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
1963年 出生于遼寧金城鎮(zhèn)。
1988年 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
1988年 中央美術學院附中任教。
1988年 素描《摯友張元》等三幅作品參加在北京舉霆的“素描大展”。
1989年 油畫《吸煙者》等參加在北京舉行的“中國現(xiàn)代藝術大展”。
1990年 在北京舉行“劉小東油畫展”;油畫《笑話》等八幅作品參加在北京舉行的“紀念凡高逝世百年油畫展”。
1991年 油畫《白頭到老》參加在北京舉行的“中國油畫年展”;油畫《合作》參加在北京舉行的“二十世紀中國藝術展”。
1992年 油畫《醉酒》等參加在美國加利弗尼亞藝術學院舉行的“藝術今天·中國”展;油畫《婚宴》等參加在香港、澳大利亞等地巡回展出的“后 89中國前衛(wèi)藝術展”。
1992年 任電影《北京雜種》美術指導。
1993年 油畫《在長城》等八幅作品參加在北京舉行的“具象油畫展”;油畫《臥女》等參加在美國紐約蘇荷區(qū)金 畫廊舉行的“紅星照耀中國”藝術展;油畫《田園牧歌》等參加在美國紐約蘇荷區(qū)Z畫廊舉行的“中國現(xiàn)代藝術展”;油畫《都市獵手》參加在英國倫敦馬勃畫廊舉行的“中國后 89藝術展”。
1993年 主演電影《冬春的日子》 。
1994年 至今在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任教。
1994年 油畫《大雨》等10幅作品參加在美國紐約東村舉行的“劉小東、喻紅近作展”;油畫《陽光普照》等四幅作品參加在美國紐約西村舉行的“轉(zhuǎn)換”藝術展;油畫《冰涼的浴室》等參加在美國康州發(fā)現(xiàn)博物館舉行的“東西相遇”藝術展;油畫《曼哈頓澡盆》參加在北京舉行的“94新鑄聯(lián)杯中國畫、油畫精品展”,并獲優(yōu)秀獎。兩幅素描參加在香港,臺灣舉行的“線的力量-海內(nèi)外現(xiàn)代素描展”。
1994年 電影《冬春的日子》獲希臘亞歷山大國際青年電影節(jié)大獎,并被英國防大學BBC評為“電影百年部經(jīng)典影片”之一。參加美國紐約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舉行的國際青年影展,并被永久收藏。
1995年 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碩士研究生班。
1995年 油畫《盲人行》等五幅作品參加北京舉行的“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教師作品展”;油畫《人鳥》參加在比 利時布魯塞爾舉行的中國當代油畫展——從現(xiàn)實主義到后現(xiàn)代主義”。
1996年 油畫《違章》參加在北京舉行的“首屆中國油畫學會展”;油畫《電腦領袖》等參加在北京、香港舉行的“首屆當代藝術邀請展”。
1997年 油畫《白胖子》參加在北京舉行的“中國油畫肖像百年展”;參加在意大利舉行的“第四十七屆威尼斯雙年展”;油畫組畫《睡眠與失眠》參加在香港、美國芝加哥、英國倫敦、德國柏林巡回展出的“8+8-1-15位當代中國藝術家作品展”;油畫《漫哈頓的澡盆》參加在孟加拉舉行的“97亞洲藝術展”。
1998年 油畫《電腦領袖》等五幅作品參加美國舊金山舉行的“東方藝術家在西方相遇”展;油畫《燒耗子》等三幅作品參加北京舉行的“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教師作品展”。
1999年 油畫《水邊吸煙》等四幅作品參加美國舊金山舉行的“1999中國藝術”展;油畫《一個嬰兒和六個成人》等兩幅作品參加英國巡回的“代表人民”藝術展。
2000年 油畫《一座大山》等參加四川成都現(xiàn)代藝術館舉辦的“世紀之門:1979-1999中國藝術邀請展”。紙上丙烯畫《沒辦法一、二、三、四》參加“紙上天地-油畫家紙上作品展”,并在北京、杭州、沈陽、長沙等地巡回展出;油畫《違章》等參加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二十世紀中國油畫展”;“劉小東1990-2000年”10年回顧展在北京中央美院美術館、美國舊金山LIMN畫廊展出。
美食統(tǒng)一
選擇日本,是由于劉曉東畫食物和女人體,這個線索在我關于的「肉體與世界的關系」之內(nèi)。在國內(nèi)盛傳的「女體盛」這種人體與食物的關系的藝術來自日本;所以,劉曉東選擇去那里寫生。也許畫出來的東西不是說起來這么簡單,因為人的無意識里有很多屬于直覺的東西是在現(xiàn)場才可以發(fā)現(xiàn)的,重視這種東西。這里有一種直接的判斷。
花是櫻花,人是武士。在知識的以及道德的日本,直接間接都是武士道的產(chǎn)物,這是日本人對自己的認同。日本著名學人本居宜長道:如果問什么是日本島的大和心,那就是旭日中飄香的山櫻花。在日本人的心目中,櫻花不是那種柔弱人士培養(yǎng)出來的植物,而是意味著自然的野生物,是一種高雅絢麗的花。說賞櫻是日本人文化中的一件大事也不為過,櫻花盛開時節(jié),日本正是春暖花開的好日子。到處都是人群,或舉家出動,或邀約好友。在漫山開放的櫻花叢中賞櫻游玩?墒牵瑢τ谖覀兪冀K不能釋懷的是,櫻花,在它的美麗下面藏著刀刃,任憑自然的召喚,隨時捐棄生命的性情:常常是在一夜之間迅猛地開放,突如其來,勢不可擋;然后在疾風中墜落,沒有任何留戀。日本人稱之為「花吹雪」。日本對這種文化境界的欣賞,使世界對他們始終存著敬意,也存在著擔憂。
進入日本,已經(jīng)是暮春。東京街道上的櫻花樹林的粉白花瓣還是不斷地飄揚。零落的櫻花看起來有些令人感傷,她的殘破讓人想到這是最盡情的花朵的死亡,總在最絢爛的時刻死去,沒有時間變生命變「壞」,徒留下我們對它一生的回想,也許感覺到悲涼,卻是美的!富ù笛範I造出的意境是在日本的文化中得到欣賞,也正是日本人骨子里的美學。
在橫濱這座日本最早向世界開放的海港城市中,中國藝術家劉小東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完成了繪畫新作〈櫻花樹下〉。畫面中,盛開的櫻花樹下,是一群「道貌岸然」的日本男人和盛放在女性人體上日本人喜愛的刺身,櫻花正濃,女性人體和上面擺放的食物同樣誘人而美麗。「人體盛」似乎是2005年到2006年中國津津樂道的話題,在盛行的享樂主義的視覺想象中,「人體盛」這種食色同在的意境似乎成了我們對日本享樂主義文化的最好注釋。而對于西方,對日本的驚奇是由于他們制作的機器的極致,他們?nèi)烁裰小杆摺沟膭e樣。中國想象中的「女體盛」也構成了一種描繪的好奇,對于藝術家來說,似乎在日本能構成這樣一幅作品也是有意思的實踐,跟情色有關,跟文化、跟社會批判有關。劉小東在日本完成的新作〈櫻花樹下〉,實際上是想針對中國當前文化對日本這種文化的贊賞式介紹,做出個人解讀。
一日三餐,人生的疲憊和乏味莫過于此,也正是這樣的人生無望境遇,使得吃的問題始終呈現(xiàn)出各種意識形態(tài)。 吃的時刻有時成了人生暫時溫情的時刻,似乎消弭了一些人生的紛爭、一些對生命的絕望,而存有了一些對美好生活和事物的想象。所以,就事實而言,吃的行為是人作為生命體的物理存在事實,是毫無罪惡感的生命體獲取維持自身活動基本能源和材料的行動,但又是在吃的事實上,事無俱細,體現(xiàn)出人的小至處境、大至階級、國家的身份差異。這些差異有時體現(xiàn)在吃與不吃之間,吃什么與不吃什么之間,以及怎樣吃之間。
〈采薇圖〉是中國歷史上關于吃的典故。講述周武王討伐紂王,伯夷、叔齊叩馬相諫,他們以食周粟為恥,隱居首陽山,靠采薇充饑,以至餓死的故事。伯夷、叔齊的忠貞氣節(jié)在中國文化中廣為傳頌。中國先哲亦有「食色,性也」之說,這是中國人對飲食與人的關系的一個描述,是深具意味的詞句。它把吃與人最密切聯(lián)系的隱秘欲望聯(lián)系在一起,是對于吃這種純粹消耗的行動里形而上的意味。而浮世繪藝術中描繪的「女體盛」則是日本對飲食與色情的認識。浮世繪用夸張的手法表現(xiàn)出日本那時人們性文化的暴烈之美。在日本的文化中,女人要既是妓女(供男人發(fā)泄性欲),又是母親(給男人女性的溫柔),這似乎是絕對矛盾的,但在日本卻是統(tǒng)一的。日本是一個崇尚自然的民族,性也是人類自然欲求,自然在享受之列,日本人最先是認為他們在此顯示了對美的一種理解,那是美色、美女、美食的有機統(tǒng)一體。
文化的傳承,古代日本受中國文化影響是很大的,包括飲食文化!概w盛」在日本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如果說刺身、壽司是從中國傳入日本(這已有很多考證),那么「女體盛」則是日本人自己的「智慧」和文化創(chuàng)造的,未見有像日本「女體盛」那樣,將吃的正面——給人提供生之能源,以及反面——提示死亡悲涼的意境結(jié)合得如此緊密的飲食方式。羅蘭.巴特在《符號帝國》 (RolandBarthesL惀mpiredessignes)中談到,「如果日式烹調(diào)總是在最終的進餐者面前進行,可能是因為以展覽的方式,把尊敬物的思維神圣化是重要的」。在「女體盛」中,食品真正的滋味只占一半,另一半則是由食品所代表的文化內(nèi)涵,對進食者的特殊意義和進食過程中的心理體驗所構成。所以,「女體盛」作為日本飲食文化的一種特色,其影響還是存在的。日本也有不少人認為,「女體盛」是不惜以摧殘藝伎身心健康為代價的「盛宴」,完全是為了迎合一些富有男人畸形的貪欲,是應當拋棄的。據(jù)說,目前光顧「女體盛」的有兩種人,一種是為了獵奇,一種是出于對傳統(tǒng)飲食文化的繼承,這也是日本人對自身文化的堅持。其實,除了我們在網(wǎng)絡上看到的對「女體盛」的介紹外,親眼所見者很少。這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特征吧,只要有景觀的真實,現(xiàn)實的真實已經(jīng)不重要了。
實際上,可以說在當今的日本完成這樣的寫生是很困難的。在日本待了很長一段時間,劉小東還是覺得工作起來 不是非常順手,進展難以很好地控制。我們強烈地感到了日本人的守口如瓶(正如這個國家的守口如瓶),在一切有關對日本的看待問題上,他們形成了相當一致的集體策略。如果你問日本人怎樣看「女體盛」,他們會告訴你,這個東西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存在了,這是很久以前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他們不會輕易讓外部的人看到他們的生活方式,就像他們不會輕易告訴你,日本是怎樣的社會。我們通過媒體觀察到的日本似乎是一個物欲橫流、色情泛濫的地方,這其實又是對「景觀社會」最具代表性的觀察,是一種制度化、媒介化的現(xiàn)實,其實和日本真實的日常還是有著不小的距離。在現(xiàn)實中,日本人并不因為你是藝術家就有特權干擾他們慣常的生活,他們不會讓你租用天然溫泉來做寫生,因為這是他們生活里需要的,他們每天都去泡溫泉,是一種日常生活。劉小東的寫生工作在日本不順利,也因為雖然到處是盛開的櫻花,在樹下寫生是不行的,誰也不能隨便因為藝術的名義去做「有礙觀瞻」的事情,比如不能在有公眾的地方畫裸體。
周到禮貌
周到的禮貌,教養(yǎng)背后隱含的復雜情緒和感情,隱忍堅毅的面孔都是印象深刻的日本人。從對人生的理解,對生 命的體悟方面來說,日本的性觀念、性風氣遠比中國開放。據(jù)調(diào)查,日本許多男子曾涉足過風月場所。不過,日本的色情行業(yè)并不絕對是我們所理解的賣淫嫖娼,有一些行當不一定和賣身有關,如歌舞伎、吧女等。而且,日本經(jīng)由武士道倫理相成的文化中,區(qū)分善惡的主要分水嶺是在其它方面,比如忠義問題更是男子間相互尊重的友誼的力與美。在日本沒有夢想的詩學,也就沒有對女人的謳歌和情誼想象,他們對女人的態(tài)度是物質(zhì)主義和實用主義的。日本文化中,有著矛盾的兩極,但這似乎不可調(diào)和的兩極在這種文化中又呈現(xiàn)出一種微妙平衡。浮世圣景與刀箭人生,在日本民族既善于吸收外民族的東西,又保有自己古舊的遺產(chǎn)的特殊性格里得以存在。現(xiàn)在的日本男子表面上已經(jīng)具有「溫,良,恭,儉,讓」的紳士風格,他們沉默、認真,謙虛;但在日本的文化中,男人在「性」問題上又具有暴烈的一面,淋漓盡致,毫不矯飾。在「人體盛」的場面上,對「食物」和「美女」的凝視,視覺美感愉悅的背后是心中陣陣的悸動,這是因為相信現(xiàn)世苦短而強調(diào)感官享受的民族的一個藝術。在女權主義潮流已經(jīng)來到的今天,性解放運動也在微妙的發(fā)生,對于在日本依舊存在「女體盛」難以想象,更難以想象的是,這種得宜于我們自身文化的「舶來品」竟然在中國燃起一種追隨之風,更把對這種文化的欣賞當作對「異邦」的想象——藉此化解對自己文化「落后」的憂愁。
生活本身是值得實踐的,想象的異邦是否能幫助我們克服心理上的自卑,以自足的精神氣象面對世界的景觀變遷?事實上,日本人給我們相當多的啟發(fā),對自身的謹慎審視導致的沉默或許讓人覺得不解,但也因此讓人不能輕易取笑和看輕。它代表了精神內(nèi)在的抵抗和不服。而且,今日日本正在以不屈的頑強克服著島國的種種不利向前走著。這樣的日本是我們應該看的,而不是「人體盛」的日本。所以,在小東的繪畫中,一群沉默的日本男人也并未看出對眼前的女體表現(xiàn)出興奮,他們默然空洞地看著不知何處的景色,倒是畫面上櫻花的盛開給人帶來了一些獨特的享受。劉小東近期的「寫生」是想用自己的繪畫提醒景觀的無意義。所以,在2007年他的第一張寫生是自己對現(xiàn)實處境的思考。經(jīng)由全球化的網(wǎng)絡經(jīng)驗,我們將對身處世界的具體感受轉(zhuǎn)化為獨特的異邦想象,感覺上似乎對各種信息的了解已經(jīng)相當?shù)亻_放和全面,但結(jié)果是逐漸喪失正常的判斷,以及任由想象的獨裁宰制我們的生活界面。
劉小東自2005年始的一系列寫生(包括三峽寫生和泰國寫生)都是將我們目光拉回現(xiàn)實中真實處境的努力,藝術 家透過現(xiàn)場寫生的畫面對社會現(xiàn)實做事實掃描,將自我與社會的聯(lián)系加以描繪。所以,我們看到,在畫面上,那種瀟灑的個人風格也許顯得不那么重要了,在他的畫里,有一種思緒的凝神狀態(tài)表現(xiàn)出來了,是由于對異邦想象的失落導致的?還是一個由衷的問題,即如何走出繪畫的困境?無疑,在小東的繪畫,我們的問題回到了現(xiàn)實的問題,在這樣的時代中,繪畫何為?「繪畫既是藝術家的書寫痕跡和虛像的關系,又是書寫和心理及情緒的關系。」(邱志杰語)。對于藝術家來說,從一部作品向另一部作品延伸的精神線索,完全依賴精神現(xiàn)實,只能由彼此的努力來支撐,這一切來源于一個事實:它們都是表達的努力。
繪畫的問題也可以看作是一個時代中藝術問題的癥結(jié)所在。如果,我們置身于藝術家的位置——在這樣的思想時刻,藝術家在體驗個人命運、個人精神歷險或時代事件所獲得的東西,在其繪畫中使作為藝術家的個體與世界的基本力量線索組織起來,我們就會意識到,藝術家的作品從來不是這些現(xiàn)實材料的結(jié)果。但,這個時代的藝術家始終面臨對種種力量的反應:學派、革命、財富和各種紛爭都可能扼殺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力,使他不能夠?qū)λ囆g(繪畫)有所貢獻,而現(xiàn)實的悖論是,這一切又是作為藝術家必須接受的現(xiàn)實甚至是營養(yǎng)來源。這樣的處境也意味著藝術家不能再封閉在自己的幽暗中,封閉在畫室里。他要生活在畫中,要呼吸現(xiàn)實的空氣,在由被知覺事物構成的「人類世界」中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藝術活動。藝術家如何使自己的印記進入到可能的(非人)世界,如何在簡單的一步中實現(xiàn)無限空間與瞬間的結(jié)合?惟有,一旦行動,一旦知道行動的力量和痕跡,一旦注視,世界精神就是我們。
對于劉小東,繪畫似乎賦予他一種持久,而為了通達這種持久又奇怪地付出代價和勞動,他似乎不能滿足勾勒一些「連貫的變形」,一些意義性的場景,一些沉默的時刻。他試圖通過繪畫把自己置于與世界的聯(lián)系中,經(jīng)驗生活與藝術家是如此秘密地聯(lián)系在一切,事物在藝術家眼前展現(xiàn)的外形中發(fā)現(xiàn)召喚。
只要在做藝術,在繪畫,藝術家就是向著事物開放的人!
生活狀態(tài)
劉小東和同是畫家的太太喻紅共用一個畫室,這個巨大的倉庫改建的空間被隔成兩段,中間有一道小門連接。
他的畫室頗為空曠,圓圓的燈具從高遠的天花板上垂掛下來。裝運作品的木箱占去了大部分的空間,箱子上貼著一些大名鼎鼎的美術館與畫廊的名字。
工作室的家具不多,三人沙發(fā)兼作臨時床鋪。洗好的畫具整齊地晾曬在裝運箱上。劉小東習慣自己洗滌畫具,他說自己洗的畫筆就算破舊了,用起來也很順手。
這個44歲的男人保持著瘦削的身材,說話聲音很大,感覺敏銳,表達直接,雖然近期成為媒體的熱門人物,依然口無遮攔,有種東北人特有的干脆利落。
劉小東喜歡表現(xiàn)生活中的人和事,比如他畫自己和太太喻紅,畫身邊的朋友、熟悉的策展人——借助自己熟悉的人、熟悉的情緒去表達他對生活的感受。然而,他的繪畫并沒有單純地停留在自我表達狀態(tài)中,比如他筆下的自己,與其說是自畫像不如說是以畫家個人的視角去表現(xiàn)同齡人的生存現(xiàn)實。畫家陳丹青在紐約時從雜志上初次看到劉小東的畫作,激動不已,立即寫信給劉小東,稱他為天才。打動陳丹青的是一幅劉小東與同是藝術家的太太喻紅站在墻角的畫,畫中的劉小東焦慮而迷茫,陳丹青說就是那種焦慮和青春的感覺打動了他,陳丹青認為劉小東的畫作表現(xiàn)出了他那一代人的整體精神狀態(tài)與現(xiàn)實處境。
藝術真諦
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認為劉小東有自己獨樹一格的繪畫語言,比如很多作品中,劉小東消除了人物與背景之間的過渡空間,有時又把前景和中景的關系強化,劉小東不著力表達畫中人物之間的關系,而是構建畫中人與畫外觀眾的某種聯(lián)系。這讓人在觀看時,有種透過畫家的眼睛去審視,產(chǎn)生仿佛與畫中人處于同一空間、同一時間的感覺。
劉小東鮮明的風格讓他逐漸成為同輩畫家中的領軍人物,可他說感到害怕,“覺得自己好像成了點事兒,然后就變得嬌氣起來。”這種焦慮感使得他開始往畫室外面跑,“讓自己變得不重要一點,不那么自以為是一點!焙髞,他選擇三峽為題材,先后繪制了《三峽大移民》與《三峽新移民》,描繪施工的三峽工地、爆破后留下的廢墟、天真的孩子、表情各異的當?shù)毓と恕?《三峽新移民》長十米,高三米,繪制時正是陽光猛烈的夏天,劉小東每天趴在地上飛速地畫畫,因為如果不快,陽光就會被附近的樓房遮蔽。有時畫一個人物,動筆時是上午,畫到腳時,日落西山,于是劉小東就把這種感受直接地描繪出來:畫中人物的頭與腳分別處在不同時段的光線里。
當代藝術家艾未未稱劉小東的風格為“沒有立場的立場”他說:“劉小東的作品如同電影片斷的畫面,他癡迷的世界中沒有虛偽做作的美學陳詞濫調(diào)和通常藝術家所特有的可疑的文化立場和策略。這種沒有立場的立場,更真誠、自由、坦率地談著一個個生活的故事,而這些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鏡像了現(xiàn)實,陌生又遙遠,疏離若隔世,使看似堅實的世界又多了一層含義!
現(xiàn)在我們提到劉小東,總不免要提及去年11月21日他的作品《三峽新移民》以2,200萬元人民幣成交的傳奇。而有意思的是,三天后的夜晚,劉小東把自己在北京畫廊墻上繪制的《多米諾》系列作品全部毀掉。
雖然作品的價格如同搭上火箭般飛速攀升,但劉小東說對自己的影響并不大,他說自己一如既往地創(chuàng)作:“不斷打開自己,讓自己的藝術更自由——我越來越希望自己成為更加單純的人,不要因為金錢而阻擋了對藝術本身的享受。藝術是人類最后的奢侈!
劉小東再度前往三峽,創(chuàng)作出《溫床》系列,描繪三峽大工地上的搬遷工人。新銳導演賈樟柯把他作畫的過程拍 攝下來,制作成紀錄片《東》。賈樟柯說打動他的是畫家“對生命本身、對人本身的愛。在小東那里,他所面對的,是同一個身份的人——搬遷工人。他表達的是一種只可以在這個特定人群身上呈現(xiàn)的美感。你會感覺到他心里裝滿了對自己畫筆下人物的感情!眲⑿|說《東》并非忠實地記錄畫畫的過程,而是記錄心理歷程,通過繪畫,把鏡頭轉(zhuǎn)向了社會。
《東》獲得了意大利紀錄片協(xié)會的最佳紀錄片獎。賈樟柯說:“紀錄片叫《東》,用的是他名字里的一個字,也暗喻我們所處的一個位置、一種態(tài)度——就像小東說的,也許藝術什么都做不了,但是它可以給我們做人的尊嚴!
《東》并非劉小東首次接觸電影,事實上,這個畫家對鏡頭非常熟悉,稱他為“中國獨立電影的發(fā)起者與參與者”也不為過。學生時代他就與王小帥是好朋友,1992年,他和喻紅主演了王小帥的首部電影《冬春的日子》。
他還曾給張元的《北京雜種》作美術指導。1998年認識賈樟柯以后,成為好朋友,2004年,他和王小帥曾去賈樟柯的電影《世界》里客串過兩個暴發(fā)戶。劉小東認為從事影視藝術的人比較有趣,思維活躍,總有一些新奇生動的想法,所以他喜歡和他們在一起。他說拍電影是和談得來的朋友們玩票,畫畫才是自己要為之奮斗一生的事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