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黃君璧

    黃君璧

    黃君璧(1898—1991),廣州南海人;原名允瑄,晚號君翁,本名韞之,以號行,廣州南海縣西樵人;中國現(xiàn)代著名國畫藝術家、教育家;父仰荀,家藏甚富;早年畢業(yè)于廣東公學,后從畫家李文顯游,并與粵東藏家交往;致力于山水畫,尤以畫云水瀑布為長;1929年任廣州市立美術?茖W校教務主任;1937年后歷任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等;1949年遷居臺灣,任今臺灣師范大學藝術系教授、主任;多次在國內(nèi)外舉辦個人畫展;傳統(tǒng)功底深厚,經(jīng)歷了現(xiàn)代中國畫的繼承、演變、革新的過程;出版著作有《黃君壁畫集》、《黃君壁書畫集》等。

    人物簡介

      黃君壁(1898—1991),當代國畫大師,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9月28日生于廣州市。

      原名允瑄,字君壁,號君翁,祖籍廣東南海西樵人。先人世代經(jīng)商,父親仰荀公經(jīng)商之余,平日更喜愛欣賞收藏古玩字畫,這對君翁一生影響至大。幼承庭訓,聰穎過人,1914年(民國三年)矢志繪事,書法兼貫中西,1923年(民國十一年)于廣東全省美展榮獲大獎后,正式投入國畫創(chuàng)作歷程。

      1950年之前的三十多個年頭可稱之為黃大師的“初學時期”,大師此期東登泰山,西窺劍閣,過三峽、探黃山,游歷全國大小名山大川,廣結(jié)藝文名流,學習鑒賞,勤摹名跡、朝乾夕碣,戰(zhàn)戰(zhàn)兢兢,所作作品正如所謂“合乎規(guī)矩而不濃膩”,筆墨清新,布局雋雅,自成一家,令人愛不釋手。

      1950年大師抵臺后旋被聘請為省立(今改國立)臺灣師范大學藝術系教授兼主任,至1972年退休為止凡二十二年,此期作育英才無數(shù),樹立了臺灣藝術教育的新導向;期間又為蔣介石夫人宋美齡女士禮聘為其個人國畫教師。并屢獲國內(nèi)外之邀講學及展覽達數(shù)十次,載譽國際,足跡遍及亞、歐、美、非四大洲,對文化藝術宣揚貢獻卓著;曾榮獲教育部第一屆中華文藝獎美術部首獎,及藝術界致贈的“畫壇宗師”匾額等殊榮。

      黃君璧先生是二十世紀中國藝術大師之一,又是杰出的教育家,久為中外人士所推崇。他一生中,致力國畫創(chuàng)作,并為社會培養(yǎng)英才,這都是他個人終身努力追求的理想與目標。他獻身教育七十載,桃李滿天下,帶動整個臺灣地區(qū)藝術創(chuàng)作風氣蓬勃發(fā)展。

    黃君璧

      而于年近古稀之際,他開始赴世界各地暢游名山勝水,汲取自然精華,融入畫中,所作之畫,雄偉壯麗,氣勢萬千,云山瀑布,自成一格,為世人所贊譽。引

      

    人物生平

      黃君璧,臺灣畫家,近現(xiàn)代中國畫界長壽、多產(chǎn)、著名、影響廣泛的畫家。他早年確曾學過西畫,他的某些作品(如畫云水)在構(gòu)圖、用光方面也吸收了一定的西畫因素,但他的主要功底還是傳統(tǒng)繪畫——從17歲開始,他就師從廣東著名畫家李瑤屏學中國畫,至26歲,他又同李瑤屏等一起組織以發(fā)揚中國畫傳統(tǒng)為宗旨的癸亥合作社(兩年后擴組為國畫研究會)。此后,更與會內(nèi)畫家如潘致中、趙浩、盧振寰、盧子樞等前輩畫家相與切磋,潛心鉆研古代傳統(tǒng)。其間,他結(jié)識了著名收藏家何荔甫、何冠五、黃慕韓等,得以觀賞臨摹歷代名作。1926年,黃君璧游上海,得識黃賓虹、鄭午昌等海上傳統(tǒng)派名家,1929年與張大千訂交,也出于對傳統(tǒng)繪畫的共同興趣。1947年(50歲),他將抗戰(zhàn)時期的作品展出于上海,美術史家俞劍華著文說:“吾友黃君璧幼耽繪事,長益精進,雖籍廣東,而毫無嶺南派習氣……所作山水從龔半千之厚重,澤以石療之古雅,和以石濤之奇肆,酌以田叔石田之挺拔,而上追黃鶴山樵之繁密,不懈而及于古。”文章褒揚的目的,是強調(diào)黃君璧有傳統(tǒng)功夫,與“折衷中西”的嶺南派不同。有意思的是,廣東籍畫家王霞宙對同一展覽表達了另一種觀感,他拿黃君璧與古人相比,說黃氏某些作品“使人有時下舶來品之感”,還舉例說,黃氏“慣畫的云,更滲入了風景照片的云!蓖跸贾媸桥u黃君璧借鑒了西畫,還不夠傳統(tǒng)。從這兩種不同的觀感與評價,我們可以知道黃氏在50歲前的藝術面貌:以傳統(tǒng)為主,也適當借鑒西畫,整體上保持著傳統(tǒng)風貌。50歲后,他繼續(xù)堅持了這一路線。

      黃君璧不僅用功于古人,也著力于師法造化。他先后到過羅浮、桂林、衡山、泰山、燕山、華山、黃山、峨眉山、云南石林以及江南各地游觀寫生;抗戰(zhàn)期間,他居住嘉陵江畔,朝夕觀覽巴蜀奇山秀水,又同張大千等悠游于峨眉、青城、劍閣,深悟大自然之奇妙。他在《巖壑叢林》一畫中題曰:“余曩游峨眉山,容樹色朝云暮靄早晚之狀不同,陰晴之態(tài)各異,變化無盡,于是心中略有所悟焉。”到臺后,他經(jīng)常觀賞阿里山的云海,更是游遍亞、歐、美、非、南美各種瀑布大川,名山勝景,直到87歲高齡,還游訪美國大峽谷并當場寫生。黃君璧大量臨古而不泥古,能賦予作品以活潑生機和鮮明個性,正是不斷師法造化的結(jié)果。90歲,他在《白云堂畫論畫法》一書的自序中寫道:“習藝一事,不外師人,師心,師造化。師人者以古人為師,師心者以己身為師,師造化者以自然為師也!边@是由畫家切身體會印證的道理,是格外寶貴的。

      黃君璧的山水畫,尤其晚年作品,即使描繪壯麗的云海飛瀑,也透著一種平和寧靜之意。老畫家雖然位高名重、身居大都會,卻始終保持著情寄林泉的淡泊心境。這正如他的題畫詩所描述的:“生平最愛寫云山,潑墨雄奇自展顏。我與長松同一格,風摧雨撼倍堅頑”。

      臺灣畫壇把溥心畬、張大千、黃君璧稱為“渡海三家”。溥心畬喜以行草筆法在熟紙上勾畫,被視為“京派”、“小北宗”的代表,但其性情和意趣全是文人的、詩性的,隨意揮灑,能合精致與奔逸為一體,可謂之北體南魂。張大千以天縱之才,數(shù)十年臨仿寫生、“血戰(zhàn)古人”(傅申語),練就了山水畫的十八般“武藝”,晚年創(chuàng)造出具有現(xiàn)代抽象性格又充滿中國氣派的潑墨潑彩,可以說是由古而今,由漸修而頓悟,瑰麗奇幻,驚世駭俗。與溥、張相比,黃君璧沉穩(wěn)樸厚,始終以平實的態(tài)度、涵容古今的奮求、蒼拙的筆墨風格自立于藝術之林;晚年大量云海飛瀑之作,在表達個人漫步尋幽、云影自在之意的同時,也切近了現(xiàn)代城市受眾的審美訴求,形成其融雅與俗、文人情懷與大眾趣味為一爐的黃氏格體。黃君璧出生于廣東南海的一個普通家庭,主要依靠個人的艱苦奮斗獲得成就,沒有溥心畬的“舊王孫”情結(jié)和名士風度,也沒有張大千風流高逸的仙豪之氣,即使享大名的晚年,也總是保持著順時守拙、節(jié)儉樸素、和藹待人的生活態(tài)度,和嚴于理法、勤于耕耘與誨人不倦的治藝精神。古人曰“畫如其人”,信然!

      黃君璧兼擅詩、書、畫,畫則兼能山水、人物和花鳥,是一個全能型畫家。比較而言,其人物畫最少,所見皆為古裝,如士子、仕女、鐘馗、羅漢及鞍馬人物等,一色的傳統(tǒng)畫法——包括工筆重彩、粗筆寫意、精致白描等,每種畫法均顯示出深厚功力;B、動物作品相對多見,其中不乏精勾細染、色彩絢爛、直逼宋元的工筆之作,有評論者以“淵博溫潤,渾厚樸茂”相形容;更有兼工帶寫和粗筆大寫之作,拙樸凝重,堪與畫家的山水畫風相伯仲。黃君璧也擅畫獅、虎、貓、猴、雞、犬之屬,為了描繪動物的真似,有時還適當摻入明暗法。黃氏全面的繪畫能力,論者以“無所不能”相評,真是十分的確切。

      由于政治環(huán)境的原因,居臺后的黃君璧再也沒能回到大陸。他晚年思鄉(xiāng),懷念青少年時代的生活場景,于是南海故鄉(xiāng)、江南煙雨和巴蜀景色,紛紛進入他的畫幅,圖畫不足述情,續(xù)以詩跋表之。1974年(77歲),他歷時一月之久創(chuàng)作《羅浮圖卷》,畫后題詩多首,茲錄其二:“早入飛云訪赤松,當時年少把芙蓉。金丹未就朱顏改,羞見麻姑玉女峰”,“老人峰上少年游,回首蹤塵五十秋。洞府云深仙跡渺,抱珠橋下瀑爭流”。詩后跋“亂世遷流,故山名勝時縈客夢。入此歲來,余年七十有七矣。傳世之思不敢有,懷舊之作不可無。杜門謝客窮一月晨夕,始畢此圖。后之覽者當知海外棲遲、故園滄桑之感也。”這懷舊之思和“海外棲遲、故園滄桑”的慨嘆,令人唏噓。

      

    人物年表

      1898年 1歲   十一月十二日(農(nóng)歷九月二八日)生于廣東省廣州市

      1901年 4歲

      父仰荀公去世。

      1904年 7歲

      啟蒙入胡子普書墪。

      1908年 11歲

      就讀于意養(yǎng)軒,由二伯父問涯公授課。

      1910年 13歲

      就讀于二伯父家,由易老師授課。

      1912年 15歲

      就讀于陳貫之書墪,在家另請馮子煜授英文、數(shù)學。

      1914年 17歲

      考進廣東公學,時承長兄少范指導繪畫。

      1919年 22歲

      廣東公學畢業(yè)。

      1920年 23歲

      從李瑤屏畫師游。

      1922年 25歲

      入楚庭美術院研究西畫。奉母命與吳麗瑤女士結(jié)婚。參加廣東全省第一屆美展,獲國畫最優(yōu)獎。遇張大千于廣州,遂與訂交。

      1923年 26歲   由李瑤屏介紹任教于廣州培正中學。

      與師、友合組癸亥合作畫社。

      在廣州舉行個人畫展,在香港參加聯(lián)合畫展。

      1924年 27歲

      與世好廣東書畫收藏家田溪書屋主何荔甫、冠五父子、小廉州館主劉玉雙,勤學齋主黃慕韓等過從,得臨摹前人名跡,鑒別書畫真?zhèn)巍?/p>

      1925年 28歲

      與癸亥合作畫社同仁,擴組國畫研究會。購得明末四僧畫軸,對古名作之收藏,更饒興趣。

      1926年 29歲

      至上海與黃賓虹、鄭午昌、易大庵、馬公愚、鄧秋枚等交游。神州國光社為其出版仿古人物山水花鳥畫集。

      1927年 30歲

      任廣州市立美專教師兼教務主任。徐悲鴻來穗,遂與訂交。

      1928年 31歲

      兼任廣東省立女子師范及江村師范學校美術教師。

      1934年 37歲

      廣州政府派赴日本考察藝術教育。返國后在廣州畫展。

      1935年  38歲

      在香港畫展。

      受孫科、梁寒操邀游桂林寫生,經(jīng)湖南衡山、南京、上海后居于南京。

      1936年 39歲

      任南京中山文化館研究員,編撰中國繪畫史。

      在南京華僑招待所畫展。

      留南京期間,常至上海、北平寫生,與黃賓虹結(jié)忘年之交 。

      瀏覽北平故宮名畫,選購石濤、八大之作品。

      1937年 40歲

      抗日軍興,入蜀,定居嘉陵江畔。筑別墅飲綠軒為作畫之所,梁寒操榜題。

      在成都畫展二次。

      就聘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與徐悲鴻往還更密。

      1939年 42歲

      與張大千再游峨嵋。

      1941年 44歲

      兼任國立藝專教授及國畫組主任。

      聘為美術教育委員會委員,全國美術展覽會國畫組審查委員。

      在渝畫展二次。

      1942年 45歲

      母李德賢太夫人去世。為紀念慈恩,改寓齋名曰“白云堂”

      1943年 46歲

      西游華山,并在西安畫展。

      1944年 47歲

      與張大千、張目寒游廣元。

      云南昆明畫展,并暢游石林。

      1946年 49歲

      往返寧滬杭各地。

      1947年 50歲

      在滬展出戰(zhàn)時作品。

      1948年 51歲

      冬來臺,與梁寒操在臺北中山堂舉行書畫聯(lián)展。

      1949年 52歲

      在廣州香港畫展。

      任省立臺灣師范大學藝術系教授兼主任。

      1951年 54歲

      任臺北故宮博物點查委員。

      1955年 58歲

      聘為學術審查委員會委員。

      奉派赴日本文化訪問。

      獲第一屆臺灣中華文藝獎金美術部門首獎。

      1957年 60歲

      應美國華美協(xié)進社邀請前往巡回演講畫展及示范。

      在加拿大溫哥華畫展并示范。

      獲三藩市、沙加緬度授金勛,加利福尼亞美術協(xié)會贈名譽永久委員。

      夫人吳麗瑤女士去世。

      1958年 61歲

      與高信赴西歐及東南亞各地考察,并舉行畫展。

      由臺北歷史博物館送作品至巴西圣堡羅國立美術博物館參加“國際美展”。

      1959年 62歲

      獲巴西國家美術學院名譽院士榮銜。

      與容羨余女士結(jié)婚。

      1960年 63歲

      獲美國路易安那州紐奧爾良市授金勛及榮譽市民證。

      1963年 66歲

      六月在臺灣省立博物館舉行畫展。

      1964年 67歲   任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學位考試校外考試委員。

      在新亞書院演講,并示范。

      在香港大會堂舉行畫展。

      十一月在省立博物館舉行師生國畫欣賞會。

      1965年 68歲

      歷任大學院校教席三十年,獲教育部頒發(fā)“多士師表”匾額。

      1966年 69歲

      九月與高逸鴻同赴美國參加遠東節(jié)文化展覽巡回展覽及示范教學。

      十一月在紐約圣若望大學舉行個展。

      受聘任臺北故宮博物管理委員會委員。赴香港舉行畫展。

      1966年 70歲

      七十生日暨致力國畫五十年,臺灣藝術文化團體發(fā)起慶祝,受贈“畫壇宗師”匾額。應邀在臺北歷史博物館舉行畫展。

      1968年 71歲

      獲美國紐約圣若望大學金質(zhì)獎章。

      1969年 72歲

      二月應邀在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畫展。

      應南非開普敦博物館之請,前往訪問及在約翰尼斯堡美術館舉行展覽。其間,暢觀維多利亞瀑布。

      四月赴巴西訪張大千,觀衣瓜索瀑布。旋轉(zhuǎn)美加邊境,再酣觀尼加拉瓜瀑布。十二月在臺北省立博物館舉行瀑布獅子特展。

      1971年 74歲

      十月應韓國東亞日報邀請前赴訪問,在韓國國家博物院舉行畫展,并承慶熙大學贈送最高榮譽大學獎章。

      獲辭(退休)臺灣師范大學教授兼系主任職務。

      1973年 76歲

      五月初在香港大會堂舉行畫展。

      五月中應新加坡南洋大學邀請講學,并舉行畫展。

      八月赴美國參加奧立岡州博覽會舉畫展。

      1974年 77歲

      十月應臺北歷史博物館之邀,舉行個人五十年創(chuàng)作回顧畫展。

      臺北歷史博物館出版黃君璧畫集。

      1975年 78歲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所邀請參加古畫研討會。中大文物館邀請鑒定書畫。

      九月臺北歷史博物館舉辦中西名家畫展,西畫有畢加索、馬蒂斯、米羅等,國畫為溥心畬、張大千暨先生等三家作品。

      十一月受邀至韓國展覽。

      1976年 79歲

      五月在香港大會堂舉行國畫欣賞會。

      1977年 80歲

      五月在香港舉行八十歲畫展。六月與張大千應邀在臺中省立圖書館舉行“張黃聯(lián)合畫展”。

      七月應美國加州洛杉磯科學工業(yè)博物館、圣地亞哥國際大學、紐約圣若望大學、維州華李大學暨維州丹維爾博物館邀請赴美訪問,并在當?shù)嘏e辦個展及示范揮毫。

      1978年 81歲

      十一月參加韓國韓中藝術聯(lián)合會在漢城世宗文化會館舉行之“中國古今文字畫展”。獲韓國弘益大學贈授榮譽哲學博士學位。

      1979年 82歲

      一月在香港舉行張大千、溥心畬、黃君璧三人特展。

      二月在新竹社教館與基隆市政府大禮堂舉行“三杰聯(lián)展”。

      五月赴歐美等十二國訪問。

      七月參加太平洋文化基金在洛杉磯舉辦之“中華文化展”并在揭幕當日示范。

      九月臺北歷史博物館主辦之“中國現(xiàn)代畫壇三杰作品展”在法國魯瓦市波維博物館展出。

      1980年 83歲

      三月赴新加坡應邀參加新加坡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之“中國畫壇三杰展”。

      1981年 84歲

      三月參加法國巴黎東方博物館舉辦之“中國現(xiàn)代繪畫新趨勢展”。

      五月應邀參加美國克里夫蘭博物館舉辦之八代遺珍中國書畫討論會議。

      十月在臺北國泰美術館展出收藏古畫261件,并出版《白云堂藏畫》,套裝一函兩巨冊。

      1982年85歲

      四月三日在臺北歷史博物館與張大千當眾揮毫合繪《慈湖長春圖》

      1983年 86歲

      四月前往美國參加邁阿密州立入學藝術館主辦之“中國古代造紙印刷展”,并現(xiàn)場揮毫。

      七月應臺北歷史博物館之邀在植物園畫荷示范并講述。

      1984年 87歲

      二月應臺北歷史博物館之邀舉行“講畫八大、石濤”講座。

      三月應高雄市政府之邀在高雄文化中心藝廊舉行個展。

      四月赴美訪問,應邀參加在美舉辦之“中國玉器展”揭幕典禮,并在紐約圣若望大學舉行“黃君璧近作畫展”

      五月獲臺灣第九屆文藝特別貢獻獎。

      八月將珍藏五十年之元代真跡《清明上河圖》長卷贈予臺北歷史博物館。

      1985年88歲

      五月在臺中市立文化中心舉行個展。

      九月捐贈20幅巨幅古人書畫予臺北故宮博物院。

      1987年 90歲

      八月作百書畫義賣以捐贈臺北中視公司愛心組織節(jié)目。

      十月長流畫廊舉行黃君璧書畫展。臺北中視公司在省立博物館舉行“黃君璧義賣畫展”

      十一月分別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及歷史博物館舉行九十回顧展。

      臺北市立美術館為其出版《黃君璧繪畫風格與影響》專書。

      1991年 94歲

      九月在臺北歷史博物館舉行“黃君璧九五回顧展”

      十月二十八日晚,因肺炎送臺北三軍總醫(yī)院救治。

      二十九日,在三軍總醫(yī)院因肺炎而引發(fā)并發(fā)癥,蘧然離世;十月三十日,臺灣藝術界籌劃組織黃君璧喪禮事宜,公推黃少谷為治喪委員會主任委員,臺灣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為副主任委員;

      1991 年9 月28日—11月5日在臺北的歷史博物館展出了『黃君璧九五回顧展』,展出95 幅各時期的畫作,完整地展現(xiàn)了他長年的創(chuàng)作歷程?上М嬚股形撮]幕,黃君璧卻于10月29日因肺炎不幸逝世了。

      1992年2月25日到4 月30日,臺灣的故宮博物院為了紀念黃君璧舉辦了『黃君璧先生紀念展——捐贈文物暨其作品展』,展出了他于1985 年捐贈的古代書畫及文物。

      1998 年『臺灣國畫宗師黃君璧個人畫展』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舉行,此次展出的100 件畫作,是近半個世紀以來,黃君璧先生作品在大陸的首次展出。

      

    人物軼事

      習畫波折

      黃君璧出生于一個富裕家庭,父親繼承父業(yè)經(jīng)營百貨公司,賣洋貨,是當?shù)剌^有名氣的一個商人,而且也是一個國畫愛好者,家中藏有大量名家的畫作。可惜的是,在黃君璧5歲的時候他就去世了。要不,他很有可能會成為黃君璧第一個國畫啟蒙老師,但世事無常,他的去世也造成了黃君璧少年習畫的一波三折。

      黃君璧在他父親去世之后,由他的伯父、舅舅一起照料他的生活教育。但他們管教風格嚴厲,而且都不贊成黃君璧學國畫,所以每次看到他們走過來,黃君璧就得趕緊把畫紙顏料藏起來。不過,幸運的是,他的哥哥、堂哥們都愛惜這個年少弟弟的“繪畫天賦”,偷偷給他送畫紙送顏料甚至幫他盯梢。一直到16歲走進廣東公學就讀,他一直都是“偷偷摸摸”地學國畫,繪畫的基本功也就是靠這樣的功夫“竊”來的。

      另外,還有一個讓少年黃君璧通過“竊畫”獲得扎實基本功的重要因素,由于父輩藏畫豐富,他得天獨厚地博覽和臨摹了大量名家的國畫,一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一樣,黃君璧也就是在一次次這樣的臨摹中解悟了國畫的精髓,也為他日后在國畫中的創(chuàng)新畫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前期積累。

      有趣的是,大抵是少年黃君璧“竊畫”心切,竟然感動了一個素昧平生的國畫裝裱店的老板,黃君璧在上學放學的路上路過該店,經(jīng)常駐足觀望其中的畫作,那個老板也是惜才之人,竟然毫無防備之心地將店中所藏有的珍貴名畫借給黃君璧臨摹。少年黃君璧如此執(zhí)著,也就不怪乎其在后面所取得的成就了。

      藝術創(chuàng)新

      臨摹到了一定階段,黃君璧難以突破了。就在這個時期,機遇再次眷戀他,他遇上了他國畫人生中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恩師”。當時的國畫名家李瑤屏。李瑤屏教學不拘一格,提倡吸收融會西方繪畫手法,比如寫實、透視、色彩的層層疊加等。這對于傳統(tǒng)的強調(diào)寫意習慣于閉門造車的國畫教育來學,李瑤屏無疑是給學生開闊了更廣的視野。對于這種不常見的猛料教育,黃君璧欣喜若狂地接招了,扎實的繪畫功底也讓他對應用起新手法來得心應手,很快就從陳舊的國畫風氣中脫胎換骨,形成了自己的繪畫風格。

      但技法歸技法,要想在保留國畫的“意境深遠”的同時又能體現(xiàn)西方繪畫的“寫實”,黃君璧就不得不選擇一條漫長的路“行萬里路”。在這過程中觀山閱水,華山、峨眉山、嘉陵江……祖國的大好河山讓他眼界大開,讓他對國畫中重要組成部分“云”、“水”有了更真切的感悟和認識,他筆下接近寫實的云和水也讓傳統(tǒng)國畫畫面開始“生動”了起來。不過,在輾轉(zhuǎn)全國各地山山水水之后,他的心中依然有一個遺憾,缺少生命中那種奔騰雄偉的“瀑”。

      這個遺憾直到晚年才得以解決。晚年時期,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在去國外籌辦畫展的途中游覽了世界三大名瀑之一,加拿大的尼亞加拉瀑布,而后一鼓作氣游覽了另外兩大瀑布伊瓜蘇瀑布和維多利亞瀑布,當時已經(jīng)是74歲高齡的他興奮得像個小孩子,從各個角度“仰看”,甚至專門雇了一架飛機圍繞著瀑布長時間“平看,俯看”,這也就造就了他后來畫作中出現(xiàn)的常常被人們津津樂道的“飛瀑”。是他,讓國畫從一泓湖水變成了一條靜靜流淌的河。

      

    藝術成就

      黃君璧是臺灣的重量級畫家,也是近現(xiàn)代中國畫界長壽、多產(chǎn)、著名、影響廣泛的畫家。他早年確曾學過西畫,他的某些作品(如畫云水)在構(gòu)圖、用光方面也吸收了一定的西畫因素,但他的主要功底還是傳統(tǒng)繪畫——從17歲開始,他就師從廣東著名畫家李瑤屏學中國畫,至26歲,他又同李瑤屏等一起組織以發(fā)揚中國畫傳統(tǒng)為宗旨的癸亥合作社(兩年后擴組為國畫研究會)。此后,更與會內(nèi)畫家如潘致中、趙浩、盧振寰、盧子樞等前輩畫家相與切磋,潛心鉆研古代傳統(tǒng)。其間,他結(jié)識了著名收藏家何荔甫、何冠五、黃慕韓等,得以觀賞臨摹歷代名作。

      1926年,黃君璧游上海,得識黃賓虹、鄭午昌等海上傳統(tǒng)派名家,1929年與張大千訂交,也出于對傳統(tǒng)繪畫的共同興趣。

      1947年(50歲),他將抗戰(zhàn)時期的作品展出于上海,美術史家俞劍華著文說:“吾友黃君璧幼耽繪事,長益精進,雖籍廣東,而毫無嶺南派習氣……所作山水從龔半千之厚重,澤以石療之古雅,和以石濤之奇肆,酌以田叔石田之挺拔,而上追黃鶴山樵之繁密,不懈而及于古!蔽恼掳龘P的目的,是強調(diào)黃君璧有傳統(tǒng)功夫,與“折衷中西”的嶺南派不同。有意思的是,廣東籍畫家王霞宙對同一展覽表達了另一種觀感,他拿黃君璧與古人相比,說黃氏某些作品“使人有時下舶來品之感”,還舉例說,黃氏“慣畫的云,更滲入了風景照片的云!蓖跸贾媸桥u黃君璧借鑒了西畫,還不夠傳統(tǒng)。從這兩種不同的觀感與評價,我們可以知道黃氏在50歲前的藝術面貌:以傳統(tǒng)為主,也適當借鑒西畫,整體上保持著傳統(tǒng)風貌。50歲后,他繼續(xù)堅持了這一路線。

      黃君璧不僅用功于古人,也著力于師法造化。他先后到過羅浮、桂林、衡山、泰山、燕山、華山、黃山、峨眉山、云南石林以及江南各地游觀寫生;抗戰(zhàn)期間,他居住嘉陵江畔,朝夕觀覽巴蜀奇山秀水,又同張大千等悠游于峨眉、青城、劍閣,深悟大自然之奇妙。他在《巖壑叢林》一畫中題曰:“余曩游峨眉山,容樹色朝云暮靄早晚之狀不同,陰晴之態(tài)各異,變化無盡,于是心中略有所悟焉。”到臺后,他經(jīng)常觀賞阿里山的云海,更是游遍亞、歐、美、非、南美各種瀑布大川,名山勝景,直到87歲高齡,還游訪美國大峽谷并當場寫生。黃君璧大量臨古而不泥古,能賦予作品以活潑生機和鮮明個性,正是不斷師法造化的結(jié)果。90歲,他在《白云堂畫論畫法》一書的自序中寫道:“習藝一事,不外師人,師心,師造化。師人者以古人為師,師心者以己身為師,師造化者以自然為師也!边@是由畫家切身體會印證的道理,是格外寶貴的。

      黃君璧的山水畫,尤其晚年作品,即使描繪壯麗的云海飛瀑,也透著一種平和寧靜之意。老畫家雖然位高名重、身居大都會,卻始終保持著情寄林泉的淡泊心境。這正如他的題畫詩所描述的:“生平最愛寫云山,潑墨雄奇自展顏。我與長松同一格,風摧雨撼倍堅頑”! ∨_灣畫壇把溥心畬、張大千、黃君璧稱為“渡海三家”。溥心畬喜以行草筆法在熟紙上勾畫,被視為“京派”、“小北宗”的代表,但其性情和意趣全是文人的、詩性的,隨意揮灑,能合精致與奔逸為一體,可謂之北體南魂。張大千以天縱之才,數(shù)十年臨仿寫生、“血戰(zhàn)古人”(傅申語),練就了山水畫的十八般“武藝”,晚年創(chuàng)造出具有現(xiàn)代抽象性格又充滿中國氣派的潑墨潑彩,可以說是由古而今,由漸修而頓悟,瑰麗奇幻,驚世駭俗。與溥、張相比,黃君璧沉穩(wěn)樸厚,始終以平實的態(tài)度、涵容古今的奮求、蒼拙的筆墨風格自立于藝術之林;晚年大量云海飛瀑之作,在表達個人漫步尋幽、云影自在之意的同時,也切近了現(xiàn)代城市受眾的審美訴求,形成其融雅與俗、文人情懷與大眾趣味為一爐的黃氏格體。黃君璧出生于廣東南海的一個普通家庭,主要依靠個人的艱苦奮斗獲得成就,沒有溥心畬的“舊王孫”情結(jié)和名士風度,也沒有張大千風流高逸的仙豪之氣,即使享大名的晚年,也總是保持著順時守拙、節(jié)儉樸素、和藹待人的生活態(tài)度,和嚴于理法、勤于耕耘與誨人不倦的治藝精神。古人曰“畫如其人”,信然!

      黃君璧兼擅詩、書、畫,畫則兼能山水、人物和花鳥,是一個全能型畫家。比較而言,其人物畫最少,所見皆為古裝,如士子、仕女、鐘馗、羅漢及鞍馬人物等,一色的傳統(tǒng)畫法——包括工筆重彩、粗筆寫意、精致白描等,每種畫法均顯示出深厚功力;B、動物作品相對多見,其中不乏精勾細染、色彩絢爛、直逼宋元的工筆之作,有評論者以“淵博溫潤,渾厚樸茂”相形容;更有兼工帶寫和粗筆大寫之作,拙樸凝重,堪與畫家的山水畫風相伯仲。黃君璧也擅畫獅、虎、貓、猴、雞、犬之屬,為了描繪動物的真似,有時還適當摻入明暗法。黃氏全面的繪畫能力,論者以“無所不能”相評,真是十分的確切。

      由于政治環(huán)境的原因,居臺后的黃君璧再也沒能回到大陸。他晚年思鄉(xiāng),懷念青少年時代的生活場景,于是南海故鄉(xiāng)、江南煙雨和巴蜀景色,紛紛進入他的畫幅,圖畫不足述情,續(xù)以詩跋表之。

      1974年(77歲),他歷時一月之久創(chuàng)作《羅浮圖卷》,畫后題詩多首,茲錄其二:“早入飛云訪赤松,當時年少把芙蓉。金丹未就朱顏改,羞見麻姑玉女峰”,“老人峰上少年游,回首蹤塵五十秋。洞府云深仙跡渺,抱珠橋下瀑爭流”。詩后跋“亂世遷流,故山名勝時縈客夢。入此歲來,余年七十有七矣。傳世之思不敢有,懷舊之作不可無。杜門謝客窮一月晨夕,始畢此圖。后之覽者當知海外棲遲、故園滄桑之感也。”這懷舊之思和“海外棲遲、故園滄桑”的慨嘆,令人唏噓。

      黃君璧畫集在大陸的出版發(fā)行,可以看作黃君璧藝術之魂返歸故里,先生有知,當含笑九泉矣。

      

    愛心事跡

      黃君璧的國畫造詣極深,蜚聲中外,但他的義行善舉更讓世人稱道。

      在越南為西貢華僑公立中正醫(yī)院捐畫籌募濟貧醫(yī)療經(jīng)費;在新加坡曾以南非寫生巨制一幀,捐贈給李光前文物館;他又代征現(xiàn)代名畫精品20幀捐贈,另外又捐畫展收入40%為文物館的發(fā)展基金,令新加坡僑界感佩不已。

      1987年他做了一項“愛心計劃”籌募基金,以藝術為孤老貧弱做熱情捐助,此年他已89歲高齡。

      

    作品出版

      黃君璧為中國山水畫大家;早年喜愛漸江,中年仰慕夏圭,曾臨摹古代名畫數(shù)百件,對傳統(tǒng)繪畫下了很深的功夫;作品長于飛瀑流泉、風帆、霜林;筆墨氤氳,水意蒸融,蒼勁有力,氣勢雄壯。

      代表作品有《老樹隱水灣》、《瀑落云中》、《風正一帆懸》等;亦能作工筆仕女和花鳥,清新秀逸。

      張大千非常推重黃君璧,曾說(山水畫)“云瀑空靈,吾仰黃君璧”。

      今黃君璧的作品被海內(nèi)外人士和博物館珍藏。

      出版有《黃君璧畫集》、《黃君璧作品選》、《黃君璧書畫集》等。

      

    部分作品

      秋山紅樹圖

      年份:1951年

      尺寸:120×56cm

      介紹:此軸《秋山紅樹圖》采用全景式構(gòu)圖,崇山疊嶂,山勢連綿,山間林木蔥郁,飛瀑如練,溪流蜿蜒。為了表現(xiàn)秋山紅葉,畫家以赭石渲染山石,甚至直接以朱砂點樹叢,呈現(xiàn)出一派秋日層林盡染之美景。該畫造境雄渾壯闊、綿密幽深,山石皴筆細密,用筆蒼勁,由是觀之,黃君璧確為石溪傳燈。

      當然該畫也有畫家自己的面貌,黃氏提倡寫實主義,以自然為師、以自然景物為寫生對象,力主融合中西方藝術,因此,他所畫山體結(jié)構(gòu)嚴謹,更接近真實的自然山川。

      溪山瀑雨圖

      年份:1941年尺寸:11×53.5cm

      介紹:《溪山瀑雨圖》是黃君璧在大陸時期的創(chuàng)作,現(xiàn)藏廣州美術館。

      全圖筆墨清潤靈秀、純熟老道,在沉郁深厚的氣息中營造一種爽利清幽的意趣。畫面右半部佇立一塊突兀大石,水墨酣暢淋漓,頗有石濤筆意,而與之相對的左半部挺立兩顆蒼松,松干挺拔威嚴,一派堂堂君子之風。松下小徑沿山路曲曲折折,通向遠處的松林;林間彌漫著迷蒙的煙霧,使整個松林散發(fā)著靜謐幽深的氣息。

      左下方的路上悄然走著一位隱居山林的高士。寥寥數(shù)筆,使人物閑雅傲逸的神態(tài)躍然紙上。路的下方伴著潺潺小溪,匯到近處成一池清潭。潭邊橫臥一塊巨石,濃重的墨色不僅襯托出用輕快柔順的線條勾勒出的溪水,也使整個畫面顯得更加嚴整而厚重。全圖似乎散發(fā)著沁人心脾的松香與潮潤的空氣。

      在霧鎖山腰之上懸掛一飛瀑,水氣、霧氣、云氣夾雜一起在空中流動,更給畫面增添幾分神秘與深邃。只有近處的清潭暗示出山顛之上飛瀑流泉的最后歸宿,它也巧妙的貫穿了整幅畫面的氣脈,尊崇著傳統(tǒng)中國畫中講究“水有源流”的法度。

      縱觀此圖,以豎向取大勢,山石、松林挺立而決不扭捏屈曲,與畫面右側(cè)的長豎題跋、上方的飛瀑相呼應,整個畫面構(gòu)圖顯得莊重大氣。同時蜿蜒的小溪、小徑、大塊臥石都以橫向穿插其間,使畫面錯落有致,極具節(jié)奏變化,尤其是從山澗流出的小溪純用勾水法,用筆老辣勁健而不外露,筆墨顯得輕盈俏皮,畫得精彩非常。點苔更為精微而富神韻,渴筆禿鋒,蒼蒼茫茫,有巨然遺風。大面積的渲染使黃君璧的山水形成了水意蒸融、渾厚樸茂的風格,早年學習過西畫、水彩有助于他對整體畫面空間、氣氛的把握,但處理手法微妙、隱秘而不留痕跡。

      和近代激進的革新派比起來,黃君璧的個人面貌深藏于傳統(tǒng)范式之中而展現(xiàn)出雄厚的傳統(tǒng)功力,那種含蓄內(nèi)斂、撲面而來的清新之氣令人心曠神怡,這恐怕是新派中國畫所不及的。

      總之,正如俞劍華對黃君璧所評:“是所作能以古人的筆墨,運自然的丘壑,有獨創(chuàng)的精神,而無因襲的缺點。保持民族的淵源文化與傳統(tǒng)而能發(fā)揚光大,確乎是中國畫復興的正當途徑!

      

    人物紀念

      黃君璧紀念館

      黃君璧祖籍是佛山南海西樵鎮(zhèn)祿舟村,而且黃君璧紀念館就在大名鼎鼎的黃飛鴻紀念館附近,到西樵車站問路人黃君璧紀念館,他們紛紛搖頭,而問到黃飛鴻紀念館在哪,指路者眾。從西樵車站到黃君璧紀念館大抵需要20分鐘的路程,悶熱的午后,黃飛鴻紀念館內(nèi)依然人來人往,而距離黃飛鴻紀念館不足100米的黃君璧紀念館卻大門緊閉,門口落葉片片。

      一個曾在黃君璧祖居寄宿過的87歲的余婆婆介紹,紀念館大概在1994年建成,一直都是由黃君璧在祿舟村“最親的親戚”黃功華(黃功華和黃君璧的爺輩是親兄弟)管理,紀念館內(nèi)掛有黃君璧畫像和100多張黃君璧畫作的仿制畫,“平時很少開門,有旅游團或者公務人員過來考察才會開門”。而住在附近60多歲的黃伯伯也稱,極少看到紀念館開門,“平均下來每個月大概只開一兩次門”。最近一次是暑假期間開門用來給學生補課,“不過只熱鬧了幾天”。

      而后,由黃伯伯帶路尋找黃功華,“他一般都沒有什么事情,就在附近和村中的人打麻將”,據(jù)黃伯伯講述,黃功華已是70多歲的老人,“黃君璧在國外或大陸的親屬每個月給黃功華三四千元薪水,讓他幫忙管理,一般在逢年過節(jié)的時候,他們都會回來燒香拜祭”。

      碰巧的是,那天黃功華恰好去高明見他女兒,我們尋找黃功華未果,而后找到黃功華大兒子黃展超,據(jù)他的講述,紀念館的鑰匙只有他父親才有,一般何人要來參觀何時開館都是由村委會的人提前通知黃功華,“要是沒接到通知都不會開門,極少有人不約自請登門拜訪!

      據(jù)黃展超從其父親還有親戚那了解到,紀念館所在位置之前是黃君璧祖居,“五六十年代,由于貧困已被族人拆除賣掉,連地磚、梁柱都不放過,原先被村民稱為u2018豪宅靚屋u2019的祖居漸漸也就只剩下一些爛瓦碎石,而后就在原地重建起一兩間一般人家居住的民房,一直到1994年,黃君璧兒子等親屬才籌資80多萬興建起了黃君璧紀念館!

      

    人物評價

      主持人:近代以來的廣東畫壇,名家輩出。著名國畫家黃君璧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曾經(jīng)與徐悲鴻一起從事過美術教育工作。黃君璧早年在畫界的影響,被認為與張大千齊名。他善畫山水,傳統(tǒng)功底深厚,從學中國畫開始,就兼學西畫,是一個通西畫的中國畫家。目前在國內(nèi)拍賣市場上,黃君璧的作品潛力正日益顯現(xiàn)出來。

      黃君璧的作品在海外早就形成了較好的市場,隨著他的作品逐漸被人們了解和認知,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他的作品在國內(nèi)市場上也有了一定的影響。黃君璧的山水,一方面固守傳統(tǒng)程式,因為他中年的時候,學過南宋畫家夏圭的北派山水,所以偏重于用這種方式來展現(xiàn)自己的繪畫;選取一個局部、或者從一個側(cè)面,一個角度去表現(xiàn)主題,是他作品中的一些特征。另一方面黃君璧的作品又加入了現(xiàn)代人對古代繪畫的一種理解,而且由于黃君璧學過西畫,所以在他的繪畫當中,能隱隱約約感覺到西方的一些素描技法。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觀察》欄目主持張桐禹:這兩年呢就說尤其像這個黃君璧先生這種繪畫,就說他這種繪畫風格呢,越來越少,原來那個天津陳少梅這個繪畫呢,他是追求一種傳統(tǒng)的一種功夫,筆墨的一種這個程度和品格,那么黃君璧呢他也是在這方面做功夫,像他70歲過生日的時候,那就被人尊稱為畫壇宗師,由于他的這個傳統(tǒng)功夫能力比較強,對他這個繪畫,喜愛的人也是非常多的。

      黃君璧經(jīng)歷了現(xiàn)代中國畫的繼承、演變和革新的過程,以山水畫的成就最為突出。他對山水題材的表現(xiàn),通常是經(jīng)過了自己精心的組織和設計,往往賦予山水畫一種理想化的內(nèi)容,這是他所追求的一種山水畫的筆墨效果。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觀察》欄目主持張桐禹:雖然他有些山水(畫)上面,題上畫的某某某地,但是呢還是以這個自我發(fā)揮為主,以適應傳統(tǒng)的圖式為主。這個是他的一個特色,就說他面對真實的場景,他要經(jīng)過他的一種這個筆墨過濾,最后適應傳統(tǒng)圖式這部分,被他保留了,所以他的繪畫追求那種筆墨的這個品位,和人格的那種層次。

      與同時代的其他一批著名畫家相比,黃君璧的作品由于在市場上出現(xiàn)的數(shù)量并不是很多,加上宣傳也比較少,所以許多人對他的作品還缺乏更深入的了解。但盡管如此,黃君璧的作品近幾年來在拍賣市場上,價格攀升還是比較快的。

      北京中佳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書畫部經(jīng)理齊建秋:嘉德公司去年和前年,在他們的拍賣會上都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黃君璧的作品,成交的價值也應該說是讓人感覺到還是非?捎^的。價格比起(20世紀)90年代中期來,增值了將近兩倍左右,所以說過去的時候,他的一幅四平尺左右的畫,可以賣到6萬~7萬,7萬~8萬,現(xiàn)在呢他的作品呢已可以搞到20萬左右,這樣同樣尺幅的作品。

      有關專家認為,目前人們對黃君璧及其作品的認識十分有限,學術研究也不太深入,而且他的作品相應的市場還沒有完全形成,因此藏家正面臨著一個比較好的收藏機遇。那么對于收藏者來說,收藏黃君璧的作品時應該注意系列性,這樣收藏意義及作品的增值空間會更大。因為黃君璧的作品風格,明顯與眾不同。它體現(xiàn)出當時多樣性繪畫中的又一類風格特點。 中國美術館研究員陳履生:他在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之內(nèi),他占有很重要的一個篇章,我們在拍賣會上,如果見到黃君璧的畫,他的畫風肯定是跟他周圍的一些畫家,肯定不一樣,當然如果我們在一場拍賣會中,如果看到都是一個風格的,那么大家可能也看到會有一些問題,就是不能反映這個中國繪畫的這種多樣性的一個特點。那么像黃君璧這樣的畫家,(作品)雖然在市場上出現(xiàn)的不太多,但是他(的作品)往往成為一個亮點,它成為一段歷史的一個補充,那么這個補充呢往往給市場有一個刺激的一個小小的亮點。

      黃君璧的作品由于風格比較獨特,加上在拍賣市場上出現(xiàn)的數(shù)量也比較少,所以還沒成為熱點,與其他一些名家相比,他的作品中贗品相對少得多。業(yè)內(nèi)人士認為,藏家應該抓住這樣的機會。與此同時,作為20世紀初不同風格的代表性畫家,黃君璧的作品更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重要收藏點。

      中國美術館研究員陳履生:研究(20世紀初)時期畫家的不同風格的畫,那么我認為就得要注意收藏像黃君璧這樣的畫家(的作品),因為畢竟呢他的這個(作品),數(shù)量比較少,但是它反映了某一個方面,反映了在(20世紀)30年代、40年代這段時間之內(nèi),這種嶺南地區(qū)畫家往北走,到北方來這種發(fā)展、變化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呢它不僅是黃君璧一個人的,它反映了一批畫家的一個整體一個藝術狀態(tài),那么這種呢狀態(tài)正是反映了美術史中的一個很重要的一個點。

      藏家專門關注和收藏黃君璧的作品、特別是他的山水畫。專家建議在收藏黃君璧的作品時,應從兩個主要方面加以把握:首先是他的作品傳統(tǒng)功力深厚,作畫非常精細,力度很好,沒有糜弱之風;如果線條拖沓疲軟,就不是他的風格。其次黃君璧的書法造詣頗高,款識的行筆非常尖峭。而行筆較軟、不貫氣的題款,就有可能是贗品。所以在這些環(huán)節(jié)上要逐漸學會甄別。

    TAGS: 人物 畫家
    名人推薦
    • 周秉德
      周秉德,是周恩來侄女,沈鈞儒的長孫媳。周秉德是周恩來三弟最大的女兒,自12歲住進中南海,周秉德在周恩來身邊生活了十余年。周恩來夫婦無嗣,周秉...
    • 夏目鈴
      夏目鈴,英文名SUZU NATSUME,出生于神戶市-兵庫縣,出生日期為1991年3月13日。
    • 董仁起
      性別:男出生年月:1984民族:漢族山東日照人。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本科)戲劇影視文學專業(yè)。2006年冬開始發(fā)表作品,多進行原創(chuàng)劇本寫作。...
    • 齊威王
      齊威王(公元前378年―公元前320年),媯姓,田氏,名因齊,田齊桓公(與春秋五霸之首的姜齊桓公非同一人)田午之子,戰(zhàn)國時期齊國(田齊)第四代國...
    • 錢松喦
      錢松喦(1899~1985), 中國現(xiàn)代中國畫家。1899年 9月11日生于江蘇省宜興縣楊巷鎮(zhèn)湖墅村,1985年9月4日卒于江蘇省南京市。又名松巖、松喦,40年代...
    • 姜嫄
      姜嫄,一作姜原,上古時代人物,姜姓,陜西省武功縣人,原為炎帝后代有邰氏的女兒,后來成為黃帝曾孫帝嚳高辛氏的元妃。姜嫄踩巨人足跡而生下后稷...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