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李顛先生從事美術(shù)教育工作,積數(shù)十年之經(jīng)驗創(chuàng)鋼絲皴法,運用于潑墨、潑彩的山水畫中,更增其渾厚、古拙、典雅之情趣。先生尤善焦墨山水,每一幅畫都可看出他既入古又出新的藝術(shù)特色。他的作品深受人們喜愛,并多次參加圍內(nèi)外大、中型畫展,深得各屆人士好評。
其作品享譽國內(nèi)外,被日本、法國、馬來西亞、韓國、新加坡等國領(lǐng)導人收藏。
主要成就
其作品享譽國內(nèi)外,被日本、法國、馬來西亞、韓國、新加坡等領(lǐng)導人收藏。
《中國書畫報》、《神州》雜志、《河南日報》、《洛陽日報》《人民日報》《美術(shù)》雜志等多家新聞媒體對其作品進行過專題報道。
2004年,李顛先生以70歲的高齡,集三年奮筆,繪55米山水精品長卷《中華山河頌》,時值國慶五十五華誕之際被毛主席紀念堂收藏。《中國書畫報》評日:“作品氣勢磅礴、雄偉險奇”。
2006年6月,他在首屆“盛世中華”全國書法美術(shù)作品大賽中又榮獲一等獎。
2012年被文化部授予“焦墨山水大師稱號”
2012年《萬里云山入畫圖》被全國人大會議中心收藏。
古今焦墨第一人
開創(chuàng)焦墨鋼絲皴法用焦墨畫出白云流水,填補焦墨空白,李顛使殘缺的焦墨山水變得完整
四十年前,焦墨山水大師張仃先生用焦墨畫出黑與白兩極之間的灰色。在焦墨山水畫中,自古以來,灰色調(diào)子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過去的灰色調(diào)子都是墨用水調(diào)了以后,才能表現(xiàn)出來,這是人們的公論。張仃憑借手上的功夫,用焦墨畫出了灰色調(diào)子。張仃這一創(chuàng)舉震動了整個畫壇。
李顛先生很激動,對張仃先生說:我要用焦墨畫出白云來。不但要用焦墨畫出白云,還要畫出白云氣韻的動感。
張仃先生說:白云的漸變,用焦墨太難把握了,從古至今沒有人做到過,你就不要做這種無謂的努力了。
二十年后,李顛先生做到了,用焦墨畫出了白云的變化莫測。
李顛的云,翻滾流動全靠焦墨灰色調(diào)子的漸變。
可惜,張仃大師已經(jīng)不在了。
焦墨山水兩個重量極的人物還有很多很多話沒有說。
在他們之前,還沒有人能夠畫出灰色,更沒有人能夠畫出白云。
所以人們一直認為焦墨山水是殘缺的藝術(shù)。
李顛攻克了這個難題。
他用了足足二十年的時間,不斷探索,在吸取國畫養(yǎng)分的同時,借鑒西洋畫法中的光影和透視技法,最終使白云從平面走向了立體,從靜止走向了奔騰。
李顛畫出了白云,填補了空白,舉世震驚。
李顛使殘缺的焦墨山水變得完整了,也使焦墨山水真正成為了一個畫種。
可是張仃已經(jīng)不在了。此刻李顛大師的萬般悲喜說與誰人聽?
現(xiàn)年84歲的李顛先生獨坐焦墨山水畫的絕頂之上,看云起云落,看四時輪轉(zhuǎn),看滄海桑田,看人生潮起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