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荀巨伯(漢朝人)遠(yuǎn)看友人疾,值①匈奴攻城。友人語巨伯曰:“吾將死矣,子③ 可去,勿無辜受害!本薏唬骸斑h(yuǎn)來相視,子令④吾去,敗義⑤ 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
敵既⑥ 至,謂巨伯曰:“吾大軍至,一城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dú)止⑦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⑧ 之,寧⑨ 以我身代友人命!
敵相謂⑩ 曰:“吾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邦!”遂班師而還,一郡并獲全。
注釋譯文
注釋
⑴值:遇到
⑵胡賊:古代對北方匈奴人的蔑稱
⑶子:你
⑷去:離開
⑸令:讓
⑹敗義:敗壞道義
⑺既:已經(jīng)
⑻獨(dú)止:一個人留下
⑼委:丟下
⑽寧:寧可
⑾謂:說
⑿班師:即班軍,出征而回
⒀一:全,整個
⒁郡:這里指城
譯文
荀巨伯從遠(yuǎn)方來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值匈奴人攻打這座城。朋友對巨伯說:“我將要死了,你可以離開,不要無辜受傷!本薏卮鸬溃骸拔覐倪h(yuǎn)處來看你,你讓我離開,使我敗壞道義以求活命,這難道是我荀巨伯的所作所為嗎?”賊兵已經(jīng)闖進(jìn),對荀巨伯說:“我們的大軍已經(jīng)到達(dá),整座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然還留在這兒?”巨伯說:“朋友生了病,我不忍心拋棄他,寧愿用我的身軀替代朋友的性命!睌橙讼嗷ド塘空f:“我們這些沒有道義的人,卻闖入了有道義的國家。"就率軍撤回。
所述道理
荀巨伯冒著生命危險也要保護(hù)他的病友,是因?yàn)樗种v義氣,這樣的友誼,才是君子之交。義氣,不會因富貴貧賤或生死禍福而改變立場與做法,義氣是為了正當(dāng)?shù)氖虑椋鲃釉敢馓鎰e人承擔(dān)危險,甚至不惜舍棄自我,成全他人的氣度,這也是“真”、“誠”的一種體現(xiàn)。一樁舍生取義的義舉,不僅救了朋友的性命,更讓敵軍自慚而退,可見“義”以及道德的強(qiáng)大感化力量。 這則故事除了讓我們見證到患難見真情的可貴外,荀巨伯在生死關(guān)頭還能不忘圣賢書所言,而表現(xiàn)出大義凜然的行為,更讓我們學(xué)習(xí)到讀書人篤行真理的精神。
從中揭示了一個道理:做人應(yīng)該講情意,舍生取義的義舉不僅救了他人性命,更是拯救了一座城,乃至一個國家! 堅(jiān)守信義、大義凜然、對友忠誠、舍生取義、重情義、把情意看得比生命還重要。這樣的人是我們?nèi)プ鹁吹,也是我們要好好學(xué)習(xí)的!逸厽o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是文章的點(diǎn)睛之筆。所以這是一篇動人的文章。
作者簡介
劉義慶,字季伯,南朝宋政權(quán)文學(xué)家!端螘繁緜髡f他“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學(xué),廣招四方文學(xué)之士,聚于門下。劉宋宗室,襲封臨川王贈任荊州刺史等官職,在政8年,政績頗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貶官王義康而觸怒文帝,責(zé)調(diào)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開府儀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劉義慶自幼才華出眾,愛好文學(xué)。除《世說新語》外,還著有志怪小說《幽明錄》。
劉義慶(403年—444年),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朝宋文學(xué)家。宋宗室,襲封臨川王贈任荊州刺史等官職,在政8年,政績頗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貶官王義康而觸怒文帝,責(zé)調(diào)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加開府儀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劉義慶自幼才華出眾,愛好文學(xué)。除《世說新語》外,還有志怪小說《幽明錄》。原籍南宋彭城,世居京口。南朝宋武帝劉裕之侄,長沙景王劉道憐之次子,其叔臨川王劉道規(guī)無子,即以劉義慶為嗣。劉義慶是劉宋武帝的堂侄,在諸王中頗為出色,且十分被看重。
啟發(fā)與借鑒
患難見真情。古希臘有位哲學(xué)家曾說過:我們交朋友,應(yīng)當(dāng)選擇那些在危難時能挺身而出的人。本文中的荀巨伯就是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