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歷程
學生時代偏愛文學趙淑俠1931年12月生于北京。其母 知書達理,懂 音律擅丹青。母親 教子有方,三四歲時就規(guī)定她每日描紅,寫大字,認字背唐詩,如功課做得好,還有獎勵,獎品就是母親的畫。 抗日戰(zhàn)爭中,她隨父母 南下入川。戰(zhàn)爭、逃難、恐懼、挨餓、不公平,這些成為她的 童年的回憶。9歲那年,她讀到一本《窮兒苦狗記》,受到感染, 這本書也開啟了她的心智,從此,她一本接一本地讀起課外書來,抓到什么書都讀。10歲以前,她已經(jīng)讀了很多魯迅、 巴金等的小說和劇本。
上小學時,她對文學偏愛,并開始寫詩。在中學時,她唯一的快樂是看書,常?磿 深夜兩三點,有時通宵不寐。十二三歲時已經(jīng)把 《石頭記》、 《羅密歐與朱麗葉》、 《孽;ā芬约 張恨水的小說統(tǒng)統(tǒng)看了一遍。
抗戰(zhàn)勝利后,她隨父母親到東北、北平,而后去臺灣。她在 臺中女子中學就讀高中。高中三年級時,她鄭重其事而又神秘地向臺中一家報紙的副刊 投稿。當?shù)谝黄獌汕ё值纳⑽陌l(fā)表的時候,她高興極了。那種"自我陶醉"成為第一次難忘的鼓勵。
“有一天我會成為作家”
高中畢業(yè)后,她兩次報考大學都失敗了。她受到巨大的打擊。在絕望中,又是文學--她的好朋友,走出來安慰她,鼓勵她。她說,我不能再認輸,我非奮斗出一條生路不可。
1951年,她20歲時寫了一個關于海盜的長篇小說,接著又寫了一個20萬字的長篇小說,但沒有成功。她向一位作家求教,作家告訴她,寫作應先從短文寫起,“只要肯寫,多寫,一定會寫出成績的!彼艿絾⑹荆@取了成功的信心。她自信地說,我可以寫, 有一天我會成為作家。
后來,她在一家廣播公司當編輯兼播音員,再到銀行當職員,但她不甘心這樣干下去。1960年,她決定異國尋夢, 出國留學。先到巴黎,又到瑞士,考取了瑞士應用美術學院。畢業(yè)后,在一家 紡織品設計印刷公司擔任美術設計師,設計過170多種美術圖案,有的獲了獎。
1972年,她帶著一雙兒女回到 臺灣省親。在那里觸景生情,她的文學夢又開始蘇醒,萌發(fā)了寫作的念頭。回到瑞士后,便提筆寫了50萬字的長篇小說《 韶華不為少年留》,寄給臺灣一家雜志,還是沒有成功。一盆冷水未能澆滅她的寫作熱情。長篇不行,就寫短篇。她相繼寫出了《王博士的巴黎假期》、《塞納河之王》、《 當我們年輕時》等短篇小說。她的這些描寫海外形形色色的中國人生活的小說,開始見報了,先后在臺灣報紙的副刊上發(fā)表,或連載,很快在臺灣文壇及海外華人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不久,小說集 《西窗一夜雨》、 《當我們年輕時》,散文集《紫楓園隨筆》出版發(fā)行。她一舉成名,進入作家行列。
長篇小說
一部部長篇小說問世隨著她的名聲的擴大,她不再滿足于短篇小說寫作,她的寫作長篇小說的心又復燃起來。她動手寫作長篇小說 《我們的歌》。這部長篇小說描寫了 在異國生活奮斗的知識分子的痛苦與歡樂、成功與失敗。這部小說在報紙上連載后,反映十分強烈。臺灣文藝家協(xié)會授予她小說創(chuàng)作金獎。1983年,此書在北京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出版發(fā)行,在大陸受到高度評價。
從那以后,她再也沒有放下筆。在 阿爾卑斯山麓,在她的家里, 當家人熟睡之后,她便座在房子里,揮筆疾書,寫她的苦樂,寫她對故國的 思念。她在寫作之路上不住地跑下去。
之后,她把過去失敗的稿子《 韶華不為少年留》再拿出來,重寫一遍后,改名為《落弟》,由臺灣《 文壇》月刊發(fā)表。接著她的散文集、小說集、長篇小說一部接一部的出版發(fā)行:《故土與家園》、《翡翠色的夢》、《 人的故事》、《 塞納河畔》、《雪峰云影》、《童年·生活·鄉(xiāng)愁》、《 賽金花》等,出了17種,數(shù)百萬字。
她說:“我不是弄文學的科班出身,也不屬于任何 流派。我寫,只因為我有要寫的感情,有要說的話,有愿為文學奉獻的狂熱和忠心。”
榮譽記錄
1985年被 英國劍橋大學列入《世界婦女名人錄》。1986年始相繼為歐洲西德科隆亞洲 太平洋中心特聘會員,瑞上亞洲學會會員、全國作協(xié)會員、國際筆會中心會員,德國柏林作協(xié)會員、瑞士溫特突市作協(xié)會員,歐洲12國華文作協(xié)會長,世界華文作協(xié)副會長。
1992年應聘為武漢 華中師大客座教授。
1994年應聘為 中國人民大學、 浙江大學、 南昌大學客座教授。
長篇小說 《我們的歌》1980年獲臺灣文藝寫作協(xié)會“最佳小說創(chuàng)作獎”。
《 賽金花》1991年獲臺灣“中山文藝獎”。
《 翡翠戒指》1992年獲遼寧《 芒種》雜志“文學獎”。
散文《當我萬水千山走遍》1992年獲中國文聯(lián)等頒發(fā)的“首屆華文文學游記 徐霞客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