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明治天皇的兒子只有他活到成年。父親死去后,以皇太子身份繼位,以易經的“大亨以正,天之道也”一句改元大正。
他在位初期,經過明治年代日本接受西方的文化與思想(明治維新),國家大致平穩(wěn)發(fā)展,加上時值歐洲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不少甘愿冒險的外國商人來日本投資,造成日本的一片繁華景象,使大正前期為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后前所未有的盛世。并且當時歐戰(zhàn)結束,民族自決浪潮十分興盛,民主自由的氣息濃厚,這一時期被后來稱之為“大正民主時期”。
其浪潮影響到當時為日本殖民地的臺灣,遂有林獻堂等人發(fā)起臺灣議會設置請愿運動,爭取臺灣人民對殖民政治的參政權。
在位后期,由于他未能發(fā)揮出他父親的優(yōu)點,加上關東大地震等天災人禍接續(xù)而來,被世人稱為不幸的大正。由于他患有腦病,精神狀態(tài)非常糟,曾經在國會議事堂將詔書卷起來當望遠鏡(1913年),這件事以“望遠鏡事件”聞名于世。大正十年(1921年)由與其子皇太子裕仁親王攝政,大正十五年(1926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上午1時25分因心臟麻痹死去,終年47歲。身后葬于多摩陵(位于今東京都八王子市長房町),為首位葬于東京的天皇。
然而在大正天皇去世七十多年后,日本有學者認為,大正天皇在嬰兒時期的確曾患腦膜炎,但是青年時代的精神狀態(tài)完全健全,早已恢復健康。在登基之后,政府期望他學習明治天皇的威嚴,使他的奔放性格受到壓抑,健康狀況也受到影響。
即位
他在位初期,經過明治年代的接受西方的文化與思想(明治維新),國家大致平穩(wěn)發(fā)展,加上時值歐洲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使不少甘愿冒險的外國商人前來日本投資,造成新日本的一片繁華景象,令大正前期為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后前所未有的盛世。并于當時歐戰(zhàn)結束,民族自決浪潮十分興盛,民主自由的氣息濃厚,后來稱之為“大正民主”!按笳裰鳌彪m然對于日本本國日后民主政治的發(fā)展提供了基礎,然而這種“民主”卻也使軍國主義者有了更多發(fā)言的機會,為日本日后走上軍國主義道路埋下了隱患。此外,其浪潮影響到當時為日本殖民地的臺灣,遂有林獻堂等人發(fā)起民族議會請愿運動,爭取臺灣人民對殖民政治的參政權。
政變
大正天皇也是自幼多病,曾患腦膜炎留下后遺癥,40歲又患腦血栓,轉為精神病。病情發(fā)作時,天皇常常在大庭廣眾之前做出一些可笑的舉止。如在觀看軍事演習時,他會突然跑下檢閱臺,打開士兵的背包亂翻一通。一次,當他出席國會開幕式的時候,心血來潮,一邊傻笑,一邊把講演稿卷成圓筒,放在眼睛上,對著外國使節(jié)們亂照一氣。政界元老感到不能再讓他大出洋相,丟日本人的面子,便于1921年決定由太子裕仁攝政。晚年時,大正天皇已經處于精神錯亂狀態(tài)。
大正時代開始時,政治上面臨的問題是如何調和軍部推行的急劇增加軍備與嚴重的財政困難的矛盾。經過日俄戰(zhàn)爭,日本將朝鮮和中國東北南部劃為自己的勢力范圍,這使軍備的需求急速膨脹。1912年12月,西園寺公望內閣因陸軍部要求擴軍兩個師團而集體辭職,由軍閥巨頭桂太郎接替。但桂太朗的上臺,引起了普遍的抗議風潮,東京爆發(fā)第一次護憲運動。立憲國民黨和立憲政友會提出“打倒閥族,維護憲政”的口號。這一運動的幕后支持者是企圖從軍閥、官僚手中奪取政權的產業(yè)資本家。1913年,反對黨提出彈劾內閣案,迫使國會休會。憤怒的民眾包圍國會,襲擊警察局、派出所,動蕩波及大阪、神戶等大城市,形勢惡化。大正天皇出面干涉,表達了希望維持政局穩(wěn)定的意愿,桂太郎內閣因此下臺。資產階級民主運動戰(zhàn)勝保守勢力,史稱“大正政變”!∫缘谝淮巫o憲運動為起點,要求政黨政治的民主運動發(fā)展起來。
人物影響
1924年的政黨議會,這個成果被稱為“大正民主”。但是大正民主并沒有改變日本對外侵略擴張的發(fā)展戰(zhàn)略和外交政策。元老派的大軍閥山本權兵衛(wèi)組閣后,提出更大規(guī)模的擴充海軍預算案。人民再次掀起護憲運動,把山本內閣轟下臺。正當大正天皇內外交困的時候,爆發(fā)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
家庭成員
成人以后,娶九條節(jié)子(貞明皇后)為皇太子妃。生有四子。即昭和天皇裕仁、秩父宮雍仁親王、高松宮宣仁親王、三笠宮崇仁親王。
人物遺跡
在宮內廳,已可以瀏覽到《大正天皇實錄》中有關天皇的晚年部分。這部《大正天皇實錄》記載著天皇每天的行動。2002年由信息公開請求為開端,有部分內容被公之于眾。而本次作為第三回公開,有關天皇在位期間(1913~1926年)的所有記錄都聚齊了。
《實錄》其實是在天皇死后,根據各種各樣的資料為基礎編撰而成的官方記錄。《大正天皇實錄》是由當時的宮內省在1937年(昭和12年)編寫完成的。和在1968年(昭和43年)被全文出版的明治天皇實錄相對照,《大正天皇實錄》的內容并不是很透明。
了解在什么時候,發(fā)生了什么事情是研究歷史的基本。對于有關本身藏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的大正天皇,實錄提供了許多基礎資料。
一連的公開表明,大正作為年號出典于中國的《易經》。關于天皇在執(zhí)政后得的頑疾,其過程也非常詳細。另一方面,也可以見到天皇在即位后不久在神奈川縣的葉山泛舟等和印象中病弱形象不一樣的側面。天皇自己詠嘆的許多漢詩也傳遞了一個豐滿的人物形象。
像這樣,這本實錄的公布有著很大的意義。但是,人們無法接受在公開的部分中有很大比例的文稿被宮內廳涂黑隱藏起來。在第一和第二次公開的共計29冊《實錄》中,有640處地方被涂改破壞。其中有些部分甚至被數行數行得消去。被隱藏的部分多是些處于國家統(tǒng)治中樞地位的天皇所接受的報告內容。對此研究者們掀起了一片批判之聲,認為這是對歷史的褻瀆。
這次公開,沒有對官報等當時有公開發(fā)表的資料情報下手,被涂黑的地方也有所減少。即便這樣,一共9冊643頁中仍有大約250處被涂黑。例如,由于下詔讓皇太子(后來的昭和天皇)攝政,皇族召集會議的一部分記述被消去。有損國家安全和個人人權的情報當然是另當別論,重要的是歷史資料需要全面公開。完全沒有理由隱藏在80年前就已經死去的政府官員的官方記錄。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為了讓資料公開費了很都時間。內閣府的情報公開審查會是在01年12月對宮內廳發(fā)表意見“盡快迅速公開”。但是,經過了6年半才共才了全書85冊的一半以下。有關大正天皇即位之前的部分還未明了。宮內廳正在編《昭和天皇實錄》。這應該成為作為生活在21世紀的人們面對歷史的資料。如果完成的話,希望它能盡早被沒有涂黑地公開。歷史資料不僅是要向后世傳遞過去,也是國家機關要對國民負說明責任的產物。真是因為歷史資料能被完整地公開發(fā)表,它才能作為公共的財產成為創(chuàng)造未來的知識之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