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jīng)歷
陶鏞與袁枚是同年進(jìn)士,有一次兩人一起談文論詩,當(dāng)陶鏞讀到袁枚《扁鵲墓》中的句子“一壞尚起膏肓疾,九死難醫(yī)嫉妒心”時,感慨不已,淚隨之下。袁枚問其緣故,才知道對方有一個小妾被吃醋的夫人趕走了,心傷不已。
袁枚為了安慰陶鏞,就將一個叫招兒的婢女贈給了他。十多年后,陶鏞升為楚中司馬后,帶著招兒再次路過隨園。招兒生的兒子叫陶時行,陶鏞將其培養(yǎng)成一名“文學(xué)青年”,詩寫得不錯,只是命短,考中秀才后,在二十歲上得癆病而死。
據(jù)學(xué)者研究,這位陶鏞還是 吳敬梓《 儒林外史》中范進(jìn)的原型。 吳敬梓之所以把他寫成范進(jìn),是因為古漢語“陶范”一詞連用,意指鑄造青銅器的陶制模子。范即是陶的廋詞,范進(jìn)是隱指陶鏞這樣的人竟成了進(jìn)士。
個人成就
乾隆四年(1739年)己未科進(jìn)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改知北直武強(qiáng)縣。,
任樂平知縣時政績
1、《昔陽縣志》卷三佚官記載:陶鏞,字序東號西圃,精明悌愷,視邑事如家事。歲旱,勸諭紳士減價平糶,察弊厘奸,民食以濟(jì)。倡捐續(xù)修文廟殿無齋廂前后落成學(xué)校。改觀葺治沾城書院,按月親課,給飯食以贍生童,鐫課卷以示獎勵,指授詩學(xué),仍教以禮,六年不倦。倡修西門魚鱗坡井城門,以資保障,以利行旅,糧無重耗、訟無停滯、編審升擦、公明士民。有清映冰壺、明空玉鏡之頌。
2、德政碑記
《陶邑侯德政碑記》
乾隆二十二年合邑士民公立于柏井驛
嘗思不有賢宰無以用人,不得良才無以廣惠。斯理也,考之往古莫不皆然。乃觀于今而益信,唯我邑侯陶公秉性慈祥,寬猛互濟(jì),其所以撫綏樂邑者美不勝記。
如距邑東北七十里之柏井驛,向?qū)倏h轄,額馬四十七匹,歲需草約兩萬束,皆須自縣買運(yùn)交驛。歷任之委辦經(jīng)收者不無畸重畸輕之弊,且多曠時,守候之虞,無窮疾苦,莫可如何。我公下車始,問悉情弊,第馬非草不生,草非民莫辦,而畸輕畸重、曠時守候我公不忍馬故,于親友中擇其老成慎重者,監(jiān)司驛務(wù),通號情弊,諄切明言。而獨于收草一項,民瘼攸關(guān),更勤殷憂,不時嚴(yán)札諭驛,無多收無久待,而經(jīng)收者仰體遵辦,持衡一倒,隨到隨收。減一斤,于在官即增一斤,于在民早離一刻,于驛號即多一刻以寧家。人人感說,戶戶謳歌,莫不為我公得人慶。
但我公之膏澤遍及四郊,而小民之謳思希垂百代,不勒諸石,必更張。邑之士庶推某為董理,并祥序我公之實行。某雖鄙陋無文,而公之仁心德政,合邑難忘。不揣固陋,濡筆以書,永著惠澤于不朽云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