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信息
姓名:張士衡
性別:男
出生年月:不詳
國籍:中國
朝代:唐
籍貫:河北獻縣
民族:漢族
身份:政治人物
人物簡介
張士衡,(生卒年不詳)唐瀛州樂壽(今河北獻縣)人,父張之慶為北齊國子助教。九歲喪母。初從師于劉軌思,授以《毛詩》、《周禮》。后又從師熊安生和劉焯學(xué)《禮記》,皆精究大義奧旨。此后遍讀《五經(jīng)》,尤攻《三禮》。仕隋任余杭令。唐貞觀中,幽州刺史燕王靈夔備玄束帛之禮,就家迎聘,執(zhí)弟子之禮,后擢授朝散大夫,崇賢館學(xué)士。他推崇儒家的“仁政”思想和封建綱常。認為北齊君主暴虐無度,親近小人。以兇險無賴之徒為心腹,誅害忠良,疏忌骨肉,窮奢極欲,殘剝百姓。故北周大軍壓境,無人可用,以至覆滅。還認為事佛在于清凈無欲,以仁恕為心。如果貪婪無厭,驕橫暴虐,雖然傾財事佛,也無法救眼前之禍。而且善惡之報應(yīng),如影隨形。故為人君父,應(yīng)當(dāng)仁慈;為人臣子,宜盡忠孝。仁慈忠孝,則福祚攸久。如果相反,則必遭災(zāi)禍。此理昭然,不可不慮。
史料記載
大業(yè)末年戰(zhàn)爭興起,諸儒廢學(xué)。唐朝建立,張士衡在鄉(xiāng)里教學(xué)。貞觀年間,幽州都督、燕王李靈夔準(zhǔn)備玄束帛之禮,聘到家中,拜為師。李承乾在東宮,聽說后,聘來京城。張士衡到洛陽宮謁見唐太宗,太宗在殿上賜他進餐,擢授朝散大夫、崇賢館學(xué)士。
李承乾問北齊滅亡的原因,張士衡回答:“北齊后主悖虐無度,昵近小人。至如高阿那肱、穆提婆、韓長鸞等,皆奴仆下才,兇險無賴,是信是使,以為心腹。誅害忠良,疏忌骨肉。窮極奢靡,剝喪黎元。所以周師臨郊,人莫為用,以至覆滅,實此之由。”
李承乾又問:“佛教布施求功德,有果報嗎?”
張士衡:“事佛在于清凈無欲,仁恕為心。如其貪婪無厭,驕虐是務(wù),雖復(fù)傾財事佛,無救目前之禍。且善惡之報,若影隨形,此是儒書之言,豈徒佛經(jīng)所說。是為人君父,當(dāng)須仁慈;為人臣子,宜盡忠孝。仁慈忠孝,則福祚攸永;如或反此,則殃禍斯及。此理昭然,愿殿下勿為憂慮。”
李承乾有錯,張士衡規(guī)勸他,他不聽。李承乾被廢黜,唐太宗敕給車馬,令歸本鄉(xiāng)。貞觀十九年去世。
張士衡著名的學(xué)生,為永平賈公彥、趙縣李玄植。
著作
士衡從學(xué)名儒,潛究《三禮》,自成一家。雖無著述,但教授有方。其弟子賈公彥也以治《禮》而著稱于時,所著《周禮義疏》、《儀禮義疏》成為后人學(xué)習(xí)的范本。再傳弟子李玄植也精于《三禮》,撰《三禮音義》流行于世。
張士衡抄本
舊稿錄存一卷 (清)張士衡抄本 1冊 紙本 提要: 是冊為張士衡手錄舊稿,凡二十九篇,大旨以儒家思想論述修身、治國之道,每篇末附有作者短評。其中《懋遷有無化居義》《商戰(zhàn)論》等篇言及商政,對中國通商的歷史及意義有所考評,有其現(xiàn)實意義及歷史價值。 封面題"舊稿錄存,張士衡手抄于瓣蓮巷劉氏館中,己酉立夏節(jié)先三日署簽"。 附張士衡履歷、拔貢卷一冊,名刺一張。
生平
觀中,幽州都督燕王靈夔備玄纁束帛之禮,就家迎聘,北面師之。庶人承乾在東宮,又加旌命。及至洛陽宮謁見,太宗延之升殿,賜食,擢授朝散大夫、崇賢館學(xué)士。承乾見之,問以齊氏滅亡之由緒,對曰:“齊后主悖虐無度,昵近小人,至如高阿那壞、駱提婆、韓長鸞等,皆奴仆下才,兇險無賴,是信是使,以為心腹。誅害忠良,疏忌骨肉。窮極奢靡,剝喪黎元。所以周師臨郊,人莫為用,以至覆滅,實此之由!背星謫栐唬骸安际I功德,有果報不?”對曰:“事佛在于清凈無欲,仁恕為心。如其貪婪無厭,驕虐是務(wù),雖復(fù)傾財事佛,無救目前之禍。且善惡之報,若影隨形,此是儒書之言,豈徒佛經(jīng)所說。是為人君父,當(dāng)須仕慈;為人臣子,宜盡忠孝。仁慈忠孝,則福祚攸永;如或反此,則殃禍斯及。此理昭然,愿殿下勿為尤慮!奔俺星瑥U黜,敕給乘傳,令歸本鄉(xiāng)。十九年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