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生涯
杰奎琳·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é)于一九四五1月26日出生在英國一個充滿音樂的家庭。當(dāng)她四歲時,聽到收音機(jī)里大提琴的聲音,就要求要那樣的樂器,從此展開了杜普蕾與大提琴之間的不解之緣。五歲時,她開始在Herbert Walennu2019s 倫敦學(xué)校學(xué)琴。一九五六年,十一歲時,嬴得the Suggia Award,成為全英國最受矚目的演奏家,當(dāng)年的評審還包括了巴比羅里爵士(Sir John Barbirolli)。
一九六五年,由杜普蕾擔(dān)任大提琴,巴畢羅里(Sir John Barbirolli)指揮倫敦交響管弦樂團(tuán),演出英國作曲家艾爾加(E. Elgar)的大提琴協(xié)奏曲(Cello Concerto in E minor, op.85)。這張錄音對杜普蕾非常重要,因為它奠定了杜普蕾在演奏舞臺上的地位。鋼琴家顧爾德曾經(jīng)說過,杜普蕾的艾爾加協(xié)奏曲,呈現(xiàn)了無限的悸動與熱情。后來她第一次聽到那張與巴畢羅里合作的錄音時,曾令人吃驚的說道:「這并不是我想表達(dá)的!」只可惜,她無法再錄下更好的Elgar,到底她想表達(dá)什麼?我們永遠(yuǎn)無法得知。
杜普蕾演奏的Elgar沒有人會錯過,很多人都喜歡聽她的協(xié)奏曲錄音,在管弦樂襯托下,她全身投入,充滿朝氣,又不失女性的細(xì)膩,也不是完全沒有節(jié)制的放縱自己的情感演出,從她手指尖的傳遞出來的琴音,讓人完完全全地被她的熱情與音樂詮釋所感染。杜普蕾詮釋艾爾加的E小調(diào)協(xié)奏曲無人能出其右,直到現(xiàn)在,據(jù)說只有馬友友的演出稍許企及她的境界,但仍然有一段不小的差距。
據(jù)說匈牙利大提琴家史塔克有次乘車,聽見廣播里正播放大提琴曲,便問旁人是誰演奏的。旁人說是杜普蕾。史塔克說:“像這樣演奏,她肯定活不長久!焙脜柡Φ氖匪,真是一語成讖啊!也許只有頂尖的藝術(shù)家才能理解自己頂尖同行的水準(zhǔn),史塔克聽得出,杜普蕾是用生命在演奏,為了琴藝的完美,可以不惜一切。杜.普蕾一直是許多古典音樂樂迷心中的一個嘆息。
一九六七年,她在耶路撒冷和阿根廷籍鋼琴家巴倫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結(jié)婚(巴倫博伊姆在一九七五年時,擔(dān)任Orchestre of Paris的指揮)。杜普蕾和巴倫博伊姆共譜戀曲,為古典樂壇留下佳話。他們不論在生活或是音樂上,彼此都是最佳的伴侶。
他們合作演出,很多樂評人說是奇妙的一對。杜普蕾和她的先生巴倫博伊姆也多次合作過艾爾加的大提琴協(xié)奏曲。他們合作過的版本,是一九七0年,由巴倫波因指揮費城交響樂團(tuán)演出的錄音。這份她與夫婿巴倫博伊姆在一九六七年合作的錄音是兩人合作灌錄的許多唱片中最常被人聆聽與談?wù)摰。主要原因是兩人在浪漫派音樂上所采取的風(fēng)格和手法,與布拉姆斯的嚴(yán)謹(jǐn)有很大的差別,杜普蕾在音樂中發(fā)揮了她自由的本性,完全掙脫出勃拉姆斯音樂里給予大提琴角色的限制(樂曲中鋼琴的地位較高),她捉住所有的機(jī)會展現(xiàn)她的魅力,而巴倫波因則體貼而充滿愛意地予以扶襯。
可惜到了一九七0年她的多發(fā)性硬化癥(Multiple sclerosis)迫使她不得不中斷演出活動,一九七一年她正式停止演出,并完成她最后的錄音作品:蕭邦與法朗克大提琴奏鳴曲。一九七三年,廿八歲時,在倫敦最后一次公開登臺,在祖賓·梅塔的指揮下,演奏的曲目就是與她淵緣最深的艾爾加大提琴協(xié)奏曲,從此因病告別音樂舞臺。杜普蕾一生中擁有三把名琴,其中一把是現(xiàn)代制作師的作品,兩把則是史特拉第瓦里古琴,其中大衛(wèi)朵夫如今則為馬友友所有。馬友友曾經(jīng)說過: 「這把大衛(wèi)朵夫(1712 Davidoff Stradivari )對我而言,他是我演奏過最好的樂器,我真的相信這把琴是有靈魂的,而且也具有想像力!
在電影「Jackie and Hilary」(她比煙花寂寞)中,杜普蕾和巴倫博伊姆有一段對話。
「如果我從此不會拉琴,你還會愛我嗎?」
「不會拉琴,那就不會是你了!顾瞎f。
杜普蕾的生活中,最后就只剩下醫(yī)師、護(hù)士和幾個老朋友。巴倫博伊姆開始是每隔一段時間來探望她,這樣一直持續(xù)到巴倫博伊姆在巴黎另組一個家庭之后,有了新家,回來的機(jī)會就更少了,最后只留下她一個人慢慢孤獨的死去。
有文章說,巴倫博伊姆背叛了杜普蕾,至今英國人也沒有原諒他。如果巴倫博伊姆不是一個天才,沒有理想和抱負(fù),也許他就能專心地守在生病的妻子旁邊,一直到妻子離開人世為止吧!
世事總是不盡如人意,上天給予杜普蕾最完美的音樂天賦,又只給她在舞臺上十年的風(fēng)光歲月,如彗星般的短暫。幸好她成熟得快,這十年間她所留下的音樂記錄,所達(dá)成的音樂成就,已經(jīng)足夠令她不朽,所有跟他合作過的音樂大師都對她贊譽(yù)有加。杜普蕾的音樂有一種令人無法抗拒的魔力,充滿內(nèi)涵,而且還會激發(fā)出同臺演出者的潛力。Stephen Kovacevich甚至表示,自從杜普蕾退出舞臺后,他再也沒有與任何一位大提琴家合作過,因為「再也無法感受到那種超乎尋常的舞臺魔力,自己也無法奏出與當(dāng)時一樣充滿活力的音樂!
建議喜愛杜普蕾的朋友看看她姐姐和弟弟寫的書和根據(jù)此書拍的電影. 一位被音樂扭曲了生活的天才,一位離不開音樂的天才。盡管書與電影頗遭非議,一些音樂家紛紛駁斥,杜普蕾的生前好友羅斯特羅波維奇、梅紐因、帕爾曼、祖克曼等音樂界名人在影片首映期間公開在英國《泰晤士報》發(fā)表聲明指出:“影片中的杰基(杜普蕾的昵稱)決不是我們所了解的那個杜普蕾!倍髮(dǎo)演努培(Christopher Nupen)制作了紀(jì)錄片《Who Was Jacquline du Pre?》,再次描繪了她的一生。
傅聰談大提琴家杜普蕾:
杜普蕾16歲時我就認(rèn)識她了!我與杜普蕾及巴倫波音都是好友,杜普蕾還是在我家經(jīng)我介紹而認(rèn)識巴倫博伊姆的!而我非常喜愛杜普蕾的演奏,她真是最棒的!她的演奏個性太強(qiáng)了,無論誰都能很輕易辨認(rèn)出她的琴聲。
她用的那把大衛(wèi)杜夫Stradivari 非常好。馬友友拉的那把琴就是杜普蕾身后留下的,但杜普蕾拉琴與馬友友拉琴完全是兩碼事!馬友友又怎能與當(dāng)年的杜普蕾相比呢!
我在英國看過那部所謂傳記電影"Hilary And Jackie",感覺太假了,看了讓人憤怒!至少我所認(rèn)識的杜普蕾一點都不像片中那樣子!在英國同樣講杜普蕾的還有另一部片子,那就好多了,基本合乎事實。
內(nèi)容介紹
小杰姬和大提琴
杰姬出生的前一夜,是五十年來最冷的一天。當(dāng)初媽媽怎么也懷不上她,弗雷澤醫(yī)生給她開了一種雌激素之類的血清。注射的時候,醫(yī)生打趣道:“這孩子會成為賽馬冠軍!” 打我記事起,媽媽就用音樂同我們姐妹倆嬉戲。一天,無線電里正在播一檔介紹管弦樂器的節(jié)目。媽媽隨著音樂的節(jié)奏將熨斗移來移去,杰姬也隨著媽媽的動作來回?fù)u擺著。長笛,雙簧管,單簧管逐一上場,緊跟著的是小提琴。隨著大提琴聲飄滿房間,杰姬開始安靜下來,她聽得出神了,跳了起來,抱住媽媽的腿說道,“媽媽,我要發(fā)出那種聲音!眿寢屢魂嚰印S谑,在杰姬五歲生日(1950年1月)的前一晚,她悄悄在杰姬床頭放了一把小一號的大提琴。第二天一早,驚喜若狂的杰姬把一家人都鬧醒了,“媽媽,屋里有個龐然大物!” 學(xué)琴后不久,媽媽帶她上倫敦第一次參加音樂節(jié)。媽媽用鋼琴為她伴奏。她別提有多興奮了。最后一小段結(jié)束時,媽媽正要站起來,可杰姬又開始拉了。媽媽趕快坐回去,再給她伴奏一遍。重復(fù)一次對杰姬來說還不夠,她再一次拐回去從頭拉,好在媽媽這回已有準(zhǔn)備。顯然,杰姬覺得演奏三遍剛剛好。觀眾席上爆發(fā)出一陣掌聲和笑聲。 杰姬對音樂的早慧令所有人吃驚。她幾乎從不練琴,記譜子也不費事,再難的曲子聽一遍就能憑記憶流暢地拉出來。老師比爾認(rèn)定她具有一種令人費解而又永無止境的天賦。有一次在BBC電視臺錄節(jié)目,我們榮幸地被引見給演播室的嘉賓查爾斯王子和安妮公主。查爾斯王子,當(dāng)時才八歲,想玩玩杰姬的琴,說罷一下子就騎了上去,死死地抓住琴,手指在弦上上上下下地滑動著!皠e這樣動我的大提琴,”十二歲的杰姬說著,毫不客氣地就將琴奪了回來!八植皇且黄ヱR!”
大放異彩
神童總是迷人的,不少要人就常來家聆聽杰姬的演奏。于她而言,這不過是多了幾次表演機(jī)會而已,而且她也挺喜歡,但我卻越來越敏感地意識到,我正在被忽視。可以預(yù)見,人們會這樣問候我:“你好,希拉里,你那了不起的妹妹還好嗎?”經(jīng)常是她在演奏的時候,我會把耳朵貼到門上,希望能發(fā)現(xiàn)她的特殊秘密。但我明白,我永遠(yuǎn)也找不到。
1961年,年方十六的杰姬開始在專業(yè)舞臺上嶄露頭角。這年3月1日,著名的威格摩爾音樂廳座無虛席。她校好音,開始沉浸于那個非凡的世界,第一支曲子是亨德爾的G小調(diào)奏鳴曲。但隨后,叫人吃驚的是,她竟然越拉越走音了。怎么回事?杰姬很少跑調(diào)的,她的手指爬升到指板高處,很快就明白了,一定是有根弦出了大毛病。她突然停下來,站起身說:“女士們、先生們,我的弦壞了,得去換一根。請見諒!彼x開舞臺,換好弦,又走回去重新開始,仿佛什么也沒發(fā)生過。觀眾折服了。
我永遠(yuǎn)也忘不了那天我是多么的感動。她如往常那樣拉琴,但是,在那種環(huán)境下,還有那把美麗而神奇的“棕色斯特拉德”,不知怎的,一切顯得不同尋常。音樂在流淌,人與琴已融為一體,她毫不遲疑地與聽眾交流著。大提琴揭示出了她的真性情。人們幾乎要哭了。
爸爸叫人將第二天早晨的所有報紙都送來!短┪钍繄蟆返男涯繕(biāo)題是:“十六歲的驚人的大提琴造詣”。文章寫道:用前途似錦這樣的字眼來評論她的演奏幾乎算得上侮辱,因為以她的幼齡,能夠有如此爐火純青的琴藝,實在是令人嘆為觀止。《每日郵報》說:杰奎琳·杜普雷將使英國擁有一位舉世無雙的大提琴家。她就是為大提琴而生。杰姬一夜成名。
大提琴的背后
大提琴的背后
假如我情緒高昂,杰姬便總是精神不濟(jì),反之亦然。隨著我和基弗墮入情網(wǎng),杰姬變得越發(fā)低落。威格摩爾之演以后的幾個月里,她一直都在作激烈的心理斗爭。全世界都認(rèn)定她是位大提琴家的事實粉碎了她的認(rèn)知。過去她就是她自己,創(chuàng)造著音樂。但如今,價值的驟然提升給她加上了需求和期望的包袱,這令她恐慌。平生第一次,她質(zhì)問起自己是如何演奏的,她開始對自己刨根究底地懷疑起來。
1962年秋,杰姬赴巴黎學(xué)習(xí),師從法國大提琴家托爾特利耶。沒有媽媽的日子不太快樂,生活上也一團(tuán)糟。她把臟衣服寄回家里,媽媽洗好后馬上再寄回去,同時附上一張衣物清單。爭取自立,對于杰姬而言是一段激動人心的探索過程,她以爆發(fā)性的能量挑戰(zhàn)生命。她強(qiáng)烈的女人味很快就顯現(xiàn)出來了。她是一個絕好的伙伴,有非凡的模仿能力,還有一籮筐下流笑話,如今的她既來電又性感?雌饋,她遇見的每個男子都愛上了她。她的生活也開始變得撲朔迷離。杰姬不喜歡對未來作出規(guī)劃。要她作長期的承諾很難,因為她從來就是一個自然隨意的人,只活在此刻,只為此刻而活。因而,她極有可能在最后一刻取消音樂會,這可讓經(jīng)紀(jì)人和音樂會贊助商大傷腦筋,她還討厭出國演出,但這卻是一位國際藝術(shù)家所逃避不了的。她忍受不了異國他鄉(xiāng)的寂寞,常會打電話給媽媽說,“我可不可以回來?我不想?yún)⒓舆@場音樂會了。”聲音總是那么迷惘,有時幾乎搞不清自己身在何處,于是,媽媽會丟下一切趕去陪她。
這一點也不令人驚訝,一個從波特蘭大街走到哈雷街就辨不清路的女孩,如今卻要獨自來往于國際機(jī)場和外國城市之間。她從一個樣樣事都已為她打點好、一個受保護(hù)的環(huán)境中飛彈出去,進(jìn)入一片陌生的天地,她要自己打理飲食、衣服還有時間。對于一個獨奏家來說,既沒有實質(zhì)上的支持也沒有情感上的支持。
二十一歲生日后不久,杰姬赴俄羅斯留學(xué),半年后回國,嗚咽著告訴我:她被強(qiáng)暴了!笆钦l干的?”我屏住了呼吸。她喃喃的回答聲幾乎聽不見。
這年冬天,杰姬應(yīng)邀去傅聰家參加圣誕聚會。丹尼爾·巴倫伯英,這個出色的鋼琴家與指揮家,這天也受到了邀請。當(dāng)時大家正在喝咖啡,冷不防闖進(jìn)一個風(fēng)風(fēng)火火的小個子。杰姬立刻為之傾倒,趕忙去拿她的大提琴。他們以一種不同尋常的音樂交流方式演奏勃拉姆斯的F大調(diào)奏鳴曲,如此之默契,討論都是多余的。音樂款款流淌,兩人立刻來電。第二天黎明她打來電話,“希爾,我戀愛了,我戀愛了!
他們很快就結(jié)了婚。
她需要的是基弗
在許多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中,最堅固的因素也往往是最脆弱的,就好比杰姬與丹尼的婚姻——他們在許多方面都是截然相反的。
杰姬說到底是個英國鄉(xiāng)下姑娘,不善交際,不諳世故。她熱愛自然,喜歡在雨中漫步,最心儀單純直白的東西。她討厭拋頭露面,也不愿意被人逼著推銷自己。而丹尼對于他們那高速運轉(zhuǎn)、飛來飛去的生活卻應(yīng)付裕如。
1971年早春,電話鈴響了。電話那頭的杰姬幾乎語無倫次。“希爾——希爾……是你嗎?是我呀,你得來接我。你得馬上就來!
“杰姬,出什么事了?你在哪里?”
“是丹尼,”她抽抽搭搭地說。“希爾,我很害怕,求你快來。”
“杰姬,我說過我會來的。你為什么害怕?出什么事了?”
“他們要把我關(guān)到瘋?cè)嗽豪锶,丹尼對我發(fā)了那么大的火……”
她告訴我,她和丹尼經(jīng)常吵架,她只能靠吃藥來讓自己鎮(zhèn)靜。顯然,醫(yī)生跟她說過,為了保證她的安全,要把她送進(jìn)一家精神病院。她懇求我馬上出發(fā)到美國去,把她帶回家。
第二天,我到倫敦的美國領(lǐng)事館領(lǐng)簽證。我出發(fā)時的心情很復(fù)雜,既興奮又不安。我很怕面對丹尼?晌冶仨毻M(jìn)到另外一個世界去拯救我的妹妹。
我到達(dá)希思羅機(jī)場。機(jī)場廣播里傳來一條通知,讓我到問訊處報到。他們說:“杰姬即將被送上一架前往英國的飛機(jī),所以我現(xiàn)在應(yīng)該回家!
她到的時候樣子很可怕,臉色蒼白,皺紋密布。以后幾天,她的情緒時起時伏,時而和孩子們在花園里左沖右突,時而又在床上哭得一塌糊涂。
不久以后,她告訴基弗,她再也不想見到丹尼了;她討厭他,他們的婚姻完了。他人不在這里,她就毫不留情地數(shù)落他的罪名,不管他什么時候打電話來,她都拒絕跟他講話。我很同情杰姬,但也知道要跟她生活在一起確實不容易。我開始警覺到她也許是在利用我躲開丹尼,而這對他是不公平的。
從此杰姬便在我們家住了下來。她很信任基弗,每次大發(fā)脾氣之后總能在基弗的安撫中平靜下來。有一天,她宣布將獨處一兩天,想回到朝圣者街的家里去。
“我很快就會回來。我會打電話來!
她確實打了電話,幾乎一到倫敦就打來了。很難弄懂她說的是什么,可是她的聲音聽上去很狂亂;ヌ掀,飛馳而去。
我知道他做得對,可是這么一來卻把我撇在一團(tuán)亂麻里直哆嗦。我困惑極了,那天是怎么應(yīng)付孩子們的,我都記不清了。
晚上,基弗回到家,把我領(lǐng)進(jìn)花園,當(dāng)他告訴我(其實我已經(jīng)猜到了),杰姬求他和她上床——他就照辦了,我便開始哭個不停。
雖然我們倆都預(yù)料到這事會發(fā)生,可我還是很震驚。
我在他懷中哭泣,他能回家來,對我是莫大的安慰,可我還是覺得自己被徹底背叛了。杰姬在努力生存,她也知道基弗并沒有被她征服:正因為如此,碰上危機(jī),她可以向他求救,對她來說,他會在某個別人未曾涉獵過的方面顯示出足夠的堅強(qiáng)來。當(dāng)年我嫁給基弗時,我找到了我的生活和我的愛,置身于其中,我覺得我是自由的,我知道我是安全的?墒,唯一能讓杰姬好受的方法就是把她想要的東西給她。她要的是基弗。
第二天,杰姬又回到了艾什曼斯沃斯。我到車站去接她。剎車聲呼嘯著傳來,我內(nèi)心有一個微弱的聲音在嘮叨,“行了,希拉里,行了,希拉里。她比你更絕望!避囬T砰地一聲打開,杰姬從月臺另一端的最末一節(jié)車廂里出來,我從我站的地方飛奔而去,一頭扎進(jìn)她懷里。
我不知道我們倆站在那里相擁而泣了多久,可是在那一刻,我們倆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親近,在我們私人的防空洞里,分享著無聲的隱秘。
基弗總是和我一起上床。如果杰姬需要他,他過一會兒會到她那兒去。有時候我還對付得過去,可有時候,我真是覺得受不了,只好在飲泣中入睡。
基弗和我一起承受著這樣的局面。我內(nèi)心深處知道杰姬想要什么,目的是什么。當(dāng)然,我連想都不愿意想她和基弗在一起時的情形。
飽受折磨
我不知道杰姬是怎么會和丹尼和解的,我只能假設(shè),隨著時光流轉(zhuǎn),或者是她的困惑漸漸消失,或者是她已學(xué)會了如何應(yīng)付這樣的局面。1969年,她重新拿起大提琴,與丹尼一起去特拉維夫演奏。我們見她的機(jī)會又開始愈來愈少,因為她再度卷入了丹尼的生活漩渦:音樂會,夜宵,旅行——所有這些她說過她應(yīng)付不了的事。我不知道這能維持多久。
1973年,困擾杰姬多時的手腕無力終于查出了病因——多發(fā)性硬化癥,一種迄今為止尚無特效藥的絕癥。人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她的行動、語言甚至呼吸,被一點點地蠶食。
許多媒體都對杰姬的病很感興趣,她不想嚇著別人,所以定了一條規(guī)矩,不準(zhǔn)討論她的癥狀。她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大名人,各方面來的建議簡直要把她淹沒了,從食療到冥想,從藥物到在特殊的水中洗澡,林林總總,不一而足。也有許多信是那些把杰姬奉為偶像的病友寫來的。她對他們是一種巨大的精神鼓勵。有時候,她覺得這是一種可怕的壓力,因為她不得不時時刻刻都表現(xiàn)得很勇敢。
隨著杰姬的情況越來越糟,她變得比以前更喜歡嚇唬人。許多來探訪她的男性朋友聽到她用“跟我做愛吧”充當(dāng)問候語,都會嚇一跳。有些人反應(yīng)快,把這個當(dāng)作一句笑話,而另一些人則會被嚇跑。也許,杰姬是藉此表達(dá)她仍然是一個女人,還沒有喪失性欲。我們眼睜睜地看著多發(fā)性硬化癥如何扭曲、摧毀著杰姬的個性。那個曾經(jīng)以黃色笑話取樂的女孩如今已變得越來越粗俗。發(fā)起火既刻毒、又恐怖。她似乎很想讓別人受傷。這不是我們一向熟知的那個杰姬。她感到很沮喪,就像是掉進(jìn)了陷阱。她告訴我,困在輪椅上最糟糕的一點在于,不管碰上什么情形,她都逃不掉。
有一天,電話響起來,我接聽了。是杰姬。她想同基弗說話。
“他在外面,在花園里弄花草。要我去叫他嗎?”
“嗯,請叫他馬上到倫敦來,因為我要他和我做愛!
我覺得渾身癱軟。
“杰姬,這事我不能跟他說。你得自己跟他說!
“那你去把他找來,我自己來問他。”
我心里怦怦直跳,跑出門去叫基弗來聽電話。
“是杰姬。她要跟你說話!
基弗聽杰姬說了一會兒,沒有一點反應(yīng)。沉默良久,他答道:
“杰姬,我們不能回到過去。這沒用。我很抱歉,但是不行!
她砰地摔了電話。
我在顫抖。
“基弗,”我輕聲說,“我想這是頭一回家里有人對她說u2018不u2019!
從此以后,杰姬再也沒有跟基弗說過話。
隨風(fēng)而逝
1987年10月15日,家庭護(hù)士通知我們,杰姬的病情突然加重了。我和皮爾斯立刻開車到倫敦去看她。她得了肺炎,不能說話、吞咽,眼睛也看不見。
之后有一小段時間,我和杰姬獨處。她在打顫,胳膊在床上亂捶,眼珠咕嚕嚕亂轉(zhuǎn),耳朵不停抽搐。她的腳跟和肘部都有合宜的墊套保護(hù)著防止不斷的摩擦引起疼痛。她身體的每一個部分都在顫動,成了一個劇烈波動著的龐然大物。我只好跟她講話,讓她想起澤西島的氣味,田園詩一樣的天氣,還有溫潤的粉紅色花崗巖。才說了一小會兒,她就漸漸地完全沉靜下來;她睜大眼睛,整個人松弛下來,胳膊和手指停止了顫動。驟然間,我和妹妹重又團(tuán)聚在一起。這是我們之間最扣人心弦的一刻。我只能不停地說話。我不敢停下來。
第二天早上8:30,杰姬告別人世。那天晚上,回家的路是那樣漫長,我們的情感已疲憊枯竭,眼里盈滿淚水。9:15左右,我總算捱到家,掙扎著從車?yán)锍鰜,一頭栽進(jìn)起居室,跌坐到一張扶手椅上。
電視新聞已近尾聲,我依稀聽到氣象預(yù)報,緊接著便是一段特別安排的致敬專輯。轉(zhuǎn)瞬之間,屏幕上出現(xiàn)了平切斯·祖克曼,若澤·路易·加西亞以及祖賓·梅塔,都在為杰姬唱贊歌。我努力集中思想,終于看到了她,我的杰姬,我剛剛永別過的杰姬,此刻卻在我面前的屏幕上栩栩如生。她就在那兒,嬉戲玩鬧,與往常一樣精力充沛,同她的音樂家朋友們一起談笑風(fēng)生。我覺得自己仿佛當(dāng)頭挨了一槌。
我不記得那天夜里是如何上床的,可我記得第二天早上醒來,只覺得仿佛已到了世界末日。
愛情
在與著名的以色列鋼琴家、指揮家丹尼爾·巴倫勃伊姆結(jié)婚前,杜普蕾曾經(jīng)有過許多情人,但奇怪的是,她的這些情人們都對這部電影發(fā)出過不同程度的抗議。杜普蕾的丈夫丹尼爾·巴倫勃伊姆在她重病期間,雖然與一位法國女鋼琴家在巴黎重新組織了家庭,但他始終定期返回英國看望杜普蕾,并在經(jīng)濟(jì)上給予有力的支助。值得一提的是,當(dāng)時所有的媒體都有默契,絕不報道這件事。因此,杜普蕾直到去世時對此事仍然惘然不知,她是在巴倫勃伊姆的守護(hù)下離開的人世。杜普雷逝世十幾年之后,巴倫勃伊姆才首次公開談?wù)摱牌绽,他盛贊杜普雷的音樂才華,但對兩人的情感生活仍然閉口不言。也許,這是最正確的做法,情感本是私人空間中最私密的事,不可說,不可說,一說便是錯。
朋友憶
杜普蕾最摯愛的大提琴老師威廉·普利斯說:“她清新如水,不沾塵俗!
杜普蕾中學(xué)時接觸的一位教育專家菲利普·韋恩說:“她聰明,有幽默感,內(nèi)向羞澀,但思想成熟!
杜普蕾的朋友,小提琴家彼得·湯馬斯說:“她是個很可愛的女孩,一臉坦誠,天真無邪。她完全沉浸在音樂里,我從來不覺得她有什么野心!
杜普蕾的老師托特里埃說:“她明眸金發(fā),簡直就是瓦格納歌劇里的女英雄。我們一起演奏時,我還沒有奏出來,她就已經(jīng)知道我要用哪種方式演奏了!
杜普蕾的另一位老師羅斯特羅波維奇說:“她有些地方笨手笨腳,有些地方卻優(yōu)雅動人。她很容易就把人迷得神魂顛倒,是我見過的這一代大提琴家中最有意思的一位。”
杜普蕾夫婦共同的朋友,鋼琴家傅聰說:“她16歲時我就認(rèn)識她了,她和她丈夫丹尼爾·巴倫勃伊姆就是在我家的宴會上認(rèn)識的。那部電影太虛假,看著令人憤怒。”
國際著名的指揮家巴比羅里說:“她待人友善,樂團(tuán)的成員都尊敬她,佩服她!
曾與杜普蕾合作演奏室內(nèi)樂的小提琴家特雷弗·康納說:“和杜普蕾的合作是我一生中最快活的時光。”
杜普蕾曾經(jīng)的情人,鋼琴家理查德·古德說:“我對她一見鐘情,她率直,不會矯揉做作,她的心態(tài)有些復(fù)雜,但她對此很坦誠!
杜普蕾曾經(jīng)的房東姬爾·西弗斯說:“她為自己的盛名而累,她才二十多歲,卻要面對身為名人必須承受的壓力。但她并不因為自己出名就嬌寵,即使她為某段感情心碎,她也不會形諸與色!
為杜普蕾制作了所有演出服裝的設(shè)計師瑪?shù)铝?middot;汀克爾說:“在我的衣櫥里,至今還珍藏著八碼美麗的綠色絲料,這本來是做給她不再演奏之后穿的。有一天,我一定要找一個象她這樣的人,用這疋布為她做衣服!
杜普蕾病重時所教的學(xué)生瑪西亞·西文說:“她是一位充滿靈感,很能啟發(fā)人的好老師,特別精于對樂曲的詮釋。即使她病重,每吐一個字都要費很多力氣,但她很有耐性,又富幽默感。我喜歡她!
狂戀
杰奎琳·杜普雷
斯人已逝,生命的洪濤本該如羅素所言,聚攏成涓涓細(xì)流,末了,在靜謐中歸于虛無。然而,經(jīng)歷璀璨而凄美者如杜普雷,那生命的河卻總像是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終點,時不時地,會藉由愛樂者的記憶,重又輕靈地濺出幾朵浪花來,非得讓喜歡在河邊看風(fēng)景的人,悠悠地吟出一聲嘆息來。
她的姐姐與弟弟
對于杜普雷的至親,姐姐希拉里和弟弟皮爾斯,這一聲嘆息遠(yuǎn)比他人沉重,揮之不去又難以言傳,竟?jié)u漸地成了夢魘。可以破解這夢魘的,惟有時間。或許,對于當(dāng)事人而言,真的只有等到時光悄然把往事拉開了一段恰到好處的距離,才有可能積聚起再度直面它的勇氣。
這一等,便磨去了七載光陰。
1994 年,希拉里終于鋪開信箋,把沉淀了十年的心結(jié),融化于筆端:那是一封寫給早已故世的母親的信。深藏于內(nèi)心的閘門一開啟,記憶便在筆尖決了堤。希拉里寫了整整四個月,能與她分享這個秘密的惟有皮爾斯--他一個人靜靜地讀完了手稿,待希拉里折回房間,她驚訝地發(fā)現(xiàn),“原來一個男人可以流這么多眼淚”。
皮爾斯的心里也藏著輕易打不開的結(jié)。他知道,尋求救贖的捷徑便是和希拉里攜起手來,一起把這件事做完。他們?nèi)タ赐c杰姬愛恨交纏了二十年的丈夫丹尼,去探訪曾陪伴過杰姬在長夜里苦苦摸索而終于找不到出路的醫(yī)生、護(hù)士、友人,然后是回憶,回憶,回憶……早已消逝的影像一層層清晰起來,有的部分是熟悉得仿佛伸手可觸的,有的部分卻又陌生得教人心痛,星星點點,都凝成文字,在紙上唏噓、流連。
于是就有了這本書,《狂戀大提琴》。
兩個杰姬
合上書,仿佛有兩個杰姬,在眼前交疊。一個,身著藍(lán)色天鵝絨曳地長裙,襯出滿頭金發(fā)如飛瀑般,亮得灼人眼:伊人為舞臺而生,琴音響處,注定有鮮花與掌聲鋪了一路,只等著她翩然走來;另一個,蜷縮在封閉的角落里,孤獨,憤怒,傷心飲泣:身前身后,是一團(tuán)看不到盡頭的黑暗,厚得像橡膠墻,可以依稀感覺到她的痛苦,但你就是沒辦法真正地接近她。
不為公眾所知的那個杰姬,一生的悲喜其實是從幼年就埋下了種子的。杰姬生于音樂世家,身為音樂教授的母親,在發(fā)現(xiàn)天才、培養(yǎng)天才方面,本身就是個天才。她為杰姬量身打造了成功的階梯,那樣循循善誘,那樣體貼入微。杰姬什么都不必想,什么都不必做,只需要兀自沉醉在音樂的醇酒里就好了。有誰能相信,在舞臺上收放自如的音樂家杰奎琳·杜普雷,無論到哪里巡回演出,都會把包裹一個接一個地寄回家--里面沒有禮物,只是所有的換洗衣服,連襪子也不能幸免。這個習(xí)慣,杰姬終生未改。
及至與音樂家丹尼·巴倫伯英聯(lián)姻,杰姬人格上的障礙終于釀成了一杯酸酒,讓這對令外人艷羨的金童玉女喝得苦不堪言。雪片一般的演出要約,與丈夫生活習(xí)慣的巨大沖突,都讓杰姬無所適從:母親、師長成功地教會了她拉琴、演出,惟獨沒有教會她該怎樣生活,怎樣在外界與內(nèi)心的雙重壓力下如常人一般地生活。
病魔也許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入侵她嬌弱的軀體的。連她的至親好友也說不清楚,對于杰姬而言,心靈與肉體的煎熬,究竟孰先孰后,抑或,互為因果?多發(fā)性硬化癥是一種極其罕見的絕癥,沒有特效藥,也沒有誰能預(yù)測疾病的進(jìn)程,人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她的行動、語言甚至呼吸,被一點點地蠶食、吞噬。在公眾場合,杰姬是與病魔抗?fàn)幍降椎亩肥,是為慈善事業(yè)籌集資金的招牌,是喜歡煽情的媒體的寵兒;回到家,她卻墮入了深深的絕望,乖戾暴躁的言行,幾乎把所有愛她、關(guān)心她的人都拒之門外。生命的最后一星燭光,在扭曲與割裂中耗盡了氧氣,懨懨地熄滅了。
擺在我們面前的,其實不僅僅是一部音樂家的傳記,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更像一道關(guān)于人性、關(guān)于成功、關(guān)于家庭的無解的思考題。而兩位傳記的作者,始終是杰姬的生命里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可想而知,他們自己的生活也與這一段悲喜緊緊糾結(jié)在一起,難分彼此。用希拉里的話說,杰姬是一股強(qiáng)大的不可抗拒的潮水,從她靈光乍現(xiàn)的第一天起,全家人便被這股潮水卷攜著前行,愈來愈力不從心。
希拉里
希拉里擅吹長笛,幼時在母親的調(diào)教下也算小有成績,只是妹妹的光芒實在是太過耀眼,占盡風(fēng)光之余也扼止了姐姐在音樂世界里繼續(xù)攀登的勇氣。希拉里轉(zhuǎn)而把全部的熱情投入家庭,希望能一輩子守著丈夫和孩子在鄉(xiāng)間農(nóng)場里過安安靜靜的日子。然而,杰姬的一個求援電話就把她拉回到了現(xiàn)實世界。她只想幫杰姬一把,這個念頭是如此強(qiáng)烈,甚至在得知杰姬想搶走自己的丈夫以后仍然義無反顧--整本書讀下來,這一段或許是最驚心動魄、也最讓人費解的情節(jié)了。人性最堅強(qiáng)也最軟弱、最陰暗也最燦爛的部分是如此不可思議地交織在一起,不由分說地便把你整個兒淹沒了。
皮爾斯
皮爾斯則又是另一種情形。他也喜歡音樂,但僅止于一個平凡的愛樂者企求一飽耳福的興趣。從小到大,他總覺得全世界的人都在追問他:“作為杜普雷家的第三個孩子,你會哪種樂器?”所幸,父母并沒有強(qiáng)求,反倒給了他比兩位姐姐更大的選擇空間,因而皮爾斯的成長軌跡與心態(tài)始終要更平和、更健康一些。然而,或許是因為在身患絕癥的杰姬眼里,如此自由如此健康的生活方式可望而不可求吧,原本親密無間的姐弟情誼竟然走了調(diào)、變了味--甚至,直到姐姐臨終,皮爾斯也沒能消解她的嫉妒,喚回她的理解與寬容。
解讀
無論是希拉里還是皮爾斯,重提往昔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過閱讀,我們可以感覺到他們下筆時的如履薄冰--一方面,他們是在用文字重現(xiàn)一代音樂奇才的當(dāng)年風(fēng)采,所有與杰姬有關(guān)的史料、數(shù)據(jù)都要悉心查考;而另一方面,他們內(nèi)心的聲音卻努力掙扎著要訴說一個舞臺背后的真實故事,好比把那些被孔雀的華美羽翼迷得目瞪口呆的觀眾悄悄領(lǐng)到孔雀身后,看看那是一幅怎樣局促的畫面。畫面中有他們深愛的杰姬,也有他們自己。
故事是真實的,而其內(nèi)在的戲劇張力卻并不見得輸給任何一部小說,因此《狂戀大提琴》甫一問世即大賣,且很快就拍成了電影。片子拍得很美,雖然為了照顧電影的容量砍掉了許多枝枝蔓蔓的情節(jié)(最大的改動是幾乎隱去了皮爾斯的線索,只強(qiáng)調(diào)希拉里與杰姬的糾葛),但彌漫于整部傳記中的哀婉情愫卻伴隨著影片中反復(fù)出現(xiàn)的埃爾加大提琴協(xié)奏曲縈回不止,強(qiáng)化得恰到好處。
在港臺,這部電影有一個貌不合而神相隨的譯名“她比煙花寂寞”,細(xì)品之下,倒是很能概括杰奎琳·杜普雷的一生。往深里想,即便是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人,誰又敢說,一旦面對內(nèi)心的陰霾,自己的身上就真的找不到杰姬的影子?
解讀他人,是為了更清醒地面對自身。
影片末尾,展現(xiàn)在觀眾眼前的是一片望不到頭的海灘。那是澤西島,杰姬與希拉里童年的無憂國。埃爾加的大提琴協(xié)奏曲以水銀泄地般的氣勢,幾乎填滿了觀眾的整個感知世界,只給影像留下了一點點空白。此時,大銀幕上出現(xiàn)了兩個杰姬,一個是身高還沒有夠到大提琴的稚童,另一個功成名就,臉上卻依稀辨得出歲月的淚痕。她們相逢在生死之外,中間隔著滄海桑田。
這一幕不啻為原作最貼切的注解:人生在世,始終如一地保持自我,是何等艱難
評價
士曾 評
非凡的才華造就一位樂壇女神,她出神入化的琴聲征服了整個世界;同時,又理所當(dāng)然地奪走她作為正常女性該有的婚戀家庭幸福。莫非這就是印證了“上蒼是公平的”?如是,那么人們寧可詛咒才華。
在11歲時就被認(rèn)為是大提琴奇才的杰奎琳·杜普雷,是20世紀(jì)卓越的音樂家!犊駪俅筇崆佟罚ㄉ虾Wg文社出版)以愛恨交加的思緒,追述她盛年早逝的一生。追述者是杰奎琳的姐姐希拉里、弟弟皮爾斯,敘述與其說是對親人的思念,不如說是對一個精魂的送別。書結(jié)尾中引用了“每個家庭都至少應(yīng)該有三個孩子,如果其中有一個是天才,就應(yīng)該再有兩個來支持他”一句話。這句話滿腔幽怨,寫盡凄楚。事實上姐弟倆還有父母親為“支持”杰奎琳,家庭與情感都蝕刻得傷痕累累,然而心中愛與恨的情感糾纏從未平息過,如同一杯酸澀的苦酒,一直哽咽在喉。直到那天,一束蒼白而略帶淡粉色的玫瑰被她撒在杰奎琳的棺木上以后,記憶的潛流終于涌動,流淌開去。
希拉里同樣有出色的音樂天賦。13歲時就與皇家愛樂交響樂團(tuán)同臺在電視臺演奏巴赫的作品。然而杰奎琳的光芒過于耀眼,蓋住了姐姐。她16 歲時已用“瓜爾內(nèi)里”、“斯特拉迪瓦里”等世界級名琴演奏,成為在一片贊揚聲中飛翔的“美麗蝴蝶”了。在傅聰家的圣誕聚會上,杰奎琳與著名音樂家丹尼爾一見鐘情。這對被稱為金童玉女的婚姻,其實是杰奎琳悲劇生涯的序幕。音樂演奏的配合與夫婦間個性的諧調(diào),完全是兩回事。杰奎琳的天性決定她似乎只能嫁給音樂,音樂在她不是技巧而是她的人生全部。自小贊揚聲孕育的嬌貴、精致、脆弱形成了她的人格個性,她無法跨越、面對除了音樂之外的日常人生。于是,先是精神失常,然后是多發(fā)性硬化癥病魔的入侵。當(dāng)她坐上輪椅無法再演奏時,她的生命事實上已經(jīng)終結(jié)。這個才女的最后日子是用尖刻乖戾面對愛她的家人。
牽絲攀滕的徐緩,形成《狂戀大提琴》的行文節(jié)奏,讓人領(lǐng)略一份不得不說的痛感,猶如時光的青苔逐漸漫遍繆斯女神石像的全身。倘若樂壇真有精靈,它的棲身之所也許就是樂器了。據(jù)說杰奎琳那把大提琴已被另一位當(dāng)代著名音樂家所用。下次這位人物來開音樂會,我們可還有膽量去聽演奏嗎?
陳增爵 評
她擁有一位音樂家母親。母親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了孩子的天賦,讓她成為樂壇神童?蛇@對于孩子的親人,乃至她本人,是幸運還是災(zāi)難?《狂戀大提琴》由此冷峻地逼視人生,其挑戰(zhàn)性猶如紅布對好斗的公牛。
這部人物傳記的主人公是20世紀(jì)大提琴奇才英國女音樂家杰奎琳·杜普雷。這本書敘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它洗盡鉛華,寫出了華麗旋律與如潮掌聲后面的滄桑幽怨。
皇家音樂學(xué)院教授艾麗絲對自己兩個女兒的教育是由音樂起步的。在希拉里和杰奎琳姐妹的童年中,音樂成為有趣的游戲,強(qiáng)烈的喜悅抑或輕微的傷感,都在旋律與節(jié)奏中,通過鋼琴黑白鍵的按擊、提琴弓弦的顫動,觸摸從而感受。母親的苦心很快就有了回報。希拉里13歲進(jìn)入電視演播廳,與皇家愛樂交響樂團(tuán)合奏巴赫的名曲;杰奎琳的藝術(shù)天賦更卓越,14歲時她用大提琴將圣—桑的協(xié)奏曲演奏得爐火純青,16歲開始音樂家的職業(yè)生涯。
早慧的姐妹給家庭贏來了榮譽(yù)。姐姐希拉里固然出色,可在妹妹的光輝前顯得有些黯淡。杰奎琳卻讓音樂主宰了自己整個人生,盡管她與著名音樂家丹尼被人們認(rèn)為是一雙金童玉女絕美伴侶,盡管她飛往世界各地演出名望如日中天,金錢滾滾而來,但厄運已悄悄逼近她。
自小成為神童,贊美聲和掌聲無意中嬌縱、滋潤了杰奎琳精致的個性。大提琴在她懷中以敏感激揚著高雅,演奏成為她的本能而毋需借助技巧?墒蔷虏幻獯嗳酢,F(xiàn)實中哪怕是一些生活顆粒的毛糙,都會讓她的生命之弦產(chǎn)生雜音、引發(fā)莫名的焦慮。杰奎琳與丹尼同臺演奏,配合得天衣無縫,然而夫婦間的情感卻完全亂了節(jié)拍。杰奎琳先是心理失衡,幾乎被送進(jìn)精神病院。她向姐姐求助。善良的希拉里想不到,杰奎琳竟然以著迷與姐夫來治療自己的精神創(chuàng)傷。身受其害的希拉里查了詞典,“天才”在詞典中的第一個定義是,“一個人……無論是好是壞,都對他人影響巨大”。如果說以往的一切是杰奎琳有缺損的個性使然,第二個打擊——多發(fā)性硬化癥的爆發(fā)對她是致命的。她逐漸喪失了正常活動能力,坐上了輪椅。其實,一旦杰奎琳無法再演奏音樂,就是她走向生命盡頭倒計時的開始。
《狂戀大提琴》的作者是杰奎琳的姐姐希拉里與弟弟皮爾斯。他倆對同胞手足的回憶,是甜蜜與辛酸的苦怪混合和相互滲透。天才壓抑了人性,杰奎琳在心理失衡及被病魔纏身時,很多時候是在咬嚙深愛她的家人那深厚的情感,在此時,這個天才呈現(xiàn)了忘恩負(fù)義的另一種面目。讀完這本文學(xué)傳記,人們仿佛看到杜普雷家族向世界捧上一束美麗的玫瑰,那嬌艷與芳香令世人著迷。同時你也看到那雙捧玫瑰的手,被花莖的尖刺扎出斑斑血跡。
曲子
這首Offenbach所譜《Jacqueline’s tear》并且親自由杜普蕾來演奏的曲子是這位大提琴奇女的真實一生。
沉淀已久的弦音 釋放出的能量
讓人窒息 讓人潸然
如生命中所有的不可預(yù)料
那突如其來的弦音 直擊心房
眼淚隨同Jacqueline的一生
慢慢 滑落
Jacqueline du Pre的演奏生涯是絢爛的
猶如煙花絢爛的生命
Jacqueline du Pre的人生也是寂寞的
猶如煙花獨自美麗的寂寞
“It will give you the world,
but you must give it yourself.”
用自己的一切換取整個世界
用全部的生命換取短暫的絢爛
如煙花般美麗的Jacqueline在靜謐中歸于虛無
在璀璨中遺留凄美 注定了
她比煙花更寂寞!
古老唱機(jī)在泛黃的電影片斷中
旋轉(zhuǎn)出沉淀已久的弦音
憂傷由淡轉(zhuǎn)濃 彌散了
一抹斜陽投射在咖啡杯上
眼淚 沿著銀制的雕花匙勺
與一位天才演奏家的演奏生涯 一起滾落
埃爾加的F小調(diào)德沃夏克的B小調(diào)
與生命中的千曲百折遙遙呼應(yīng)
剎那間侵入心坎
搖曳出滿室空靈的月色 淹沒蒼白的黑夜
琴弓 在半空拋出一截凄美的弧線
找不到共鳴
無可挽回的手勢 從此成為寂寞的人胸口永遠(yuǎn)的痛
把窗打開 把燈擰滅
光影下的杜普蕾緊抱赤裸的大提琴
迎風(fēng)而來 逆風(fēng)而去
在琴弦的叫囂中 散失一地曲譜
有人輕輕拾起 跌進(jìn)塵埃的一粒音符
任其在掌心開出彼岸的花兒
讓年華的芬芳 慰籍一個曾經(jīng)無比寂寞的音樂靈魂
......................................
抬眼煙花,垂首淚痕
《Jacqueline’s tear》
卸去《她比煙花更寂寞》中的喧囂
這首Offenbach所譜的《Jacqueline’s tear》
由jacqueline du Pre親自來演奏的曲子
催人淚下的琴聲中
樂魂翩然遠(yuǎn)逝的黯色
獨舞依稀仿佛近在眼前
……..
當(dāng)年史塔克的一語成讖
道出了像這樣演奏肯定活不長的言論
是啊
也許只有頂尖的藝術(shù)家
才能理解自己頂尖同行的水準(zhǔn)
杜普蕾是在用生命演奏
可以不惜一切 只為琴藝的完美
如今jacqueline du Pre留下的琴為馬友友所有
雖然音色如此熟悉
但是
他卻拉不出杜普雷那種強(qiáng)烈悲愴和深邃的旋律
《邊緣》
這個女人盡善盡美了,
她的死
尸體帶著圓滿的微笑,
一種希臘式的悲劇結(jié)局
在她長裙的褶縫上幻現(xiàn)
她赤裸的
雙腳像是在訴說
我們來自遠(yuǎn)方,到站了,
每一個死去的孩子都蜷縮著,像一窩白蛇
各自有一個小小的
早已空蕩蕩的牛奶罐
它把他們
摟進(jìn)懷抱,就像玫瑰花
合上花瓣,在花園里
僵冷,死之光
從甜美、縱深的喉管里溢出芬芳。
月亮已無哀可悲,
從她的骨縫射出凝睇。
它已習(xí)慣于這種事情。
黑色長裙緩緩?fù)献Вはぷ黜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