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在蒙疆時期,在德王政府任職服務,1945—1948年為蔣介石政府蒙古族立法委員。
1949年去臺灣,歷任國立臺灣大學兼任教授,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系主任,政治大學邊政學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國際關系研究所研究員兼國際組及邊疆組召集人,國家科學發(fā)展委員會“研究教授”,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研究員,講授中國史和蒙古史,開始帶頭發(fā)展了臺灣蒙古學,幾次主持召開了阿爾泰學與蒙古學國際學術討論會,同時與英國、日本等國的蒙古學界進行了廣泛的學術交流和合作。
1972年,受聘于美國楊伯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札奇斯欽移居美國后,繼續(xù)從事蒙古學研究和內蒙古自治運動史研究,前后撰寫了10多部書和100多篇學術論文,現(xiàn)安居加州。
主要論著
1988年出版的英文版《蒙古學研究論集》中收入了他歷年發(fā)表的關于蒙古地區(qū)商業(yè)的形式、《蒙古秘史》、《黃金史》、蒙古佛教、蒙古馬、近代蒙古地區(qū)農村牧區(qū)的生產等方面的最重要的13篇論文,如《元代馬政諸考》、《蒙古諸汗為何接受西藏佛教》、《元代的中國佛教與道教》等。其他主要論著有《北亞游牧民族與中國農業(yè)民族之間的和平、戰(zhàn)爭和商業(yè)等的關系》(1973)、《游牧民族軍事戰(zhàn)爭的原本目的》(1974)、《滿清時期蒙古喇嘛教的封建思想》(1974)、《蒙古和西藏歷史關系對中原地區(qū)的影響》(1975)、《滿清對蒙古的宗教政策》(1976)、《中原地區(qū)與游牧蒙古人之間的商業(yè)與沖突的關系》(1977)、《研究<蒙古秘史>和<黃金史>中的蒙古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1977)、《關于元代皇帝詔書》(1977)、《13世紀蒙古貴族與漢族地區(qū)佛教和道教之間的關系》(1977)、《<蒙古秘史>新譯注釋》(1978)、《<黃金史>譯注》(1979)、《關于內蒙古佛教的興衰》(1980)、《蒙古民間故事中的成吉思汗形象》(1981)、《蒙古文化總匯》(1986)、《清代蒙古與滿洲之間的婚姻關系》(1986)、《20世紀30年代內蒙古自治運動》(1986)、《清朝開國時期的蒙古軍隊的援助》(1987)、《蒙古族家譜綜述》(1987)、《元朝中都研究》(1987)、《蒙古帝國首都哈喇和林》(1988)、《近代內蒙古社會和文化變遷觀察》(1990)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