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黃熹 男 1973年3月 重慶人 哲學博士 講師
學習經(jīng)歷
1997年畢業(yè)于中南民族學院外語系,獲英語語言文學學士學位
2002年畢業(yè)于武漢大學哲學系,獲中國哲學專業(yè)碩士學位
2005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獲中國哲學專業(yè)博士學位
研究方向
中國哲學
教學課程
中國哲學史 中國哲學專題 中國哲學原著選讀 佛學專題
主要學術(shù)成果
1.《儒學形而上系統(tǒng)的最初建構(gòu)——〈五行〉所展示的形而上體系》, 《中國哲學史》2001年第3期
2.《焦竑三教會通思想的理論依據(jù)》, 《中國文化研究》2005年第4期
3.《中國哲學詮釋學的目標及其參照系》, 《光明日報》(理論版)2005年7月5日
4.《中國哲學詮釋學的目標及其參照系》, 《新華文摘》2005年第17期
5.《略論徐復(fù)觀“心的文化”》, 《武漢大學學報》2002年第1期
6.《沉魄浮魂不可招 遺篇一讀想風標——與蕭萐父教授談〈熊十力全集〉》, 《中華讀書報》2001年10月24日, 《玄圃論學集續(xù)集——熊十力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
7.《從盡性至命到無之境界——焦竑三教會通思想的邏輯進路》,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
8. 體認中國文化之真意——淺析徐復(fù)觀先生“心的文化”, 《文化中國》(加拿大)2003年第1期
9.《真我的融鑄——評〈熊十力全集〉》, 《玄圃論學集續(xù)集——熊十力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
10.《“氣”與船山心性論》, 《船山學刊》2004年第3期
11.《言道之途》, 《武漢大學研究生學報》2000年第4期
焦竑三教會通思想的理論依據(jù)摘要
焦藏認為孔孟之"學"是盡性至命之學,是對天道性命的體會,而他之所以重視對"學"的問題的討論,則在于他要從根本上去把握儒學的精神.而把握儒學精神同時也出于三教會通的需要,因為須對三教各自的精神有所把握,才可找到三教內(nèi)在一致的理論依據(jù).本文認為,儒家心性之學成為焦竑的著眼點.此心性之學在焦藏那里即為"盡性至命"之學,是他力圖在一個平等的、深刻的立場上去解決三教會通問題的一個可能依據(jù).在焦藏看來,三教都是盡性至命的體道之學,佛、老并非只作為孔孟的補充或者必須依附于儒家才能存在.儒者之人生理想是要學以知性復(fù)性、盡性至命,這同樣也是佛道之根本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