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1975年黎巴嫩內戰(zhàn)爆發(fā)后, 哈透姆來到倫敦,開始在這里生活。目前她在柏林生活和創(chuàng)作。
哈透姆的早期創(chuàng)作基于行為和錄象,80年代后期,她開始涉足雕塑和裝置。“陌生的身體”[Corps éstranger, 1994]是她早期對身體經驗的探索的典型作品。利用內窺攝相頭,這個錄象紀錄了一次發(fā)生在藝術家體內的旅行。作品本身,以巨大的投影的形式,被放在一個很像身體內部結構的環(huán)形觀看室里,而錄像本身探索的也是身體的內部結構。觀眾好像被u2018放置u2019在體內一樣,眼前面對的就是藝術家的身體結構,而且離得非常近!癈orps éstranger”在法文里的意思是異物,可以表達兩種意思:一是侵入身體的某種東西,這里可以指內窺攝像頭,另一種意思是從外面來的人,這里,可以理解為觀眾,就好像進入藝術家身體內的一個被鼓勵成為有窺視癖好的人。這個作品里,藝術家展示給觀眾的是,盡管第一眼看上去很陌生,但實際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事物。
“永不服輸”[Over my dead body, 1988-2002]原是一個廣告牌項目。畫面上顯示了藝術家以挑釁的姿態(tài)對站在她鼻子上的玩具士兵提出抗議。作品運用了典型的廣告視覺語言,而作品本身表達的是對權力結構的批判。從概念層面來說,當哈透姆把女性身體描繪成為日常生活的戰(zhàn)場時,她審視的是女權主義的命題。作品探討的是哈透姆所關注的諸如認同感以及性別和社會權力結構等問題。
“隔離”[Incommunicado, 1993]則是與觀眾的情感和感覺相違背的一件作品。在這個作品里,藝術家使用了一個通常會令我們聯(lián)想起溫馨,支持和保護的物體---嬰兒床,但在其中加入了一些沒有家庭溫馨感的元素,具體就是,金屬絲和軟鋼。這個作品也讓我們想起哈透姆一向探討的主題:認同感,束縛和對立的事物。她顛覆了我們日見平常的物品的含義,而為之載入新的內容,因此哪怕是一張嬰兒床,也暗含了恐懼和危險。
精選個展包括: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巴黎,1994年;芝加哥當代藝術博物館,紐約新美術館,牛津當代藝術博物館,蘇格蘭國立當代藝術畫廊(愛丁堡),1997年;Centro Galego de Arte Contemporanea當代藝術博物館, 圣地亞哥,2002年;漢堡市立美術館,波恩當代藝術博物館(位于波恩),2004年;悉尼當代藝術館,澳大利亞,2005年。精選群展有:“感覺:薩奇收藏的英國青年藝術家作品”,倫敦,柏林和紐約,1997-99年;第26屆圣保羅雙年展,1998年;卡塞爾十一文獻展,2002年;威尼斯雙年展,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