塞外邊陲。行腳期間,曾佇留西藏業(yè)富絳央寺九個月習因明,并從能海法師結密夏六個月。
主要經(jīng)歷
1942年正月,經(jīng)本山長老推舉,出任小南天天岳山梵音寺之方丈。
1948年端午,返寺途中被抓頂替逃兵而入軍旅,隨軍來臺,當兵百日,升為少尉,歷任通訊官、參謀、排連長、教官等職,升至少校,其間任教官八年,曾被選派赴美受訓,參與東北亞軍事訪問團等。
1959年秋,因授課積勞成疾而退役,退役后,隱居于高雄甲仙犁頭山上。
1963年,應中國佛教月刊社之邀,開始以文章介紹佛法,闡揚禪宗法要及佛法大要。此后,陸續(xù)在覺世旬刊、獅子吼月刊、海潮音等刊物上發(fā)表學佛知見及有關禪法之文字。出版禪法之著作則有禪林寱語初輯、中國祖禪探秘、禪的學術思想、正法眼藏、禪的智慧初輯等作品。
1964年秋,應聘于臺南白河關子嶺碧云寺為導師。
1965年,應邀至屏東東山寺佛學院任教席,開講金剛經(jīng)與六祖壇經(jīng)。
1966年,創(chuàng)辦大智佛學苑,以弘法、印行佛書、救濟事業(yè)為范圍。
1971年,應弟子如參法師(已圓寂)建寺之請,移錫彰化大城鄉(xiāng)古嚴禪寺。
1972年,首辦全國大專禪七,接引青年學子學佛。年底,創(chuàng)辦佛印月刊,(1996年6月,佛印月刊停刊。)
1974年8月,為培養(yǎng)弘法僧才,將大智佛學苑提升為大智佛學苑研究所,設立大乘佛法之唯識、法華、華嚴、禪宗四大學系。
1976年5月,大智佛學苑研究所更名為“佛陀學術研究院”。
1979年10月,佛陀學術研究院遷至千佛山菩提寺,并定名為“千佛山佛陀學術研究院”。
1982年,于千佛山菩提寺內(nèi)創(chuàng)辦“千佛山女子佛學院”,并招收第一屆學生入學。訂兩年為修學期場。
1986年,于甲仙購地建舍,規(guī)劃為比丘之專修道場,后發(fā)展為現(xiàn)今之祇園。
1988年,成立千佛山佛學教育機構,籌辦千佛山雜志刊物。
1993年,于高雄成立中華佛弟子協(xié)會及財團法人佛弟子慈善基金會。
1996年6月開辦公益性質(zhì)之白云廣播電臺。
評價
白云禪師一生以禪為行門,護教培僧、衛(wèi)法弘道。此外,白云禪師還精于書法、針灸、技擊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
白云禪師自幼沐于禪門,宗風嚴格訓練,尤其重修養(yǎng)、嚴律己,自然養(yǎng)成卓立堅毅之操守風格。所承之禪宗法脈衍于臨濟,為天童道忞禪師下第四十代傳人,天岳本晝禪師下第九代,浮丘虛因禪師之嫡傳法嗣,瀛島千佛山之開山宗師。
平時勤于文字創(chuàng)作,于十大學派中禪、凈、密、律、法相、天臺、華嚴之教理均有深入之研究,出版著作四十余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