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一次,迦膩色迦王帶兵入侵中印度摩竭陀國,要求三億金作為撤兵條件,并揚(yáng)言如果沒有錢,可以改用佛缽及馬鳴相抵。果然,迦膩色迦王獲得這兩項稀世寶物,歡喜不已,但群臣卻都表示不滿,而議論紛紛。迦膩色迦王為了使大眾能了解馬鳴的辯才與智慧,更為引導(dǎo)大眾體悟佛理,就召集所有沙門外道,禮請馬鳴升座說法,會中同時有七匹已經(jīng)餓了六天的馬隨眾聞法。馬鳴說法后,大眾皆聞法悟道,連這些馬都感動地嘶鳴,于是臣民心生感佩,景仰馬鳴的高德懿行。由于群馬受到感化的奇跡異象,因此世人就尊稱他為“馬鳴菩薩”。
傳記
《馬鳴菩薩傳》
后秦三藏 鳩摩羅什譯
有大師名馬鳴 菩薩。長老脅弟子也。時長老脅勤憂佛法入三昧觀。 誰堪出家廣宣道化開悟眾生者。見中天竺有出家外道。世智聰辯善通論議。唱言若諸比丘。能與我論議者?纱驌b椎。如其不能。不足公鳴揵椎受人供養(yǎng)。時長老脅。始從北天竺欲至中國。城名釋迦。路逢諸沙彌。皆共戲之。大德長老與我富羅提。即有持去者。種種辱之輒不以理。長老脅顏無異容恬然不忤。諸沙彌中廣學(xué)問者。覺其遠(yuǎn)大疑非常人。試問其人觀察所為。隨問盡答而行不輟足。意色深遠(yuǎn)不存近細(xì)。時諸沙彌具觀長老德量沖邃。知不可測倍加恭敬。咸共侍送。于是長老脅。即以神力乘虛而逝到中天竺。
在一寺住問諸比丘。何不依法鳴揵椎耶。諸比丘言。長老摩訶羅。有以故不打也。問言何故。答言。有出家外道善能論議。唱令國中諸釋子沙門眾。若其不能與我論議者。不得公鳴犍椎受人供養(yǎng)。以有此言是故不打。長老脅言。但鳴犍椎。設(shè)彼來者吾自對之。諸舊比丘深奇其言。而疑不能辨。集共議言且鳴犍椎。外道若來。當(dāng)令長老任其所為。即鳴犍椎。外道即問。今日何故打此木耶。答言。北方有長老沙門。來鳴犍椎非我等也。外道言?闪钇鋪怼<闯鱿嘁。外道問言。欲論議耶。答言然。外道即形笑言。此長老比丘形貌既爾。又言。不出常人。如何乃欲與吾論議。即共要言。卻后七日。當(dāng)集國王大臣沙門外道。諸大法師于此論也。至六日夜長老脅。入于三昧觀其所應(yīng)。七日明旦大眾云集。長老脅先至即升高座。顏色怡懌倍于常日。外道后來當(dāng)前而坐。占視沙門容貌和悅志意安泰。又復(fù)舉體備有論相。便念言將無非是圣比丘耶。志安且悅又備論相。今日將成佳論議也。便共立要若墮負(fù)者當(dāng)以何罪。外道言若負(fù)者當(dāng)斷其舌。長老脅言此不可也。但作弟子足以允約。答言可爾。又問誰應(yīng)先語。長老脅言。吾既年邁故從遠(yuǎn)來。又先在此坐理應(yīng)先語。外道言亦可爾耳,F(xiàn)汝所說吾盡當(dāng)破。長老脅即言。當(dāng)令天下泰平大王長壽國土豐樂無諸災(zāi)患。外道默然不知所言。
論法無對即墮負(fù)處。伏為弟子剃除須發(fā)。度為沙彌受具足戒。獨(dú)坐一處心自惟曰。吾才明遠(yuǎn)識聲震天下。如何一言致屈便為人弟子。念已不悅。師知其心即命入房。為現(xiàn)神足種種變化。知師非恒心乃悅伏。念曰吾為弟子固其宜矣。師語言汝才明不易真未成耳。設(shè)學(xué)吾所得法。根力覺道辯才深達(dá)。明審義趣者。將天下無對也。師還本國弟子住中天竺。博通眾經(jīng)明達(dá)內(nèi)外。才辯蓋世四輩敬伏。天竺國王甚珍遇之。其后北天竺小月氏國王。伐于中國圍守經(jīng)時。中天竺王遣信問言。若有所求當(dāng)相給與。何足苦困人民久住此耶。答言汝意伏者送三億金當(dāng)相赦耳。王言舉此一國無一億金。如何三億而可得耶。答言汝國內(nèi)有二大寶。一佛缽二辯才比丘。以此與我足當(dāng)二億金也。王言此二寶者吾甚重之不能舍也。于是比丘為王說法。其辭曰。夫含情受化者天下莫二也。佛道淵弘義存兼救。大人之德亦以濟(jì)物為上。世教多難故王化一國而已。今弘宣佛道自可為四海法王也。比丘度人義不容異功德在心理無遠(yuǎn)近。宜存遠(yuǎn)大何必在而已。王素宗重敬用其言。即以與之月氏王便還本國。諸臣議曰王奉佛缽固其宜矣。夫比丘者天下皆是當(dāng)一億金。無乃太過。王審知比丘高明勝達(dá)。導(dǎo)利弘深辯才說法乃感非人類。將欲悟諸群惑。餓七匹馬至于六日旦。普集內(nèi)外沙門異學(xué)請比丘說法。諸有聽者莫不開悟。王系此馬于眾會前以草與之(馬嗜浮流故以浮流草與之也)馬垂淚聽法無念食想。于是天下乃知非恒。以馬解其音故。遂號為馬鳴菩薩。于北天竺廣宣佛法。導(dǎo)利群生善能方便。成人功德四輩敬重。復(fù)咸稱為功德日。
傳承
至尊釋迦牟尼 佛傳法之偈: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西方一祖迦葉尊者傳法偈:法法本來法,無法無非法。何于一法中,有法有不法?
西方二祖阿難尊者傳法偈:本來付有法,付了言無法。各各須自悟,悟了無無法。
三祖商那和修尊者傳法偈:非法亦非心,無心亦無法。說是心法時,是法非心法。
四祖優(yōu)波鞠多尊者傳法偈:心自本來心,本心非有法。有法有本心,非 心非本法。
五祖提多迦尊者傳法偈:通達(dá)本法心,無法無非法。悟了同未悟,無心亦無法。
六祖彌遮迦尊者傳法偈:無心無可得,說得不名法。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
七祖婆須蜜尊者傳法偈:心同虛空界,示等虛空法。證得虛空時,無是無非法。
八祖佛陀難提尊者傳法偈:虛空無內(nèi)外,心法亦如此。若了虛空故,是達(dá)真如理。
九祖伏馱蜜多尊者傳法偈:真理本無名,因名顯真理。受得真實法,非真亦非偽。
十祖脅尊者傳法偈:真體自然真,因真說有理。領(lǐng)得真真法,無行亦無止。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法偈:迷悟如隱顯,明暗不相離。今付隱顯法,非一亦非二。
十二祖馬鳴尊者傳法偈:隱顯即本法,明暗元不二。今付悟了法,非取亦非離。
詩作
馬鳴菩薩是位佛教詩人和哲學(xué)家,《佛所行贊》是他最重要的 梵文詩歌作品。他可以說是古典時期梵語文學(xué)的先驅(qū),開優(yōu)美文學(xué)的先河,在梵語文學(xué)史上留下不朽的盛名。對后世影響更大的是他的作品,他以詩作教化世人,感人至深。兩部較重要的詩歌作品是:將佛陀的一生用梵語寫成敘事詩的《佛所行贊》;記述佛陀的異母兄弟難陀的敘事詩《孫陀羅難陀詩》。
佛教戲劇
此外,還有三部佛教戲劇流傳后世,其中以從中亞發(fā)現(xiàn)片斷的《舍利弗故事》,為古 典梵語戲劇之最重要者,也是現(xiàn)存梵文文學(xué)中最古老的戲劇作品。這些代表作都洋溢著熱烈的佛教信仰。
代表作
在諸作品中,以《佛所行贊》為馬鳴菩薩的代表作,他是以五言偈頌來贊述佛陀由誕生到八分舍利的一生事跡。由于文辭優(yōu)美,技巧高明,風(fēng)格鮮活,在梵文文學(xué)史上,諸佛傳文學(xué)無出其右者,曾廣泛流傳于古印度。現(xiàn)存有梵本十七章,西藏譯本及漢譯本五卷二十八品。另有日本人寺本婉雅的日譯本,德國人韋勒( F. Weller)的德譯本及英國人喀畏爾(E. B. Cowell)、比爾( S. Beal)等人的英譯本刊行?梢娖溆绊懼畯V,與受喜愛的程度。
馬鳴菩薩的另一著名代表作為《 大乘起信論》, 是大乘佛教的重要論述。全書分因緣分、立義分、解釋分、修行信心分和勸修利益分五部分,把大乘 如來藏思想和唯識說結(jié)合為一;闡明“一心”、“二門”、“三大”的 佛教理論和“四信”、“五行”的修持方法。又馬鳴菩薩還有一部跟《起信論》同等重要的論著《大宗地玄文本論》,近代大德仁山楊文會對這部論著非常推崇,并為此做了注解《大宗地玄文本論略注》。
佛經(jīng)
摩訶摩耶經(jīng) 摩訶摩耶經(jīng)卷下(一名佛升忉利天為母說法)
六百歲已。九十六種諸外道等。邪見競興破滅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馬鳴。善說法要降伏一切諸外道輩。
其它
在以阿毘達(dá)磨繁瑣論辯為勝的部派佛教時代中,佛法很不容易深入廣大群眾;直到大乘時代馬鳴菩薩的出現(xiàn),將深奧的佛理融入音樂、戲曲、詩歌等文藝方式的作品中,不但受到一般庶民的歡迎,而且也收到了通俗教化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