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進派領袖
蘇巴斯·錢德拉·鮑斯(Subhash Chandra Bose,1897年1月23日—1945年8月18日),印度的激進獨立運動家,政治和社會活動家,原印度國民大會黨左派、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人之一,也是自由印度臨時政府的領導人,以及印度國民軍的最高指揮官。
出生于英屬印度奧里薩首府庫塔克,父親是一個出色的律師,鮑斯自幼聰明,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加爾各答完成大學學業(yè)之后前往英國劍橋大學留學,1920年通過了印度文官考試,這對當時的印度青年來說,是一條通向上流社會的仕途,但為了拯救處于殖民統(tǒng)治下的印度人民,他毅然辭職坐船返回了祖國,1921年12月,由于他的反英活動,他被英印當局監(jiān)禁了6個月,出獄后參與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并在加爾各答編輯出版了《前進報》,1923年,當達斯創(chuàng)立自治黨后,他成為該黨的一名忠實擁護者。1924年,達斯出任加爾各答市市長,他被任命為該市首席執(zhí)政官,然而不久,他又因從事秘密革命活動之嫌而被放逐到緬甸。1927年獲釋后重返孟加拉,開始整頓因達斯去世后處于混亂狀態(tài)的孟加拉國民大會黨。同年,他當選為孟加拉國民大會黨主席。
1928年,他積極參加了籌建青年大學生組織--國民志愿軍,并成為該組織的最高指揮官。他以驚人的才干和組織才能把一些不守紀律的青年編入了這個半軍事組織之中,向印度人民顯示了自己民族的力量。錢德拉·鮑斯和賈瓦哈拉爾·尼赫魯是爭取印度獨立的激進派,并且認為,國家建設的根本任務是消滅貧困。為此,就必須徹底進行土地改革,消滅地主制度,實現(xiàn)國家工業(yè)化。同年8月,他和尼赫魯一道,決定抵制英國議會派來的西門調(diào)查團,積極主張召開印度各政黨代表大會,自行制定印度的憲法。在這一年的國大黨年會上,鮑斯正式向大會提出了要求印度完全獨立的決議案,雖然決議案最后被否決了,但鮑斯仍然受到許多國大黨代表的支持,并被選為國大黨總書記。在國大黨內(nèi)部形成了以他和尼赫魯為代表的激進派和以甘地為首的保守派。
1928年國大黨年會否絕了鮑斯關(guān)于印度完全獨立的決議案之后,在印度各地,一大批不同意甘地保守路線的資產(chǎn)階級和小資產(chǎn)階級,開始建立“獨立大同盟”組織,這個組織的綱領反映了印度各界進步人士要求積極爭取印度完全獨立的愿望。1928年11月,在鮑斯等人的領導和組織下,各地分散的獨立大同盟組織聯(lián)合成立全印度獨立大同盟,促進了印度各地的民族獨立運動的發(fā)展。
1929年底,在國大黨拉合爾會議上,通過了爭取印度完全獨立的決議案,宣布1月26日為印度獨立日,部分實現(xiàn)了鮑斯的政治主張,但當1930年1月26日,印度各地群眾舉行聲勢浩大的集會示威游行時,鮑斯又被殖民當局拘留,判處一年監(jiān)禁。釋放后因身體狀態(tài)不好,獲準去歐洲。在歐洲流亡期間,他寫了《印度的奮斗,1920-1934》一書,書中歸納總結(jié)了他早期的政治主張,探討了使印度獲得獨立的各種途徑,提出了與甘地非暴力學說完全不同的政治思想;主張建立軍隊,用暴力來反對英國殖民當局統(tǒng)治。1936年他從歐洲返回印度,但剛一踏上自己的領土就被英國殖民當局囚禁了,一年多的牢房生活并沒有使他喪失斗志,出獄后又馬上投身反英斗爭中去。
國大黨主席
1938年1月,鮑斯當選為國大黨主席,剛一上任,他就著手建立一個民族計劃委員會,提出重建印度,土地改革,實行國家工業(yè)化等國大黨新的經(jīng)濟綱領,形成同甘地那種以手工紡車為代表的消極經(jīng)濟主張之間的尖銳對立。鮑斯的這一經(jīng)濟主張,遭到了國大黨內(nèi)部保守集團的強烈反對,但鮑斯并沒有被壓服,他一方面為自己的經(jīng)濟和政治主張辯護;一方面仍繼續(xù)在印度各地宣傳,動員群眾,為進行民族解放斗爭而做準備。
1938年末,鮑斯提出一項國大黨行動計劃,在解釋這一計劃時,鮑斯說:“我們愿意盡快的取得完全自治,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需要表現(xiàn)主動!滨U斯的行動計劃規(guī)定向英國提出要求完全獨立的最后通牒,給英國政府六個月的時間為最后期限,如果英國政府拒絕,就開展全面性的不合作運動。鮑斯的這一行動計劃得到了國大黨廣大黨員的支持,準備在1939年3月舉行的國大黨第52次例會上通過。
鮑斯的行動計劃提出和準備實施,加深了國大黨內(nèi)部的激進派和保守派之間的矛盾。1939年初,國大黨保守派集團推出右派領袖帕達比·西達拉馬亞作為國大黨主席候選人,借以破壞鮑斯的行動計劃在國大黨全會上通過。國大黨激進派再次提名鮑斯為國大黨主席候選人。一次提出兩個主席候選人,這在國大黨歷史上還是第一次。這反應了國大黨內(nèi)的矛盾的不可調(diào)和性。
1939年1月19日,國大黨舉行選舉。選舉結(jié)果是鮑斯以比西達拉馬亞多203票而再度當選國大黨主席。國大黨保守派對鮑斯的再度當選反應強烈,甘地帶頭出來反對,國大黨工作委員會全體會員,除了一人外全部拒絕與鮑斯合作并集體辭職。尼赫魯雖然出來調(diào)解,但未見成效。1939年3月10日,國大黨召開52界例會,鮑斯因病未能參加,行動計劃流產(chǎn)。這幾件事使鮑斯感到很失望,他認為在失去甘地派的支持后,繼續(xù)留在國大黨內(nèi)也不會有什么成就,因此在4月毅然辭去了國大黨主席的職務,同年6月,他組織了前進集團于甘地的國大黨決裂,并準備把全印度的激進派別都集中在這一集團里,繼續(xù)同英國殖民當局進行堅決的斗爭。
國民軍首腦
1940年7月,鮑斯由于反應活動再次被監(jiān)禁,在獄中,他堅持絕食斗爭,抗議英國殖民當局的行徑,1941年1月,他在一位朋友的幫助下,搞到一份意大利護照,化裝逃出了加爾各答監(jiān)獄,他從陸路經(jīng)過阿富汗來到蘇聯(lián)莫斯科,希望得到斯大林的支持進行反英運動,但遭到拒絕。博斯又來到德國大使館,并搭上了飛往柏林的飛機,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一簡單邏輯,希望和德國結(jié)盟反英。并且在德國組成兩千人的印度旅團。希特勒雖然表面上答應對他的反英斗爭提供一切援助,但在承認印度獨立這一實質(zhì)性問題上并沒有做出肯定答復。
1942年2月日本占領新加坡后,決心利用鮑斯萊進攻印度,故來電相邀!1943年2月錢德拉·鮑斯搭乘德國的U型潛艇由基爾出發(fā),借道馬達加斯加前往日本。經(jīng)過三個月航
行后,在馬來西亞的西海岸檳榔嶼公開露面。在這里他換乘一架日本軍用飛機飛往東京,向日本政府謀求援助。鮑斯會見了日本首相東條英機,因日本急于利用鮑斯的力量和影響來反對英國在印度的勢力,故答應了鮑斯提出的一切要求,并同意印度完全獨立。同年七月,鮑斯到達新加坡,改組了印度國民軍。同年10月在新加坡成立自由印度臨時政府。日本當即宣布承認。同時日本還把在攻占新加坡等地俘虜?shù)臄?shù)萬名英屬印度籍士兵交給他,由他改編成了一支九萬人的軍隊。同年11月,鮑斯代表所謂自由印度臨時政府到東京,參加了由日本和亞洲各傀儡政府一起召開的“大東亞會議”,并在《大東亞共同宣言》上簽字。鮑斯的這些行動表明他以經(jīng)完全站在了國際反法西斯陣營的對立面。1943年底,鮑斯率領印度國民軍到達仰光,準備在日本軍隊的協(xié)助下,從緬甸進入印度,1944年3月19日在曼尼普爾邦升起了自由印度的國旗,然而這個時期國際反法西斯戰(zhàn)局已定,鮑斯小小的印度國民軍對戰(zhàn)局根本發(fā)揮不了什么影響,同年7月的英帕爾戰(zhàn)役,缺少空軍支援的日本和印度聯(lián)軍被英印軍團擊潰。鮑斯率領殘兵敗將被迫撤回緬甸,后移居新加坡。
日本投降后,英國提出對博斯的指控和追緝。這時蘇聯(lián)出于對抗西方的考慮,同意鮑斯的避難要求,錢德拉·鮑斯攜帶著巨額“復國資金”乘坐一架日本運輸機從新加坡起飛,欲經(jīng)過中國臺灣上空飛往東京。由于英國的暗中操控,日本特務對飛機進行破壞,原本一切正常的飛機在中國臺灣上空忽然失去控制而墜落,鮑斯受傷,1945年8月19日,鮑斯死于臺北的一所醫(yī)院里,只活了49歲。
錢德拉·鮑斯死后很長一段期間,印度當?shù)厝匀挥胁簧俚膫髡f指稱他還健在。21世紀初的印度國會議事堂前的三幅肖像中,錢德拉·鮑斯與甘地、尼赫魯并列,由此可見錢德拉·鮑斯在印度的評價。
小論與身后事
鮑斯是一位典型的激進主義獨立運動者。他畢生與英國殖民當局為敵——甚至不惜在二次大戰(zhàn)中抱法西斯軸心國陣營這樣一個全人類公敵之大腿來獲得與奴役印度人民的大英帝國對抗的本錢和兵源。應該說,他的主觀愿望、堅韌毅力和智慧是值得贊賞的?上,他對民族獨立的極度渴望最終令他和少數(shù)激進的印度民族運動者在那場最殊死的搏斗中站錯了隊(一相情愿地試圖將日本軍國主義當槍使,結(jié)果卻適得其反),導致了他的人生悲劇。他對印度獨立事業(yè)奉獻的近乎狂熱的忠誠和矜持也使他成為了印度人民心中的一位英雄人物,F(xiàn)代的印度人民從他的身上學習他的執(zhí)著和信念,以及有關(guān)于他的經(jīng)驗教訓。
值得一提的是,他于1945年死于臺北之后,日本人收斂了他的遺骨,并由日本派來的一些僧人為他在臺北的西本愿寺進行了法事,火化后骨灰運去日本埋葬在了東京市中心的古寺蓮光寺中。他生前所行所為,一切都是為了印度。然而死后卻被葬在了萬里之外的異國他鄉(xiāng)。只能說是歷史的玩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