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1978
浙江蕭山人。民國18年(1929年)上海復旦大學生物系畢業(yè)后,在南京中央大學、浙江大學生物系任助教。民國25年赴比利時,在國際著名生理學家海曼斯教授(1938年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指導下從事研究工作。在藥物對頸動脈區(qū)化學感受器反射作用、麻醉藥對蛙類垂體黑色細胞刺激素作用、某些藥物對防止氯仿和腎上腺素引起心室纖顫、下丘腦作用的相互關系以及內感受器研究方面,提出新的論點。先后在國際藥理學和治療學雜志上發(fā)表30篇論文,并在比利時、美國、瑞士等國生物學會上宣讀,引起各國學者的注目。民國29年回國,任上海雷士德醫(yī)學研究院研究員,發(fā)表《體內微量元素生理機制》論文,刊登于《生理學報》和外文版《中國科學》。民國34年初,經中共地下組織動員赴淮南新四軍軍醫(yī)學校(后改組為華東白求恩醫(yī)學院)任教,講授生理學。解放后,在濟南白求恩醫(yī)學院、華東生理研究所主持教學和科研工作。1953年任軍事醫(yī)學科學院研究員,領導芥子氣中毒和潛水生理學的研究。1962年領導進行國內第一次氦氧深潛160米人體模擬實驗獲得成功,建造南京長江大橋應用這一技術解決了80多米水深橋墩的潛水作業(yè)問題。1964年調任海軍醫(yī)學研究所副所長,參與指導研究高壓下呼吸氦氧混合氣體的生理效應、深潛水生理以及藥物對人體排氮的影響。發(fā)表《動物與人類的屏氣問題》、《氦氣在生物科學上的應用》等論文。譯有《血液平衡與高血壓的形成機制》、《在科學工作中具有獨創(chuàng)精神的國外資料介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