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曾就讀于吳友梅創(chuàng)辦的私立廣益高級小學(1915年并入東陽縣立第一高等小學,今為吳寧鎮(zhèn)第一小學)。1922年7月,曾參加 中華教育改進社第一屆年會。1929年起,任國立武漢大學史學系教授。他曾是《史學季刊》發(fā)起人之一。(《史學季刊》第一卷第一期于1940年3月由史學季刊社出版)還擔任過國民黨軍事委員會軍官訓練團總教官。1943年12月12日 三民主義青年團(簡稱“三青團”)武漢大學分團正式成立,韋潤珊被任命為干事長。1947年9月,國民黨與三青團合并后,擔任第六屆國民黨中央執(zhí)監(jiān)委員會中央執(zhí)行委員。
在 中華教育改進社第一屆年會上,韋潤珊提出“地理混合編制”的議案,其理由和辦法是:
“1、以自然和人文之關系為中心,否則無靈魂。
2、以地勢、山川、氣候、生物、住民、宗教、政治、交通諸項為綱領,否則無系統(tǒng)。
3、以世界各處,屬于地文上或人文上之事實,分門別類,用資例證,否則無確證。地理一科,于人生最為切要。惟范圍廣泛,意興索然,故初學者難之。然茍能精選教材,教授合法,則又能引其濃厚之興味。但中學課程多至數(shù)十種,若非提綱挈要而講之,必至茫無頭緒矣。以極短之時間內,而欲舉古今中外繁瑣而連貫之,地理知識盡納于兒童腦海中,亦勢之所難能也。故于中學初年級課程,宜特辟混合地理一門;旌系乩碓普,意謂同時合中國與外國之地文地理、人文地理,參互錯雜而講之,而以數(shù)學地理開其端。務期于短時間內,灌輸必要之地理知識。既讀混合地理,期地學之普通知識已具,將來專攻地學,不患無基礎;專攻其他科學,亦不至對于地理茫無所曉也。”(韋潤珊提議,竺可楨附議)
該主張被1923年6月刊布的《新學制課程標準綱要》采納,《綱要》指出:本科(地理學科)應注重人類生活的全體,所以中外地理的界域,首宜打破;因此采用混合編制,分不清地理課程體系,統(tǒng)叫地理。
部分著作目錄
1作戰(zhàn)與天時 《中興周刊》(武昌)第134期(1936年6月)
2蘇維埃俄國之地理 《地理雜志》(南京)第1卷3期(1928年)
3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lián)盟之地理 《地理雜志》第2卷1期(1929年)
4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lián)盟之地理 《地理雜志》第2卷3期(1929年)
5 赴濟南參與中華教育改進社紀游 《史地學報》第二卷第一號
6 泰山紀游 《史地學報》第二卷第二號
7 曲阜紀游 《史地學報》第二卷第二號