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辦實業(yè)
梁煥奎(1868年-1930年),字璧元,一字辟園,號青郊居士。
清咸豐二年(1850年),其曾祖梁寶善因避太平軍,北遷湖南,落籍湘潭,居于縣城。
清同治七年(1868年), 梁煥奎生于湖南湘潭一個官宦人家。梁代祖居廣西桂林府,清咸豐元年(1851年)北上落戶湘潭。兄弟5人,先生居長。梁煥奎自幼聰穎好學,16歲時其父宦游金陵,先生曾從鄧白香學詩,雅好吟詠。18歲中秀才,26歲中舉人。中舉后的第二年,即1895年,受知于熱心維新運動的湖南巡撫陳寶箴,被任命為長沙礦務局文案(秘書),旋升提調(秘書長),負責全省礦冶開發(fā)事宜。自始,與湖南礦業(yè)結下了不解之緣。1899年,接辦益陽板溪銻礦,成立久通公司。1901年,建議湘省當局資送可造就之人材赴日本學習礦冶,此事為時任巡撫俞廉三所允,并委為留日本學生監(jiān)督。1903年初,懷著學習變法圖強的勃勃雄心,率楊昌濟、陳天華、劉揆一、石陶君、朱德裳等200多湘人學子東渡日本,以求"惟將一掬池邊水,盡洗中原滿目瘢"(寫于日本箱根溫泉)。同年,應湘省當局推薦,從日本回國赴京應試經(jīng)濟特科,列二等,命為江蘇知縣,往南京候補,任為金陵火藥局提調。在金陵任上,因困惑于清庭政治腐敗,遂棄職返湘任實業(yè)學堂監(jiān)督,不久任學務處文案。為輸入文明,啟迪民智,1904年農(nóng)歷正月,他糾集湘中名流龍紱瑞、陳保彝、譚延闿、魏肇文、黃篤恭、胡元倓、許直、陸鴻逵、梁煥彝、劉棟蔚、俞蕃同等在《湖南官報》上發(fā)表"募捐啟",呼吁社會各界募捐在長沙定王臺建湖南圖書館兼教育博物館,"改游宴憑吊之區(qū)以研究有用之學,儲書籍以備觀摩,購圖器以資實驗。"是年二月(農(nóng)歷)間,"由梁、龍儲君創(chuàng)捐巨款,購辦中外圖書及人體動植模范光化等儀器列置其中,設館三所:曰圖書,曰教育、曰博物。"正式向社會開放。(《東方雜志》1904年第四期)
1906年,在同鄉(xiāng)、摯友楊度的鼎力幫助下,籌措到巨款,購買法國赫倫士米氏發(fā)明的蒸餾煉銻法的專利權,解決益陽板溪銻礦低品位礦沙的提純問題。梁煥奎又在英法采購機械設備和冶煉爐,重金禮聘工程師王寵佑和一名法國機械師回長沙,在南門外西湖橋、碧湘街一帶擇址建廠,建各種冶煉爐數(shù)十座。1908年,梁煥奎在久通公司的基礎上成立華昌煉鐵股份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長,二弟煥章任駐山經(jīng)理,五弟煥庭在美留學,掛名公司駐紐約分號經(jīng)理。公司機構復雜,組織龐大,員工達數(shù)萬人。華昌成立后,事業(yè)蒸蒸日上。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軍火生產(chǎn)及軍需儲備的需銻量大增,銻價扶搖直上。公司贏利豐厚,業(yè)務極一時之盛。當時長沙城南一帶,"機聲喧擾,煙突林立,廠房屋舍,鱗次櫛比,湘江沿岸,火輪電艇。絡繹于途,無非皆華昌所有,景況之盛,規(guī)模之大,可見一斑。"(引自《梁公鼎甫傳略》)1916年,湖南紳商各界見華昌興旺,紛紛要求利益均沾,公司迫于壓力,于是擴股,股本由96萬擴至300萬。人事改組,隨之機構膨脹,冗員充塞,開支驟增。1918年,第一次世界戰(zhàn)爭結束,國際上軍需純銻量銳減,銻價暴跌,公司債臺高筑,舉步維艱,1921年宣告破產(chǎn)。江河日下,頹勢難回,到1927年,華昌終于走完了它的歷史進程。但華昌煉銻股份有限公司在湖南實業(yè)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